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09-02 18:12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蘇惠蘋


·“海絲文化與福建”百題·


漳州卷)119.明初的海禁與走私

 

 

    一、明朝初年的海禁政策

 

福建漳州地區自唐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以來不斷地被開發和經營社會經濟逐步發展朱元璋于吳元年(1367)太倉黃渡設立市舶司掌管海外諸蕃朝貢市易之事洪武三年(1370)朝廷罷太倉黃渡市舶司改設于浙江福建廣東久之后又罷市舶司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只允許在“朝貢”的名義下與外國發生交往洪武四年出于對抗方國珍張士誠的考慮朝廷曾經下令將方張二人所屬的兵民內遷并且同時將蘭秀山沒有田糧的老百姓都充當船戶編入衛所以加強對他們的管理除此之外朱元璋還下令禁止瀕海百姓私自出海活動緊接著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再次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洪武二十三年十月朱元璋再次詔令戶部重申嚴禁百姓交通外番的命令“詔戶部申嚴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國金銀銅錢緞匹兵器等物自前代以來不許出番今兩廣浙江福建愚民無知往往交通外番私易貨物故嚴禁之沿海軍民官司縱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洪武二十七年他又下令嚴禁民間使用海外各種產物其曰“禁民間用番香番貨……凡番香番貨不許販鬻其見有者限以三月銷盡民間禱祀止用松柏楓桃諸香違者罪之”以此杜絕一切海外私販的可乘之機由此可早在明朝剛建立后不久的一段時間內朱元璋就幾次頒布禁止百姓私出海外交通外國的法令

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下詔恢復泉州明州廣州市舶司永樂二年朱棣再次針對福建沿海地方百姓私載海船交通外國的現象重申了海禁的原則“禁民下海時福建瀕海居民載海船交通外國因而為寇郡縣以聞遂下令禁民間海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明太宗實錄卷二十七永樂六年還添設交趾云南提舉司從事朝貢貿易管理永樂三年泉州明州廣州三市舶司還專門設立驛館接待來華使者蕃商泉州驛館曰來遠浙江曰安遠廣州曰懷定主要接待日本琉球占城和西洋各國使者

 

     二鄭和下西洋

 

明永樂年間鄭和奉皇帝之命七下西洋書寫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篇章當時漳州府人王景弘作為鄭和的重要助手同行并在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鄭和逝世于古里的情況下率領大明船隊安全返航。《明史鄭和傳記載“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費信星槎勝覽記載“太宗文皇帝繼統文明之治格于四表于是屢命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侯顯等開道九夷八蠻欽賜璽書禮幣”鄭和本人于宣德六(1431)親立的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碑天妃之神靈應記碑也都稱王景弘為正使太監由此可見在下西洋使團中王景弘與鄭和都處于正使地位王景弘對明初遠航的貢獻不亞于鄭和作為一個閩南人他能以閩南語和水手火長直接交流他比鄭和更熟悉航海是鄭和船隊中不可或缺的人物鄭和死后他又受命第八次航海是為死于中國的蘇門答剌使者報信根據明史記載王景弘在這次的航海中將蘇門答剌國王的弟弟哈尼者汗帶回明廷朝拜大明天子當時漳州衛將士楊振(震)王敬忠周信周用康成徐子祿常斌劉伯名劉忠義鎮海衛祝銘曹義郭興陸祥毛榮廖芳李赤鄭進良曼陳清汪亞記陳剪兒陳榮王諸兒王友榮岳崇王懋等人也參與了鄭和下西洋的活動他們當中有的隨艦出征也有的留守福建擔負后勤工作陳自強:《鄭和下西洋與漳州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在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艦隊中有眾多水手為漳州鞏珍在西洋番國·自序中寫道每次下西洋“始則預行福建廣浙選取駕船民梢中有經慣下海者稱為火長用作船師。([明]鞏珍著向達校注:《西洋番國志》,華文出版社2017年5—6頁當時的官府和航海界有些人“主張行船之人斷非漳人不可”明朝冊封琉球的封舟“須用漳人”“多用漳人”從天竺各國前往日本長崎的商“其船主火長皆漳州府人冊封舟也多由漳州人建造如萬歷七年(1579)冊封琉球使團正使蕭崇業記“漳泉之匠擇木料雖舵牙櫓棍之類必務強壯厚實”封舟一般都執造“漳人過洋船式”[明]陳侃撰:《使琉球錄卷上造舟》,《臺灣文獻史料叢刊3輯第55臺灣大通書局印行93—94頁副使謝杰也說道“漳匠善制造凡船之堅致賴之”此外白艚船是漳泉一帶船廠所造型制與福船相類似“大者可載二三千石中者可載七八百一千石下者可載五六百故福建多用之這一時期的航海技術較之前代有了很大的進例如廣泛使用海圖和航路指南建立了具有航海推算與修正意義的針路系統并在此基礎上繪制了航海圖指南針的應用技術更為成熟出現了專門記錄詳細針路的書籍吸收了阿拉伯的航海術建立過洋牽星系統

