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5-04-15 22:38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劉云剛



      論新四軍第3支隊第5團對日作戰的主要特點和歷史貢獻

 

劉云剛

 

 

閩北是閩贛兩省地方紅軍的發源地之一,也是新四軍的發源地之一。從閩北三年游擊戰爭中誕生的新四軍第3支隊第5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裝力量,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聽黨指揮、胸懷大局,敢打敢拼、連續作戰,聯系群眾、統一戰線,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是新四軍第3支隊第5團對日作戰的主要特點,它來源于閩北紅軍精神,是新四軍鐵軍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戰斗精神,是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光榮傳統的精神寶庫,是教育后代的極好教材。

一種革命精神的產生、形成和發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而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培育、傳承。閩北紅軍精神、新四軍鐵軍精神,都是中國共產黨特有的精神內涵,與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古田會議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等一脈相承,與時俱進,成為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聽黨指揮,胸懷大局

 

紅軍精神是歷史和時代的產物。紅軍精神的靈魂首先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絕對聽從黨的指揮,黨指向哪里紅軍就打向哪里。閩北紅軍一經創建,就置身于黨的絕對領導之下,成為黨領導的一支政治武裝力量。

根據中共八七會議精神,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領導下,中共崇安縣委于1928年9月和1929年1月,發動了兩次以上梅為中心的崇安浦城農民暴動,成立了具有紅軍性質的“崇安民眾隊”。崇浦暴動是1928年福建五大暴動之一,開始了創建閩北紅軍的歷史。1928年12月,中共福建省委關于崇安問題報告中就如何創建紅軍提出了具體意見。1929年10月,在“崇安民眾隊”的基礎上,閩北第一支紅軍部隊崇安紅軍第55團在嵐谷鄉成立。1930年7月,在星村蘇區以新參軍的船工和紙工為主,成立了崇安紅軍教導團。接著又成立了崇安紅軍獨立第57團。至此,閩北崇安共有3個紅軍團,3200余人。1931年4月和1932年9月,方志敏等率領贛東北紅10軍兩次進入以崇安為中心的閩北蘇區作戰,取得了輝煌的戰績,打通閩北與贛東北兩個蘇區的聯系,形成了一大片新蘇區,創建了閩北紅軍獨立師。閩北紅軍一經成立,就建立健全了黨的領導機構,團以上設黨委,連設黨支部,班設黨小組,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戰爭,崇安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紅軍創建地,也是閩北紅軍精神的孕育地。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特別是1934 年紅軍長征之后,經歷了歷次反“圍剿”戰爭的閩北紅軍,以及留在閩北堅持游擊斗爭的紅軍游擊隊,面臨國民黨軍的“圍剿”“清剿”和屠殺,他們憑著對黨和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同國民黨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生死搏斗,許多指戰員英勇犧牲了。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民族抗戰爆發,國共兩黨決定合作抗日后,閩北紅軍游擊隊下山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3支隊第5團,全團約1500人。閩北紅軍游擊隊員們面對昔日的敵人,堅決服從黨中央的指揮,胸懷大局,化敵為友,接受改編,共同抗戰。盡管部隊番號變了,隸屬關系變了,但始終保持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性質不變。閩北紅軍在這一時期表現出來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為閩北紅軍精神注入了核心內涵。

1938年5月下旬,根據中共中央《五四指示》確定的方針,第3支隊首長譚震林奉命率第3支隊第5團、第6團3營(葉飛率第6團1、2營挺進蘇南敵后)揮師北上,開赴皖南對日作戰的前線,展開于東起蕪湖、宣城,西至青陽、大通鎮,南到章家渡,北抵長江,橫寬百余公里、縱深不足50公里的狹長地帶,執行正面戰場的守備任務。這個地區面對敵之長江交通線,系日軍第15、第116師團的結合部,兩部日軍經常出動“掃蕩”,敵我雙方戰斗比較頻繁。10月初,第3支隊進抵青弋江西岸的西河鎮一帶,與國民黨軍共同守備皖南前線陣地。第3支隊的任務是從日軍手里奪回被國民黨軍第144師棄守的紅楊樹到馬家園一線陣地,然后扼守紅楊樹、金家閣、青弋江沿岸圩堤,阻止日軍前進。但是,國民黨當局把新到江南、立足未穩、裝備落后的新四軍第3支隊放在對日作戰的最前線,其用意十分險惡。國民黨軍第108師陣地位于新四軍第3支隊右后方,國民黨軍第144師陣地位于第3支隊左后方,構成前三角配置。他們企圖“借日寇之手,消滅新四軍”,以達到“剿滅”這支多年“圍剿”而未能“剿滅”的紅軍部隊的目的。面對國民黨當局“借刀殺人”的意圖,第3支隊的指戰員以團結抗日大局為重,以民族利益為重,堅持黨的領導和思想政治工作,保持獨立性和警惕性,義無反顧地奔向抗日最前線,發揚紅軍的戰斗精神,奮勇殺敵,先后取得清水潭、馬家園、紅楊樹、灣沚等戰斗的勝利,共斃傷日軍300余人,收復了馬家園、紅楊樹陣地,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鼓舞了江南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

