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文化與福建”百題·
(莆田卷)110.莆田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史跡
莆田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之一,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文物古跡。這些文物古跡,見證了莆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一、碼頭遺址
興化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沿岸重要地區,興化三大海灣繁華的港口碼頭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在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方面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并且至今仍保存許多重要的碼頭遺址、遺跡。
賢良港古碼頭遺址,位于今湄洲灣北岸開發區港里村,原名黃螺港碼頭。唐代興建,宋時擴建,以條石砌成,長約600米,設施更加完善。現存宋建石砌碼頭,約60米長,還存有系纜石。賢良港碼頭雖歷經千年,仍保存較好,現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清詩人吳德昭詩云:
風起蘆花水國秋,黃螺港曲海潮流。
聲聞鴻雁寒偏早,浪激蛟螭怒未收。
恍惚吳胥濤更憾,別離楚屈更猶愁。
賢良勝景于今在,何必廣陵詠溯游。
明代吉了港遺址吉了港遺址,位于湄洲灣畔、忠門半島東吳村。港口碼頭為宋代興建。現僅存明代石砌碼頭遺跡,還保存古城城墻遺址以及航標塔——東吳石塔。現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秀嶼港碼頭遺址,位于湄洲灣畔、東莊鎮秀嶼村。曾幾度繁華,最多時擁有海船400多艘,富甲莆陽。清初截界,化為焦土,一蹶不振。民國時重建一碼頭。如今,隨著秀嶼港大規模開發,已為新的大型碼頭取代。現僅存港口碼頭遺跡。
太平港碼頭遺址,位于湄洲灣畔、仙游縣楓亭鎮。宋時興建。現存三處宋代港口碼頭遺址以及航標塔——天中萬壽塔。
白湖港碼頭遺址,位于荔城區鎮海街道闊口村。宋代興建。現僅存留唐宋港口碼頭遺跡。
平海港平海港碼頭遺址,位于埭頭半島、平海灣平海澳、秀嶼區平海鎮。平海,原名南嘯,原為漁村、漁港。宋代開辟為商港,并在其上興建世界上第二座媽祖廟。明代,改南嘯為平海,在平海設置平海衛,興建平海衛城,管轄莆禧千戶所和南日山水寨,保衛海防和海上交通運輸安全,打擊海賊和倭寇的搶劫破壞。清初,平海成為清廷福建水師最重要的基地,為收復臺灣、保衛海疆安寧做出了重要貢獻。施瑯手書《師泉井記》和“師泉”石刻,見證了那段歷史。現平海天后宮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涉臺重要文物。平海港還一直是莆田重要的漁港。
涵江港碼頭遺址,涵江一直與海上絲綢之路關系密切。涵江,宋代興化重要市鎮,福建水陸交通要沖之一。今涵江仍保留海岑前、新港、徒門三處港口碼頭。其石刻仍在。宋代修建的下徐天后宮和蔡襄書寫的“端明”石刻、明代《設色星圖》以及下徐造船廠,記憶了涵江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
寧海港碼頭遺跡,在今涵江區鎮前村。碼頭遺址已無從查找。
此外,莆田還有興化灣畔迎仙港、江口港等港口遺跡。
二、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石塔
石塔(包括佛塔),是古代海上交通以及軍事活動中用于警示、導航等的設施之一。千百年來,作為海舟航行以及進出港口的導航設施的石塔,不少至今仍屹立在莆田各港口。
望夫塔,位于仙游縣榜頭鎮南溪村高望山上(今稱塔山)。形成于漢代,唐代建,20世紀80年代重建。石構,五層,直徑六米,出檐為八角形。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至今,望夫塔附近村莊還流傳著周氏壘石登高遙望出海經商未歸的丈夫的傳奇故事。明詩人林允升作詩紀念:
