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零公里處
葉忠惠
一
1934年9月30日,在松毛嶺與國民黨軍廝殺了七天七夜的紅軍將士,接到上級的撤離命令,來不及休整,他們在觀壽公祠前的草坪上,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誓師大會,隨后便踏上了艱苦卓絕的長征之路。長汀縣中復村觀壽公祠前的這片草坪,是長征零公里處。
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認為,長汀是中國最美的兩個城市之一(另一個是湖南鳳凰)。2004年暑假,我第一次來到這座美麗的閩西小城。相比省城福州,七月的長汀舒適多了,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大院內古木參天,涼風習習,清爽宜人。這是一個極富歷史和文化氣息的院落,院子里的古柏為唐人所植,此處宋代時為汀州禁軍署地,元代時為汀州衛署址,明清兩代均在這里設試院,清代大學士紀曉嵐曾在這里擔任主考官,“參天黛色常如此,點首朱衣或是君”,這副詠古柏的對聯就出自紀大學士之手。
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成立于1932年,1934年紅軍主力部隊長征后,國民黨三十六師師部遷到這里,鳩占鵲巢。除了師部機關,大院里還設有關押政治犯的監獄。瞿秋白在牛莊嶺被捕后,就關押在這里,并在這里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命運捉弄人,一位求索真理的文明傳播者,最后死在了自己的學生宋希濂之手,這樣的結局,瞿秋白先前大概不曾想到。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何必說?話既然是多余的,又何必說呢?已經是走到了生命的盡期,余剩的日子,不但不能按照年份來算,甚至不能按星期來算了。就是有話,也是可說可不說的了。……
這是瞿秋白臨刑前寫下的自白,他說:“趁余剩的生命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寫一點最后的最坦白的話。”這是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生命最后一刻發出的哀婉和悲嘆!
一個人的生命即將終結,活著的日子甚至不能用星期來計算的時候,他在想什么?他會想什么?任何人都不能左右生命長河的流向,人生即將謝幕的瞿秋白,沒有時間怨恨,也沒有沉浸在傷感里,他用臨刑前這段短暫時光回顧人生過往,回首走過的路,反思做過的事,真誠地給別人以忠告。生命都不存在了,反思、回顧、忠告還有什么意義?瞿秋白的心情非常忐忑,他不確定自己犧牲后,這份“內心獨白”能否走出監房,他視之為《多余的話》。
瞿秋白紀念碑
《多余的話》成了瞿秋白留給“紅都”長汀的寶貴遺產,這大概也是他先前不曾想到的。
誰不渴望生?誰不畏懼死?那個時候,我太年輕,還無法體會政治斗爭的殘酷性,還無法感同身受瞿秋白在獄中“生亦艱難、死亦苦楚”的生死抉擇。當年囚禁瞿秋白的那間監房里,陳列著記錄這段歷史的文獻史料,監房里陳設的刑具充滿血腥味,只是身在和平年代的我,受限于經歷和閱歷,無法理解罷了。多年以后,石獅民盟市委會組織“紅色之旅”,我故地重游,再次走進那間充滿血腥和殺氣的監房,再次閱讀墻上的介紹文字,回顧瞿秋白生平,我流下了眼淚:為一個在黑暗中倒下的、堅貞不屈的斗士。
才華橫溢的瞿秋白,在人生最美的年華,用患肺結核的病弱身軀擋住敵人的威逼利誘。面對敵人的槍口,他盤腿而坐,點頭微笑,對劊子手說:“此地甚好!”
刑場上的瞿秋白鎮靜如傲雪的青松,勇敢直面死亡,他臨危不懼的革命氣質和大義凜然的犧牲精神令人感動,古柏和蒼天也為之震撼。1935年6月18日清晨,瞿秋白倒在了長汀縣一個叫羅漢嶺的山坡上,距他被捕僅四個月。那年,瞿秋白剛滿三十六歲。
三十六歲,多好的年華,倘在和平年代,以這個風華正茂的年歲投身祖國建設,將大有可為,將大有作為!可惜了。朋友們,和平是珍貴的!為了今天的和平,犧牲多少鮮活的生命!讓我們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向為和平獻身的革命英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二
1934年9月24日,松毛嶺保衛戰打響,戰斗異常慘烈,英勇的紅軍將士僅憑自己的血肉之軀和極其簡陋的裝備,與國民黨正規軍激戰了七天七夜,為中央紅軍戰略轉移贏得寶貴時間。在這次戰斗中,一萬多紅軍將士獻出寶貴生命,永遠長眠在了閩西這道綿延的山嶺。
在中復村“紅軍街”仰望松毛嶺,緬懷長眠在此的紅軍將士,心中肅然起敬。當年,無數熱血青年從“紅軍街”上松毛嶺殺敵;無數人民群眾經“紅軍街”向前線送補給,向后方運傷員。在觀壽公祠前參加完誓師大會的紅軍將士,從“紅軍街”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他們翻山梁、跨江河、爬雪山、過草地,跨越無數險山惡水,終于到達遵義。中國革命從此迎來轉機,逐漸走出困境,一步步走向勝利。
三十六歲、七天七夜、一萬多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一串串令人震撼的數字,是奠定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石。今天,我們重走“紅軍街”,踩在這些見證歷史的卵石上,回望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忍不住淚目,步履和心情一樣沉重。
……
晚飯后,漫步在燈火闌珊的汀江邊,濃濃的人間煙火味迎面襲來,叫人不禁感嘆:和平真好!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真好!如果瞿秋白還活著,他看到這燈火闌珊的江岸,看到幸福的老人和可愛的孩童漫步在江岸,該多欣慰!這不就是他寧可犧牲生命也要求索的和平與幸福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瞿秋白多么渴望和平,多么希望別人能理解他對和平的這份渴望和追求!
三
小徑村牛莊嶺是瞿秋白被俘的地方,也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何叔衡犧牲的地方。我們經小徑村繞道水口村,去瞻仰毛澤東筆下“紅旗躍過汀江”的那個渡口。為緬懷紅軍橫渡汀江的壯舉,人們將渡口命名為“紅軍渡口”,離渡口不遠的江堤上,有長汀縣人民政府修建的紅軍渡江紀念碑。
長征出發地
1929年5月,毛澤東從鄧子恢的來信中得知,蔣介石和桂系軍閥李宗仁、白崇禧為控制“兩湖”地區發生武裝沖突,閩西的國民黨軍奉命開赴廣東前線作戰,朱德和毛澤東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率領紅軍從贛南進入閩西建立革命根據地。朱毛紅軍于1929年5月18日上午從紅軍渡口橫渡汀江,開展土地革命。霎時間,汀江上軍號陣陣、紅旗獵獵、刀光閃閃,歌聲和著船號在波浪里翻騰,紅軍將士在朱德和毛澤東的帶領下,順利渡江。毛澤東作《清平樂·蔣桂戰爭》紀念:
風云突變,軍閥重開戰。
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
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這是何等波瀾壯闊的場面,人民群眾在朱毛紅軍的領導和帶動下,積極開展土地革命、推翻反動政權、建立革命根據地,革命形勢正以星火燎原之勢,在閩西快速發展!
經歷過驚濤駭浪的紅軍渡口,今天平靜得有些寂寞。只有汀江,還是和九十五年前一樣,好像什么事也沒有發生,靜靜穿過村莊,繞過層巒疊嶂,一路歡歌,向海而去。
(原載于《炎黃縱橫》雜志2025年第2期,作者為石獅市人大機關干部,副研究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