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洋文化的闡發與弘揚
——習近平福建工作期間的體悟及實踐
王日根
習近平文化思想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新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就高度重視海洋文化建設,對發展海洋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積極推動福建海洋文化建設。當前,全黨上下正在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通過梳理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關于海洋文化的重要論述,對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海洋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底色
海洋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特質。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陸地和海洋的雙重品格,海洋特質是其鮮明的文化特征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1]海洋文化特質與其他特質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機共生、同構融合的關系。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先民們食海而漁、傍海而居、賃海而市、喜海而歌、敬海而祭、識海而述,不僅得魚鹽之利、享舟楫之便,也逐漸生發出與海相關的思想、觀念、行為、習俗,以及由此所呈現出來的視野、胸襟、氣魄等,涵育出囊括海納百川、尚新圖變、四海一家、人海共生等內容的海洋文化,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海洋文化體現了“天下一體”“協和萬邦”“四海一家”“人海和諧”的文化理念與傳統價值,體現了開放包容、開拓進取等拼搏精神,深深扎根于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
福建是中國歷史上從海上實現對外開放與交流的主要區域,也是中國海洋文明最有代表性的地區,福建海洋文化具有鮮明的歷史與地域特征。一是開放包容特征。隨著移民南遷而進入福建的中原文化在八閩大地生根、開花,使福建文化形成多元互補的開放局面,推動了中原文化與福建海洋文化相融合又主動向海洋拓展。二是愛國愛鄉特征。從明朝延續至今, 抗倭英雄用生命譜寫民族氣節與愛國情懷,近代仁人志士飽含勵志進取、開放革新的精神,特別是海外華人華僑一向有著捐贈報國的優良文化傳統。福建海洋文化與中國轟轟烈烈的民族革命運動相承接又充滿戀祖愛鄉的赤子情懷。三是敢拼會贏特征。福建海洋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極具區域特色和時代氣息。閩商以開放冒險、敢拼會贏、合群團結而著稱,形成有別于晉商、徽商、浙商、粵商等其他商幫文化的獨具特色的閩商文化。如今,在遍布全球的海外華僑華人中,閩籍人士達1580多萬,分布在世界上188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海外第一大商幫”?!叭痔熳⒍ǎ叻挚看蚱矗瑦燮床艜A”成為閩商文化獨有的特色。
福建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既是貿易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之路。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能夠深入、持續發展,則得益于海洋文化的支撐。自唐宋以來,福建海洋經濟風生水起,沿海諸港口如福州、泉州、漳州,陸續成為海外交通和海洋商貿重要港口。這恰是福建海洋文化形塑的重要見證。而近代西方自福建窺探中國,中國從福建認識海外并鏈接海外世界,亦緣于福建海洋文化的驅動力。至改革開放,長期浸潤海洋文化的福建人,藉由改革開放的機遇,先行先試,南下北上,國內國外奔波,開創了生機勃勃的外向型經濟,凸顯了海洋文化“敢為天下先”的冒險精神,進一步展開了福建經濟史的歷史長卷。
福建有著得天獨厚的海洋優勢,千百年來福建人傍海而居、向海而興、拓海而榮,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海洋文化。新征程上,我們要大力傳承弘揚中華海洋文化,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內涵,全面提升海洋文化軟實力,扎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
二、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對海洋文化建設的探索和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具有深厚的海洋情懷,他曾指出:“海洋,我歷來是關心的。”在福建工作期間,基于對世界經濟發展格局和趨勢的深刻洞察,始終高度重視海洋事業發展,開創了許多關于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弘揚海洋文化的寶貴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
在廈門,習近平同志牽頭研究制定《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開展中國特色自由港發展之路的最初探索,直到今天對廈門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他親自推動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17年7月“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習近平總書記為此專門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廈門長期以來在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上的積極探索和取得的成效,要求總結成功經驗,借鑒國際理念,健全長效機制,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2],并對進一步做好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20世紀80年代初期,廈門市開始對深入到廈門市內的海水湖筼筜湖實施了局部治理,但由于經濟、技術、觀念等各方面原因,成效不大。1988年3月30日,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綜合治理筼筜湖”專題會議,創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20字方針”。這“20字方針”集中體現了陸海統籌、“一灣一策”、多措并舉、綜合施策的系統治理觀,既切中廈門市客觀實際,又具有強烈的問題導向和針對性[3],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實踐證明其已成為生態修復的典型案例。
在寧德,習近平同志要求“耕海牧漁”,念好“山海經”,提出要打造海洋經濟“半壁江山”。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明確提出了“靠海吃海念海經”[4]的理念,認為沿海地區要想富,要先建港,要求“把三都澳規劃好、開發好”。同時,習近平同志大力倡導發展大黃魚產業,把大黃魚育苗繁殖納入“星火計劃”項目,專門組織對海洋產業領域比較熟悉的專家研究解決大黃魚人工養殖問題。幾十年來,寧德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念好“山海經”的發展思路,深耕閩東海洋牧場,海洋漁業迅猛發展,擁有大黃魚、海參、鮑魚、海帶、紫菜等多個區域特色優勢養殖品種,不斷豐盈我國藍色糧倉。
