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英烈林祥謙
楊國棟
一
當我站立在閩侯尚干“二七烈士紀念堂”的陵園中,面對著一代英烈林祥謙的巨型雕像時,敬仰和崇拜之情涌上心頭……
林祥謙烈士的形象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那時的中學語文課本中,共產黨員林祥謙作為工人領袖,面對敵人的屠刀大義凜然、視死如歸。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我有幸參軍來到海防前線的平潭島。每年數次乘車往返于海島與福州,途經閩侯尚干,透過車窗玻璃總能見到林祥謙烈士陵園,心向往之。1980年清明節前的一天,我到閩北出差,車到林祥謙陵園時我要求稍作停留,前往瞻仰心儀已久的林祥謙烈士墓地,為這位偉大的“二七英烈”獻上一束清明花。到了山上才知道,“二七烈士林祥謙之墓”九個字系大文豪郭沫若手書。聽講解員講述林祥謙的故事,加深了我對這位英烈的崇敬。這前后,反映二七大罷工的電影《風暴》在全國重映,我多次觀看,看一次感動一次,眼睛潮濕。可以說,這時的林祥謙光輝形象已深深扎根于我的精神深處,成為日常吃苦耐勞勇于奮爭的力量源泉。
現今我所看到的“二七烈士紀念堂”,是后來修繕的,使陵園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光彩。陵園改建新造后,面積擴大了,雕塑增加了,衛生整潔,景觀鮮艷嬌美,樹木蒼翠欲滴,花色品種繁多,四口蓮池微波蕩漾。福建省總工會樹立的“五一先鋒林”遍布山野,一片蔥綠寓意革命英烈精神代代相傳,永世長青。陵園也因此變成了觀賞性極佳的江南風格園林。
二
風雨飄搖的晚清時代,林祥謙出生在閩侯尚干一個貧苦農民家里。尚干,山川奇秀,人文薈萃,很有文化底蘊和鄉野風情。這里的書院曾經培育過許多科考讀書人。這里的民風淳樸敦厚,百姓愛憎分明,習武練劍(棍)有數百年歷史。中法馬江海戰爆發那年,尚干人武術大師林獅獅夜駕鹽船入海,用土炮轟擊法國軍艦,致使法國海軍將領孤拔受傷。尚干人武探花林培基組織鄉里練武之義勇300余人,如猛虎下山直撲馬江海域,用木帆船撞擊法軍的鋼構軍艦,跳到敵艦上與法國侵略者展開激烈搏斗,最后全部壯烈犧牲,血濺海疆,譜寫了一曲一代人愛國的悲壯之歌。幼年的林祥謙,聽了先烈的這些故事后,義無反顧地加入到鄉里的練武大軍,為的是培養自己的尚武精神。
幼年的林祥謙因為家貧如洗,常常食不果腹,兒時給他留下的記憶就是饑寒交迫。5歲那年,本該在學堂里讀書識字的林祥謙,不得不放棄學習,跟隨體弱的母親到田地里勞作。他的父親林其莊世代貧苦。經鄉人介紹好不容易進入福州馬尾船政學堂做工,他起早貪黑地干活依然不能維持家庭的溫飽。尤其是林祥謙弟弟林元成出生后,家庭負擔更重了,常常入不敷出。恰值辛亥革命風起云涌,封建帝制被推翻后民眾企盼著民國能夠平安祥和生活安定。誰想軍閥混戰開啟,加上帝國主義入侵,百姓陷入了更加貧困的境地。這時林祥謙遇見了進步青年老師謝安遠,帶他進入學堂讀書識字。謝安遠離開閩侯還將進步書籍留給了林祥謙。1904年龍年端午節,尚干鄉民舉行劃龍舟表演,吸引了方圓十里鄉親觀賞。屬龍水性較好的林祥謙也來看熱鬧。突然一位幾歲的小姑娘被歡騰擁擠的人群擠壓滑了一跤跌落江中。敏捷的林祥謙見狀奮不顧身地跳進水中搶救,很快將這位小妹妹從江中救起。女孩得救后,她的父母千謝萬謝。林祥謙只笑笑就離開。林祥謙13歲那年,家鄉大旱,農民顆粒無收。為了生計,同時也忍受不了地主的壓迫剝削,林祥謙來到父親做工的馬尾造船廠當學徒工。繁重的勞作和極其低下的生存環境,磨練了他一身正氣、嫉惡如仇的堅強意志,砥礪了他吃苦耐勞、敢于擔當的頑強品格。
