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5-04-02 10:06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汪毅夫



·汪毅夫說兩岸·

“番婦”和“番秀才”

 

汪毅夫

 

 

我在《閩臺民間信俗的同類項:信民之約》一文里寫道;“我先前曾見臺灣臺中縣岸里社(又稱大岸里社,以岸里社為當地大社也)文祠(祀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又稱梓橦帝君)的‘文英社梓橦帝君會’之《規條印薄》(雕版印刷本)。該《規條印簿》印于‘光緒庚辰六年正月’即1880年2月”,《規條印簿》之“所置田租及一切開費”記:“每年應完岸里社番婦末捋阿敦?后那阿?敦胃乃地基銀銀壹元”。有臺灣友人就此垂問:“這是否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清代對臺灣土著民族的土地權益是保護的?”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陳孔立《臺灣史綱要》(九州出版社1996年版)說:“在臺灣,清政府采取了一些保護土著民族的政策。例如,劃定土牛線為界,嚴禁漢人侵入土著民族地區開墾土地,以保護土著居民的土地權益”,又記:“在留傳至今的早期土地文書中,有許多墾戶向‘番社’買墾的土地文書,這實際上是揉合了漢人社會中的土地買賣、租贌兩種形式。漢人移民除了付出一筆資金買得開墾的權利以外,每年還要貼納‘番餉’、交納‘番租’”。臺中岸里社“番婦末捋阿敦?后那阿?敦胃乃”每年從文祠“文英社梓橦帝君會”收繳的“地基銀”,應該是文祠建祠用地的土地“番租”。

清政府對“臺灣土著民族”的受教育權益也有保護的措施。康熙二十五年(1686),在臺灣就有了“教誨番童”的“山地社學”。清亁隆年間曾任臺灣鳳山縣學教諭的朱仕玠,在其《小琉球漫志》記曰:“熟番歸化后,每社設有番社學,師悉內地人,以各學訓導督其事,每歲仲春,巡行所屬番社,以課番童勤惰,凡歲、科試,番童亦與焉。自縣、府及道試,止令錄《圣諭廣訓》二條,擇其嫻儀則、字劃端楷者,充樂舞生。間有能為帖括者,通計四縣番童,不過十余人。道試止取一名,給與頂帶,與五學新進童生一體簪掛。初,熟番有名無姓,既準與試,以無姓不可列榜,某巡臺掌學政,就番字加水三點為潘字,命姓潘。故諸番多潘姓,后別自認姓,有趙、李諸姓”。清光緒年間,何澂《臺陽雜詠》有注曰:“番童向只取佾舞。光緒丁丑歲試,丁中丞取進番童陳寶華一名,撥入府學,以示鼓勵,并附片奏明”。光緒丁丑為光緒三年(1877年),丁中丞即丁日昌,時在署理福建巡撫任上。這年,丁日昌以署理福建巡撫兼理提督學政身份主持臺灣童生試之第三階段的院試(又稱道試),錄取一名“臺灣土著民族”秀才陳寶華,撥入臺灣府學,并向朝廷報告。另據王友竹《臺陽詩話》記:(“臺灣番族”)“歸化后,有指日為姓者,有由官長賜其姓。出與粵人雜居,無相擾。康熙三十四年(汪按,應為康熙二十五年),始設立熟番社學以教之,俾解文字,易服裝,與漢人同。嗣亦許其應試入學,別為番籍生。有衛華卿茂才(壁奎),番籍中之翹楚也,與余相遇于試院,一見歡若平生,握手論文,頗有特識。丁亥大旱,邑侯方公,竭誠祈禱,雨即沛然。茂才上詩四首,有句云:‘使君自具為霖手,難得天人一氣通’,為方公所賞。子朝芳,亦入邑庠。”據此可知,清代臺灣至少有陳寶華和衛華卿、衛朝芳父子三位“番秀才”。

(作者系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