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07-23 12:03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林思翔



巍巍北嶺  紅旗漫卷

——福州市晉安區革命烽火紀事

 

林思翔

 


位于福州市東北部的晉安區,面積達550多平方公里,比市中心四個區總和的一半還多。不僅幅員遼闊,而且有城區,有山野腹地。城區高樓林立,人氣興旺,成了市區新興的繁華商圈;山區則青山綠水,生態優美,被譽為省會城市的“后花園”。革命戰爭年代,這片山水靈秀的地域,烽火迭起,人才輩出,為民族的獨立與解放譜寫了一曲又一曲雄渾壯美的贊歌。

 

革命火種  悄然點燃

 

鴉片戰爭后,英國等外國人一進到福州,一眼就看上了晉安這塊土地。外國侵略者根據不平等條約的各種特權,侵占了大量土地。1886年,他們在晉安鼓嶺宜夏侵地建起了第一座避暑別墅,此后幾十年,侵略者在鼓嶺接連不斷地占地興建休養所、教堂、教會醫院、俱樂部、游泳池、運動場等一百多處,建造別墅達300多幢,占地幾十萬平方米,每年都有數百成千外國人到鼓嶺避暑享樂。西方列強在入侵中國過程中還帶來了不少傳教士,向我民眾滲透洋教。

對此,在福州,在晉安,激起了民眾極大的義憤,一場抗擊外國侵略者、反洋教、抵制洋貨的愛國運動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延續不斷。晉安東門鄉人(今岳峰鎮東門村)魏瀚,時為福州船政“總司制造”(總工程師)。在中法馬江海戰前夕,曾向福建當局最高領導報告情況,請求加強戰略措施。當局不予采納。海戰水師慘敗后,他痛感唯有自強,“以報仇雪憤之心,寄于監作考工之事”,試制了新式雙機鋼甲兵船。其一生參與設計并監造10余艘艦船。對中國造船業和鞏固中國海防作出了重大貢獻。

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慘遭殺害的“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就是從晉安這片土地走出去的。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晉安竹嶼鄉(今岳峰竹嶼村)青年鄧萃英在日本加入同盟會,曾擔任東京同盟會福建支部長,積極聯絡各個社團、會堂,傳播革命思想。西園鄉(今新店西園村)人吳胥魂早年參加同盟會,擔任福州井、北、湯門地區負責人,參加廣州起義后繼續堅持斗爭。

1911年10月10日,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爆發。西園鄉(今新店西園村)人吳懷冰參加起義,擔任學生軍敢死隊隊長。武昌起義后,晉安境內的革命黨人積極參與全市的光復福州行動,11月9日福州光復,福州革命軍政府隨即宣告成立。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在福州傳播。具有進步思想萌芽的陳應中(今象園街道雁塔人)與同學們爭相傳閱《新青年》《每周評論》等進步書刊,他帶領同學們搗毀了東門外的“泰山神像”,用樸素行動表達反對為專制政治服務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決心。竹嶼鄉人鄧拓(1923年)在三牧坊福州初級中學以“左海”筆名發表文章,1926年在福建省第一高級中學讀書時,閱讀了《新青年》《新潮》等進步刊物,并參加時事演講比賽。鼓山鎮后嶼村青年郭壽山1916年考入煙臺海軍學校,“五四”運動期間參加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1921年10月,由鄧中夏、王荷波介紹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夏轉為中共黨員,為煙臺黨小組負責人。

以陳任民、方爾灝為首的一批福州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進步青年,在黨、團中央的指導下,籌組進步社團,創辦進步刊物。1926年底中共鼓山支部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晉安境內成立的第一個黨組織。從此晉安人民在黨的直接領導下,迎來了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

大革命失敗后,晉安一批革命青年不畏艱險,追求進步,積極投身革命。鼓山后嶼村青年葉凱,1927年底,在城里鞋店當學徒時,認識了中共福州市委執行委員黃孝敏,在經常接觸中接受教育,積極投身革命洪流中,于1929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家鄉進行秘密活動,傳播馬克思主義。在他的影響下,先后有王則炎等五位青年農民加入黨組織,并建立了黨支部,使后嶼鄉成為黨的秘密聯絡點。