就這樣隨鄭和下西洋和天順年間潘榮出使琉球的大量水手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知識和經驗這些都為明代漳州地區海外貿易的進行提供了便利條件此后越來越多的漳州子弟沿著鄭和王景弘下西洋的航線離開桑梓到達異域展開新的人生旅程時至今日漳州角美鴻漸村仍有一座供奉鄭和及王景弘的“二太保廟”廟里面供奉兩尊神像黑紅面居左的是鄭粉紅面居右的是王景弘案前有一清代石香爐正面刻有太保公3個字

 

    三私人海上貿易禁而不絕

 

一般認為漳州人的海上貿易活動從明中葉正德以后開始并成為海上走私最為活躍的一部分人其實盡管明代立國之后實行海禁政策福建漳州地區上至守土官兵下至黎民百姓不斷地參與海洋貿易活動時刻挑戰著明廷的權威例如宣德八年(1433)八月福建發生了漳州衛指揮同知石宣等人通番的事件再如宣德九年三月巡按福建監察御史黃振奏漳州衛指揮覃庸等私通番國本來明廷實行衛所制度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而自明初以來就屢次重申的海禁政策很大程度上需要沿途衛所官兵的具體實施然而從這兩起漳州衛官兵私通番國的事件來看衛所不僅沒能起到阻止百姓出海通番的作用反而自己也投身其中無視海禁政策的存在

正統十四年(1449)明廷再次重申瀕海居民私通外國之福建巡海僉事董應軫言“舊例瀕海居民貿易番貨泄漏事情引海賊劫掠邊地者正犯極刑家人戍邊知情故縱者罪同比年民往往嗜利忘禁復命申明禁之[清]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卷二百七十洋市》,清同治十年(1871)重刊本之影印本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版5127頁然而這些海禁令和嚴厲的懲罰都不能阻擋東南沿海各省居民向海洋進軍的步伐私人海上貿易已初顯端倪“漳州海門口居民八十余戶計三百九十余舊種田地三百余畝遞年為海潮沖塌且別無產業唯倚海為勢或持兵駕船興販私鹽或四散登巖劫掠為害李國祥楊昶主編薛國中韋洪編:《明實錄類纂福建臺灣卷》,武漢出版社1993年版417頁

圖片1.png海絲1.png

梅嶺半島(鐘曉桐 供圖,下同)

此時詔安灣的漳潮居民也被帶動起來從而孕育出漳州航海貿易勢力的兩個子系統九龍江口海灣地區以漳州府龍溪縣漳浦縣和泉州府同安縣人為主體詔安灣地區以漳州府梅山和潮州府饒平南澳人為主體以閩南方言為紐帶結成十百成群各自活動的地域性海上群體他們通過琉球國這個中介間接恢復了和南海諸國的經濟交往而琉球國則利用東南海商在傳統東亞貿易網絡的缺位進入“大交易時代”。(楊國楨:《十六世紀東南中國與東亞貿易網絡》,《江海學刊2002年第4期

