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報國志 英烈永留存
——李增喜烈士革命歷程
李柏睿
我們無法抵御浪潮,但請永遠記得燈塔。在20世紀上半葉風云變幻的革命戰爭年代,李增喜烈士和千千萬萬革命者一樣,“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為革命獻出了短短26個春秋的生命。
一、生不逢時 顛沛流離
李增喜烈士,原名李植喜,1918年8月3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中樓鄉井盂兜的一戶貧苦農家。家中兄弟十人,他排行老四。李增喜自幼天資聰慧,勤懇努力,做事嚴謹,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深得父母和鄉鄰的喜愛。他年幼時羨慕同伴能到私塾讀書,但家里過著有了上頓沒有下頓的貧苦生活,沒錢供他讀書。李增喜經常在照顧幾個弟弟的時候趴在私塾外面聽老師講課。或許是他的真誠打動了私塾老師,老師沒有阻止,于是他就斷斷續續學習了三年。他天資聰慧,幾年下來認識的字、學到的東西居然比同伴還多。李增喜不怨天尤人,不向命運低頭,立志要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改變生活。
福州抗日志士紀念墻
由于家境貧寒,迫于生計,他15歲就背井離鄉外出謀生,到福清給地主家做長工。他起早貪黑在地主家干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重活、累活和臟活,非但吃不飽飯還經常被虐待遭毆打。后來實在不堪忍受地主的苛虐,兩年后分文未得回到家中。17歲時,父親為了他能學個手藝,將來有個安身立命之本,求得一個工匠師傅同意,帶他到福清等地為別人家造房屋做工當學徒。結果,他每天只是為師傅煮飯燒湯做雜活,師傅根本沒想傳他手藝,還經常責罰他。不忍這種剝削,他選擇離開,到福州去當車夫。當時的車夫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坐車的富人付錢都害怕手碰到車夫的手。國民黨警察對車夫更是揚威作福,稍有觸犯輕者罰款,重者毆打、拘留。其間他歷經滄桑、深感世態炎涼。
1938年5月13日,廈門島淪陷。日軍集結兵力先后侵犯平潭、詔安、東山島等地,迫于形勢,福州的國民黨所屬機關全都搬遷到永安。在福州,留下的黃衣警察更是有恃無恐,為非作歹,白色恐怖籠罩著整個福州城。李增喜親歷了國民黨統治下的黑暗,對警察的殘暴行為更是憤怒不已,他秘密組織人力車館的幾位身強力壯的好友起來反抗,在一個漆黑的夜里,將一個黃衣警察頭目扔到大橋下面。事發后,他為躲避黃衣警察的追捕返回平潭家鄉。回家后,恰逢國民黨抓壯丁,他被強迫去當了壯丁[1]。1939年5月,日偽軍余宏清部在日本海、空軍掩護下,分別從龍鳳頭、竹嶼口等澳口登陸,侵占平潭。平潭壯丁隊解體,李增喜回到家里。
二、千秋家國業 國破家何在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內憂外患,戰亂連年,內有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的反動統治,外有日本帝國主義鐵蹄對中國土地的肆意踐踏、侵略和掠奪。耳聞目睹了日寇鐵蹄蹂躪下人民所受的恥辱、痛苦,李增喜感慨萬千,沒有置身事外,經常與王韜秘密談論當時動蕩不安的局勢,了解福州等地人民的抗日反蔣情況。