在數十年的茫茫長夜里,這星星點點悄然點燃的革命火種猶如盞盞明燈,照亮前路,讓人們看到希望的曙光。她喚醒了民眾,凝聚了人心,鼓舞人們團結起來向反動勢力,向黑暗社會開展斗爭。

 

北峰激戰  英烈不朽

 

80多年前,在大北嶺的宦溪降虎村周圍山地,我中央紅軍與國民黨軍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斗。如今煙消霧散,戰地青山依舊,只有一座紅軍烈士墓見證了那場戰爭的激烈與殘酷。

那是在1934年7月,在紅軍被迫進行戰略大轉移前夕,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以尋淮洲為團長、樂少華為政治委員、粟裕為參謀長的紅七軍團6000多人,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挺進閩、浙、皖、贛四省國民黨統治區,宣傳黨的抗日主張,推動抗日運動的發展,在國民黨心腹地區發展游擊戰爭,建立蘇維埃政權和革命根據地。進而配合中央主力紅軍即將舉行的戰略轉移。

先遣隊于7月6日晚從瑞金出發,先后經過長汀、連城、永安縣境,20日晚攻下大田縣城,挺進閩中,29日攻下樟湖坂,渡過閩江。8月1日先遣隊進占水口,召開紀念“八一“大會,并遵照中央軍委指示,對北上行動和攻打福州進行戰斗動員。

先遣隊突然出現在閩中地區,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極大震動,當水口被先遣隊攻占后,為加強對福州的防備,國民黨下令部署在閩東寧德、福安、霞浦和閩南泉州等地的國民黨87師集中到福州,并向閩江上游堵截紅軍。

水口至福州沿江的交通干道被國民黨軍控制。為避開沿江國民黨阻擊和飛機轟炸騷擾,先遣隊繞道閩侯北部山區,從雪峰、大湖、江洋向福州西北部挺進。8月7日,先遣隊主力進抵北峰嶺頭、前洋、葉洋地區。當夜23時即從里洋、筆架山一線向福州發起進攻。由于戰前對敵情、地形偵察了解不夠,突擊方向選在守軍重點防御陣地上,先遣隊從午夜至次日凌晨3時,幾次猛烈沖擊均未突破,被阻于隱士山坡之前。國民黨軍不斷出動飛機轟炸先遣隊陣地,使先遣隊再次攻擊受挫。先遣隊見已不可能攻進福州,便放棄攻城計劃,將部隊撤回小北嶺,準備向閩東轉進。

時任先遣隊政委的樂少華后來說:“……事實上敵人有了準備,全城電燈點的比平時多,敵人87師全部固守福州城。這時我們得到福州地下黨組織的報告,城內有一部分黨員準備響應,因力量太弱遭到敵人屠殺。離開福州后,我們得知閩東游擊隊在這一帶活動,離潘渡游擊區才20多里,便前往桃源宿營。”

8月9日,先遣隊護送一二百名傷病員,由嶺頭經江南竹向連江桃源、潘渡轉移。當天下午國民黨87師522團從宦溪向桃源進行側面追擊,企圖封鎖桃源通往潘渡的道路。10日上午,522團前衛第三營竄到宦溪降虎村與桃源之間的梧桐山,與先遣隊的偵察警戒部隊發生遭遇戰,參謀長粟裕當即率領第二師予以迎頭痛擊。國民黨522團主力隨后趕到投入戰斗。先遣隊又以第二師攻擊其左翼第一營,令第一師迂回敵側后,斷其后路。

國民黨522團在先遣隊的猛烈攻擊下,頻向福州求援。國民黨87師師長王敬久急令259旅旅長沈發藻率領直屬部隊和517團一部,攜帶10門火炮,馳往增援,并派飛機前往轟炸助戰。先遣隊乘敵援兵未到,以密集部隊向522團中央陣地猛攻,一部突入守軍陣地,與敵肉搏。雙方混戰時,先遣隊旗手沖上山頭,將紅旗插上山頂。國民黨飛機誤以為是先遣隊陣地,進行狂轟濫炸,炸死不少國民黨軍,先遣隊也有傷亡。與時同時,迂回敵后的先遣隊第一師也遭敵機轟炸掃射,損失較大,師長、政委都受傷。