根據光緒年間漳州府志的記載景泰四年(1453)謝騫由御史出任漳州知府到任之后發現地方上“近海如月港海滄諸處民多貨番為盜騫下令隨地編甲隨甲置總每總各置牌以聯屬其人戶約五日赍牌赴府一點校其近海違式船只皆令拆卸以五六尺為度官為印照……每船朝出暮歸或暮不歸即令甲總赴府呈告有不告者事發連坐”由此可見早在景泰年間漳州府屬龍溪縣的月港海滄等地方的老百姓就已經在從事通番貿易活動了謝騫上任之后針對這一現象下令在地方上編甲置總等以加強管理另外謝騫還命令沿海違反制式規定的船只都要拆除而往后造船均必須以五六尺為限由地方官府發給印照才能出海行駛與此同時所有船只均必須早上出日暮前回港不回者則要求甲總到知府衙門呈明報告若有知道而不報告者將受到連坐的懲罰從這一事件可知永樂年間實行的沿海船只必須改為平頭船的政策早已是一紙空文禁政策的執行程度也已經大打折扣

在這種情況下龍溪縣八九都地的月港距離漳州府治所在地大約25千米盡管唐宋以來僅僅是九龍江海濱的一個不起眼的聚落但在私人海上貿易不斷興起的年代里月港居民紛紛下海貿易交通外域一些商人成為海外諸國的使者向明朝進貢如正統三年(1438)“爪哇國使臣亞馬用良通事良殷文旦奏臣等本皆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人因漁于海漂墮其國今殷欲與家屬同來者還其鄉用良文旦欲歸祭祖造祠堂仍回本國上命殷還鄉冠帶閑住用良文旦但許祭祖有司給口腳力甚至出現了一些老百姓冒充明廷使臣前往海外各國進行貿易活動的事件如成化七年(1471)“福建龍溪民丘弘敏與其黨泛海通番至滿剌加及各國貿易復至暹羅國詐稱朝使謁見番王并令其妻馮氏謁見番王夫人受珍寶等物后來弘敏一行回到福建被守口官兵拿獲當時的巡按御史洪性以此上奏朝廷丘弘敏等29人被判以死刑而其中年齡比較小的3人發配廣西邊衛丘弘敏的妻子馮氏罰為功臣之家當奴婢其從海外買回來的4個番人則被押解到京城論罪處置與此同巡按御史洪性還向成化帝上奏說另有同為龍溪縣人的康啟道等26人也參與了通番并且還曾經行劫海上

圖片1.png海絲2.png

詔安梅嶺望洋臺

成化八年(1472)福建再次傳來龍溪縣民泛海通番的消息“福建龍溪縣民二十九人泛海通番官軍追之拒捕為風破其舟浮水登陸被獲下獄多瘐死伏誅者十四泛海通商的興盛反映了當地居民生計模式正逐漸地發生改變此外通番貿易隊伍當中還有豪門巨室的身影他們也因為海外貿易的巨大利益而參與其中明代龍溪縣人張燮在其著作東西洋考中記載了這一歷史場景“成弘之際豪門巨室間有乘巨艦貿易海外者人陰開其利竇而官人不得顯收其利權初亦漸享奇贏久乃勾引為亂至嘉靖而弊極矣[明]張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卷七餉稅考》,中華書局1981年版131頁以至于后來崇禎年間編撰海澄縣的人發出了“成弘之際稱小蘇杭者非月港乎”的感嘆月港及其周邊地區在隆慶開海之前私人海上貿易的盛況由此可見一斑