1939年初夏,經王韜介紹,李增喜加入了林慕曾領導的革命抗日武裝組織,成為了一位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從此走上了保家衛國的革命道路。由于革命工作的特殊性和危險性,他在外面的活動沒有對家里說,也很少回家。據李增喜的侄兒李元仁回憶:有一次,李增喜在經過家門口的時候,也只是遠遠地望一望家門,見親人安好就匆匆離開。革命戰士并非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肩負著民族重任,不得已舍小家而顧大家。他用行動詮釋了一個無產階級革命者對國家對民族的忠誠,踐行著“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精神。
三、家國情懷 忠心報國
李增喜同志為人正派、有正義感,富有家國情懷。1940年,黨組織有意培養他,委派周裕藩、徐興祖等同志經常與他交流、分析當下國內國際形勢:國民政府統治下的民不聊生,西方列強工業革命后的社會發展與變化,蘇維埃十月革命的成功經驗以及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革命實踐與理論。在周裕藩、徐興祖等革命同志的啟發下,李增喜很快就領悟了共產黨抗日救國的正確主張,提高了對保家衛國的認識、增強了革命信念,激發他心中的愛國熱情和投身革命的勇氣,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種武裝斗爭[2]。
瑯尾港抗日伏擊戰紀念亭
1941年5月,日偽軍鄭德明部再次攻陷平潭。李增喜受周裕藩委派,奉命前往福安、連江等地宣傳抗日主張,借機策反鄭德明匪部。同年9月平潭光復,他趕回平潭,在流水鄉大富地區參加周裕藩、曾煥乾、徐興祖組織的“大富民眾自衛團”抗偽軍勝利祝捷大會,提燈示威游行。曾煥乾、周裕藩高度贊揚李增喜,并對他進行了革命教育,引導他走上革命道路[3]。從此,由周裕藩介紹參加中共地下革命組織活動[4]。據平潭革命史料記載,為了壯大革命隊伍,李增喜曾在家鄉所在的各村發展了數十名進步青年。據王韜回憶,李增喜曾是游擊隊分隊長,是一位神槍手,能用駁殼槍雙手同時射中拋在空中的銅錢。據大坪村白馬寺史料記載,李增喜曾奉命組織在中樓鄉天峰寺抓捕國民黨縣長林蔭,因叛徒告密,抓捕失敗,在反圍捕過程中,于大坪村白馬寺躲避,后經大坪村李氏族人施以援手得以脫險。
李增喜曾在林慕曾領導下組織、參加各種不同程度的大小戰役三十余次[5],他很快成長為革命武裝組織的中堅力量。1942年2月,李增喜跟隨周裕藩、徐興祖先后在福州、長樂等地展開抗日活動。他參加的瑯尾港戰役,擊斃日軍馬營區守備司令中島宮川中佐等42人,沉重地打擊了日偽軍。同年5月,隨著斗爭形勢發展的需要,為保護海上通道,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經閩中黨組織決定成立“閩中沿海抗日突擊隊”,委派周裕藩負責籌建工作。6月間,周裕藩、曾煥乾、徐興祖和鄭杰等同志在長樂壺井據點研究組建工作,隨即派徐興祖潛回平潭召集林慕曾、王韜、李增喜、歐秉發、林孝蓮等骨干集中于大富鄉西樓村周廷煌家中具體研究建隊事宜。由于暗探告密,國民黨平潭縣縣長林蔭連夜派兵圍剿,幸好得到潛伏在偽流水鄉公所陳昌蔭及支持進步活動人士施修的通知,徐興祖、林慕曾、王韜、李增喜等人在群眾周而格、周弟、周鳥奎和魏嚇明等漏夜冒險專船護送下,得以脫險,安全抵達長樂江田據點[6]。隨后,鑒于李增喜英勇機智、具有豐富的敵后革命斗爭經驗,受周裕藩委派,他再次到連江縣西洋島鄭德明匪部做策反工作。李增喜在匪部竭力宣傳抗日主張、講述革命道理,后來遭匪首懷疑被軟禁起來。