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文化與福建”百題·
(漳州卷)137.吳樸與《渡海方程》
吳樸(約1500—1570),初名雹,補邑諸生后改名樸,字子華,又字華甫,明代福建詔安縣梅嶺人。他自小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過目不忘,凡天文、地理、兵法,無不深研。嘉靖(1522—1566)年間,同安人林希元從毛溫伯征安南,聘請吳樸為參軍。安南平定,林希元為讒言所害,降官貶謫;吳樸“功竟弗錄”,反遭誣陷,致“以他事下獄”。于是,吳樸奮而著書,鍥而不舍,在獄中完成了八卷本的《龍飛紀略》。《龍飛紀略》一書詳細記載了“南海傍海諸國,磧外如西域大小部落,塞外如遼東興和、大寧、東勝,極徼國邑,海陸道路,遠近順逆,亦悉加考證”。對外邦各國,該書又詳細記述其土產(chǎn)、資源。書中,吳樸提出了海外貿(mào)易的遠見。該書于吳樸生前刊印,目前北京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及法國遠東博古學院均有珍藏。
吳樸的家鄉(xiāng)梅嶺是明代漳潮海外貿(mào)易區(qū)除了月港之外的另一個民間走私貿(mào)易港口。當?shù)鼐用褚宰谧鍎萘榛A,從事私人海上貿(mào)易。吳樸從小耳濡目染,對這些情況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因此有機會接觸到流傳于民間的各種水路簿。這些因素都為他撰寫《龍飛紀略》和《渡海方程》提供了條件。
嘉靖十六年(1537),吳樸的另一部著作《渡海方程》問世。這是我國最早刻印的“水路簿”,比歐洲第一本水路簿《意大利口岸簿》早了47年。根據(jù)有關學者的研究,該書是在對鄭和下西洋的路線以及15世紀以來流傳于民間的諸多水路簿進行綜合整理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于沿海山形水勢、航路遠近、水道深淺都有記述,并附有山嶼識別圖。因此,這是一部航海針經(jīng),有經(jīng)有圖,“經(jīng)”以記述海中諸國里程為主,“圖”以海中諸島嶼山涯為標志,并且突出牽星過洋在航程中的重要作用。后來,“經(jīng)”入《順風相送》,“圖”入《鄭和航海圖》。《渡海方程》付印之后被輾轉傳抄,又被改為《海道針經(jīng)》《鄭和航海圖》等多種書名。其中,由我國東南沿海經(jīng)釣魚島往日本的針路等一些內(nèi)容,被茅元儀的《武備志》、胡宗憲的《籌海圖編》、鄭開陽的《使倭針經(jīng)圖說》和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引用,并都在開頭注明“見《渡海方程》及《海道針經(jīng)》”。鄭舜功撰寫《日本一鑒。桴海圖經(jīng)》也參考了《渡海方程》及《海道針經(jīng)》,并指出“此兩本書同出而異名”。1935年,北京圖書館研究員向達在英國牛津大學波德林圖書館整理中文史籍,見中文手稿第145號是無標名的古代抄本,首頁題有“順風相送”四字,還有一本《指南正法》,便將其抄錄帶回。1961年,向達校注的《順風相送》和《指南正法》,由中華書局合編為《兩種海道針經(jīng)》出版。此二書的序幾乎一模一樣,內(nèi)容亦大同小異。《順風相送》側重西洋航路,《指南正法》側重東洋航路。廈門大學韓振華、復旦大學田汝康考證認為,所謂《順風相送》手稿,實即《渡海方程》的簡編傳世本。香港學者陳佳榮對比《順風相送》和《指南正法》的序,指出區(qū)別在于后者將前者末段的“永樂元年……”及“寶舟”等去掉,而加入“乃漳郡波吳氏,氏寓澳,擇日閑暇,稽考校正”等語,說的其實就是《順風相送》序文中的“予”。“予者何?”漳郡詔安波吳氏也。閩南語“樸”“波”同音,吳波也就是吳樸。他所居的“澳”非“澳門”,應指詔安或周邊的澳。《指南正法》的傳抄者將容易失傳的原作者姓名點出,為后人解決《順風相送》初編本的作者問題提供了佐證。這也說明《順風相送》《指南正法》和吳樸所著的《渡海方程》是一脈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