林祥謙在馬尾造船廠一干就是6年。盡管他起早貪黑拼命干活,依然生活悲慘。住的是漏雨的破房子,吃的是隔夜飯豬狗食,干的是臟活重活牛馬活,每天勞作12小時以上,還經常遭到工頭和官家的謾罵毒打。有一次,一個酒氣熏天的工頭無緣無故拿起鞭子抽打被迫帶病干活的工友。林祥謙看見后怒火沖天,跑上去抓住工頭那舉著皮鞭的大手,用盡力氣將皮鞭奪下,狠狠地扔在地上,回身去扶被工頭抽打的工友站起來。工頭打慣了底層工人,現在見林祥謙敢于沖撞他,當即暴跳如雷,撿起皮鞭想毒打林祥謙。恰在這時,其他工友聞訊趕來。工頭見林祥謙等一群工友個個怒目圓睜怒不可遏,緊握拳頭,又聽說林祥謙是尚干人會武功,嚇得灰溜溜地逃離現場。工友們贊賞林祥謙的義氣、勇氣和打抱不平的壯舉。林祥謙也首次從斗爭實踐中見識了工人團結一心的力量。
多次為工友打抱不平,多次面對官府的欺壓和工頭的呵斥敢于反抗,從而林祥謙在工友中樹立起了較高的威信。年輕人將他當作扶危解困的靠山,他也在多次引領工友同工頭或老板的爭斗中獲得了自尊和自信。然而他得罪了工頭和老板。本來林祥謙學徒滿三年,按照常規可以轉為正式工,但是工頭就是不讓他轉正,工錢也就不能提高。林祥謙為工友打抱不平雖說付出了代價,卻也贏得了工友的信賴。后來,林祥謙因為家庭生活日益惡化,加上馬尾造船廠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日漸式微,于是他決定通過考試前往漢口謀生。工友們聽說林祥謙要離開馬尾造船廠,紛紛要求與他同行。這樣,林祥謙帶著十幾位工友乘船走水路來到了武漢,加入了京漢鐵路工人階級的隊伍。
民國元年(1912年),林祥謙20歲,血氣方剛、渾身是膽,在漢口江岸鐵路工廠當機械鉗工。他發揮與生俱來的善于抱團取暖的優點,常常與工友交心聊天,工友遇到困難都樂意幫助;他為人慷慨,行事仗義,總在工頭和資本家欺負工友的關鍵時刻出手相救……很快有上百位窮苦工友團結在他的周圍,他成了他們的主心骨和領頭羊。當時京漢鐵路云集著成千上萬的產業工人,主要來自湖北、安徽和福建。福建工友很自然地將林祥謙當作他們的領軍人物。其后的故事雖說撲朔迷離,曲折起伏。然而“五四”運動之后建立的共產黨組織——初年尚處幼兒的共產黨人,幾乎毫無例外地將工人階級當作了黨的先鋒隊,發動城市工人舉行罷工和暴動,成為那個時代引進蘇俄共產主義城市工人暴動理論的固定模式鬧起工潮。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的共產黨人組織了數萬乃至數十萬的產業工人同帝國主義、反動軍閥和資本家進行了多次罷工游行的斗爭。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機敏的武漢共產黨領導人項英、陳潭秋、林育南發現了林祥謙。陳潭秋與林祥謙一經交談,就發現他苦大仇深,又很有號召力和組織能力,于是很快將他作為培養的對象。林祥謙也如旱苗逢甘霖,很快走上了革命道路。1922年夏,林祥謙在陳潭秋、項英、林育南的介紹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那個時代工人先鋒隊和共產黨人的中堅力量。