3支隊挺進皖南前線后,加強和領導地方黨組織的建設。根據中共東南分局的指示,支隊黨委領導了銅南繁中心縣委工作。第3支隊第5團派出工作組,利用做群眾工作的機會,秘密建立黨組織,努力發展黨員。到1940年底,三縣基層黨支部發展到370多個,黨員近2000名,為建立和鞏固皖南根據地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新四軍第3支隊為了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關于發展華中的精神,以及“向北發展,向東作戰,鞏固現在陣地”的方針,在皖南前線對日作戰兵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毅然決定抽調兵力渡江北上開辟新的根據地。1940年6月,新四軍第3支隊第5團第3營,在支隊參謀長、第5團團長的率領下,渡江北上,挺進皖中,與桐、廬、懷、潛、無中心縣委領導的游擊隊合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挺進團,恢復了巢(縣)無(為)抗日根據地。1941年皖南事變后,新四軍第3支隊挺進團、皖江地區無為游擊縱隊和皖南事變突圍出來的新四軍部隊整編為新四軍第7師。在皖南事變中突圍出來的第5團余部,又與先行渡江北上的老部隊會合,保存和發展壯大了這一支閩北紅軍的血脈。

新四軍領導人對第3支隊第5團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新四軍軍長葉挺說,第5團基本是閩贛邊的老紅軍,是一支很強的骨干力量。新四軍副軍長、軍委會書記、中共東南分局書記項英說,第5團是共產黨領導的隊伍,要繼續保持和發揚紅軍的優良傳統。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說,第3支隊在皖南對日作戰中,創造了機動而又頑強的優良戰斗作風,給敵人以空前的打擊。新四軍政治部副主任鄧子恢說,第3支隊在皖南的思想政治工作、民運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績,提高了群眾抗日的斗志和必勝信念,發展了大量的地方武裝和群眾團體,取得了廣大群眾對新四軍的擁護、支持和幫助。第3支隊司令員譚震林說,第5團戰斗力強,第3支隊打鬼子就有了本錢。

新四軍第3支隊在抗戰中聽黨指揮,胸懷大局,保持和發揚閩北紅軍的優良傳統,傳承和發展紅軍精神,為鐵軍精神的形成、發展作出了貢獻。

 

敢打敢拼,連續作戰

 

敢打敢拼,連續作戰,是閩北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優良作風,也是紅軍精神的特質之一。在抗戰中,新四軍第3支隊第5團繼承和發揚了紅軍的優良傳統和戰斗作風,敢打敢拼,連續作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陳毅指出:“抗日就是打日本,就是講打講拼,打得過拼得過才有勝利的可能!”

香港《星島日報》在題為《新四軍不斷創造光榮的戰史》的報道中,生動地描繪了新四軍第5團這種敢打敢拼的革命精神。在1938年12月20日的繁昌保衛戰中,“紅楊樹之役,是那次戰斗中的一個奇跡。排長張金發率領了八個同志,以一挺機關槍為主要火力,消滅了七十幾個日人,重創日大隊長一名。其中一個右手受傷的同志,在退卻前,還用口咬開彈蓋,擲了兩顆手榴彈,打死日人三名。當日軍聯隊長從老百姓口里知道了這個實情時,忍不住痛哭起來了。那時天氣已經很冷,士兵有的仍穿著單衣,作戰達旦,頭上蓋滿了霜雪。但是,在戰爭的高度熱情激流中,他們沒有一點顯得瑟縮”。

