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文化與福建”百題·
(漳州卷)124.月港海外貿易的商品
明代海澄人周起元指出:“我穆廟時除販夷之律,于是五方之賈,熙熙水國,刳艅艎,分市東西路。其捆載珍奇,故異物不足述,而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明]張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之《序》,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7頁)這說明,明朝海外貿易政策的改變,對海澄縣的海外貿易規模產生了倍乘效應。來自南洋諸國種類繁多的商品,直接從東西洋航線進入月港,進入中國人的視野。據安邊館(督餉館)《陸餉貨物抽稅則例》所載,萬歷三年(1575)僅55種,萬歷十七年增加至83種,萬歷四十三年再增加至116種。而據《東西洋考》載,已達140種之多。這些商品基本分類如下:
香藥類:胡椒、檀香、沉香、奇楠香、香藤、沉香、蘇木、沒藥、肉豆蔻、白豆蔻、血碣、冰片、蓽撥、大風子、白藤、樟腦、胖大子、孩兒茶、八丁蕎、丁香、丁香枝、藤黃、烏木、紫檀、木香、乳香、阿魏、沒石子、蘇合油、安息香等,共31種。
珍品類:象牙、犀角、牛角、玳瑁、鶴頂、孔雀尾、、石花、明角、鹿角,共9種。
食品類:燕窩、海菜、蝦米、鯊魚翅、鹿脯、尖尾螺、螺蚆、鸚鵡螺,共8種。
觀賞性植物:檨子、棕竹、花草、蘆薈、馬錢,共5種。
農副產品:番米、紅花米、綠豆、黍仔、花生、煙草、多(菠)蘿蜜、鶯哥、椰子、番石榴、番薯、油麻,共12種。
手工業品:番紙、番鏡、番銅鼓、番泥瓶、琉璃瓶、白琉璃盞、青花筆筒、青琉璃筆筒、黃蠟、火炬,共10種。
皮革制品:鯊魚皮、馬尾、錦魴魚皮、翠鳥皮、犀牛皮、虎皮、豹皮、獐皮、猿皮、獺皮、鹿皮、蛇皮、馬皮、牛皮,共14種。
礦產品:番金、番錫、黑鉛、紅銅、爛銅、礬土、磺土、漆、暹羅紅砂,共9種。
南洋紡織品:香被、番被、哆羅嗹、暹羅紅紗、交趾絹、黃絲、鎖服、竹布、畢布、粗絲布、土絲布、西洋布、東京烏布,共13種。南洋藤制品:番藤席、香藤席、嘉文席、草席、水藤,共5種。
同時,月港作為明朝中后期唯一合法的外貿港口,與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及朝鮮、日本、琉球等47個國家和地區往來,出口貨物種類繁多。福建八府各有自己的經濟特色。王世懋《閩部疏》云:“凡福之綢絲,漳之紗絹,泉之藍,福延之鐵,福漳之橘,福興之荔枝,泉漳之糖,順昌之紙,無日不走分水嶺及浦城小關,下吳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計,皆衣被天下。所仰給他省,獨湖絲耳。”([明]王世懋撰:《閩部疏》,成文出版社1975年明寶顏堂訂正刊本影印,第47頁)
筆者輯錄明清漳州府志、海澄縣志及相關文獻,可以了解月
港輸出的貨物清單:
紡織品類:絹、綢、漳紗、漳緞、漳絨、漳繡、生絲、精絲、粗絲、綺羅、絲布、苧布、羅布、蕉布、麻布、棉布、葛布、吉貝布、天鵝絨、土綢、雜繒等。
食品類:蔗糖、酒、茶、麥粉、橘子醬、腌豬肉等。
果品與經濟作物類:荔枝、龍眼、柑橘、桃子、梨子、煙草等。
家禽家畜類:呆頭鵝、水牛、馬、騾、驢等。
日常用品:紗燈、竹枕、竹器、藥材、金錢、脂粉、測昝伙器、小巧技藝、女工針黹、雨傘、水銀、羽毛、絨扇、椅墊、花邊等。
手工業制品:鐵鼎、鐵針、銅鼎、瓷器、漆器、銅爐、銅佛、銅仙、牙雕、牙帶、牙箸、牙扇、金銀首飾、銀床、自鳴鐘。
文化用品:紙、筆、書籍。
這些外貿商品,基本上是以手工業品和農副產品為主,尤其是絲織品種類較多,工藝精巧,深受南洋諸國喜愛,需求量大。這種有自己獨特工藝的產品,可獲得高額的收益,如《(乾隆)海澄縣志》云,月港商人“馳異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