他信仰堅定,遵守紀律,敢于斗爭,人氣較旺,很快被京漢鐵路工人選為江岸俱樂部財務干事;之后又因為表現突出,貢獻頗多,就又被推舉為京漢鐵路總工會江岸分會委員長。他不負眾望,敢于打拼,善于亮劍,在很短時間就數次組織帶領工人反迫害、反剝削、爭權益,不斷取得勝利。1922年7月,在陳潭秋、林育南等人的鼓動下,由林祥謙、施洋組織指揮的上萬鐵路工人大罷工大游行取得重大勝利。鐵路當局被迫同意為每個工人增加工資。當林祥謙發現工頭資本家與軍閥勾結,運送軍火進行內戰,便領著技術精湛的工友一道秘密建造大炮,囤積炸藥,審慎而大膽地炸毀了工頭為軍閥運送彈藥的軍艦船只。林祥謙用實際行動完成黨交給的重大任務所表現出的英勇果敢,大義凜然之英雄氣概,在京漢鐵路工友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三
隨著帝國主義軍事侵略和經濟掠奪的加劇,廣大農村日趨破敗。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和破產的手工業者,背井離鄉,流入城市。林祥謙所在的京漢鐵路,一夜間浪潮般地涌進了無以計數的工人。他們用鮮血和汗水擴建了鐵路里程車道。外國勢力的介入,使得災難深重的中國工人被剝削壓迫的更加深重。在修建湖北灄口至諶家磯(鐵路)之間的二道橋時,外國監工和中國工頭只顧施工進度,不管工人安全,導致工場塌方,正在施工的72名工人全部被埋入塌方的橋墩基坑。軍閥方面,吳佩孚將京漢鐵路當作他的主要軍事交通工具和軍費來源。當工人要求增加工資而影響到他的收入時,他兇狠狡詐的丑惡嘴臉暴露無遺。先是撤銷他早先倡導的“保護勞工”“勞工神圣”的口號,繼而減去每月每個工人增加3元(2萬工人)共計6萬銀元的工資血汗錢,最后反對、阻饒林祥謙等提出的成立京漢鐵路總工會的強烈要求。勞工們更加憤怒了。林祥謙再一次站在勞工的最前線,奮力抗爭,堅決要求召開京漢鐵路總工會代表大會,保護勞工利益,維護勞工權益。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面對不屈不撓的京漢鐵路勞工和百姓的呼喊、媒體輿論的聲援,吳佩孚假惺惺地故作姿態,電邀總工會籌備委員會派代表前去談判。談判中,吳佩孚對代表軟硬兼施。先是以官職、物質、金錢誘惑林祥謙等代表,要求他們解散聚集起來的勞工隊伍,遭到拒絕;接著吳佩孚便采取欺騙和威脅的手段,迫使林祥謙等代表屈服,放棄成立總工會,再次遭到林祥謙等的嚴詞拒絕。談判破裂后,林祥謙等根據上級黨組織的要求,于1923年1月31日組織召開了總工會籌備委員會各分工會會議。會議決定,不管吳佩孚的阻撓破壞,按照原定計劃如期舉行成立總工會代表大會。
正義和反正義的兩種較量拉開序幕。
一邊,是林祥謙等組織領導的總工會籌備委員會在緊張而秘密地做好成立大會的一切準備;另一邊,是軍閥吳佩孚指揮的督軍和警察走狗對總工會籌委會成員和領頭人進行跟蹤、盯梢。吳佩孚和湖北督軍蕭耀南、督軍署參謀長張厚生秘密召開會議,制定暴力行動驅趕、打散、抓捕總工會代表的兇惡計劃……
2月1日清晨,鄭州全城在凜冽寒風中緊急戒嚴,大批端著長槍的軍警四處巡邏,街頭崗哨林立,如臨大敵。整座城市籠罩在悲涼的氣氛正中。面對緊張嚴酷的白色恐怖氣氛,參會的代表們照樣高昂著頭顱列隊向會場進發。早就將會場緊鎖并貼上封條、躲藏在會場周圍的大批反動軍警,突然間跳將出來朝著隊伍沖擊而去。軍警的橫蠻攔截并未嚇倒參會的代表,反而激起了他們的反抗。林祥謙、施洋等首領帶領隊伍奮力沖破軍警的包圍防線,沖到會場門口。代表們撕下大門上的封條,用鐵榔頭砸開鐵鎖,涌進會場。會務組領導還派出工作人員,前往鐵路上各個工段通風報信,組織大批工友前來會場援助,對軍警實行反包圍,保證總工會代表大會如期開幕并完成各項大會議程。
