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3-08-14 23:23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金文亨 林仙久


·“海絲文化與福建”百題·


莆田卷)109.近代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重要人物

 

 

    一、林伯清

 

林伯清(1890—1930),字萬曦,涵江區鰲山人。1909年,20歲的林伯清開始在廈門、漳州一帶經商,在同鄉支持下創辦“永發辦貨行”,辦理鄉親前往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手續和接待回鄉華僑等業務。之后,他又在涵江創辦“大成辦貨行”,經營桂圓干、荸薺、豆餅和大米等,運銷海外。

1928年起,他經過實地考察,認為秀嶼的地理位置獨特,建港條件好,可停靠大型船舶,又是一處老港口,有一定基礎,還考察了湄洲灣沿岸莆田、仙游、惠安三縣貨源及其銷售情況,認為發展海上交通運輸大有可為,就決定在秀嶼興建碼頭泊位。下定決心后,他創辦興安公司,并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征集土地,聘請相關人員。經三年努力,終于在秀嶼建成一座棧橋式水泥碼頭。與此同時,他以“興安公司”名義,購買五艘輪船、九艘機動船,組建船隊,開辟多條航線。他的船隊航行于市內、省內各港口,并遠航至溫州、寧波、上海等地,運出桂圓干、食糖、生豬等特產,運進豆餅、紗布、煤油、肥田粉、雜貨等。

秀嶼港重新崛起,成為莆田近代海上絲綢之路新的起止點。1930年,林伯清被殺害。1939年,秀嶼碼頭及其他設施被日寇飛機炸毀。

 

    二、蒲魯士

 

清末民初,蒲魯士奉美國美以美耶穌會的派遣,以傳播福音為名,到興化地區傳教。他的傳教活動,客觀上也促進了西方設備、技術和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蒲魯士(1864—1917),號叟堂,美國烏省泉田城新歷克頓鄉人。畢業于美國何省衛斯理神學大學,獲博士學位。1889年,蒲魯士赴新加坡等地傳教。1890年,他和妻子蒲星氏一起,被派到福建興化地區傳教,主持興化教區教會工作。1892年,他創辦了福音書院,并自任院長,培養了40多名傳道人員。后停辦。1901年,書院再度開辦,蒲魯士再任院長。

為了宣傳圣經,擴大基督教影響,也傳播西方文化,1897年,蒲魯士又在莆田城內創辦了美興印書局,自任局長,又創辦美興書坊,出版中文《新舊約全書》,同時承印社會各界的印刷品,還印刷羅馬字母和莆仙方言音的基督教其他經籍。1898年,蒲魯士創辦了《奮興報》(羅馬文版)。1908年,又創辦中文《奮興報》,其妻子蒲星氏主持報社工作。報紙內容除了宣傳基督教教義及其活動,還大量報道地方與國內外大事,特別是美國新聞。

1904年,蒲魯士將西學堂擴設為哲理中學。1906年,蒲魯士在福音書院內附設師范學校,自任校長、教員,為教會培養師資。蒲魯士夫婦還創辦其他中學、小學,并選送一批學子到美國留學。1905年,蒲魯士夫婦在莆田創辦興化女醫院,在涵江創辦興仁醫院,在黃石創辦仁濟醫院。

為了推銷美國商品,1899年,蒲魯士創建了美興紡紗織布局,開了莆田機器紡織之先河。1909年,蒲魯士在涵江設立義德洋油棧,自任經理,銷售美國美孚洋油。1912年,蒲魯士推薦親信擔任亞細亞火油分公司經理。之后,在蒲魯士支持下,涵江宮口設立源豐煤油棧,推銷美國煤油。這一年,蒲魯士赴東南亞婆羅洲,與當地政府訂約,在沙撈越地區租賃山地,然后回莆田組織莆、仙兩縣的教徒前往墾荒種植,并規定參加墾殖的教徒必須捐出十分之一的收入給教會。次年,蒲魯士又支持教友創辦面粉加工廠。1915年,蒲魯士還創辦了興善汽船公司,購置了水上木制汽船,使用機器動力驅動,往來于城、涵兩地。同時,他又在城內、涵江、黃石開設機器碾米廠、面粉廠、制糖廠、肥皂廠等。第二年,莆田沿海堤壩決裂,海水淹沒沿海大片農田,蒲魯士出面,募集資金,修復了東埭石堤。