國民黨軍522團得知援兵將到,又有飛機助戰,便占守幾個山頭抵抗,雙方遂成對峙狀態。先遣隊政委樂少華后來回憶說:“我軍第2師和第3師最后向敵人陣地(天元頂主陣地)發起多次進攻沒有成功,敵人飛機不斷地向我軍轟炸、掃射,我軍一直打到天黑都沒有解決戰斗。這時敵人援兵到來,我們決定連夜撤退轉移。這次戰斗,我軍雖然繳獲9架輕機槍和一二百支步槍,但我軍也傷亡七八百人(注:應為福州、降虎兩役合計),師團干部遭到重大損失,傷亡的多是老戰士”。這次戰斗殲敵二百人。當晚先遣隊撤出戰斗,向連(江)羅(源)蘇區轉移。11日國民黨軍援兵和522團撲空后分路尾追,但先遣隊已在連羅中共組織、游擊隊和群眾的接應下,安抵羅源鳳坂、百丈一帶。

先遣隊提出“不丟棄一個傷病員給敵人”的口號,發動全體工作人員和降虎、湯嶺一帶群眾搶救傷病員,在降虎至湯嶺古道上設置二三個臨時救助安置點,一站一站地往下運送傷病員。把降虎戰斗傷病員和攻打福州的傷病員共700多人交給閩東地方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統一救治。

先遣隊在北峰一帶活動,日溪井后朱鴻、宦溪桂湖張蔭明、張蔭海等人積極向導引路。先遣隊在降虎村一帶傷亡將士600多人,因死亡人數多,來不及挖墳,當地群眾就將烈士遺體就地掩埋在戰壕里,后來又把找到的部分遺骸收集起來,在當年戰斗過的山頭坪崗頂修建了紅軍烈士墓,以寄托緬懷之情。

 

“二三”革命  風起云涌

 

從福州市中心區向北眺望,一座狀似蓮花盛開的山峰,便是蓮花峰。蓮花峰巍峨高聳,如一道屏障,擋住了北來的寒風,使福州城冬季也有了暖意。蓮花峰山麓星星點點散布著宦溪鎮的十來個村落,統稱桂湖地區。80多年前一場革命風暴席卷這里的廣袤山地,爆發出來的巨大力量令八閩大地為之震驚。不久前,我們來到這里尋訪革命遺跡,當地同志為我們講述了發生在這里的“二三”革命的來龍去脈。

1934年8月,中央紅軍先遣隊在向連江轉移途中,隊伍經宦溪桂湖地區時軍紀嚴明,百姓深受感動。先遣隊在山嶺上與敵人展開殊死戰斗,紅軍戰士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給當地農民群眾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桂湖壟頭張蔭明、張蔭海兄弟倆給先遣隊當向導,一直帶到連江。先遣隊領導見他倆傾向革命,便向他們進行革命教育,贈送革命書刊。張氏兄弟回鄉后,積極向農友宣傳革命道理。不久,中共連羅縣委派來幾個工作組同志到桂湖一帶開辟工作,又派游擊隊十多人到桂湖一帶發動群眾。

先遣隊播下的革命種子,加上閩東蘇區革命形勢的影響,經過張蔭明、林犬妹等人的串連發動,當年9月桂湖地區十三個鄉建立起了蘇維埃政權并發展武裝力量。

各鄉蘇維埃政府成立后,立即組織農民展開減租抗債斗爭。對敢違抗的土豪惡霸,蘇維埃政府即派出武裝力量予以鎮壓,剎住了他們的囂張氣焰,鼓舞了農民群眾斗志。紅色政權還趁熱打鐵,燒毀了部分土豪惡霸的田契、帳簿,著手土地分配工作。

這被稱之“二三”革命(民國二十三年)的紅色狂飚席卷北嶺地區,風起云涌,越來越猛烈。各鄉蘇維埃政府組織農民自衛隊,以大刀、鋤頭、鳥槍、九節槍為武器,并從壞分子手中收繳武器,來裝備自衛隊,還組織游擊隊和肅反隊等與反動勢力展開斗爭。

