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5-04-28 18:29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汪毅夫



臺灣義勇隊的故事

 

汪毅夫

 


建陽臺灣醫院

 

抗日戰爭時期,臺灣義勇隊先后在浙江金華、衢州和蘭溪設立三家臺灣醫院,設于福建建陽者為其第四家臺灣醫院。

福建省檔案館編的《臺灣義勇隊檔案》(海峽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記:1942年“7月中旬,臺灣義勇隊從浦城陸續到達建陽會合。‘浙贛戰役’期間,由于當時建陽來往軍民甚多,疫病流行,當地雖有衛生機構,但遠不夠需要。臺灣義勇隊附設臺灣醫院,自浙撤閩后,即奉上峰命令,在建陽設臨時診所(也稱第四臺灣醫院,蔡人龍任院長),繼續工作。對榮軍、征屬、義民、貧民則完全免費治療。除大部分醫務人員留在建陽外(堅持到抗戰勝利后才結束),其他隊、團員陸續南移”。

《前線日報》1943年5月3日建陽通訊報道:“去年六月間,隨著浙東戰事的演變,臺灣義勇隊附設之臺灣醫院也就走上了流浪之路。該院由萌芽起到欣欣向榮的趨勢,整整有3年多的歷史。在這里程當中,因為一貫的宗旨是為社會服務,且配合著臺灣義勇隊政治上的原則,所以曾獲得相當成果,先后成立有金、衢、蘭三院,工作正在積極展開。那知頃刻間暴風雨來臨,便不得不收拾了輕便重要的藥品,后撤至閩北了。建陽居閩北之核,山嶺重疊,瘴氣特別濃厚,氣候常失規律性,疾病最為普遍,瘧疾、痢疾、傳染病等橫行接踵而至。容于此間者,不論惟體格如何,只有輕重之分,而不能絕對避免病魔侵襲!這次人口突然增加,而他們都是流離失所,營養不足,再加瘴氣作祟,病者不可數計。當地雖有衛生機構設置,可是比較完善者恐怕有數,遠不夠環境的需要。該院同仁睹此情況,實不安于懷,藥品雖所剩無幾,但為了客觀上之迫切要求,只得千方百計,化零為整,重新振興起臺灣醫院來。開診后大有應接不暇之勢。在建陽8個月的服務時間,可以說是很短,但其實所收獲的,不亞于在浙的時期。建陽一旦成為暫時性的重心,各階層都集中于此;這次向各界取得密切聯系,能夠更進一步獲得各方面對于本隊的認識。所以本院這次的收獲大有可觀。每日所光顧的病者,都是當地特殊的病——瘧疾、痢疾、皮膚病占多數,其余不外是傳染病。把8個月來的患者數目綜合起來達有48536名。這是正確的統計,每日平均有200名左右,其中免費施診與半價優待的占有大半以上,其余都是按成本從廉取價。因為藥品是醫界之命脈,影響工作甚大,為著繼續服務起見,不得不向各界人士呼吁,如能獲得盡量之援助,工作開展更順利。在建陽短短8個月的服務期間,收獲實在很大。不僅醫務方面如此,此外與各方面的密切,正使得各方對該院及臺灣義勇隊都獲得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臺灣青年》1944年1月22日報道《建陽臺灣醫院改造院舍,農歷年底舉行落成禮》:“建陽各界為臺灣義勇隊附屬之臺灣醫院,發起籌募院舍設備基金二萬元一節,曾志三十期本報。茲悉該項基金已籌募完畢,且超過定額甚多。目前,該院正趕工改造中。預定于農歷年底前完工,屆時并將舉行落成禮云。”

臺灣義勇隊附設建陽臺灣醫院,生動地反映抗戰時期閩臺融合、軍民融合的歷史場景。

 

柯婉珍的故事

 

抗日戰爭爆發后,在福建石獅開業的臺灣兒科醫生曾水添無辜被當地軍、政當局作為間諜逮捕并槍斃。曾醫生的太太名叫柯婉珍,又名呂水治、柯水治。她和七個孩子先是被留在石獅,接著柯婉珍和四個孩子以及曾水添的弟弟曾溪水、曾炳達被遣送到福建崇安 (另有三個孩子寄養在石獅)。到了崇安,長子曾華良于1940年12月病逝。 1939年以后,柯婉珍、曾溪水、曾炳達先后參加臺灣義勇隊,曾珠華、曾華民、曾雅華(又名娜華)則先后參加臺灣少年團,走上抗日救國的道路(長女曾珠華后于1943年病逝)。柯婉珍是婦產科醫生,畢業于臺灣臺南英主基督教病院,畢業后曾任該院婦女科主任。1943年,柯婉珍返回石獅繼續開業行醫。1949年以后,柯婉珍及其子女的生存狀況大有好轉:柯婉珍曾任石獅婦幼保健站站長,次子曾華鵬曾任江蘇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主任、教授,三子曾華民曾任廣西柳州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次女曾惠華曾任泉州市政協副主席,三女曾雅華、四女曾瓊華分別任中學、大學教員。柯婉珍從苦難中走來,是一位有愛而堅強的女性。

