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文化與福建”百題·
(漳州卷)113.漳州的自然環境與海洋因素
漳州市陸域地處北緯23°34′~25°15′,東經116°54′~118°08′,南北長187千米,東西寬127千米,面積12607平方千米。海域面積略大于陸域。
境域內多山,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博平嶺山脈橫亙于西北部邊界,戴云山余脈深入北部境內。平和縣大溪、安厚、國強、霞寨,南靖縣南坑、船場一線以西,南靖縣書,平和縣蘆溪、長樂、九峰一線以東地區,為全市地勢最高處,也是九龍江西溪、漳江、東溪、鹿溪、九峰溪等河流的發源地。沿海地區的烏山山脈與梁山山脈直逼海岸,高山與碧海輝映,景觀壯麗。
漳州岸線北以九龍江口中心線與廈門分界,南與廣東交界,漳州平原是福建省最大的平原,為九龍江沖積而成,另外幾條域
內河流也沖積出若干面積不等的小平原。漳州土地肥沃,腹地相對有一定縱深。
漳州海域屬臺灣海峽大陸架淺海區,水深最深不超過60米,最淺處(在臺灣淺灘)水深僅9米,一般水深40米左右,海底較平坦。海岸線總長631千米,其中大陸岸線519千米,島嶼岸線112千米。海灣主要有隆教灣、白壙灣、湖前灣、后蔡灣、前湖灣、將軍灣、大澳灣、浮頭灣、東山灣、詔安灣、蘇尖灣(烏礁灣)、宮前灣等。
港灣主要有佛曇港(包括鴻儒港、前亭港)、舊鎮港(港口外為浮頭灣)、前港(馬鑾灣)、后港、宮口港(宮口灣)等。漳州陸域靠近北回歸線,南瀕臺灣海峽。由于北有高山阻擋冷空氣南下,南有海洋調節,氣候溫暖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漳州10月至翌年4月盛行東北風,6—8月盛行西南風,5月與9月為風向交替期,變化頻繁。全年平均風速從沿海向內陸迅速減小。漳州境域在7—9月還常受熱帶風暴影響,平均每年有4.6個。風暴直接登陸時,在沿海地區臺風中心經過附近風力可達12級,甚至更高,極具破壞力。
漳州水系發達,主流多與山脈走向垂直,支流與山脈走向平行,形成格狀水系網。河流多發源于境內,屬山溪型外流河。九龍江是漳州第一大河、福建省第二大河,水量豐富,年徑流量穩定,年內季節性變化甚大,豐水期徑流大,枯水期徑流小。東溪、漳江、鹿溪等河流的流程短,流域小,河道比較平緩。全市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1條。鹿溪、九峰溪流入韓江,其余都在境內入海。
漳州沿岸的潮振動主要是太平洋潮波所引起的協振潮,受臺灣海峽地形影響,六鰲半島以北為正規半日潮,以南為不正規半日潮、混合潮,潮差自北往南降低。歷史高潮位:九龍江口為4.5米,漳浦沿海降到3.1米,東山、詔安沿海為2.8米,亦自北往南降低。每年夏、秋季,受臺風影響,風暴潮增水顯著,可達1.3~1.5米。
(原載于《福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叢書(漳州卷》,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