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閩東大地起蒼黃
——寫在閩東蘇區創建90周年之際
林思翔
1934年,是閩東蘇區全盛之年。閩東蘇維埃政府、中共閩東臨時特委和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都在這一年相繼成立。黨政軍機構健全,蘇維埃運動全面開展,閩東大地喜氣洋洋,分田分地真忙。如今90年過去了,閩東人民依然念念不忘那段艱苦而輝煌的歲月。
——題記
1934年1月1日,天空晴朗,陽光燦爛。賽江輕波流淌,綠水如藍。馬立峰、詹如柏、葉飛、任鐵鋒、曾志等人率領游擊隊和紅帶會三四千人從甘棠向閩東重鎮賽岐進發。這支不久前剛取得“甘棠暴動”勝利的隊伍,士氣高昂,勇敢善戰,敵人聞風喪膽。
事有湊巧,前一天晚上賽岐沿江一家餅店失火,燒了200多家樓店,已成驚弓之鳥的駐守賽岐的國民黨海軍陸戰隊和當地反動民團,以為是游擊隊進攻賽岐,遂棄城而逃。這樣,工農武裝不費一槍一彈,就占領了賽岐,摧毀了賽岐反動政權,繳獲了民團槍支83支和大批財物。
中共閩東特委
閩東蘇維埃政府舊址
第二天上午,在賽岐王厝祠堂前的田坪上,福安中心縣委召開祝捷大會。4000多名革命群眾到場,人頭攢動,群情激昂。馬立峰、詹如柏兩位領導講話后,人們都在翹首以盼福安中心縣委領導“小葉”(葉飛)的出現。因為不久前他在賽江邊獅子頭客棧約一個同志接頭時,不幸被敵人獲知,敵人朝他連開數槍,其中一槍打中他的頭部,另一槍打在他手臂上,還有一槍擊中他的左胸,當即昏死過去。獲救后的他身體恢復如何,大家都在擔心。
不一會兒,葉飛邁著矯健的步伐走到主席臺前,會場上頓時掌聲雷動,表達了群眾對葉飛遇險獲救后恢復健康的喜悅心情。葉飛向大家點點頭表達謝意。然后言簡意深地說:“依靠人民,我們不費一槍一彈取得了賽岐暴動的勝利,往后還是要靠人民奪取新的勝利!”
中共閩東特委成立紀念碑
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展陳館
賽岐暴動的勝利,造成了威逼福安縣城、震撼閩東之勢,有力地推動了全區革命斗爭的開展。在中心縣委的領導下,福安全縣農民紛紛起來奪取反動政權,除縣城和穆陽兩鎮外,所有農村均被占領,工農游擊隊員大為增加,繳獲的武器也增多了。整個閩東地區農民紛紛揭竿而起,武裝暴動此起彼伏。中心縣委隨即決定,成立閩東工農紅軍獨立第二團,由任鐵鋒和葉飛分任團長和政委。不久,連江也成立了閩東工農紅軍第十三團。閩東的人民武裝力量大為加強。
閩東海域遼闊,為加強海上武裝力量,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一開春,中共福安中心縣委就派曾志前往西洋島,代表中心縣委收編柯成貴隊伍。柯成貴早年就讀于福州格致中學,后回家鄉霞浦西洋島。因不滿漁霸欺壓百姓的倒行逆施,遂買了幾條槍,拉起一支隊伍,與漁霸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被國民黨當局視為“海盜”。曾志到西洋島后,在協商溝通后,主持舉行了收編儀式,把這支隊伍收編為閩東紅軍獨立團海上游擊獨立營,任命柯成貴為營長。從此,這支隊伍便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海上紅軍隊伍。此外,在閩東海域上還活躍著一支福鼎海上游擊隊和一支閩東紅軍(連羅)海上游擊隊。他們在海上對敵斗爭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數十年后,任海軍司令的葉飛在談到海上游擊隊時,他說:“真正說閩東蘇區與其他蘇區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有海上游擊隊,唯一的只有閩東這個地區有海上游擊隊。”“最早的海上紅軍和游擊隊可以說就在我們(閩東蘇區)這里。”
1934年2月3日,中共福建臨時省委給福安中心縣委發出指示:“應立即動員在福安、壽寧游擊區中,以福安北區、南區、下西區為中心,依照黨的土地綱領和蘇維埃的土地法令,迅速地發動領導各鄉貧農雇農與中農實行沒收和分配地主階級土地的斗爭。”
