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文化與福建”百題·
(腹地卷)140.福建海絲腹地的自然地理與人文歷史環境
福建海絲腹地靠近北回歸線, 處于亞熱帶地區, 馬鞍形的地形和面海背山的地理特征,使來自太平洋的季風為本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 , 年平均降水量多達1500~2000毫米;又在迎來海洋上溫暖氣流的同時, 阻擋了北方寒流的進入, 形成了非常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 冬無嚴寒, 夏無酷暑,全年氣溫多在16 ~ 22℃之間 ,年平均日照近2000小時 , 無霜期近300天,特別適合動植物生長 、繁衍, 山區日溫差較大,生物多樣性明顯,被譽為“北回歸線上抽綠色翡翠”“南方生物多樣性寶庫”和“動植物基因庫”。
獨特的氣候與地形使得腹地溪河眾多,其中,龍巖市內的河流主要分屬汀江、九龍江北溪、閩江沙溪、梅江水系,有110條溪河集水面積達到或超過50平方千米。三明市內的河流主要屬于閩江水系 , 有 90多條溪河長度大于10千米 。南平市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河有70條,主要河流有“一 江八溪 ”,即閩江、建溪、富屯溪、崇陽溪、南浦溪、松溪、麻溪、沙溪和金溪。這些河流徑流量大、流域面積廣,主要河段水流較深、含沙量少,雖江水多汛急,但在古代社會有較高的航運價值。尤其是閩江、九龍江、汀江三條大江溝通了山區與沿海的聯系,在現代鐵路、公路出現以前,山海間的人員、物資往來主要依靠這三條通道進行; 而且三條大江上游支流則如同血管 一 般,使偏僻的鄉村與城市、與沿海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工合作 , 帶動了高山阻隔的水系縱橫與山區適宜商品性農業發展的特征為腹地發展與沿海地區的商品、文化交流提供了條件。
閩北腹地經濟發展比較早。在南北朝以 前,閩 北 是 福 建 的 政 治 、 經濟、文化中心。東漢建安初年,在福建境內最早設置的5個縣之中 , 閩北就有建安( 今建甌 )、南平(今延平)、 漢興(今浦城)、建平 (今建陽) 4個縣。
漢晉以降,中原戰亂頻繁,大量漢民南遷,為本地區帶來先進農耕、手工業技術, 迅速地提升了本地的生產力水平,同時也帶來先進的漢文化。漢文化與本地的閩越文化融合, 成為閩派文化的源頭。陳朝武帝時福建有了第一省級建制名稱—閩州, 治所在晉安(今福州),福建的政治中心轉移到了沿海。閩西龍巖在唐開元年間始設汀州。
王審知開閩, 執行“勸課農桑”“寬刑薄賦”的政策, 吸引了流民和逃戶, 集聚人口, 開發山海, 發展農工商業。其中, 在閩 北新設劍浦、建寧兩縣, 在閩西新設歸化縣。王審知在閩北、閩西倡導儒學、開設學校,使“弦歌之化 、流于桑梓”。五代時期的閩國雖只是一個割據政權, 但它對福建尤其是腹地山區的開發厥功至偉, 為本地區在宋代進入鼎盛奠定了基礎。
入宋以后,中國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南方的經濟和人口規模開始超過北方, 福建也進入發展高峰, 腹地迎來了歷史上最高光的時刻。此時的腹地社會穩定、人口眾多 、農工商業繁榮、文教繁盛。以人口計, 僅龍巖(包括汀州府和漳州所轄的龍巖界內區域)在南宋末年就有約40萬戶100萬以上人口。人口爆發式增長超過了本地區土地的承載能力, 首先是手工業(如茶葉加工、陶瓷制作、刻書等產業)和商業作為一種消化過剩人口的重要手段, 得到大發展。其次是山區農業如木材、靛藍、茶葉種植等得到進一步推廣。再次是礦產資源得到大力開發,閩西的礦業為一時之盛 。據《臨汀志》記載, 南宋時期,江西有兩州無力向中央繳納財賦 , 汀州代為繳納, 可見當時本地區經濟之繁華。最后是文化發展迅速, 建陽是當時的刻書中心,書院林立鄉野, 科舉中進士者眾多, 武夷山有“道南理窟 ”之譽,朱熹及眾多弟子在此潛心研究理學 。
明清時期是閩西、閩北山區商品性工 農 業 快 速 發 展 的 時 期 , 也是本地區對福建絲路經濟起到關鍵支撐作用的時期 , 還是本地 區與海外文化加速相互影響的時期。沿著九龍江、汀江、閩江而下,山區物產茶葉、書籍、建盞、煙草、土紙等流通海內外, 一批又一批居民因經商、謀生而寄居他鄉, 朱子文化、客家文化也隨之傳向海外; 溯江而上的則有鹽等海產品和海外的傳教士以及一封封告知他鄉消息的僑批、匯款。
清末及民國時期,腹地商人的經營活動明顯地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入侵及國內動蕩的影響,步入衰落時期, ?龍巖縣志?載: “咸同以后,各貨既成強弩之末,富源遂如池竭。自中兼以洪黨疊至, 焚掠一空, 閭里益形蕭縈之現狀, 數十年來資本虧而倒閉多, 食用失而金融阻滯, 商場中實莫大痛苦。”但在民國時期 , 閩西北商業曾經出現過兩次繁榮。一是中央蘇區時期, 蘇維埃政府為了支持根據地建設和紅軍給養, 大力發展商業, 長汀被譽為“紅色小上海“,寧化被稱為“中央蘇區烏克蘭 ”。二是抗戰時期, 由于福州、廈門、潮汕等地的商人大量內遷, 帶來了戰時繁榮, 永定峰市擁有7個航運碼頭、六省會館、5家銀行、300多家商號, 一個彈丸之地的常住人口竟達兩萬余人, 流動人口達三四萬人, 為峰市歷史上經濟強盛期; 福建省會內遷永安長達7年半之久, 思想文化界人士云集, 成為當時東南文化名城之 一; 福州數十家工廠企業遷至南平, 成立了名為“福建省企業公司 ”的官辦機構來經營工業, 原來浙江的一些兵工廠也遷來南平, 各地輸送土特產的木帆船均匯集南平, 當時全省82家工廠中21家在南平, 閩北成為全省的工業中心, 新式銀行業也發展起來。這一時期, 除了戰爭因素外, 有兩個因素對閩西閩北商業活動有很大影響。其一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 隨著公路的修建, 汽車運輸興起, 再加上電報、 電話等現代通信技術的出現, 商業信息的傳遞方式有了質的變化,傳統的水上航道與商道、公路交通網、郵電通信網互為補充, 有機連接在一起 , 共同構筑成完整的閩西閩北商業網絡。
其二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生發展,近代社會發生巨大變革,中國原有經濟基礎 及政治基礎開始發生變化, 新興的工商業資產階級感到, 舊式的行會已經不足以保障工商業者的權益, 尤其難以適應與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競爭; 同時, 工商業者的經濟民族主義意識大為加強, 有志之士傾全力于工商事業, 實業救國思想已深入民心,以新興的資本主義工商企業為中心的新型商會成立, 形成了以商會為中心, 各同業公會、商學會等商務組織為外圍團體的集合。商會廣泛的社會聯系加上經濟和政治上的優勢, 使其在地方事務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和權力, 成為新式民間社團事實上的領袖團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