1943年2月,李增喜逃出連江縣西洋島,隨同周裕藩、曾煥乾一起來到平潭塘嶼檢查閩中特委領導的“閩中沿海抗日突擊隊”工作,入編“閩中沿海抗日突擊隊”,先擔任小隊長,后來擔任分隊長。因為他在多次與敵戰斗中,英勇機智屢立戰功,多次得到林慕曾隊長的好評,成為中堅骨干之一[7]。1944年3月,因為突擊隊屢遭挫折、形勢艱難,中共閩中特委指示將隊伍從莆田烏丘轉移至福清目嶼。又因目嶼的斗爭環境惡劣,供給匱乏,海上經常與日偽軍嚴瑞祥部戰斗,陸上又面臨敵省保安團圍攻掃蕩,戰士們雖不怕艱難險阻,英勇抗敵,終因敵強我弱,戰斗密集,造成戰士疲乏不堪,隊伍面臨極大困難,閩中黨委黃國璋、陳亨源決定將部隊撤出沿海分散潛伏待命。同年6月,李增喜與林慕曾、王韜等一道奉命率各部在長樂壺井、福清江陰等地繼續開展革命活動[8]。至此,歷經一年半的閩中特委首支沿海突擊隊完全撤離沿海海面。
四、東洛島事件 壯志未酬
1944年10月,日寇再度侵犯福建,福州、長樂、福清相繼淪陷,閩中黨委決定將閩中抗日突擊隊改編為“閩中抗日游擊隊”,李增喜奉命集中中樓地區突擊隊骨干成員何基琛、陳柄章、林嚇興等革命進步青年前往長樂參加閩中抗日游擊隊,并隨同周裕藩往返于長樂南陽閩中司令部及長樂、福清、平潭各地下秘密據點,籌運沿海抗日物資和武裝游擊隊伍。鑒于李增喜英勇善戰,對黨的革命事業忠誠,他由周裕藩介紹加入閩中黨組織。11月13日晚,周裕藩組織安排周裕芬、周福、李伍弟、林大目、林嚇福、林水官等到長樂南陽閩中(閩南)特委開辦的關于形勢與黨的建設、唯物辯證法訓練班學習[9]。當晚在中樓鄉井盂兜過夜時接上李增喜、林嚇興一同前往。次日在蘇澳乘船時,陳柄章趕來參加。船開到松下時周裕藩分路去福清由李增喜帶隊去南陽學習[10]。之后李增喜兼任閩中特委海口區組織委員。1945年1月中旬,應中共閩中特委命令,恢復“閩中沿海抗日突擊隊”[11],李增喜等十名骨干隨政委周裕藩、隊長林慕曾一起開赴長樂東洛島。由于春節在即,平潭商船大都集中在壺井港運年貨,但因海匪很多,商船不敢將貨物運往平潭。應商船人員請求,為了人民春節生活過得好一些,周裕藩同志欣然答應護送商船出航。周裕藩、林慕曾帶領李增喜、馮乾生等骨干成員護送集結在長樂壺井的平潭運年貨的商船出航。事畢,進駐東洛島[12]。但因商船人員李金茂、陳恭惠告密,林蔭隨即派遣平潭自衛隊進犯東洛島。在閩中武工隊配合下,經過一個多小時激戰,俘獲敵分隊長一名,士兵十余名,繳獲機槍一挺、步槍十余支,粉碎了敵人的進剿。隨后,由突擊隊員王其珠陪同駐東洛島閩中武工隊,押送敵分隊長以及所繳獲的武器送往閩中游擊隊司令部南陽駐地。由于敵眾我寡,俘虜于2月1日勾結當地漁霸林細弟發起暴亂,政委周裕藩當場犧牲,林慕曾、李增喜、馮乾生等隊員受傷被俘。2月5日,林慕曾、李增喜、馮乾生等8位同志被押往平潭。獲此消息,閩中司令部黃國璋、陳亨源等領導隨即親自帶領丁云信等同志趕往牛頭灣開船截擊,但因海面風大浪急,船只小,追趕不上敵船,營救失敗。下午,林慕曾、李增喜、馮乾生等8人被押從蘇澳登岸,個個光著上身打著赤腳,迎著刺骨的寒風步行20多公里,于傍晚到達縣城后被關進大牢,并被戴上鐐銬列為死囚[13]。2月7日凌晨三時許,林慕曾、李增喜、馮乾生分別拖著十多斤的腳鐐昂著頭、挺著胸膛走上刑場,為革命英勇就義于平潭城關中正堂(現城關舊電影院)[14]。由于當時的中正堂地處平潭繁華街區,家住附近的居民依舊能夠記得,三位烈士身首異處,頭顱被敵人放入漁網袋,懸掛于轅門街(現平潭舊街三岔路口往北20—30米處)電線桿上示眾。周述鑾、林秋桂、何其琛、林光奎、林阿弟五位同志在閩中特委積極營救下,由林伯榮通過統戰關系,幾經談判最終達成雙方交換俘虜的條件,被關30天后釋放回來[15]。
“東洛島事件”遺址
李增喜烈士就義處(現城關舊電影院)
