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3-08-20 23:08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金文亨 林仙久


·“海絲文化與福建”百題·


莆田卷)111.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重要典籍

 

 

古代典籍是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重要文字載體。莆田現存的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古代文獻資料,包括典籍、碑記、匾額、石刻等,主要有宋代蔡襄的《荔枝譜》《茶錄》,宋代方略的《有宋興化軍祥應廟記》,元代林蒙亨的《螺江風物賦》,明代周瑛和黃仲昭的《興化府志》,清代林清標的《敕封天后志》,等等。

 

一、蔡襄與《荔枝譜》《茶錄》

蔡襄所著《荔枝譜》《茶錄》兩本科技專著,是莆田市記述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著作之一,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科學價值、文物價值。

蔡襄蔡襄(1012—1067),字君謨,仙游縣楓亭人。天圣八年(1030年)進士。

蔡襄先后任漳州軍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館閣校勘和知諫院兼修起居注。后也曾擔任地方行政長官。

我國是世界上栽培荔枝最早的國家。唐代,莆田就已種植荔枝,市區“宋家香”就是歷史見證。宋代,興化有“荔子甲天下”之稱。

古代,荔枝也是我國對外經濟交流的重要物品。福建荔枝很早就名揚海內外。淳熙《三山志》說:“故閩中所產,比巴蜀、南海,尤為殊絕。”興化軍荔枝種植面積大、品種優,特別是陳紫,“名冠眾品”。

宋代楓亭,據《宋代草市鎮研究》一書介紹:“丘陵崗巒,滿坡荔枝,盛夏時節,絳囊似火。肉質上乘,聞名遐邇。仁宗朝名臣蔡襄故里赤湖所產的尤為卓絕。”蔡襄在福建為官期間,關注民生,對荔枝很有研究。《荔枝譜》嘉祐四年(1059年),他在任泉州知府時,撰寫成《荔枝譜》,第二年,又以楷書體抄寫出全書。《荔枝譜》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關荔枝的專著。全書共7篇,約3000字,詳細地記載了荔枝的歷史、產地、生態、加工、貯藏、運銷、服食等。書中還特別介紹了荔枝在國內銷售情況以及對外出口情形,也十分具體地寫了北宋福建路與興化軍的商業和海運以及對外貿易的繁榮情況。他寫道:荔枝“初著花時,商人計林斷之以立券,若后豐寡,商人知之。不計美惡,悉為紅鹽者,水浮陸轉,以入京師,外至北漠、西夏,其東南舟行新羅、日本、琉球、大食之屬,莫不愛好,重利以酬之。故商人販益廣,而鄉人種益多。一歲之出,不知幾千萬億,而鄉人得飫食者,蓋鮮以其斷林鬻之也”。

蔡襄為京官,仼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時,將《荔枝譜》進獻仁宗皇帝,后刻印成書,留傳開來。近代以來,《荔枝譜》被譯成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拉丁文等多種文字出版發行10多個國家和地區。20世紀初,美國傳教士蒲魯士在莆田傳教過程中,把莆田荔枝良種陳紫引回美國,按蔡襄《荔枝譜》記載進行栽培,取得成功,并在美國南部各州和巴西、古巴等國家推廣,也獲得成功。

蔡襄任福建路轉運使時,政務之余,深入茶鄉調查,幫助茶農解決生產和銷售問題,并詳加記錄。他還負責監制北苑(今建甌)貢茶,寫了組詩《北苑十詠》,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北苑水土和貢茶采制、品嘗等盛況。蔡襄對培育優良品種、制茶、煮茶技藝、用水、火候、茶具、品茶等也都作了精心獨到的研究。皇祐四年(1052年),他著成《茶錄》一書,呈獻仁宗皇帝。仁宗閱后,命送入內府珍藏,還勒石傳于后世。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蔡襄將其修訂后刻印刊行。近代以來,《茶錄》也被譯成英文、法文等向世界傳播、交流。

《茶錄》一書分序言和上下兩篇,上篇論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茶、熁盞、點茶十目,介紹茶湯品質和烹飲方法。下篇論器,分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九目。《茶錄》是繼唐陸羽茶經之后又一重要的茶學“扛鼎之作”。

