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文化與福建”百題·
(漳州卷)114.漳州人的海洋意識
漳州歷史悠久,相傳遠古時代便有太武夫人在此拓土而居.漳州市區北郊的蓮花池上發現的舊石器遺址證明4萬~8萬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戰國時漳州隸屬越.秦朝時,今漳州梁山山脈以北屬閩中郡,以南屬南海郡;東晉義熙九年(413)在今漳州境域內建置了綏安縣;梁天監(502—519)年間又置蘭水縣;梁大同六年(540)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開皇十二年(592)并綏安、蘭水入龍溪縣。唐垂拱二年(686)建州,因州治臨漳江而稱漳州;后州治再遷,貞元二年(786)徙至龍溪縣治之桂林村(今漳州市區)。
兩漢至隋唐時期,閩越人以及后來的“蠻獠”的主要交通工具為船,其“習于水斗,便于用舟”(?漢書?卷六十四?嚴助傳?。),南抵越南,北達江淮.隋唐時期,北方漢人陸續南遷,與土著居民相處相安,逐漸掌握水上生計,為日后漳州的海外交通奠定了基礎。
漳州海岸線綿長,域內丘陵起伏,植被良好,內河縱橫交錯,水量豐沛。沿??煞Q為溪海過渡區,有4個主要出海口:一是九龍江出???匯北溪、西溪和南溪至廈門灣出海;二是漳浦的鹿溪,在佛曇至古雷一帶與海交匯;三是云霄的漳江,在東夏、峛嶼與海相接;四是詔安的東溪,梅嶺港為福建最南端的出???宋代,朝廷在九龍江口的??阪?今屬廈門市海滄區)設置“場務”,“收海道商稅”,沿海居民亦視海為田,泛海求利.紹興(1131—1162)年間曾任漳州知州的廖剛在上奏文書中報告:“平時海舟欲有所鄉,必先計物貨,選擇水手,修葺器具,經時閱月,略無不備,然后敢動.則又必趁風信時候,冬南夏北,未嘗逆施,是以舟行平穩,少有疏虞.風色既順,一日千里曾不為難?!?[宋]廖剛:?高峰文集?卷五?漳州到任條具民間利病五事奏狀?。)大多數中小海商,抱著“輕生射利”的心態,在海上討生活。
元代的漳州社會受到沖擊,經濟文化乏善可陳,但海上貿易仍持續發展。至正二十三年(1363),漳州右丞羅良“遣僚佐具舟由海道運糧抵遼東”。這一航線自南太武發舶經東海、黃海、渤海,途多險象,而漳州航海人卻“操舟如神,則不憚此”( [明] 吳樸: ? 龍飛紀略? 癸卯 ? 羅良遣其將運糧給行在?條 )。
可以說,宋元時期漳州人的海洋意識已然形成。從精神層面說,面對狂濤,了無懼意。從物質層面說,所造海船夠堅固,對駕船技術夠諳熟,方能“操舟如神”。
明代是漳州人海洋意識的擴張時期。15世紀至16世紀中葉,漳州沿海走私販海盛極一時,以月港為中心,形成民間海外貿易網絡.月港地處九龍江出???港汊密布,為龍溪縣八九都地,僻于一隅,官府鞭長莫及。正統景泰(1436—1457)年間,月港一帶民眾即“多貨番且善盜”,正德(1506—1521)年間則“私造巨舶,揚帆外國,交易射利”?!霸赂鬯皆祀p桅大船,不啻一二百艘,鼓泛洪波巨浪之中,遠者倭國,近者暹羅、彭亨諸夷,無所不至”([明]謝彬:?剿撫事宜書?,載?(崇禎)海澄縣志?卷十九?藝文四?)。沿海民眾的思想傾向是以魚死網破之心反抗朝廷政策。貧困之戶為衣食計,紛紛“捐生競利,滅沒風濤間”“以海為業”“通番獲利”.富豪之門也為利所驅,不惜“一倍博百倍之息”。至嘉靖(1522—1566)時,詔安一帶以宗族為紐帶,進行規模性的集體走私.據載,田、林、何、傅、蘇、吳等姓氏,計有千余家參與通番走私。號稱“閩南一大都會”的月港,不僅“豪民私造巨舶,揚帆他國”,福建其他地方的海商也從這里發舶。原來一直到廣州貿易的外商“欲避抽稅,省陸運”,亦改道月港,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商船“潛泊漳州,私與為市”( ?明世宗實錄?卷一百零六?嘉靖八年己巳?,第2507頁)。嘉靖二年(1523),僅留居漳州的葡萄牙商人即多達500人“今雖重以充軍處死之條,尚猶結黨成風,造舡出海,私相貿易,恬無畏忌”([明]馮璋:?通番舶 議? ,載陳子龍等選輯:?明經世文編?卷二百八十,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967頁),甚至武裝拒捕,“海禁愈嚴,賊伙愈盛”也就是說,明廷祭起殺威棒也沒能遏止海上貿易活動,只好調整海洋政策,局部開放海禁,“先是發舶在南詔之梅嶺,后以盜賊梗阻,改道海澄”([明]張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卷七?餉稅考?,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32頁)。隆慶元年(1567)于海澄月港開設“洋市”,由官府監管民間海外貿易,月港進入了全盛期.萬歷(1573—1620)年間,“四方異客,皆集月港”,“五方之賈,熙熙水國,刳艅艎,分市東西路.其捆載珍奇,故異物不足述,而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公私并賴,其殆天子之南庫也”([明]張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之?序?,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7頁)。
這時期漳州的縉紳士大夫階層大都視野開闊,觀念日新,理性評估海外貿易,從主張“聽民貿遷”到充分肯定其成效是“公私并賴”,海洋意識有了很大的提升,從而推動并維護海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明末月港已呈衰敗之相:一是西方殖民勢力東漸:二是閩南沿海成為鄭成功軍事集團與清廷勢力拉鋸的主要地區,長年兵連禍結;三是清廷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統一臺灣,次年設閩海關總口于廈門。從此,月港沉寂于歷史的潮汐之中。
明末至清中期,漳州人經略海洋的雄心未泯,但形禁勢格,主營方向有所變化,一部分海商往返于廣東、浙江,做國內貿易,一部分則到暹羅等南洋地區經商。清宮檔案載,乾隆二十五年(1760),閩浙總督楊廷璋奏請優敘由暹羅販糧入閩2000石以上的海澄商戶陳炳芳,援例賞授九品頂戴。嘉慶(1796—1820)年間,龍溪商人吳竟買了暹王商船“金協順”號,往來于廣州、廈門。海澄縣的吳讓,乾隆十五年“放洋暹羅”,經營有方、獲利無數,獲得暹王的高度信任,主宋卡城,三代相承。龍溪潘振承雍正五年(1727)出洋,數年后入粵,乾隆十五年前后在廣州創辦同文堂,一度是廣州十三行行首。
進入新時代,漳州人的海洋意識得到復蘇,朝著“依港立市、工業強市、生態名市、科教興市”的目標奮力前行。漳州,這座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煥發新的活力,揚帆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