在福州,習近平同志提出建設“海上福州”發展戰略,并指出要“像重視耕地一樣重視海域,像抓糧食生產一樣抓海洋開發,把加快經濟發展的觸角從陸地向海洋延伸”,“海洋開發是當今世界的熱門產業之一。市里正在考慮把建設‘海上福州’作為實現3820工程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來抓”。同時強調,“海上福州”的總體布局是以海島建設為依托,以海岸帶開發為重點,以海洋綜合利用為突破口,使島、岸、洋形成有機聯系的整體,全面提高綜合開發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5]
到省里工作后,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要加快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提出建立具有福建特色的海洋產業體系,加大開發利用海洋、發展海洋經濟的力度,同時要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熬盼濉逼陂g(1996—2000年),福建海洋經濟產值年均增長18%,比地區生產總值增幅多5個百分點;2000年,全省海洋經濟總產值居全國第三位,“海上福建”風起帆張。[6]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要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2013年7月30日,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海洋強國舉行集體學習。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進一步凸顯了海洋在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地位。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7],將海洋強國建設作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機組成和重要任務,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海洋強國建設作出的明確戰略部署。
多年來,福建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向海發展的囑托,堅持向海圖強不放松,海洋文化建設持續加強。廈門國際海洋周、世界媽祖文化論壇等已成為展現我國特色文化和海洋發展水平的重要平臺。海洋文化申遺取得歷史性突破,舉辦首屆開海文化季,推動海洋知識“進學校、進教材、進課堂”,海洋文化保護與傳承得到不斷深化發展。
三、新時期加強福建海洋文化建設的若干展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面對新時代海洋大開發的歷史性機遇,福建具有突出的先行優勢。我們應結合新形勢新任務持續鋪陳海洋文化內涵,深入挖掘福建海洋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其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推動福建海洋文化創新與繁榮。
一是堅定海洋文化自信自強。海洋文化建設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堅定海洋文化自信自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海洋文化交流互鑒,發展創新具有中國特色、彰顯中華文明特點的海洋文化,不斷提升海洋強國軟實力,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是加強海洋文物保護與傳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物和文化遺產工作,從傳承文化根脈、弘揚民族之魂的高度出發,反復強調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8],“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9],“要通過文物發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10]。支持海洋考古、水下考古及涉海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支持海洋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推動實現海洋文化遺產活化全民參與。
三是推動海洋遺產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積極舉辦海洋文旅活動,吸引游覽流量,盤活海洋文化空間;鼓勵沿海特色海洋村落開發建設,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基地;充分發揮政府主體作用,開拓思路,廣集資金,建成有利于海洋文化遺產旅游的開闊格局。扶持與海洋遺產文化相關的大型商演、劇目創作,推動與非遺、戲曲資源演藝商業互動交流。
四是推動海洋文化產業轉型發展。推動海洋文化遺產文創設計,培育大型文旅集團和企業,增強海洋文化遺產社會面的普及教育;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擴充海洋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和專業保護人員隊伍,推動跨區域、跨國家海洋文化遺產研究和人才、技術交流;積極開展國際海洋文化交流互鑒,講好我省海洋文明故事,促進跨區域與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提高我省海洋文化國際影響力。
福建的優勢在海、潛力在海。蔚藍的海洋孕育著無限希望。建設海洋強省任重道遠,我們要深入實施“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11]行動部署,大力推動海洋文化建設,持續賦能福建高質量發展,為海洋強國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本文原載于《炎黃縱橫》雜志2024年5期;作者為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注:
[1]2019年4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集體會見應邀出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的外方代表團團長時的講話。
[2][5][6]《閩山閩水物華新——習近平福建足跡(下)》,福建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76頁、第342頁、第349頁。
[3]余興光《廈門筼筜湖生態修復的實踐及其啟示》,《光明日報》2024年2月27日第6版。
[4]《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習近平:《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7]2022年10月25日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8]2022年5月28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9]2022年10月25日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10]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在河南安陽考察時的講話。
[11]2023年2月3日福建省委周祖翼書記提出的工作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