《茶錄》一書的刊行,推動了福建建州(今建甌、武夷山一帶)包括興化茶葉生產和茶具(茶器)制造。

《茶錄》為了促進商品流通與經濟發展,蔡襄還推動福建官道整修、橋梁建造、碼頭興建。他在泉州為官時,倡導、主持修建著名的洛陽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被譽為“海內第一橋”,解決了閩南南北交通問題,對促進泉州港的繁榮起了很大作用。蔡襄在興化軍涵頭鎮主持興建的碼頭,稱端明碼頭。在楓亭倡導、主持重建的塔斗山天中萬壽塔,成為太平港的導航航標。

 

二、方略與《有宋興化軍祥應廟記》

方略,字作謀,宋興化軍莆田縣白杜村(即今城廂區白杜村)人。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歷官崇德縣縣尉、提舉廣東常平、瓊州知州,直至潮州知府。他為人正直,為政清廉,曾反對與金國簽訂“海上之盟”,遭受當權派打擊,被貶官。他又是位藏書家,家有“萬卷樓”。他整理祖上藏書,編輯有《萬卷樓書目》一卷。

方略家附近有座祥應廟,原名大官廟,五代時創建,奉祀海神,“顯應”的傳說故事遠近聞名。泉州海商、船民都會前來祈求航海平安。大觀二年(1108年),宋徽宗賜廟名“祥應廟”,并賜封海神為“顯應侯”。“顯應侯”深受船民、海商崇拜,特別是海商,把它視為航海保護神。

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祥應廟重建,紹興六年落成。紹興八年,祥應廟邀請方略撰寫該廟重建的廟記。方略應允撰寫了《有宋興化軍祥應廟記》,并由左朝散大夫、尚書駕部員外郎方昭書寫。當年立碑于廟中。

《有宋興化軍祥應廟記》碑刻《有宋興化軍祥應廟記》首先介紹了祥應廟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民間傳說和褒封“顯應侯”“顯惠侯”的經過。廟記寫道:

郡北十里有神祠,故號“大官廟”。大觀元年,徽宗皇帝有事于南郊,裒百神而肆祀之,于是詔天下名山大川及諸神之有功于民而未在祀典者,許以事聞。部使者始列神之功狀于朝,從民請也。次年賜廟號曰“祥應”,其后九年新祀明堂,復修百神之祀。而吾鄉之人又相與狀神之功跡乞爵命于朝廷,太常上其議曰“顯應侯”。天子亦嘻,時則宣和四年也,惟神威靈惠我一方,宜有以寵異之,乃宸筆刊定顯恵侯。時則宣和四年也。謹按侯當五季時已有祠宇,血食吾民。……往時游商海賈,冒風濤,歷險阻,以謀利于他郡外蕃者,未嘗至祠下,往往不幸,有覆舟于風波,遇盜于蒲葦者。其后郡民周尾商于兩浙,告神以行舟,次鬼子門,風濤作惡,頃刻萬變,舟人失色,涕泣相視尾曰:吾仗神之靈不應有此,遂號呼以求助,虛空之中若有應聲。俄頃,風恬浪失,舟卒無虞。又有泉州綱首朱紡舟往三佛齊國,亦請神之香火而虔奉之,舟行迅速,無有險阻,往曾不期年,獲利百倍。前后之賈于外蕃者,未嘗有是,咸皆歸德于神,自是商人遠行莫不來禱。

廟記是福建宋代海內外交通的見證,也是莆田參與海上絲綢之路極為重要的歷史見證。

《有宋興化軍祥應廟記》碑刻,高1.5米,寬0.9米,楷書,全文1857字,1961年被列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林蒙亨與《螺江風物賦》

林蒙亨(1291—1361),原名林亨,元代興化路仙游縣連江里(今楓亭鎮)人。他岀身貧寒,從小聰明好學,長大后,屢試不第,以教書為業,邊授徒邊刻苦讀書,知識淵博,熟識天文、地理、理學、歷史,善文章,能詞賦。《連江里志》說他“方其懷才未遇,人或未之信也,作《螺江風物賦》自寓”。元至正三年(1343年),53歲的他入京應試。傳說殿試第一。后授官朝奉大夫。6年后,辭官回歸故里,隱居于龍華寶幢山。

林蒙亨出仕前撰寫了《螺江風物賦》一書。該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很有歷史價值、史料價值、文學價值,是一部研究楓亭與海上絲綢之路關系不可多得的史料著作。

《螺江風物賦》一書介紹楓亭地理位置之險要:

極莆陽而南,其地為楓亭,與溫陵之北界相接;其山為青螺,與滄海之地脈相通;其水自赤湖而東,匯于螺峰之下,與沙坂之人家相為環繞。其人與物之所出,非他所比也。而昔之高人勝士,鮮有揄揚之盛而鋪張其美者。

接著又詳細介紹楓亭的地理變遷與歷史沿革:

繄昔之風物,信人杰地靈之所鐘。結楓為亭兮,古仙人之遺蹤;大侯小侯之東盤,九仙之西踞;北有勒馬朝天之嶺,南則石牛之九峰。大海迎其潮兮,支分于籜籠岳秀;一溪浩其流兮,源發于南之大同。遠而眺之,美相玉立而獻狀,五侯戟植以排鋒。聯岡萬迭,突然而有太子;插云千丈,巍然而有壺公。近而視之,夭矯乎九龍英雄之氣,山猿飛而地豹眠。奔騰乎西北者,不知其幾千萬里。左界昆侖、大帽之峻,綴于鴻漸、銅鼎之峨峨;右界云門、谷山之峭,承于大象、塔斗之颙颙。公侯草市,百年之古讖呈象;丞相鴻陂,千頃之神淵躍龍。湖赤鯉而橫亙乎其旁,岫青螺而特立乎其中。

進而寫螺江物產之富饒,人物之昌盛,寫道:

一哄之市,百貨駢集;五達之逵,四方會通。千門樓閣而鱗迭,萬室羅綺而塵紅。覽舊德之名氏,則異材迭出,盛事旁午。皆故老之相傳,以為故國之強宗。昔仆射兮今丞相,更累世而振東陽之舊閥;前端明兮后右司,不十年而總全閩之元戎。一家八虎,并列乎中丞、散騎;對門五馬,相輝于西蜀、南雄……

其斥鹵之濱,則煮海以為鹽。蕩以信潮之洶涌,暴以朝日之瞳昽;場地既干,火烈具舉。黔灶羅列而欎攸,青煙直上而冥蒙。浩浩乎昆山玄圃之玉,镕煉消散,乍飛乍聚;皎皎乎太白峨眉之雪,眩轉的皪,不澌不融。官府赦其征,亭戶公其鬻;邇者收蓄而蓋藏,遐者輸轉而運載。百味所須,四時所急。蓋出之愈泄,而積之愈豐。緣高崖,逾絕險,歷他州,入異縣,雖千山萬嶺之荒隅斗僻,而食之者與谷同化,赍之者與海分功。

其沃衍之疇,則植蔗以為糖。春養其萌,夏糞其株;秋斂其葉,莖修節疏;冬食其干,膚膩液充。伐者如木,束者如竹。入佳境,解朝醒,雖醍醐膏露之滋,不足以比其醲。于是刳木為槽,斷木為杵,飽萬夫之食,而明燭繼夜,長歌相舂。槌壁成哨,擘圭作甘,釃以清泉,甑不炊而神液滋漉;高灶蒸云,列鼎騰煙,調以甘膏,火不停而靈砂自镕。于以盛之萬甕竹絡,于以奠之千艘桂楫。順風揚帆,不數日而達于江、浙、淮、湖,都會之沖。北方之人,京塵渴肺,儲金寶以待入浦之舟,而往來之憧憧。若此之類,言之不盡。

蓋其風土之所出,人物之所合,水陸之所備,舟車之所會,既日盛于一日。自遠方而來遷家者,復多于穴之蟻,窠之蜂。人但見今日人家之密,而不知異日黃沙之坂,芳草之蒙茸。

螺江之富庶、繁盛,必然促進港口之發展。《螺江風物賦》記述了螺江歷史上的繁華,生動地說明了它為什么會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之一。

 

四、周瑛、黃仲昭與《興化府志》

莆田修纂地方志始于南宋。南宋時有人修纂過《莆陽志》,但沒有流傳下來。元代,沒有人纂修過興化地方志。明代,許多人修過興化府志。弘治(1488—1505)年間,莆田縣人周瑛和黃仲昭纂修了《興化府志》,并流傳至今。

《重刊興化府志》周瑛(1430—1518),字梁石,號翠渠,原莆田縣人。進士出身,曾官至貴州布政使。為官期間,頗有政績,并亦官亦文,曾主撰《漳州府志》《蜀志》《廣德志》等,著有《翠渠類稿》。致仕回鄉后,關心家鄉文化事業,與黃仲昭合撰《興化府志》。