2月17日,中共福安中心縣委在溪柄甲厝召開為期4天的會議,討論貫徹省委指示精神。葉飛、馬立峰、詹如柏、曾志、鄭宗玉等領導及各縣委、區委的代表共40多人與會。會議經過充分討論,作出幾項決定:1.發展和鞏固蘇區,繼續建立區、鄉、村級蘇維埃政府,籌建閩東蘇維埃政府。2.在蘇區實行土地革命,開展分田運動;由曾志負責起草《分田綱要》。3.加強武裝斗爭,大力發展紅軍,提高部隊戰斗力,準備成立閩東紅軍獨立師;充實各縣、區蘇維埃地方武裝,嚴防敵人的進攻和豪紳地主階級的破壞。4.繼續開展反帝工作和婦女工作,發展反帝組織,特別是在城鎮白色恐怖地區采取各種形式的宣傳,如秘密散發傳單,張貼標語,或到工人農民中談心,或到學生中與進步分子交談,從而揭露國民黨當局投降帝國主義殘害人民的猙獰面目。
甲厝會議是閩東的黨組織在閩東蘇區初創階段的一次重要會議,它的召開對閩東蘇區各級蘇維埃政權建設,對閩東工農武裝的發展,進而促進閩東蘇區的不斷擴大和鞏固,特別是對閩東蘇區分田運動的全面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會后不久的一天,閩東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福安柏柱洋斗面村隆重召開,來自閩東各縣的400多名代表,喜氣洋洋,歡聚一堂,行使政治權利,選舉蘇維埃政府領導人。大會經過充分醞釀,民主選舉產生了政府組成人員,馬立峰當選為閩東蘇維埃政府主席,葉秀蕃為副主席,張少廉為秘書長。政府內設組織、土地、財政、糧食、軍事、肅反、交通等7個部。范式人、馬三弟、曾清連等分別擔任肅反、糧食、軍事等部委員。政府機關設在斗面村一座逃亡地主的大房子里。
閩東蘇維埃政府的誕生,是閩東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奮斗、流血犧牲的結晶,標志著閩東蘇區進入全盛時期。此后,全區各地普遍建立了各級紅色政權,特別是中共閩東臨時特委成立后,以連江為中心的連羅蘇區和以福安為中心的閩東北蘇區兩塊紅色區域連成一片,形成了一塊方圓1.1萬平方公里、人口近百萬的閩東蘇區。
閩東蘇維埃政府成立后,即著手分田工作。3月初,中共福安中心縣委通過了由曾參加閩西蘇區分田斗爭的原閩西團特委書記曾志起草的《分田綱要》,并決定由曾志、詹如柏負責在福安柏柱洋進行分田試驗,探索總結經驗,以指導全蘇區的分田運動。參照閩西蘇區分田政策和做法,結合閩東實際,閩東蘇維埃政府制定了有關分田政策和規定:1.沒收地主、富農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2.地主和反動派家屬分壞田,反動逃亡地主不分田,富農分的田比地主稍好些;3.中農、貧農以原耕地為基礎,按抽肥補瘦,抽多補少的原則分一份好田;4.對紅軍家屬另給予一定的照顧;5.漢畬兩族同等對待;6.另抽一部分好的土地給紅軍作公田;7.森林歸政府。同時對分田標準和具體做法、步驟也作了規定。柏柱洋的分田試點歷時一個多月,取得圓滿成功。4月中旬,在柏柱洋田野上召開慶祝分田勝利大會,3000多農民與會,歡呼勝利,一堆地契也在烈火中燃燒殆盡。
之后,一場轟轟烈烈的分田運動,迅速在閩東蘇區全面展開。閩東大地呈現一派“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人景象。至1934年底,閩東蘇區有五六十萬人口分得了土地。福安縣境內就有1462個村莊約10萬多農民分到土地。實現了農民夢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愿望。這年秋天,閩東趕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翻身的農民家家戶戶都獲得好收成。
在開展武裝斗爭、創建閩東蘇區的斗爭中,閩東蘇區的黨組織有了很大發展,各地各級黨組織紛紛建立并得到迅速發展。也就在此時,國民黨當局在鎮壓了十九路軍之后,重新開始調集兵馬從福州、浙江兩路進攻剛剛創建的閩東蘇區和閩東紅軍。國民黨軍新十師、海軍陸戰隊、第八十七師接踵而至。在國民黨軍隊的支持下,閩東各地的地主豪紳反動氣焰十分囂張,大量建立和恢復反動民團大刀會,在蘇區范圍內興風作浪,燒殺搶掠,進攻各級蘇維埃政府和紅軍游擊隊,配合國民黨軍隊的“圍剿”行動,企圖把新生的紅色政權扼殺在襁褓之中。