反動軍警并未就此罷手。吳佩孚再次發出指令,堅決禁止總工會繼續活動。他們荷槍實彈,沖進新成立的總工會會所,驅逐工作人員,查抄文件資料,搗毀來賓贈送的牌匾。這樣還不收手,又沖進代表和來賓的住處,包圍房屋,監視所有進出人員。一時間,與會代表、來賓和工作人員,以及進出的工友,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
正義的事業是嚇不倒打不爛的。為了爭人權爭自由,林祥謙和幾位總工會執行委員會領導召開緊急秘密會議。堅決反擊反動軍警的鎮壓與迫害。會議決定,從1923年2月4日起舉行規模宏大的全路總同盟大罷工。號召全路工人為爭人權爭自由而戰。同時成立了有林祥謙等人參加的大罷工領導機構。他們還決定,為保障大罷工的順利進行,將京漢鐵路總工會由鄭州遷往武漢江岸辦公。
從2月2日起,數萬工友在綿延1200多公里長的京漢鐵路線上,展開緊張而有序的罷工前的一切準備工作。2月4日上午9時20分,武漢江岸機車廠的汽笛鳴響,聲震長空,拉開了全線大罷工的序幕。中午,在不到三個小時的時間內,客車、貨車、軍車一律停駛,長達1200多公里的京漢鐵路在長久的汽笛聲中頓時癱瘓。
大罷工爆發后,為了發動全國各個工團予以援助,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發表了告全國各工團奮斗電,號召全國各工會組織積極支持京漢鐵路罷工斗爭。罷工斗爭得到包括媒體在內的社會各界聲援,每天都有大批各界人士尤其是勞工走進各辦公地點,捐贈物資錢幣,表示聲援支持,極大地鼓舞了大罷工組織者參與者的信心。
2月6日上午,湖北省工團聯合會、武漢各界派出二千多名代表,在江岸分工會門前召開萬人大會。聲討帝國主義、軍閥和反動軍警、資本家的滔天罪行。會后,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游行隊伍分成四列縱隊,前后長達數里。林祥謙和施洋等人走在隊伍的最前列。他們高呼口號,英勇無畏地穿過漢口的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等帝國主義租界,取得了震驚寰宇的積極效果。大罷工從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動勢力,樹起了中國工人階級敢于爭人權爭自由爭權益的崇高聲譽威望。
然而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并不甘心失敗。他們歇斯底里地展開了瘋狂的報復。帝國主義列強在北京的公使團召開會議,謀劃策動北洋軍閥武力鎮壓工人罷工的陰謀,以“財產遭受損失”為由,向北洋軍閥政府提出“嚴重警告”,逼迫和唆使吳佩孚以武力鎮壓罷工工人。漢口的英國、美國總領事召集中外買辦資本家和軍警蕭耀南代表在領事館內開會,密謀鎮壓屠殺罷工工人的手段方式。
惱羞成怒的吳佩孚、蕭耀南向督軍署參謀長張厚生和京漢鐵路管理局長趙繼賢下達死命令:派出所有軍警對大罷工進行全面武力鎮壓,反抗者殺無赦!
