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蘇區縣的榮光歲月
馬照南
松溪的初夏,溫暖而明媚。百里松蔭,和風吹拂,靜靜流淌的松溪,處處是花的芬芳和草的翠綠。在這美麗的土地上,有一段歲月,猶如松柏般堅韌,如同陽光彩虹般絢爛,那便是中央蘇區縣的榮光歲月。
紅色松溪,最早的革命核心區是路下橋。這里地處松溪西北角,是當時松溪、水吉、政和、浦城四縣的邊陲。山高林密,群山環抱,地勢險要。
早歲,山高路陡,溪河阻隔,人們出行諸多不便,不僅影響日常生產生活,遇到雨季,溪河漲水,路人只能在兩岸等待。當時村里一位心懷善良、手藝高超的木匠下決心在此建一座橋,四周村莊的人紛紛前來助力。橋梁完工之日,大家為感念木匠善舉, 命名為“路下橋”?!奥废聵颉睔v經風雨,堅固不倒,成為見義勇為、同心協力的象征。
走進路下橋村,仿佛能聽到歷史深處的回響。橋邊公園屹立著兩座紀念亭。亭里矗立著兩位功勛卓著的老革命題字的紀念
碑。一是閩浙贛游擊縱隊副司令陳貴芳題寫的“路下橋民眾會暴動紀念碑”,一是閩浙贛游擊縱隊司令左豐美題寫的“中共建松政首次黨代會紀念碑”。碑亭不僅是對歷史的紀念,更是對那段崢嶸歲月的緬懷。碑亭旁邊,建有“建松政蘇區紀念館”,館名由石仲泉題寫。紀念館內陳列著大量革命斗爭的資料、文物。一張張鮮活圖片、一組組翔實文字、一幅幅歷史照片,無聲地講述著中央蘇區松溪紅色歷史和生動的斗爭故事,給人以極大的震撼。
風雨如磐的1927年,中國共產黨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組織和發動武裝起義;1928年9月成功舉行以上梅為中心的崇(安) 浦(城)暴動。消息傳到路下橋一帶,廣大窮苦農民深受鼓舞, 希望自己的家鄉也鬧起革命。1929年4月,中共崇安縣委書記陳耿派遣伍弟奴等人返回松溪,來到路下橋,通過親戚串親戚、朋友串朋友等方式,宣傳革命道理,開展斗爭。這年6月,革命群眾揭竿而起,成功組織以路下橋為中心的建松政農民暴動,豎起閩北又一面鮮艷的紅旗。
建松政邊區人民的英勇斗爭,引起了福建省委的高度重視。1930年10月,福建省委巡視員邱泮林在給中央的《閩北巡視的報告》,對松溪蘇維埃區域的發展、革命斗爭的開展情況、紅軍武裝和地方黨組織的建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如松溪北部,有我們的工作影響,就發生起游擊戰爭來”“已經走到游擊戰爭的地步了……農民已自動起來攻打民團,用鳥槍、梭鏢去和他們五六十桿槍的民團開火,結果民團被趕跑,還繳了一桿短槍。他們自己成立起紅軍來,請崇安派人去,同時把
繳來的槍支送給縣蘇”。
革命老區村路橋村
1931年5月上旬,建松政地區第一個革命政權組織——路下橋蘇維埃政府成立,帶領群眾英勇斗爭的伍弟奴擔任主席。黃振榮、張火生、潘文錫分別擔任內務、生產、財政等部門負責人。同時還成立了婦女、兒童等群眾團體,何小妹為婦女隊長,羅天喜為兒童隊長。路下橋蘇維埃政府轄松溪、政和、水吉、浦城邊區的48個村級蘇維埃政權。據史料記載,當時民眾會會員達1000 多人,其中武裝骨干300多人。崇安縣委將路下橋民眾隊擴編為1 個連3個排,被編入閩北第一支正規的工農武裝——中國工農紅軍第五十五團,分別任命伍弟奴、劉智有為連長、副連長。這是建松政地區第一支紅色革命武裝,對外仍稱“民眾隊”。 紅軍廣泛出擊,先后消滅了松溪、政和、浦城、建陽邊界十余股反動民團,控制了以路下橋為中心,包括松溪塘下溪、黃屯和建陽、浦城、松溪三縣交界仙山崗一帶,有力地保護革命成果。
蘇維埃政府成立后,廣泛開展土地革命。世世代代受壓迫的農民們獲得了自己的土地,大家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堅定地團結在黨的周圍,歡天喜地、生機勃勃創造新生活。1933年,松溪蘇區劃入中央蘇區閩贛省后,按照中共蘇區中央局和中央政府的指示,加強發展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各項建設;成立工農紅軍獨立營,建立了路下橋、鄭墩、梅口、松浦4個區委和區蘇維埃政府,加強了農會、青年會、婦女會等群眾組織。此時,全縣共有6個鄉鎮建立了各級蘇維埃政權,蘇區面積達796平方千米,占現松溪全縣總面積的76.3%。80%的蘇區青壯年都報名參軍,建立了紅星醫院、槍支修理廠、土炮炸藥
