·汪毅夫說兩岸·
《連聲》:兩岸連城同鄉聲息相應
汪毅夫
《連聲》是臺北福建連城同鄉會創辦的刊物。據《連聲》所載吳振彬《臺北連城同鄉會梗概》,臺北福建連城同鄉會于1973年2月18日“假臺北市議會召開成立大會”,“出席鄉親,非常踴躍,大家見面,歡談喜笑,倍感親切。大會開始后,照規定程序進行,公推張福濱鄉長擔任主席,通過同鄉會章程及經費預算,同時選舉理監事”,并推張福濱為臺北福建連城同鄉會首任理事長。
(作者供圖)
臺北福建連城同鄉會成立后,印刷“《連城縣志》八大冊”,并創辦刊物《連聲》。張福濱是連城新泉人,書法名家,“對甲骨文、盤銘文和篆書尤有研究”。他用小篆體題寫的刊名“連聲”,果然是名家手筆。
《連聲》是兩岸連城人聲息相應的管道之一?!哆B聲》刊載的童曉蕙《連城,我們見面了——陪侍父母探親記實》生動地印證了兩岸連城人的聲息相應。該文寫道:“逢年節,家人團聚,一邊品嘗母親準備的豐盛晚餐,一邊一定溫習著父親那一千零一次的家鄉軼聞、兒時回憶……,這些老掉牙的情節,家中兄弟姐妹都可以倒背如流,常常父親剛起個頭,我們就趕快接下去,以便迅速結束這個無聊的話題。不過,從去年底,我陪雙親一同到大陸觀光探親后,情勢逆轉,當父親再提起‘連城’二字時,我和母親就附和聯想出一堆回鄉的趣事,‘連城’不再是睽隔數十年的名詞,它是我們可以隨時探訪的家鄉,住著許多憨厚可愛的親人”,“母親一向爽朗健談,不過這次返鄉,竟發現她也有臉紅靦腆的時刻,她嫁給父親已二十余年,這是頭一遭進童家家門。當我們一走進童家大門時,原先預備好的鞭炮便聲響震天,六嬸扯開喉門喊道:‘新媳婦回家啰’。左鄰右舍都圍攏來,母親很訝異也很不好意思地從掛著紅布條的大門下走入,進入大廳拈香祭拜祖先”,“我最喜歡喝水酒,甜甜的不像酒,但后勁極強,連好酒量的母親都有過不支醉倒的記錄”,“大橋上的餛飩也令我記憶猶新,十分好吃,湯汁鮮美,餛飩皮薄餡多,佐料的搭配也很特別,不過最值得一提的是一大碗才人民幣6毛(合新臺幣3元)”,“我非常希望能邀他們來臺一游,如果沒有那么多法令限制,相信人民的了解會更深,而只要六叔六嬸他們來臺灣玩,我一定也會請假,陪他們走遍臺灣各個角落,將這個我生于斯長于斯的寶島介紹給他們,讓他們覺得在臺灣長大的連城子弟,全是熱誠而有教養的好青年”。
(作者系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