在險惡的斗爭環境中,黨內也出了一些變節分子。3月中旬,福州中心市委交通員、寧德縣委書記葉覺登被捕,經不起敵人的嚴刑拷打,叛變革命,供出了福州中心市委的交通站地址及聯絡信號。隨即福州中心市委書記陳之樞、宣傳部長周劍心等10多人被捕,陳之樞、周劍心等先后叛變,福州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
國民黨福建當局企圖利用叛徒進一步將全省的黨組織一網打盡。一天,葉飛接到陳之樞發來要他速回臨時省委的電報,他當即動身前往福州。在途經三都澳百克醫院時,從地下黨員、醫生丁立山口中知道福州中心市委已慘遭敵特破壞和陳之樞叛變的消息。“好險啊!”丁立山為葉飛捏了一把汗。葉飛慶幸自己沒落入虎口,連夜返回福安,火速通知閩東蘇區各縣立即與福州方面斷絕聯系,同時派出交通員通知中共連江縣委立即切斷與福州的聯系。從此,閩東地區(含連江、羅源)黨組織與上級失去聯系達4年之久。
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后,中共福安中心縣委和連江縣委深感必須聯合行動,統一領導,才能打退敵人的進攻,保衛蘇區。6月的一天,兩地代表在福安柏柱洋附近采花橋畬村召開聯席會議,達成共識。會議同意葉飛提議的“兩個縣委聯合成立閩東特委,統一領導閩東的斗爭”。會議決定特委書記由工人出身的蘇達擔任,組織部長葉飛,宣傳部長馬立峰,委員詹如柏、曾志、阮英平、小阮(阮倉)、林孝吉。臨時特委機關設在柏柱洋斗面村。臨時特委成立后,各縣黨的組織機構也作了相應調整,“黨員數量在2200人以上”。至此,北面以福安為中心的紅色區域,與南面以連江羅源為中心的另一塊紅色區域連成一片,閩東蘇區的外延有所擴大。
中共閩東臨時特委的成立,使閩東革命斗爭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在長達四年之久的時間內,中共閩東臨時特委獨立自主地領導閩東人民開展保衛閩東蘇區的斗爭和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為黨保留了南方抗日戰爭的火種,在閩東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34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政治部主任劉英、參謀長粟裕等的率領下離開江西瑞金進入福建。8月13日夜,先遣隊主力在粟裕指揮下,在羅源獨立營與赤衛隊配合下,一舉攻克羅源縣城,共殲守敵1000多人,繳獲一批武器彈藥,還打開監獄,救出被關押人員40多人。
8月21日,中共閩東臨時特委領導人葉飛、詹如柏等率領閩東紅軍部分指戰員與先遣隊在寧德赤溪陽谷勝利會師。葉飛代表閩東臨時特委匯報了閩東黨的工作 、閩東蘇區與地方紅軍建設等情況。先遣隊領導表示贊許,并認為閩東蘇區的黨政工作已經有了統一的領導機構,“應該建立一支主力”,支持閩東臨時特委成立獨立師的決定。這時,先遣隊通過電臺向黨中央報告了閩東蘇區的情況,中央此時才知道閩東有塊蘇區。
先遣隊在閩東勇敢作戰的行動,特別是攻克羅源縣城、在寧德境內伏擊追兵、輕取穆陽重鎮的戰績,鼓舞了閩東軍民的斗志,堅定了他們堅持斗爭的信心。先遣隊還將幾次戰斗中的傷病員數百人留在閩東,并留下五六百支步槍和少量輕重機槍。特委為先遣隊征集的兵員因交兵未成,將其擇優充實到閩東紅軍隊伍。這些都為閩東獨立師的成立提供了人力、物力的準備。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離開閩東蘇區后,閩東革命根據地進一步發展壯大。8月,閩東工農游擊第十一支隊在周墩坂頭林成立,支隊長凌福順,政委王大堯。這支隊伍活躍在周墩城關、七步一帶,打土豪、分糧食,建立了一批革命群眾組織和基層蘇維埃政權。閩東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壯大,引起國民黨反動當局的極大恐慌,國民黨《福建民報》載文驚呼:“閩東軍事發展迅速,日來突飛猛進,為向所未有。”“閩東匪禍之深,實不下于閩西各縣。而其中尤以福安、連江、羅源、霞浦各縣為甚。”國民黨當局派遣重兵“圍剿”閩東蘇區,并把“圍剿”的重點放在閩東蘇區的中心——福安。他們到處張貼告文,以重金懸賞緝拿閩東革命領導人,并在報紙上宣稱:“假如誰告知范鐵民、馬立峰、詹如柏、葉飛、柯成貴……活動地點,或且能夠當場抓獲者,經審查確認無誤,給予獎金2000元(大洋),并酌量采用。”