1956年,李增喜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并把他的名字鐫刻在平潭革命烈士豐碑上流芳千古[16]。福州市閩浙贛邊區革命D墻第7列第3塊亦立有他的豐碑。1983年中共福州市委通知承認閩、連、羅邊區黨組織后,恢復了他的黨籍。
五、青山有幸埋忠骨 英雄落幕
為了讓李增喜烈士魂歸故里,李增喜的哥哥李天祿四處求借1萬法幣向國民黨政權贖回烈士頭顱,強忍著悲痛,親手為其縫合,將遺體運回家鄉。兄弟情深,為了能夠朝夕相伴,他將李增喜安葬在自家的菜園里,后人稱為烈士墓(現在中樓鄉井盂兜6號糧站門市部位置)。在李增喜英雄事跡感召下,家族兄弟李天福(抗日戰爭中犧牲)、李植全(騎兵排長)、李植龍(參加南極島解放戰爭)、李炳生(地下交通員)四兄弟曾先后參加革命,在戰場上與敵人浴血奮戰,保家衛國。
全國解放后,平潭縣中樓鄉人民政府要建設糧站。李增喜烈士墓所在地塊被無償征用。因此,1957年李增喜烈士的遺骸由其侄兒李元仁用幼小的肩膀挑往平潭縣江仔口烈士窯洞(1973年遷往楊潮嶼烈士陵園)安葬。數十年過去,世間再無李增喜。他一生坎坷、命運多舛,但他留給世人最寶貴的是: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信念。
作為親歷者,李增喜的侄兒李元仁依然能夠清晰記得:當時用一根木棍削成的扁擔兩端連著兩條麻繩,一頭綁著土制磚塊、一頭綁著裝有烈士遺骸的瓷甕。在爺爺李河清陪同下,挑著沉重的擔子、徒步堅持十多公里。途經至鳳、韓厝、后旺久、騎龍穴坡頂,往東南過小溪石板橋,沿小溪(井孟壟水庫邊)往南到達平潭縣江仔口烈士窯洞(現平潭第一實驗小學)。一路上,爺爺李河清一直躬著腰拖著疲憊的身軀,蒼老的臉上嘴唇不停地顫抖,強忍著淚水。或許老天也被悲傷感染,到達烈士窯洞的時候,晴天里下起了小雨。時任宣傳部部長鄭彩會等領導已經早早地在那里等候,迎接這位革命烈士。在李增喜烈士遺骸遷移過程中,時任中樓鄉黨委書記高誠春等領導在場送行。
李增喜烈士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是一束耀世的光,刺破黑暗,于是夜幕有了燈塔。正是無數像他一樣的英雄前仆后繼,才有了今天的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回望歷史,我們需要致敬英雄;走向未來,我們需要弘揚先烈精神。當硝煙炮火漸遠去,鐵馬冰河成幻影的時候,英雄更要被崇尚,烈士更應被銘記!
(本文原載于《炎黃縱橫》雜志2025年第1期,作者為李增喜烈士家族后人)
注:
[1][2][4][7]中共平潭縣委黨史工作委員會:《平潭黨史資料》平潭英烈專輯,1989年12月,第14-15頁。
[3][6][8][9][1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平潭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平潭文史資料》,第2頁、第6頁、第7頁、第165頁。
[5]徐興祿編:《嵐島烽火》,第186頁。
[10]何可澎主編:《平潭黨史資料》,1999年,第1頁。
[11]解放平潭55周年籌備委員會編:《崢嶸歲月——平潭人民游擊支隊戰斗歷程》,2004年4月,第1頁。
[13][15][16]徐興祿著:《遲到的光環——徐興祖的革命旅程》,第101頁、第102頁、第105頁。
[14]林慕曾紀念館簡介(采薇研學08 2022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