在桂湖西面不遠的九峰鄉(現壽山九峰村),有一支盤踞已久的反動民團,威逼農民繳款,增購槍彈,對付桂湖革命武裝力量。桂湖游擊隊與連江武裝隊伍配合,夜襲九峰民團,搗毀了匪窟,繳獲步槍18支,子彈300多發。游擊隊又轉戰連江,配合連江武裝力量,攻克了仁山鄉反動民團,之后又攻陳田鄉反動民團。當得知國民黨海軍陸戰隊一個營兵力正向松嶺蘇區進犯時,游擊隊即掉頭直奔松嶺,配合連江游擊隊擊潰敵軍。勝利返鄉后又投入了艱苦卓絕的反“清剿”斗爭。

紅色政權的節節勝利,令國民黨當局惱羞成怒。1934年10月以后,國民黨調兵遣將,對閩東蘇區實行殘酷的輪番“清剿”,土豪、惡霸也卷土重來,趁勢向蘇區群眾反攻倒算。桂湖湖中鄉蘇維埃主席湯成木及文書陳德銀、游擊隊員陳佺佺、山坑鄉蘇維埃干部林天志、林寶志等均被捕。溪灣鄉蘇維埃交通員陳伍弟、芙蓉鄉蘇維埃交通員熊元榕、芹草洋鄉蘇維埃主席阮三弟等被殺害。峨嵋鄉蘇維埃主席何海仁、大洋鄉蘇維埃文書池喜官、交通員池伙官等七人相繼被投入福州國民黨特種監獄,七位同志在敵人嚴刑拷打面前,寧死不屈,先后就義于福州西門外雞角弄刑場。1935年4月,國民黨軍與保安團先后洗劫了羅漢、南邊、中樓等鄉村,羅漢鄉蘇維埃主席、文書和一部分游擊隊員相繼被捕,有的死于獄中。南邊鄉蘇維埃主席雷則洪也被殺害。

在敵人的“清剿”與血洗中,桂湖地區持續八個多月的農民土地革命歸于失敗。但游擊隊和人民群眾并沒有屈服,桂湖游擊隊轉戰閩東、閩中一帶,后來編入閩東紅軍獨立師,一部分編入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北上抗日。廣大農民群眾在這場斗爭中受到了深刻教育和鍛煉,紅軍播下的革命種子已深深地扎根在他們的心中。

 

抗日救亡  文武雙雄

 

抗日期間,福州曾兩次淪陷,軍民奮起反抗。1938年12月,桂湖紅軍戰士江國榮受組織委派到尚干蘭圃鄉,建立中共蘭圃支部,開展抗日救國宣傳工作,在日軍北撤前后領導游擊隊積極圍殲逃竄日軍,還在大頂山殲滅12名日軍。

晉安區抗日武裝除桂湖紅軍外,還有韓南耕武裝抗日隊伍、鼓山游擊隊等,當然聲名最顯赫的要數黃性賢大刀隊游擊隊伍。

前嶼鄉愛國漢子黃性賢,曾在茶亭祖廟任國術社總教練,館里有200多名練武大刀隊員。1937年8月淞滬戰役時,黃性賢就率領64名大刀隊員奔赴上海支援抗戰。1941年4月福州淪陷后,黃性賢被委任為北鼓臺抗日特務隊長。他組織了一支抗日游擊大隊,數百名隊員都是他的武術門生。他們經常化裝成農民進城送菜,渡過烏龍江,在方村洲尾山邊埋伏,把到這里搜搶糧食的日軍打得落花流水,擊斃敵軍15名,繳獲長短槍20支,以及一批子彈、糧食等。黃性賢帶領游擊隊夜襲新店貓頭山日軍哨所,打死日軍6名,炸毀了敵哨所。黃性賢還單槍匹馬切斷敵電話線,生擒前來修電話線的日本兵。黃性賢機智擒“活口”的故事在當地一度傳為美談。1944年10月,福州再度淪陷后,黃性賢又率國術社100多人開展游擊戰爭。曾率部向駐守倉前山的日軍進攻,沿途市民手持刀槍、木棍加入助戰,與日軍展開肉搏,首先占領望北臺制高點,掩護后續隊伍前進。他還化裝成捕魚人,只身潛到王莊,用猛拳擊斃日軍的哨兵,奪得一挺重機槍。之后又召集青年參加閩侯縣民眾抗敵自衛團。