1938年底至1939年初,新四軍第3支隊由南陵青弋江地區調至銅陵、繁昌沿江地區擔任防御任務。繁昌是皖南的門戶,是當時新四軍軍部及其后方基地的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同時,繁昌作為新四軍皖南前線,對破壞和威脅敵人的長江交通運輸,策應青陽、銅陵、宣城等地友軍,保衛皖南,意義重大。從1939年1月至12月,譚震林指揮第3支隊采取運動防御、伏擊、夜襲等多種戰法,敢打敢拼,連續作戰,擊敗了日軍在飛機、毒氣掩護下的5次進攻,消滅日軍數以千計,取得了5次保衛繁昌的勝利。如在11月第4次繁昌保衛戰中,新四軍第3支隊第5團在湯口壩進行血戰,堅守烏龜山的第5團第2營第4連連長,在沖向日軍陣地時犧牲,隨后第2排排長和他所率的3個班長也戰死陣前,營部特派員趙培楓代理第4連連長指揮也犧牲了,連部通信員接著擔負指揮重任。在這位年輕的共產黨員堅定的指揮下,烏龜山陣地牢牢地掌握在第4連的手中。至年底,第3支隊和第1支隊第1團、第2支隊第3團在銅陵、和涇縣地區共作戰200余次,英勇保衛繁昌,殲滅大量日軍。

微信圖片_20250415232839.jpg

1938年7月中旬,譚震林率領第3支隊第5團和第6團第3營,從安徽涇縣挺進至銅陵、繁昌前線

繁昌保衛戰是一場軍事和政治雙贏的戰斗,打出了鐵軍的威風,有力擴大了新四軍的影響。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在《論保衛皖南的防御戰》中評價說:“新四軍連續打破了敵人5次大舉侵犯繁昌的戰役企圖,他不僅至今還保存繁昌在我軍手中,而且給敵人進攻皖南作戰中以空前的打擊,有力地配合了友軍沿江的作戰,并使敵人不敢沿青屯路深入,完全達成了司令長官給予我軍確保南繁地區,并掩護與配合友軍作戰的任務。”“我軍不僅在江南創造了敵后平原地堅持游擊戰的優良戰斗作風,而且在皖南前線創造了機動而又頑強的防御戰的優良戰斗作風。”新四軍政治部主辦的《抗敵報》連續刊發繁昌保衛戰勝利的報道;何士德譜寫了《繁昌之戰》《反掃蕩》等歌曲,王于耕等編寫了《繁昌之戰》劇本,唱遍、演遍大江南北。國民黨繁昌縣政府給新四軍第3支隊獻上了“保障繁昌”的錦旗。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參觀繁昌保衛戰第5團第2營陣地后,深贊新四軍頑強戰斗精神。

日本駐南京的派遣軍總司令失望地哀鳴:“國民黨軍隊乃是手下敗將,唯共產黨軍隊才是皇軍之大敵,看來要在共產黨軍隊手中奪取繁昌城是不可能的。”

 

聯系群眾,統一戰線

 

聯系群眾和統一戰線,是閩北紅軍制勝的法寶,也是新四軍制勝的法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全民族抗戰的勝利,是全體中華兒女的榮光!”新四軍第3支隊在皖南抗戰前線取得一系列的戰斗勝利,最根本的原因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并在統一戰線中保持共產黨的獨立性和領導權。

在三年游擊戰爭期間,閩北紅軍戰斗艱苦卓絕,始終為保衛人民利益而戰而犧牲,人民群眾始終為保護紅軍而奉獻。崇安縣地源村女接頭戶連鳳玉,她一家有7位親人10次冒險為紅軍游擊隊送糧送鹽,慘遭國民黨當局殺害。她不顧生命危險,堅持到敵占區買鹽買藥,冒險支援紅軍游擊隊。她在給紅軍游擊隊送情報和糧食途中,被國民黨特務發現并抓進據點。敵人為了殺一儆百,用一個馬桶裝滿浸透煤油的棉花,將她衣服剝光捆在馬桶上當眾活活燒死。崇安縣嵐谷村女接頭戶王端嬌,多次機智地為紅軍游擊隊送情報、送糧食。曾因本村的地主告密被抓,敵人把她綁在老虎凳上,釘竹簽、灌辣椒水等,但她寧死不屈。敵人找不出她的把柄,就將她放回家監視。不久,她的丈夫為紅軍游擊隊送信,被敵人殺害了。她堅信黨和紅軍,強忍悲痛,繼續為紅軍游擊隊送情報、送糧食、送藥品,一直堅持到解放。邵武縣接頭戶方嫂,懷著8個月的身孕。因為丈夫為紅軍游擊隊送物資被國民黨當局發現,夫妻倆被抓并押到邵武縣監獄。他們雖然不是黨員,但熟悉紅軍游擊隊的駐地和村里的黨員。面對敵人的酷刑,他們不透露一個字,結果丈夫被活活打死,方嫂也受到酷刑。她被打得流產,手腕也斷了。敵人無計可施,就把方嫂家5個孩子抓來,大的七八歲,小的才1歲多。敵人當著方嫂的面用刺刀把孩子一個一個捅死,丟進水井。方嫂面對敵人喪心病狂、令人發指的暴行,幾次昏死過去。這些老根據地群眾的革命事跡,驚天地、泣鬼神,為閩北紅軍精神的形成增添了豐富的內涵。