我在李向群主編的《見證:1938廈門》(廈大出版社2015年版)一書中看到《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5月16日報道,抗戰爆發后“從廈門逃回臺灣”的臺灣漢奸,在日軍侵占廈門后,公然“舉著兩面‘感謝廈門島占領’‘祈皇軍武運長久’的長旗參拜臺灣神社。感謝占領廈門島的同時祝愿皇軍武運長久,同時也期待早日重返廈門”,不禁怒火中燒,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讀了臺灣義勇隊柯婉珍的故事,心中卻滿是同情和欽敬,心情也是久久不能平靜。我想,臺灣義勇隊柯婉珍的故事,可以用悲壯的“忍辱負重愛國行”為題。

 

李國明的故事

 

1937年七七事變,抗戰軍興,22歲的臺灣牙科醫生李國明正在福建晉江第三區(即石獅)永寧鎮隨胞兄李國星開業行醫。這年9月21日,他同胞兄李國星,以及其他“居留本縣第三區之臺灣同胞”,“發起組織第三區臺灣同胞抗日復土同盟會”。《泉州日報》1937年9月23日報道:“如儀行禮后,主席報告該會組織宗旨,略謂:今天是臺灣同胞抗日復土同盟會第一次籌備會議,出席諸位同志,大部是過去臺灣革命分子,如臺灣文化協會會員、民眾黨黨員、農民協會會員、工友自治會會員等,過去在臺均曾做過轟轟烈烈之革命工作,因不堪受日本帝國主義之壓迫,不愿在日帝國主義鐵蹄下過著慘無人道之奴隸生活乃逃回祖國,在祖國政府保護下過著自由生活,亟望祖國政府有一天驅逐日帝國主義,收復我臺灣,拯救我數百萬之臺灣同胞于水火。現在時機到了,是我們發揮熱血而爭取自由的時候了,亦即是臺灣同胞揚眉吐氣的時候了,我們深愿與祖國同胞攜手聯合起來,站在同一抗敵線上,驅除東亞魑魅的日帝國主義,而爭取我們的自由與生存,并鏟除甘心為虎作倀之日帝國主義走狗——漢奸。今天到會諸同志乃本此宗旨而組織抗日復土同盟會,并擴大聯合各地有志熱血之臺灣青年共同奮斗云云。”李國明列名為該同盟會發起人和籌備委員(共9人)之一

1938年3月25日,李國明具文“聲請許可回復國籍”,其文曰:“為聲請許可回復國籍事,茲依中華民國國籍法第十六條呈請許可回復中華民國國籍,理合具愿書及保證書并開明應行呈報事項,謹呈晉江縣政府轉請內政部鑒核施行。謹將應行呈報事項開明如左:一、回復國籍人姓名,李國明。二、性別,男。三、年齡二十三。四、籍貫日本國臺灣臺南市,祖籍中國福建省晉江縣人,于民國紀元前六年七月喪失中國國籍取得日本國臺灣籍。五、居所,中國福建晉江縣第三區永寧鎮第三七保第五甲第九戶。六、居年限自民國十八年至二十七年共十年。七、職業,齒科。八、財產,動產一千元。九、品行,端正。十、藝能,口腔外科。十一、隨同回復國籍人取得國籍者,妻孫玉英年二十四歲;子李永華年三歲;女李繡錦年5歲。”