黃仲昭(1435—1508),名潛,以字行,號退巖居士,原莆田縣人。進士出身,曾為編修,官至提學使。他曾編寫《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南平縣志》,主編福建省第一部省志《八閩通志》,著有《未軒集》。

周瑛和黃仲昭兩人應興化知府陳效邀請,主持編寫《興化府志》。從弘治十四年(1501年)開始,至弘治十六年成書,歷時3年。周瑛“領總志”,黃仲昭領“人物志”。

《興化府志》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紀。“每紀提其要以為綱,敘其事以為目。凡遇成制,謹以全文收錄,其他各推論本末得失,以究事理之歸,以附于本紀之下”,“終篇所述,皆以修政立事、濟人利物、移風易俗為主”。全書共54卷,65綱,257目。分為《吏紀》《戶紀》《禮紀》《兵紀》《刑紀》《工紀》《外紀》。其中《吏紀》詳寫郡縣、官員、府縣官年表、監官、勸駕錄、年勞錄,《戶紀》詳寫山川、里圖、戶口、土田財賦、徭役、貨殖、山海物,《禮紀》詳寫分野、氣候災祥、風俗、學校、科目、禮樂、禮紀等以及藝文、人物列傳,《兵紀》詳寫兵政、驛遞、鋪志、武臣事,《刑紀》詳寫刑法,《工紀》詳寫廨署、道路、水利、上供,《外紀》詳寫二氏等。

《興化府志》全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全面記述了古代至明前期興化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教育文化、文物古跡、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等,是今人考察、了解古代莆田在海上絲綢之路開通過程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資料。

 

五、林清標與《敕封天后志》

《敕封天后志》是清代莆田人林清標于乾隆(1736—1795)年間編纂成書的,分上下兩卷,是第一部關于媽祖信仰的系統完整的學術著作,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

林清標,字弼侯,號韋亭,興化府城郊長豐人。他是九牧林林蘊之后,出身于書香門第。林清標于乾隆六年(1741年)考中舉人,后參加會試,未中,列為副榜。被派往惠安縣擔任教諭,著有《苑舫居詩文集》六卷。為了編纂《敕封天后志》,他回到家鄉,深入府城興化、媽祖誕生地賢良港與羽化地湄洲嶼,以及莆禧、門夾、平海、白湖等地媽祖廟考察,收集地理和歷史資料、媽祖傳說故事,并到府學、縣學搜集有關媽祖的文獻資料,然后分類梳理。經過深入研究,他發現“前人敘文紀傳,未經細考,故多差訛”,并且“次序錯雜,間多有附會”,且“板多散失,后有輯時,事以增補重刊而未嘗廣傳”。于是確定了編寫原則:“無從核實而不錄”,“核實付梓,使人有所考而無疑。”他確定這部書為“茲就家乘,而祥其實,目之曰志。志者,志其實也”。他不辭辛勞,認真考證資料,去偽存真,終于撰寫成書,并且做到“爰仿古人左圖右書之法,浮者刪之,實者錄之,編次繪圖,以成一部信書”。

《敕封天后志》是一部林氏家族史以及媽祖為人為神的傳記和廟志。它簡略地介紹莆田縣、興化府地理,以及湄洲嶼、賢良港概況,并介紹鄭和、施瑯、蘭理以及汪楫奏疏、碑記等,還有“賢良港祖祠考”“湄洲廟考”等,以及眾多的插圖,很有歷史資料價值。

《敕封天后志》有選擇地介紹了媽祖傳說故事49個,這些傳說故事,有的發生在國內各地,有的發生在海外。

媽祖傳說故事就內容看,圍繞“孝”和“忠”進行編織,包括以下三種:第一種,關于“孝”與“友”的內容。“百善孝為先”,這是古代倫理道德第一要求。為此,林清標選擇“機上救親”與“航海尋兄”的傳說。第二種,關于為民為國的內容。其中,為民的傳說包括“救商”“禱雨”“懇請卻病”“除水患”“圣泉救疫”“救旱”“救甌閩澇”“錢塘助堤”“托夢護舟”等;為國的傳說幾乎都是國家發生大事時,媽祖挺身而出為國效勞,如“金山助戰”“助漕運”“救鄭和”“破倭寇”“歷庇封舟”“井泉濟師”“澎湖助戰”“引航澳”“保護冊使”等。第三種,關于神話傳說,如“誕降”“窺井”“湄島飛升”“降伏二神”“收晏公”“收伏二怪”“托夢建廟”“蕉符改革”等。