此塔曾傳為望夫,朝朝拾級自踟躕。
懷人長共云航渺,雨落空山淚滴珠。
天中萬壽塔,又名青螺塔、塔斗塔、摘星塔,也稱阿育王塔、寶篋印經塔。位于湄洲灣畔、仙游縣楓亭鎮塔斗山頂上。傳說該塔始建于盛唐,也有說建于五代。北宋仁宗時,蔡襄主持重建。全塔以花崗巖青石砌筑,方形,實心。天中萬壽塔坐北向南,五層,高7.4米,邊長5.1米,基座邊長7.8米。三層須彌座,束腰處雕刻精美。塔斗山,海拔118米,塔建于山頂,高5米多,凌空而起,直插云霄,極為壯觀。民間相傳,鄭和下西洋的艦隊也曾停泊太平港。天中萬壽塔作為千年古剎會元寺佛塔,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印證,也見證了楓亭海上絲綢之路歷史與佛教文化交流歷史。天中萬壽塔,東吳塔作為太平港航標塔,千年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此塔至今保存完好。2004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吳塔,又稱吉了塔、吉廖塔,位于湄洲灣畔、忠門半島東吳村。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建。仿樓閣式,石構,八角七層,通高21.54米。底層正門向東偏北,邊長2.11米。正門兩旁雕刻武士,其他層面置佛龕,雕佛像。各層塔門雕刻“祝圣偉望”“古剎嘉馨”“海上鰲峰”以及建塔紀年等。須彌座束腰處雕刻鳥獸圖案。東吳塔為進出吉了港發揮了導航作用。至今保存完好,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賢良港石塔賢良港航標石塔,位于湄洲灣畔、山亭鎮賢良港(港里)村古港邊、天后祖祠東側。宋代建筑風格。塔為方形,累石疊砌而成,塔尖小,正方形。石塔四面壁上皆雕佛龕與佛像,簡約古樸。上為塔剎,頂部為法輪。此石塔是賢良港重要的入港導航設施。現保存完整,為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賢良港(港里)的重要文物。
塔仔塔,位于木蘭溪出海口、興化灣內塔仔嶼上、荔城區北高鎮汀江村。明代萬歷十三年(1585年)建。樓閣式,青石砌成,四角五層,空心,塔剎葫蘆型,塔尖已斷。高約15米,邊長4.6米。底層朝東開門,門高1.48米,寬0.78米,內有石雕像。內置石階,通至三層。下三層有洞眼,對外瞭望。塔仔塔是早期進出三江口港、涵江港船只的輔助導航設施。
三、古窯址與“瓷之路”
宋元明時期,興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開展對外貿易,瓷器是大宗出口物資之一。興化制瓷業相當發達,現存的宋代古窯址是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見證。
宋碗洋窯遺址莆田、仙游、興化三縣若干崗阜上,散布著一處處古窯。這些地方,高嶺土和燃料資源充足,生產的瓷器種類繁多,富有民族藝術特色和地方風格。宋至明時,這里生產的瓷器,經興化各港口和海上“瓷之路”流播至朝鮮、日本、東南亞,甚至印度洋、亞丁灣沿岸各國和地區。
歷史上,莆田陶瓷器生產很興盛,也對外輸出。宋《莆陽志》和明弘治《興化府志》都寫道:“興化縣徐州村有青磁窯,今廢;近仙游縣萬善里潭邊有青瓷窯,燒造器皿頗佳;及本縣北洋澄林有磁窯,燒甕碗碟,南洋瀨溪有磁窯燒酒缸、花盆等器,景得里(今黃石附近)又有瓦窯,專燒造磚瓦,闔郡資以為用。”
莆田市發現宋代窯址就有十多處:
莊邊窯址,在莊邊鎮碗窯垅。宋代建。周約400米,燒制青、白、黃瓷生活用品。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碗洋窯址,在西天尾鎮碗洋村。宋代建,明清時仍在生產,以青瓷為主。遺址內遍地瓷片。
還有許山窯址、瓦窯垅窯址、過洋窯址、籠口山窯址、溪車窯址、新塔村窯址、云居窯址、碗邊窯址、圣山窯址等。
這些古窯址是研究古代社會經濟和手工業生產的實物佐證,也是莆田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交流的歷史見證。