然而,李國明完全沒有想到,他同其他“有志熱血之臺灣青年”竟然受到當地官方的不公正對待。李國明“呈請回復中華民國國籍”的“聲請”文書并未“轉請內政部鑒核施行”。更有甚者,據《石獅文史資料》總第21輯《石獅臺胞抗戰際遇史料》所記,“1938年5月15日夜,駐泉州的二三九旅會同晉江縣政府令飭各區公署,凡留居晉江縣之臺灣人,全都集中遣散到安全地帶。當夜,石獅區假稱集中醫生訓練救護隊,連夜將臺籍居民柯婉珍、蘇婉容、曾子爐、陳振義、李國星、李國明、高墀顯、王仲甫、周燕福、張亨寅、廖榮華、王者令、康松齡等 30多戶帶到石獅禮拜堂對面集中。第二天早上,兩人一對,手腕對手腕用繩捆綁著,并在背后編號,步行押送到縣城(泉州)集中在城隍廟。王仲甫的妻子張絹,集中在城隍時,臨盆產一男孩,取名王隍生。由于產后感染引起高燒,母子雖被送進醫院住院治療,不幸雙亡”,“縣政府特征汽車10輛,由軍警 20多人押送到福州。隨后改乘汽船到南平,北上崇安”。

在崇安,李國明抗日心切,請纓加入臺灣義勇隊。據崇安縣縣長劉超然1939年3月11日快郵代電,李國明等臺胞22名“業于本月10日下午2時由臺灣獨立(革命)黨黨部秘書張一之率領乘兵站專車護送浙江金華集訓”,李國明從此加入臺灣義勇隊,從此由忍辱負重轉為光榮承擔抗戰重任。

1942年7月中旬,臺灣義勇隊奉命由浙入閩,移駐福建龍巖。臺灣義勇隊在福建建陽設立“臺灣義勇隊建陽臺灣醫院”,李國明為該院牙科醫生。

1945年抗戰勝利后,李國明返回石獅永寧鎮。先是協助胞兄李國星復辦國星齒科醫院,然后自己另辦牙科診所

 

李友邦的故事

 

這是一份稀見的館藏檔案資料:《軍政部直轄浙江軍人監獄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六月囚糧月報表》。看著表中這一行字:“犯名”李友邦,“交押機關或部隊”軍法會審,“案由”危害民國,“刑期”四年,“收押年月日”(民國)三十一年二月二十日,我不禁想:當革命戰士囚于牢中,當富有革命激情和戰斗力量的生命限用囚糧維持,這會是一種什么情況?!

李友邦將軍生命史中的這一段經歷,我沒看到有更多的資料記載,也沒聽到有相關的人士說過。然而,我看過李友邦將軍生命最后階段的記錄:最后被“交押”、被“軍法會審”乃至最終被執行死刑的“案卷”。面對嚴酷的軍法審訊和軍法宣判,當被問及同志和組織,李友邦將軍的回答總是“不認識”“不知道”;當被告知“就要執刑了,還有什么話說嗎”,李友邦將軍的回答是云淡風輕的一句“沒有了”。然后是法醫寫的“身中三彈斃命”的驗尸報告。從“案卷”里還看到一個細節,當年有獄友被指定為“線人”,這個獄友不斷報告的是“李先生今日血壓很高,頭暈”之類,是李友邦將軍身體狀況不好的情況。這個獄友顯然是有良心的人。后來,我在浙江金華一次紀念臺灣義勇隊的活動中,聽到當年到臺北殯儀館辦理李友邦將軍后事的李家女性長輩(當時李友邦的太太嚴秀峰尚在獄中,李友邦的兒子尚在幼年)說:李友邦將軍尸身上的三個彈孔,按照風俗插了三支香;還聽得人說,當年李友邦將軍病得很重,是用擔架抬出去槍斃的。我聞言惻然,不由得淚目!

1995年我有機會在福州接待嚴秀峰大姐,并有機會同她深度交談。嚴秀峰大姐滿懷深情地講述了李友邦將軍為民族大義英勇戰斗、為民族大義英勇獻身的事跡,其中包括臺灣“二?二八”事件發生后李友邦將軍擔當大義、英勇入獄,以及嚴秀峰大姐積極營救、化險為夷的故事。當然,講得最多的是李友邦將軍從福建崇安臺胞集中居住地解救臺胞、從福建沙縣軍人監獄保釋臺胞,在臺灣義勇隊及其少年團愛兵如子、視鄉親為家人的故事。嚴秀峰大姐鼓勵我和林真(當時我們分別在福建社會科學院和福建省檔案館做研究)繼續留意于“李友邦和臺灣義勇隊”的研究。嚴秀峰大姐當年所說的故事,我們后來在研讀史料時一一得到證實。嚴秀峰大姐說:作為家屬,我們只希望給李友邦將軍一個歷史的公道。

臺灣義勇隊總隊長李友邦將軍用生命證明義勇,我對他懷有很深的敬意。

本文原載于《炎黃縱橫》雜志2025年第2期;作者為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