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文化與福建”百題·
(漳州卷)127.月港與閩南商品的流通
月港由于是明朝中后期唯一的合法外貿港口,自然成為全國內外貿易的中心,在閩南地區更是有著重要的地位。
自唐宋以來,漳泉經濟發展較快,產品逐漸增多,國內外貿易發達,尤其是泉州有不少舶來品。至明朝,閩南的各種產品較宋元時期增多。
1.明代漳州府的主要商品
據羅青霄《萬歷重修漳州府志》記載,萬歷元年(1573),漳州府下屬各縣主要產品有紡織品、礦產品、竹木漆器、瓷器、經濟作物、生活用品等。
紡織品。主要包括絲織品、棉織品、麻織品。絲織品。主要有當地土絲織成的絁綢,以及用湖絲織成的絹、紗、羅、絲布。時人云:“其土絲,漳人巧善織,故名于天下。”([明]羅青霄修纂:《萬歷重修漳州府志》卷十三《龍溪縣·輿地志·物產》,第233頁)而漳州人從北方買到湖絲后,“往往染翠紅而歸織之”。([明]王世懋撰:《閩部疏》,成文出版社1975年明寶顏堂訂正刊本影印,第47—48頁。)明代時棉花樹在漳州廣泛種植,棉紡技術比較成熟,棉織品種類較多。漳州府境內的麻有3個品種,即苧麻、青麻、黃麻。用來做織布原料的話,苧麻最好,青麻次之,黃麻又次之。麻布是漳州的傳統產品。
礦產品。主要有龍巖縣的銀、銅、假山石,平和縣礬山的礬,龍溪縣、漳浦縣、和龍巖縣產鐵以及刀、犁、鍋等鐵制品。
竹木漆器。這類貨品主要包括木材、竹木漆器制品等。這些竹木制品一般用竹子、木頭為原料,做好后描漆而成,極為精致。這些貨物各不相同,主要有龍溪縣的草席、描金漆器、細篾器、轎子、竹扇、羽扇,龍巖縣的木盆、木磴、藤枕、篾絲器等,漳平縣的木杉制品。另外,龍溪縣還有棕樹葉制成的帽子、箱子等物品。
瓷器。漳州的瓷器,可以從制作工藝、瓷器顏色區分。瓷器的制作工藝一般可以分為粗瓷和精瓷,瓷器顏色可以分為白瓷、青瓷和黑瓷等。漳平縣出產的瓷器基本上是粗瓷,出自棋泰窯、和平窯、長安窯。平和縣的瓷器種類有城東的黑瓷器和金山的青瓷器,漳平縣永福里出產白瓷器,南靖縣河頭出產黑瓷器,南靖縣金山出產青瓷器。
生產用料。萬歷元年(1573),漳州府及屬縣主要生產用品如下:染料有紅花、紫草、薯榔、藍靛等;生產用油料主要有桐油、柏油等;蠟有黃蠟、番蠟、白蠟,黃蠟可以作為光滑劑,后兩者可以作為制作蠟燭的原料;樟腦則有作為香料和藥材的雙重用途。此外,還有灰作為添加劑或催化劑,炭(即煤炭)作為燃料。
食物類。萬歷元年,漳州府及其屬縣主要流通食品有鹽、茶葉、蜂蜜、酒、曲、糖等。
2.明代中后期泉州府的主要流通商品
紡織品,含絲織品、棉織品和麻織品。弘治四年(1491),泉州府及屬縣的絲織品有土絹,棉織品有來自晉江縣、南安縣、同安縣的棉布,麻織品有苧布、來自惠安縣北鎮的北鎮布,以及來自南安縣、永春縣、同安縣、德化縣、安溪縣的蕉布、葛布。萬歷四十年,泉州府及屬縣的絲織品有絹、紗、絲布、羅、土綢,棉織品有吉貝織成的棉布,麻織品有苧布、北鎮布、葛布、青麻布、黃麻布、蕉布。
生產用料與成品。弘治四年(1491),泉州府及屬縣的紡織品原料有吉貝、苧、青麻、黃麻,油料有蓖麻子,染料原料有藍靛、紅花、薯榔,礦產品有鐵,成品油有芝麻油、白油、茶油、桐油。萬歷四十年(1612),泉州府及屬縣的紡織品原料有吉貝、苧、麻,染料原料有藍靛、紅花、薯榔,成品油有芝麻油、菜籽油、茶油、桐油,礦產品有鐵、鉛、金精石、炭,制作用料有磚瓦、棕毛。
食物類物品。弘治四年,泉州府及屬縣的食物類物品有鹽、糖、蜜、茶葉(含香茶)。萬歷四十年,泉州及屬縣的食物類物品有鹽、酒、糖、蜜、茶葉(含香茶)。
其他物品。弘治四年,泉州府及屬縣還有德化縣出產的白瓷器,其他還有箬葉、蠟、青椒(即花椒)。萬歷四十年,泉州府及屬縣的生活用品有燈芯草席、芒帚、香(含松香、楓香、吉兆藤香、土降真香)、紙、生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