明代初年漳州地區海寇的活動非常頻繁他們不僅殺害官還主動進攻明軍要塞甚至攻略城池例如宣德五年(1430)八月漳州府龍溪縣海寇登岸殺人掠財巡海指揮楊全領軍不救。正統十四年(1449)三月海賊駕船十余艘迫福建鎮海衛懸鐘千戶所攻圍城池。官軍射卻之。景泰三年(1452)福建漳州府賊首鄭孔目等通番為寇敵殺官軍擄去署都指揮僉事王雄。李國祥楊昶主編薛國中韋洪編《明實錄類纂福建臺灣卷》武漢出版社1993年版488489頁兵部言福并海接先年漳民私造雙桅大擅用軍器火藥違禁商販因而寇劫。王民應說“漳泉地如龍溪之五澳詔安之梅嶺晉江之安海誠為奸盜淵藪。但其人素少田業以海為生重以不才官吏科索倍增禁網疏闊無怪其不相率而為盜也。[]王民應《條處海防事宜仰祈速賜施行疏》載陳子龍等選輯《明經世文編》卷二百八十三中華書局1962年版2996

到了正德(15061521)年間這樣的情形愈演愈烈當時龍溪張氏家族有族人私造巨舶將通番恰逢其族人張綽奉調兩廣順道過家時發現對其進行了規勸和阻止焚舟而告終。倘若張綽沒有及時發現并加以制止的話其宗黨私造的巨舶也就下水出洋了。

不僅如此月港地方上經濟的繁榮甚至引來了盜賊的窺視一時之間地方官府無力禁止明朝軍隊也一度應接不暇“澄在郡東南五十里本龍溪八九都地舊名月港。唐宋以來為海濱一大聚落。明正德間豪民私造巨舶揚帆外國交易射利因而誘寇內訌法繩不能止。”另外海澄《儒山李氏世譜》中有云“海澄本龍溪八九都舊志月港。正德間土民私出海貨番誘禁之不止。”又有嘉靖《東南平倭通錄》中也說道“浙人通番皆自寧波定海出洋閩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

 

    四朱紈治理浙閩沿海

 

明代中葉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通番貿易愈演愈烈嘉靖二十六年(1547)七月嘉靖皇帝將擔任巡撫南贛汀漳的朱紈改調為提督浙閩海防軍務巡撫浙江開府杭州以加強對閩浙沿海的控制

朱紈字子純長洲人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初任景州知府后一路升遷嘉靖二十五年擢為右副都御史巡撫南贛在東南沿海倭患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嘉靖皇帝改朱紈提督浙閩海防軍務巡撫浙江朱紈上任之后針對性地實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革渡船嚴保甲等手段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些措施不僅使浙江福建兩省普通百姓的日常生計受到了影響也損害了一些世家大族的利益他們對朱紈產生了怨恨的心理稍后福建詔安發生的走馬溪之戰成為浙江福建籍官員彈劾朱紈的強有力證據之一在這種情形下朱紈發出“去外國盜易去中國盜難去中國瀕海之盜猶易去中國衣寇之盜尤難”的感然后飲藥而亡

朱紈死后明廷撤除巡視大臣的設置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外搖手不敢言海禁事”在此背景下各種力量縱橫東南海洋之上終釀嘉靖倭亂之大禍

 

    五加強軍事管理安邊館靖海館海防館

 

福建沿海地區自明代宣德年間便開始有漳州衛官兵私通番國記錄景泰年間月港海滄等處居民亦多通番為生經過了成化弘治正德年間的發展和積累月港漸有“南方小蘇杭”之稱參與治理閩浙地方的朱紈也稱月港為“閩南一大都會”月港因私人海上貿易而繁華一時的景象是建立在扭曲了的海禁政策之上的這樣的繁華背后隱藏著危機

明廷首先做出的反應是加強對該地方的軍事控制在倭亂日益嚴重的嘉靖年間明廷針對福建特別是漳州月港的情況出臺了以下措施嘉靖九年(1530)都御史胡璉認為漳州海寇縱橫而巡海使者遠在數百里之外緩急非宜上疏請開鎮于漳州一年明廷在海滄設置了安邊館到了萬歷年間國家承平既久巡海道復歸會城而漳州奏請特設分守漳南道。([清]顧炎武撰:《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篇》,四部叢刊三編25史部上海書店1985年版112頁嘉靖三十年明廷設置靖海館以安邊館官兵往來巡緝到了嘉靖四十二年中丞譚綸上疏奏請增設海防同知一員鎮撫茲土