廠、被服廠。
松溪蘇區市場流通蘇維埃貨幣。商人自由貿易,農貿集市則是村民們進行商品交易的地方,熱鬧非凡。蘇區文化建設有聲有色,提倡學文化、辦掃盲班、組織歌詠隊、演文明戲。木偶劇團經常為村民們表演各種劇目,傳承弘揚著革命文化和傳統文化。現在農村還保留許多畫作,這些畫以生動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 展現了蘇區人民生活和英勇奮斗的場景。
根據中央關于“在福建、浙江的邊界上以崇安、浦城、松溪為主要的根據地,創造一個廣大蘇區”的指示,1934年7月,紅軍將領黃立貴率領紅七軍團五十八團及閩北隨軍工作團1000多人挺進建松政,加強建松政蘇維埃政府各項工作,直接接應中央北上抗日先遣隊,策應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和中央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先后牽制了國民黨軍隊6個師和1個保安團軍隊的大量兵力,成為拱衛中央蘇區腹地的對敵前沿。
松溪紅軍英勇善戰,成為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前進基地和最后陷落的中央蘇區縣。在中央主力紅軍踏上長征征程后,建松政地區仍然有一支成建制的中央紅軍五十八團與地方紅軍、游擊隊配合,頑強抵抗“圍剿”蘇區的國民黨大量部隊,一直堅持斗爭到1935年3月。
建松政農民暴動紀念館
1937年,日本侵略者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這危急時刻, 中共建松政黨組織派員在甲墻與國民黨進行了一場意義深遠的談判。經過艱苦斗爭,談判獲得成功。這就是載入中共黨史著名的“甲墻談判”。370位建松政邊區人民的英雄兒女,在路下橋集合后,直赴江西鉛山,編入新四軍五團。這支隊伍走向抗日前
線,很快組織了讓日寇膽寒的“繁昌大戰”,見證了松溪人民在國家命運和民族大義面前勇于犧牲、反抗侵略的崇高精神。
松溪紅旗不倒。無論是在土地戰爭、抗日戰爭的烽火中,還是在解放戰爭的硝煙里,松溪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和熱血,詮釋著對黨的忠誠。
改革開放以來,松溪這片古老的土地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昔日的偏僻之地逐漸變成了富饒的糧倉茶園。同時,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松溪的鄉村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道路變得更加寬敞平坦,房屋變得更加整潔美觀,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高。
路下橋村在古樸舊橋邊上增添了一座新廊橋。廊橋朱紅色欄桿并雕梁翹角,既顯古樸,又透露出濃郁的喜慶韻味。新舊二橋并立,更顯壯美。新橋不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成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橋下,流水潺潺,清澈見底。溪水從山澗傾瀉而下,經過橋洞,歡快地向前奔流。水聲潺潺,如同天籟之音,洗滌著人們的心靈。橋洞下,水面波光粼粼,映照著藍天白云和橋身的倒影, 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路下橋,這座古樸的橋梁不僅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更是一座連接著過去與現在、自然與人文的橋梁。它見證著歲月的流轉和生活的變遷,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旅游景區?松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