在晉安這片紅色沃土上,還走出了一位我軍著名的儒將郭化若??箲鹌陂g,郭化若曾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三分校校長兼中央軍委第四局局長、延安中央黨校軍事教育處處長、延安炮兵學校校長等。他為我國抗日培養了大量政治、軍事人才,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晉安人民為之深感自豪。

郭化若身居高位,運籌帷幄,為抗日培養人才,立下汗馬功勞;黃性賢身處鄉間,機智勇敢,為殺敵赴湯蹈火,一時傳為美談。兩人地位不同,愛國同心,一文一武,堪稱晉安抗戰雙雄,鄉親們一樣敬重。

 

解放先鋒  青史留芳

 

福州市區有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街817路,福州人所皆知。命名“817”路,是為了紀念福州1949年8月17日解放,這也是許多人都知道的。然在這一天解放福州中,在什么地方打響第一槍,這許多人就不一定清楚了。最近我到晉安區采風時才知道,這打響福州解放第一槍的地點是在福州北部山區壽山鄉的豬蹄峰。

豬蹄峰因狀似豬蹄而得名,海拔524.4米,三面懸崖峭壁,只有一條臨淵的石階古道盤山而上,可謂軍事要地。1949年8月上旬,解放軍第十兵團向福州戰區進發,82師于14日21日進至福州北面小北嶺以北地區,16日向小北嶺守軍發起攻擊。把守小北嶺豬蹄峰的國民黨106軍50師,在山前設置木樁和鐵絲網構成鹿砦,扼住通往福州的咽喉要道。

承擔此戰攻堅任務的解放軍是28軍82師245團3營,經過激烈戰斗,解放軍奪取了豬蹄峰北側的兩個山頭。當天傍晚,3營8連在進攻主峰豬蹄峰時受阻,于是解放軍改變作戰方式,擬以正面火力壓制,兩翼進攻突破。8月17日凌晨,8連1排排長劉新堂在部隊屢攻不克的緊要關頭,帶領4位戰士前去炸鹿砦,均壯烈犧牲。九班長李云才、副班長孫立文、戰士楊家壽、孫德俊等數十名戰士,奮不顧身沖鋒陷陣,終于占領高地,用鮮血奪得了豬蹄峰戰斗的最后勝利,為解放福州掃清了障礙,5時部隊突進到新店。因是最早解放福州市區所屬地域,故豬蹄峰戰斗被稱為“打響福州解放第一槍”而載入史冊。

為紀念福州解放,緬懷革命先烈,在福州解放50周年時,晉安區委、區人民政府在豬蹄峰附近的嶺頭村,建造了“八·一七”革命烈士公園和八·一七革命烈士紀念碑及烈士墓園。紀念碑底座8層,碑高17米,象征福州8月17日解放。紀念園碑坊正中楹聯曰:“烈跡闡揚,勝績蜚揚,十兵團光昭小北嶺;名城解放,新城開放,半世紀力建大中華?!绷硪宦撛唬骸皬姽ヘi蹄峰,血喋榕郊,事跡光昭開國史;迅克桃枝嶺,功垂閩嶠,姓名芳勒在山碑?!蹦箞@中安眠著在豬蹄峰戰斗中犧牲已經找到的9位烈士的遺骸。如今這里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逢清明、8.17、國慶等重要節日和紀念日,人們絡驛不絕地來到這里憑吊、祭掃,向革命烈士表示崇敬之情。福州人永遠忘不了8.17,也忘不了豬蹄峰,更忘不了解放福州而獻身的革命烈士。

60多年過去了,豬蹄峰依舊林木蓊郁,只是古道上長了雜草有些荒涼,少了嘈雜,多了寧靜。走在這蟬鳴蟲唧的野嶺上,我感慨萬千。當年兩軍激戰的場景早已化為史冊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眼前青山依然,卻換了人間。心里不禁默念著:太平盛世來之不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作者注:本文史料參閱了《晉安人民革命史》)

(原載于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