微信圖片_20250415233842.jpg

1939年10月,新四軍第5團馬家園戰斗前沿陣地

新四軍第3支隊開赴皖南抗戰前線后,始終堅持和發揚閩北紅軍的群眾路線和統一戰線的優良傳統,執行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努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建立起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統一戰線。第3支隊首長譚震林三次拜會安徽省繁昌馬仁寺的住持通慧法師,與他坦誠相待,宣傳中共抗日統一戰線政策,通慧法師則將收藏的川軍撤退時遺留的3挺機槍、5 支步槍、2箱子彈,全部交給新四軍。這批槍支彈藥在繁昌保衛戰中發揮了威力。新四軍第3支隊在皖南駐地和戰區,做了廣泛、深入的群眾工作,建立了十分密切的軍民關系,組織了農抗會、青抗會、婦抗會等群眾抗日團體和自衛隊、游擊隊、獵戶隊、民兵隊等組織。第3支隊政治部主任胡榮了解到皖南山區有打獵的習慣,安排第5團工作組到各縣鄉幫助成立了以民兵為基礎的獵戶隊。獵戶隊的任務是向新四軍傳遞情報,掩護往來于長江南北的新四軍官兵及物資,襲擊敵人據點,戰時作為擔架隊運送傷員。1939年春末,在繁昌縣組建了獵戶隊總隊部,共1000多人,成為新四軍在繁昌地區活動的依托。獵戶隊成立后發揮了重要作用,如繁昌縣一個200多人的獵戶隊,曾有一次擊潰日偽軍200余人的進攻,并擊斃日軍一名中佐隊長,有力支持和配合新四軍取得了父子嶺、何家灣戰斗的勝利。同時,第3支隊還創建和收編了江北游擊縱隊沿江支隊、宣當蕪游擊隊、銅陵獨立連、駱云山游擊隊等地方抗日武裝。兩年中,地方抗日武裝發展到3000多人,并為新四軍輸送了大量兵員。

3支隊在銅陵辦了多期抗日救亡訓練班,培養了一批抗日骨干分子,新四軍政治部副主任鄧子恢、第3支隊副司令員譚震林等親自授課。在配合和支援保衛繁昌和兩次反“掃蕩”作戰中,當地人民群眾站崗放哨、傳遞情報、抬擔架、運子彈、護理傷員、送飯送水,作出了重要貢獻。“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的民謠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1939年4月7日至8日,鄧子恢代表軍政治部出席第3支隊召開的銅陵、繁昌、南陵三縣民運工作會議,進行了全面總結,充分肯定了第3支隊民運工作取得的成績。

在第3支隊指戰員之間,上下平等,目標一致,平時團結友愛,戰時爭難搶危,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將死和危險留給自己,有著親如手足、生死相依的情感關系。可以說,離開了群眾路線和統一戰線就不可能有新四軍在華中敵后的立足之地,離開了群眾路線和統一戰線就不可能有新四軍戰斗的勝利。

加強與友軍的統一戰線,主動出擊日軍,從戰術上積極配合和直接支援國民黨軍作戰。1938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新四軍第3支隊為配合國民黨軍第50軍作戰,發起馬家園戰斗,以運動防御形式打擊來犯之日軍,歷時6天,斃傷日軍300余人,收復了馬家園,新四軍第3支隊為此傷亡排長以下32人。戰后,第50軍軍長給新四軍第3支隊補充子彈1萬余發、軍服和襯衣各500套,體現了友軍之間合作抗日的友情。1938年11月7日至1939年1月13日,駐守繁昌的國民黨軍在日軍進攻時,不守而棄,節節敗退,新四軍第3支隊在譚震林指揮下,進行五次繁昌保衛戰,浴血奮戰,先后殲敵450余人,收復繁昌,最后又將繁昌移交國民黨軍駐守。1940年10月5日至11日期間,國民黨軍在日軍“掃蕩”時棄守涇縣縣城,新四軍第3支隊和軍部直屬分隊在軍長葉挺直接指揮下,與敵激戰7天,殲滅日偽軍1000余人,收復涇縣縣城,最后又移交國民黨軍進駐。這些典型事例,都充分體現了新四軍與國民黨友軍真誠合作共同抗日的偉大情懷。