《敕封天后志》所收錄的媽祖傳說故事,按年代編排,從中可以看到媽祖信仰發展的軌跡,及當時相關的海事活動。

書中還收錄了自北宋末宋徽宗到清嘉慶時歷朝歷代皇帝褒封、詔書、御祭文,以及各個朝代大臣的奏疏、謝恩疏。其中鄭和的奏疏與施瑯的《師泉井記》尤為珍貴,明清之際五位高級官員和文人撰寫的序言也頗有價值。

書中還明確了媽祖誕生日和羽化日。歷代典籍中對媽祖誕生日和羽化日的記載各異,有唐玄宗時和宋哲宗時等五種說法。《敕封天后志》明確媽祖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羽化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此種說法為后人廣泛認同,并成為定論。

媽祖誕生地問題,有湄洲、賢良港、泉州、霞浦等各說。各種典籍中記載也有不同。《敕封天后志》明確媽祖誕生在莆田賢良港。媽祖之曾祖“棄官隱于海濱賢良港……(天后)所窺之井即港之麓,升天則在海嶼湄洲也”。“九月九日到湄洲飛升。”賢良港,“俗呼黃螺港,乃天后生長之鄉”。《敕封天后志》還作了考證,并繪圖說明。這也逐漸為后人認同。

《敕封天后志》是第一部關于媽祖的人物總志,也包括地理志、文化志、民俗志等,而且是資料收集、保存較為完整的一部典籍。它的刊行,使得媽祖傳說故事在閩臺,在全國乃至海外廣為流傳,影響頗大,推動了媽祖信仰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進一步傳播。

 

六、明代《設色星圖》

明代《設色星圖》為大型卷軸畫。它是莆田古代海上交通有關導航的重要參考之一。《設色星圖》原藏于涵江區霞徐天后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被發現。它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與古代航海有著密切關系的大型彩繪星圖。

涵江霞徐天后宮明代設色星圖該星圖殘長148厘米,寬90.4厘米。中央繪制彩色星圖,上下有文字說明。設色星圖上的星宮,基本上仿照我國傳統的以北極星為中心,以三垣、二十八宿為主體的畫法。全圖共畫有288個星宮,約1400顆星。其中北斗七星和二十八宿主座特別用紅色描繪,其余的星都畫成黑白點。各顆星辰大小不同,表示星辰的視亮度。星圖中心還繪有一圈羅盤。

1977年,《設色星圖》被鑒定為明萬歷至清康熙前繪制的古代重要的有關天文的文物。1978年出版的《文物》雜志詳細介紹《設色星圖》:“星圖上畫有北極黃道、赤道、二十四方位。星圖上有二十八宿,二百八十八個星宮,約一千四百顆星;外框畫有四十四神像,有的兇悍威嚴,持劍騎獸,有的腳踏烈火,有的文雅閑靜,趺坐養神,神志各異,形象逼真。”

《設色星圖》中央圓貼出了一個羅盤,星圖的方位與羅盤一致,說明當時航海中為了把準航向,就是把星圖擺在桌上,放上羅盤,用星圖進行導航。此星圖的繪制不但在研究古代航海、天文方面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而且說明了古代海上航行是以羅盤和星辰導航的,也證明了莆田港口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止點之一。

2014年,《設色星圖》被送往北京參加“直掛云帆濟滄海——海上絲綢之路特展”。現存莆田市博物館。

 

七、《水路簿》

《水路簿》為明清時流傳于莆田民間的手抄本。它是古代莆田先民在長期航海實踐中積累的海上航行經驗的結晶。先民們駕船從興化灣、平海灣、湄洲灣出海,捕魚、經商、巡海,航行在港灣中、在遠海上。他們為了海上順利航行,學會識別島嶼、山頭、礁石等地理標志。指南針發明以后,又學會使用羅盤,結合潮水漲落情況,駕船航行。經過長年累月的實踐積累,形成了一套經驗,并世代口耳相傳下來。到了明代,他們把這些經驗記錄下來,編成《水路簿》一書,作為當時和后代航海的指南。