四、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重要橋梁
莆田古代橋梁主要有石梁橋和石墩木梁橋兩種,個別地方還有廊橋等。莆田現存與海上絲綢之路直接聯系的古橋梁有熙寧橋、瀨溪橋、寧海橋、江口橋、小嶼橋、太平橋等。
寧海橋,位于木蘭溪入海口、荔城區和涵江區交界的古寧海渡上。始建于元元統二年(1334年),橋梁建成后,白湖港和寧海港日漸衰落,三江口港興起。后多次重建重修。現寧海橋為伸臂式石梁橋。船形橋墩,14墩,15孔,橋面用75根巨型條石鋪就,長2257米,寬58米,高10米。橋兩端立石將軍和石獅。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海神與重要宮廟
《有宋興化軍祥應廟記》碑宋代,興化(莆田)背依戴云山脈,面臨臺灣海峽,是典型的海洋文化區域。自古以來,海上往來船只多,而航海活動風險大,危險性和偶然性事件多,因此產生了海神崇拜。宋代,興化就產生了媽祖、光濟王、柳侯、顯應侯、水部尚書等海神信仰。莆田境內海神廟眾多,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湄洲祖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媽祖信仰習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平海天后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涉臺重要文物。天后祖祠、文峰天后宮,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祥應廟,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宋碑刻《有宋興化軍祥應廟記》,是莆田與海上絲綢之路關系的重要實物見證。除媽祖宮廟外,還有柳侯廟、光濟王廟、水部尚書廟等。
六、烽燧
烽燧,又稱煙墩。烽燧是古代邊防及軍事活動中用于偵察、警備、通信等的軍事設施。漢唐時廣泛應用于絲綢之路上,保護絲綢之路暢通。烽燧,興化地方則稱為墩臺、斥堠。
明代,倭寇不斷侵犯,加上海盜活動猖獗,為了防倭、防盜,明朝廷在興化府除設興化衛外,又增設平海衛、莆禧千戶所,以及迎仙、沖沁、青山、嵌頭、吉了、小嶼巡檢司,并設南日山水寨。墩臺“為傳報邊寇聲息而設”。從江口至秀嶼100多千米的沿岸險要處共設置有59座墩臺,行偵察、警戒治安之職。歲月變遷,風雨剝蝕,現興化的諸多墩臺,僅存遺址、遺跡。
興化灣畔有迎仙烽燧、茶浦烽燧、哆頭烽燧、三江口烽燧、谷城烽燧、埕口烽燧、后峬烽燧、黃崎烽燧、鯽魚烽燧、巖沁烽燧、東林烽燧、湖邊烽燧、澄港烽燧、石城烽燧等。
平海灣畔有察山烽燧(位于南日島)、下徐烽燧、石井烽燧、小澳烽燧、石獅烽燧、嵌頭烽燧、山西烽燧、山柄烽燧等。
湄洲灣畔有文甲烽燧、火頭烽燧、東湖烽燧、礪前烽燧、大侖烽燧、吳山烽燧、繩嶼烽燧、林邊山烽燧、上毆烽燧、草厝山烽燧等。
以上烽燧遺址,至今依稀可見。
七、水道
水道是艦船海上航行必經的經一定整修的航道。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上形成的水道是古代通往南洋和西洋的海路的一段航線。
古代莆田海域最主要的航行水道,有南日水道、湄洲灣水道等。
南日水道,位于興化灣和平海灣交界處外、埭頭半島突出部石城角和南日群島以及大小烏丘嶼之間,直達臺灣海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代,東海至南海的船只都要經過南日水道。這一水道,現每天眾多艦船航行于此,被稱為“黃金水道”。
南日水道水下考古曾發現10處沉船遺址,其中南日小日村周邊就有7處遺址。南日水道打撈的沉船遺物有宋元兩代青釉碗、銅錢,如“大觀通寶”“熙寧通寶”“紹興通寶”等。它們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上這一黃金水道久遠的歷史。
門峽仔沉船遺址,位于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東吳村外海域,曾打撈出唐代青釉碗、罐等陶器。
莆田市還開辟有其他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