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文化與福建”百題·
(漳州卷)139.程日炌與《噶喇吧紀略》
程日炌(約1712—1747),字遜吾,福建漳浦縣人,出生于一個貧寒家庭,父親程兆甫。雍正八年(1730)冬天,程日炌為了償還父親欠下的債務,漂洋過海,到噶喇吧謀生。他“寧執賤役,不為贅婿,真奇男子也”。乾隆元年(1736),程日炌離開吧城返回故鄉。僑居吧城期間,他先是“為人傭力”,后“舌耕糊口”。離開吧城的時候,程日炌已經可以償還所有的債務了。乾隆五年,吧城發生“紅溪慘案”,之后,程日炌到京城,謁見翰林院編修、同鄉蔡新,受命撰寫《噶喇吧紀略》,并獻之。蔡新閱讀之后,認為“其足以裨志乘,資博聞”。乾隆六年(1741),程日炌回到漳浦老家,撰寫了《噶喇吧紀略拾遺》;這一年,蔡新寫了《答方苞議禁南洋商販書》。乾隆九年,程日炌參加鄉試,中舉。
乾隆十二年,程日炌病逝。
乾隆十三年,《噶喇吧紀略》及其附錄《噶喇吧紀略拾遺》得以出版。“紀略”與“拾遺”文字雖少,但內容豐富,敘述周詳。其一,記述了噶喇吧所在爪哇島及周邊島嶼的重要地點和吧城的內外布局。以吧城為中心,記載“上流”方向有萬丹、舊港、馬六甲、西垅、牛嶼、阿齊,下流方向有井里汶、北膠浪、三寶壟、碣烈石、四里貓、南望、馬辰、夢茭虱、知汶、里嗎、龜邦、萬蘭、澗仔礁,總計19個。吧城作為港口商貿城市,港口西岸居民比較多,貿易繁榮;東岸連接王城,是荷蘭畜牧之區;王城位于城北,多為荷蘭人居住,也有唐人住宅區、商業區。其二,記述了中國與噶喇吧之間的經濟交流,特別是漳州、泉州、湖州、廣州等地海商前往噶喇吧的貿易情況,列舉了由中國出口到吧城的產物四大類16種,由吧城販往中國的物產36種。這些內容對只注重記載外國物產和進口商品、忽視中國出口商品的海外交通、中外關系典籍是一個重要的補充。其三,記述了荷蘭在爪哇島的殖民統治情況,介紹了荷蘭人的刑律、歷法、生活習俗和社會倫理。其四,記述了吧城華人社會情況和荷蘭殖民當局對華人的剝削。吧城的華人以“漳、泉、湖、廣之人”居多。城北是華人的主要住宅區,城西是唐人的主要商業區,城南“番唐雜處”,郊外農村“有唐人土地祠”“義冢”,并建有報恩寺,祭祀觀音。《噶喇吧紀略》還記述了華人甲必丹制度,對甲必丹盤剝同胞的現象也有一定的揭露。“拾遺”還記述了荷蘭人的風俗、爪哇的物產和古跡。
我國古代海外交通、中外關系典籍浩如煙海,數不勝數。到了乾隆(1736—1795)年間,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旅居海外,出現了僑居海外多年而后落葉歸根的人士撰寫的僑居地聞見錄,僅僅噶喇吧聞見錄就有很多種,而《噶喇吧紀略》是其中最早的一種。《噶喇吧紀略》及其附錄《噶喇吧紀略拾遺》是中國古代典籍中最早由歸國華僑撰寫的記錄僑居地史地風情和華僑社會狀況的著述,是中國華僑歷史文獻中較早由歸國華僑撰寫的反映僑居地華僑社會情況的文獻資料,對研究17—18世紀南洋史、華僑史具有重要價值。(陳自強:《明清時期閩南涉海著述舉要》,《閩臺文化交流》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