蒲魯士在興化地區生活了27年,1917年返回美國,并帶回莆田特產荔枝種苗,在美國試種,移植成功,并在美國南部各州和巴西、古巴等國家推廣,也獲得成功。不久,蒲魯士病逝于美國家鄉,終年54歲。

 

    三、華實

 

華實,字秋莊,英國蘇格蘭人。華實早年畢業于英國劍橋大學,碩士學位,宣統元年(1909年)奉英國圣公會之命,來到莆田傳教,先在興化圣教醫院即圣路加醫院擔任外科醫生,1912年接任圣路加醫院院長之職。

1913年,醫院增設產科,提倡科學接生,還附設產科學校,培養護士。他還建立了醫院基金會,籌集資金,并在莆田東門外下墩村購置農田一百多畝,設立田莊,以出租農田收入扶持醫院發展。1918年,創辦紅十字會,發展會員。

華實還在莆田創辦了多個實業公司。1913年,他投資購買一臺立式單缸十二匹柴油機,安裝了一艘二十個座位的客運小汽船,取名“捷興號”,搭載旅客,航行于莆田城區至涵江之間航道上。隨后,他又購置了汽車,用于運輸,還為醫院進口醫療設備。華實還熱心支持教友創辦實業,幫助教友引進機器設備,創辦糧食加工廠和鉛字印刷廠等。

1918年8月,楊持平率領安溪民軍會合莆仙民軍(人稱“南軍”)進攻駐莆城、涵江兩地的北洋軍隊(又稱“北軍”)。雙方激戰數月,死傷慘重,散兵游勇又到處搶掠。華實和關陳謨等人發起成立莆田縣紅十字會,救護傷病員,拒絕民軍入城內搜查。后來,華實還出面調停,劃莆田為北軍防區,仙游為南軍防區。戰事遂告平息。1922年,粵軍軍長許崇智率部進攻福建,閩督李厚基敗退莆田。華實為了避免潰兵進入城內騷擾百姓,冒雨募款400多元作為北軍遣散費,將散兵游勇遣散出境。1924年,福建軍務幫辦王永泉被孫傳芳部所驅逐,大批潰兵涌入莆田,城里兵匪劇增,大肆擾民。華實竭力撫恤災民,并以紅十字會名義為軍隊籌款,動員軍隊退出莆城,使境內百姓免遭兵禍。1925年,忠門鄉農民奮起抗捐抗稅,奪取軍警槍械,殺死官兵。華實又主動充當調解人,動員群眾送還槍支,并交納罰款2.5萬元,平息了事態。

華實在莆田居住了26年,他治病救人,創辦不少近代工業企業,引進了部分國外先進設備,對莆田近代工業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他還積極籌款捐資修建了木蘭陂、東角堤、玉湖堤、溝下橋、玉塘橋和鋪砌了數十里松嶺山道,在莆田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5年,華實奉調返回英國。

 

   四、宋尚節

 

宋尚節(1901—1944),莆田縣笏石坑北村人,出身于基督教教會家庭。他留學美國,獲得博士學位。1927年回國后,積極布道,介紹基督教教義,“足跡遍布全國十三省,行程共計五萬余里,開會在千次以上,聽道者人數已逾四十萬人,決志信主者在一萬八千余人”。

1935年,宋尚節還不遺余力,努力推動基督教在東南亞國家傳播。他先后赴菲律賓、新加坡、馬六甲、檳榔嶼、蘇門答臘、緬甸、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布道,曾在這些地方轟動一時。《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上卷的作者查時杰評說:“宋是民國時期最杰出的基督教奮興布道家”,“對中國基督教會的貢獻與影響,的確算是前無古人可與相比”,“而后亦無來者可資比擬,他是卓越的‘一代神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