鑒于形勢的不斷惡化和斗爭發展的需要,處于分散狀態之下的閩東紅軍游擊隊和地方群眾武裝,由于缺乏嚴密的組織建制和必要的訓練,不易形成戰斗力,已難以承擔保衛蘇區、抵御強敵的任務,創建主力紅軍已成為鞏固和發展蘇區的一個重要任務。臨時特委遂決定:“把連江紅軍主力轉移到閩東,成立閩東獨立師,以便集中力量打擊敵人,保衛閩東蘇區。”
1934年9月底,紅十三團骨干500余人槍集結于連江官坂,由葉飛、馮品泰、陳學芳率領開赴閩東(團長陳學芳因途中遭襲,火線犧牲,由馮品泰接任)。隊伍由葉飛等率領前進。9月30日,閩東紅軍獨立第二團和第十三獨立團在寧德支提山千年古剎華藏寺莊嚴會師,正式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下轄三個團,1600多人,師長馮品泰,政委葉飛,副師長賴金彪。
閩東紅軍獨立師的建立,標志著閩東工農武裝斗爭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從此閩東蘇區有了一支由中共閩東臨時特委直接指揮的主力紅軍部隊。連同各縣獨立營、警衛營、赤衛隊、紅帶會等,全閩東蘇區共有數萬人的革命武裝。在日后反“圍剿”和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斗爭中,閩東紅軍獨立師發揮了重要作用,使敵人一舉扼殺閩東革命的圖謀遭到有力的抵抗與遏制。
這支閩東人民的子弟兵,在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后,奉命改編為新四軍三支隊六團,于1938年初,在葉飛、阮英平等率領下,離開閩東北上抗日,在蘇皖戰場上屢立戰功。他們中的傷病員,在陽澄湖養傷過程中與當地軍民并肩戰斗,譜寫了一曲家喻戶曉的《沙家浜》動人故事,故有“蘆蕩火種,根在閩東”之說。
1984年,在閩東蘇區創建50周年的時候,寧德地委、行署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筆者有幸參與活動的籌備工作,在地委、行署領導下具體負責抓籌備事宜。由于當時許多老同志都健在,且各方面都很重視,紀念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影響很大。當時地委、行署決定以紀念活動為契機辦好四件事:一是召開一場隆重的紀念大會;二是在閩東蘇區各縣市(含連羅)的重要革命遺址,以地委、行署或縣(市)委、縣(市)政府名義豎立一批革命紀念碑;三是動工建設一個閩東革命紀念館;四是組織編寫一批介紹閩東黨史的書籍。這四件事除閩東革命紀念館于1989年七一竣工開館外,其余均在當年7月辦好。紀念館、紀念碑和黨史書籍都成為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和教材,不斷地發揮著賡續紅色基因、傳遞革命精神的重要作用。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這是毛澤東主席在1934年夏寫的《清平樂·會昌》詩詞,豪邁的詞句把我們帶進當年情景。1934,距今整整90年。90年間,祖國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閩東人民也已擺脫貧困,過上了全面小康生活。如今全市人民正滿懷信心,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努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閩東蘇區創建90周年的紀念活動,讓閩東人民重溫了一回光輝歷史,帶給一次精神“充電”和“加油”的機會,必將凝聚起磅礴的力量,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本文原載于《閩東日報》2024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