2月7日傍晚,滾滾烏云遮蔽了星月,濃濃煙云在武漢上空彌漫。張厚生帶領兩個營全副武裝的軍警,從三面包圍了江岸分工會。漢口租界內的美國人和英國人也宣布緊急戒嚴。游弋在浪濤翻卷的長江上的帝國主義兵艦,也紛紛派兵上岸配合。片刻之間,江岸分工會周圍響起了密集的槍聲。工會糾察團成員和一批工友,面對兇惡的軍警毫無懼色。他們紛紛拿起木棍、舉起鐵棒鐵鏟奮勇迎敵,殊死搏斗。戰斗進行得異常激烈。林祥謙率領工友撤退時,發現已有30多名工友壯烈犧牲,200多人受傷。林祥謙的弟弟林元成,在同敵人的奮力搏擊中不幸頭部中彈英勇犧牲。福建,尤其是閩侯工友犧牲者不在少數。工會門前彈痕累累,鮮血橫流,尸體遍野,慘不忍睹……
林祥謙為了掩護工友撤退,總是在最后面抗擊荷槍實彈的敵人。后來被反動軍警逮住。他和另外被捕的幾十名工友被押往江岸車站站臺上。林祥謙單獨被綁在站臺東側的一根粗壯木樁上。他大義凜然、毫不畏懼、視死如歸的悲壯神情感動了前來救他卻被擋在警戒線以外的工友。張厚生帶著幾個身背鋒利大刀的劊子手來到林祥謙面前。他威逼林祥謙說,你現在唯一的出路就是下令工人馬上上工,否則就死路一條。林祥謙怒目相對,一言不發。張厚生氣急敗壞,命令劊子手向林祥謙左肩狠狠砍去,頓時鮮血飛濺,點點滴滴散落在飛飄的雪花中。
林祥謙的妻子陳桂貞身懷六甲,聽說丈夫被逮捕便挺著大肚子前來相見。淚水流濕了她的前襟。她知道毫無人性的反動軍警不會放過她的丈夫,就抹干淚挺起胸,問丈夫有什么要交代的,林祥謙忍受著刀砍血流的劇烈疼痛說:將來孩子能夠順利出世,就帶回老家閩侯好好撫養,長大成人后繼承他爹的事業,前仆后繼……
看著陳桂貞平靜地離開,車站站臺一時鴉雀無聲。空氣似乎在悲傷、悲涼、悲痛、悲壯中瞬間凝固。又是張厚生打破了這寧靜,瘋狂地嚎叫起來:林祥謙,上不上工?林祥謙怒目圓睜,斬釘截鐵地說:絕不上工!張厚生臉色鐵青,命令劊子手朝林祥謙左肩再砍一刀,惡狠狠地叫道:“林祥謙,你到底下不下復工令?”這時林祥謙已經鮮血淋淋,痛徹肺腑肝膽。但他還是勇敢地忍受,揚起頭顱大聲回應:“我頭可斷,血可流,工不可上!”擲地有聲,鏗鏘昂揚。張厚生暴跳如雷,像瘋子似的嚎叫著殺手:“砍死他!砍死他!”于是,林祥謙身上雨點般地被劊子手連續砍了十幾刀,頓時血流如注,悲壯犧牲。時年31歲。
解放后,黨和人民沒有忘記林祥謙。他的家鄉閩侯為他建起了紀念堂和陵園,還將他的出生地改為祥謙公社(祥謙鄉、祥謙鎮),又成立了林祥謙研究會;武漢、鄭州也為林祥謙等“二七”英烈建立紀念館,武漢市江漢區還建立了林祥謙中學。老一代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葉劍英、陳云、董必武、李先念等先后都對“二七大罷工”或林祥謙等英烈寫過題詞。江澤民、胡錦濤和時任福建省(福州市)領導習近平參觀過林祥謙烈士陵園。2009年,林祥謙當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林祥謙的英雄精神,世代相傳!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閩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