 

英勇頑強,不怕犧牲

 

新四軍第3支隊挺進皖南抗戰前線,廣大將士不畏艱險,浴血奮戰,不怕犧牲、血戰到底的英勇氣概,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張鼎丞在《新四軍堅持敵后游擊戰爭的實例》一文中指出:“到了決戰的關頭,就要充分發揮堅決頑強奮勇犧牲的精神與決心,絲毫也不允許猶豫與動搖。”第3支隊就是這樣一支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閩北老紅軍隊伍,為培育發展閩北紅軍精神和鐵軍精神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新四軍軍部率第3支隊取得五次繁昌保衛戰的重大勝利后,在皖南前線的南陵、繁昌、銅陵沿江地區,繼續執行防御任務,協同友軍作戰。1940年4月下旬,日軍為鞏固江防,確保長江航運安全,調集第15、第17、第116等師團各一部共1萬余人,在飛機掩護下,對皖南地區發動春季大“掃蕩”。在葉挺、項英的指揮下,新四軍第3支隊和第1支隊第1團、第2支隊第3團,以及軍部特務營、教導隊等部隊,在與友軍的協同作戰中,取得了皖南夏季反“掃蕩”作戰的勝利。至10月,又粉碎了日軍對皖南地區發動的秋季大“掃蕩”。新四軍駐皖南部隊以劣勢武器與兵力,以機智靈活的戰術和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作風,殺傷日軍兩千人,鞏固了新四軍在皖南的抗日陣地,保障了云嶺軍部的安全。第3支隊在皖南前線出色地完成了戰斗任務,擴大了共產黨和新四軍的影響,打出了老紅軍部隊的威風。

蔣介石經過長期的準備,于1941年1月4日調集國民黨軍7個師共8萬余人,圍殲皖南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皖南部隊9000余人,這就是震驚世界的皖南事變。新四軍軍部及皖南部隊在北移的過程中,第3支隊第5團編入第3縱隊,為全軍后衛,約1600人。在突圍的艱苦戰斗中,第5團血戰東流山。1月10日,突圍的新四軍部隊被圍困在皖南涇縣茂林附近的石井坑。石井坑,是個方圓只有五六里,住著十來戶人家的小山村,坐落在東流山北側,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四周群山環繞,是石井坑的天然屏障。葉挺軍長命令第5團占領并堅守東流山陣地,親自集合部隊作戰斗動員,號召大家與陣地共存亡,為革命流盡最后一滴血。1月12日下午,國民黨頑軍對石井坑實施總攻擊。敵人憑著火力、兵力優勢,反復沖擊。被包圍的新四軍廣大指戰員面對數倍于己的頑軍,毫無懼色,前仆后繼,英勇反擊。第5團干部戰士子彈打光了,手榴彈擲光了,就用石塊砸,用刺刀和槍托拼,不僅刺刀見了紅,槍托也染上了腦漿。有的刺刀戳彎了,就用牙齒咬。崇安籍2營1排陳排長、二班黃班長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于盡。有的孤身沖進敵陣,奪過槍彈擊斃頑軍。有的緊緊抱著頑軍,滾落山崖。第5團指戰員寧死不屈,浴血奮戰,打退了頑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但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第5團1600余人大部分英勇犧牲,少部分突圍繼續戰斗。皖南事變中,新四軍5團團長徐錦樹、政治委員林開鳳負傷被俘,在上饒集中營犧牲。參謀長梁金華負傷被俘,從集中營越獄返回部隊。6名正副營長,5人傷亡。1營、3營教導員鄧玉權、葉露霄犧牲;1營長祝喜良、2營長陳仁洪、教導員馬長炎負重傷。另外,軍需主任薛克伯,連長薛仁成、江細寶、朗兆恒,指導員王傳馥、胡崇德、周彩浩、孫錫祿、鄧林等20多名營以下干部犧牲。第5團余部成功突圍,并在當地群眾的保護、幫助和護送下,渡江北上編入新四軍第7師,繼續為創建發展皖江根據地,奪取抗日戰爭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原載于《炎黃縱橫》雜志2025年第2期,作者為原中共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副巡視員、福建省新四軍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