《水路簿》抄本共178頁,約4.5萬字,有4種筆跡。它詳細記錄了古代莆田人航海東至臺灣府、基隆、澎湖,南至泉州、廈門、汕頭、廣州、香港,北至福州、沈家門、寧波、上海、山東、天津等地的足跡,以及古代莆田人航海時用羅盤,以山頭、島嶼、礁石等為地文導航的航行水路及航線。手抄本中有一些民間常用的字、方言及已消失的古地名,如“岙”為今“澳”或“坳”;湄洲,古稱監頭,即港頭;“東湖”和“吉了”為今日的東吳;“西庭”為今日西亭;“浮熙”為今日莆禧。手抄本還記錄了航行沿途那些躲避臺風的澳口的位置。

書中所記載的進湄洲灣水路方向:

湄洲土名監頭岙(方言即港頭澳),拋船對沙岙也可拋,北風泊流至妙、敲船流東半可入監頭岙,西北有沙壇,淺不可近。西北敲上有沉水礁,可防湄洲賊岙,可寄流甚擺,西有香爐礁,東南一列俱是沉水礁,北面亦有沉水礁,西去是嶼南有大浪,北面門中有礁出水。打浪中間有竹排礁,水滿看見。夜間行船須仔細也。大竹嶼東南面鼻外有三四塊名曰雙善礁,礁外尚有平板礁一塊。……看直山步黃岐螺外岙東鼻尾,有大樹出鐵釘嶼,鼻正身又再看直山,步紅瓜嶼開嘴正身橫山,步內面牛頭山,搭桶盤嶼峣角正,身欲入吉了,北面鼻尾有礁,南鼻內亦有礁,船對中直入吉了。西庭西亭前可逃臺,無甚好處。入內去是西庭后忤不可逃臺,鼻尾不可有礁并沙汕,候水返八九分,進入蚵殼庭,小船輕船可逃臺無甚好處,外面有沙汕亦淺。吉了城北亦可逃臺。出吉了東北亦有沙汕淺,亦尋正溝看滬角石,直出北面沙汕盡離。鐵釘嶼東頭亦有沙汕,鐵釘內門小船可過。水滿、水退干淺,大船從鐵釘嶼東,水退干不可過。東面亦有沙壇,不可倚東。鐵釘嶼下有太寶礁,看橫山,步鐵釘嶼尖搭東湖(東吳)鄉尖正身看直山步浮熙(即浮曦)角西面山尖、塔磨石山鼻正身退半托,有鐵釘屎礁,不可太倚也。

烏龜內打水貳拾托,外打水叁拾余托,東面遂是烏龜烏龜仔山,可拋小船。龜門小船可過。內面是湄洲用單酉取之。內面是蚵殼庭可逃臺。上去是內東滬岙,……看內面南日山西寨頭內虎仔嶼出頭即可,頭起就無犯也,上去是牛嶼也……牛嶼亦有牛尾礁,夜間行船可防牛嶼,門可過船者。內面觀音岙,欲入岙,可用單酉取之,此針是牛嶼下進入者。

書中也記載了興化灣航道航行路線,即從南日水道進入興化灣內的水路方向:

南日岙,好拋北方岙,岙底有礁一塊,拋船不可太倚……東去是小日頭也。小日頭,西去中間有草難一塊,礁東有沉水礁仔一塊,看直山步南日虎尾仔嶼,相躭鼻小開門,但是上洛無風之時,流水沖礁上,洛船者可倚小日頭可倚倚過……看橫山步大南日大山尖搭小日頭山東南山盡尾相牽,正身南日流東水敲船過野馬門也,上去是野馬門也……野馬門,門口有牛屎礁一塊,沉水在野馬門嶼西面……看野馬東頭搭門扇后小開門可過牛鼻北門,大小船倶可個,北有塔仔嶼,南有礁一塊,水退半出水看直山,步北鼻牛角山搭搭仔嶼涂寨……

此外,書中同樣記載了平海灣航道航行路線:平海岙欲出南進士嶼門,看鷺鷥嶼躭南進士即可頭對門出平海,虎角沙岙口開有礁生外,水退干出水行船,不可太倚。

《水路簿》詳細記錄莆田海域水路經過的島嶼、礁石和內澳所在地,以及船只航行路線,還有船只避風的澳口,是莆田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之一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