從嘉靖三十六年起福建開始有了專任巡撫的設不久又“兼提督軍門”明人郭造卿論及“閩經略之大者系于督鎮蓋閩之巡撫自正統前侍郎楊勉始也至成化末王繼而后或罷遣矣嘉靖間胡璉朱紈王忬兼閩浙巡視事平而不常設專設自阮鶚始未幾而兼提督軍門矣[明]郭造卿:《閩中經略議》,載顧炎武撰:《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篇》,部叢刊三編25史部上海書店1985年版10頁軍事建制的一步步提顯示了明廷對治理倭亂的努力同時也是月港地方海洋社會日益受到朝廷重視的表現

緊接著明廷還采取了中原王朝的傳統做法增加行政治以加強對地方社會的控制福建地區新增的幾個縣都是在地方多盜社會秩序混亂的背景下設置的不論是內陸山區的壽寧永安漳平寧洋等縣還是沿海地區的詔安海澄二縣都是如此。《天下郡國利病書也談道“歷考閩屬……每因寇亂縣即定建寧之設壽寧延平之設永安大田漳州之設漳平及近日寧洋海澄而無不定者獨汀州當三省之交成化六年設歸化而其地盜少”這樣的措施是中原體制的體現官修志書明世宗實錄的記載更是言簡意賅地說明了這一觀念的根深蒂“初設福建海澄寧洋二縣以其地多盜故也

本來早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的時候柯喬城等官員就曾經建議在月港增設縣治以安地方后來由于當時地方平靜下來而沒有具體付諸實施

前文已有提及面對海亂之后的月港嘉靖四十二年中丞譚綸上疏明朝中央奏請增設海防同知一員坐鎮月港成為“建縣置長之先聲”后來張維事件結束之后沿海社會重新恢復到相對平靜的局面混亂過后民心思定地方士紳李英鑾等人在京城叩請明廷同意在月港增設新縣以利地方其中李英還從官員設置設縣的利益沖突設縣以弭寇亂以及新縣城建設之費用來源等幾個方面加以論述

圖片1.png海絲3.png

位于梅嶺的懸鐘所城

設置海澄新縣是明廷的又一項新措施可以這也反映了當時月港地方老百姓的心聲月港興起于私人海上貿易的背景下成弘以來“南方小蘇杭”的稱號固然是當地人的驕傲可同時也引來了海盜的窺視老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被打亂因此代表地方利益的士紳們提出了在月港設立縣治的要求而明廷之所以選擇在月港設立海澄縣是因為這個地方民間走私貿易猖獗亂嚴重對東南沿海的海防安全已然構成威脅為此明廷考慮在月港增加行政治所來加強對當地社會的管理這也反映了防政策是明清海疆政策的基礎和前提國家只有海防安全得到了保障才有討論其他政策的可能這一原則在后來的“隆慶開海”也有體現“隆慶開海”就是在東南海疆較為平靜的歷史背景下才得以實現的

于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當時漳州知府唐九德建議割龍溪一都至九都及二十八都之五圖并漳浦二十三都之九圖湊立一巡撫汪道昆巡按王宗載上疏明廷得到批準新縣名曰海縣治告成之后海澄縣轄三坊五里東抵鎮海衛西界龍溪南界漳浦北界同安境內凡廣八十里袤五十海澄設縣的具體時間在各種文獻中的記載基本一致均為隆慶元年(1567)海澄縣志有云“隆慶元年設縣將二都分為二堡八都……”明人柯挺也說“澄以寇盜充斥龍邑鞭長不相及也于是割龍邑為澄其邑創自隆慶之元年……”[明]柯挺:《周侯新開水門碑》,(乾隆)海澄縣志卷二十二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