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躍過汀江
——毛澤東在閩西(上)
施曉宇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這是毛澤東時隔三十二年,于 1959 年重返故鄉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老家時有感而發,在 6 月 25 日深夜寫出的《七律?到韶山》。尤其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一句,抒發的豪情壯志可謂大氣磅礴、氣吞山河,被無數人引用。
毛澤東經歷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此間寫出的文章和詩詞,發生的故事和事件,對中國和中國共產黨影響重大。毛澤東一生著書立說,愛作詩填詞,不僅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哲學家,也是以《沁園春?雪》等作品聞名中外的富有浪漫主義情懷的詩人。他的主要論述和詩詞收入《毛澤東選集》(四卷)和《毛澤東詩詞》《毛澤東詩詞選》中,其中就有寫于閩西的《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鄉調查》等經典論述,及《采桑子?重陽》《清平樂?蔣桂戰爭》《如夢令?元旦》等壯麗詩詞。
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亦即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1927 年 7 月—1937 年 7 月)期間,毛澤東就曾先后六次入閩(主要到閩西)。除了行軍打仗、修養治病外,毛澤東還寫下了如前所列的經典論述和壯麗詩詞。
閩西紅土地是得天獨厚的革命根據地,毛澤東先后六次到過閩西。從 1929 年 3 月 12日毛澤東第一次由江西井岡山到達閩西長汀縣四都鎮,到 1933 年 11 月底或 12 月初毛澤東離開閩西上杭縣才溪鄉,返回贛南瑞金縣,頭尾共計四年——實際一年半多。這段時間里,毛澤東在閩西寫下了《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1929 年 12 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 年1 月)、《才溪鄉調查》(1933年 11 月)三篇經典長文,還修改、定稿并通過了由鄧子恢起草的《富農問題》《流氓問題》(1930 年 6 月)兩個決議。同時,寫出了《采桑子?重陽》(1929 年 10 月)、《清平樂?蔣桂戰爭》(1929 年秋)、《如夢令?元旦》(1930年 1 月)三首壯麗詩詞。
一、首次入閩
1929 年 1 月 14 日,毛澤東、朱德和陳毅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主力三千六百多人,被迫離開 1928 年 4 月 28 日井岡山會師后開辟的根據地井岡山,向贛南轉移,為的是避開敵人重兵的“圍剿”。1962 年 6 月 16 日彭德懷寫的自述中,對此有詳細回憶:“湘贛兩省反動軍隊,正在調動,準備‘圍剿’井岡山。當時的紅四軍還是草鞋單衣,冬服未解決,無鹽吃,每天三分錢的飲食也難解決,只有離開井岡山到白區打土豪才能解決。”(《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 1981年 12 月版)
紅四軍向贛南進發后,后面追兵不斷,加之人生地不熟,沿途與敵交戰,沒有喘息之機,結果出師不利,五戰皆敗。1929年 2 月 10 日,紅四軍剛到瑞金縣城以北約三十公里的大柏地——“瑞金北大門”,國民黨江西軍隊劉士毅旅也趕到了。毛澤東認為機會來了,他胸有成竹,在大柏地麻子坳險要之處設下長長的口袋陣,沉著埋伏兩天,給追兵狠狠一擊,大獲全勝,殲滅劉旅大部,俘虜八千多人。“朱毛紅軍”的威名傳揚開來。1933 年夏天,毛澤東重新經過大柏地,不禁觸景生情,揮筆寫下了《菩薩蠻?大柏地》(首次發表《詩刊》于 1957 年 1 月號)。
取得大柏地勝利后,剛剛松一口氣的紅四軍前委卻得知井岡山根據地已經失守的沉痛消息,原定回師井岡山的計劃落空,遂決定離開贛南,前往閩西。
1929 年 2 月 25 日,“ 朱毛紅軍” ——紅四軍經江西省永豐縣藤田鎮,到達廣昌縣。一路繼續南下。1929 年 3 月 9 日,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 年 12 月出版的《毛澤東年譜》記載這一天的情形是:“3 月 9 日,(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四軍經石城、寧都,到瑞金壬田。十日,又率部轉到閩西,以擺脫‘追剿’軍的窮追。”
在毛澤東與朱德率領下,紅四軍經江西省石城縣、寧都縣、瑞金縣一路南下,于 1929 年 3 月 10 日進入閩西素有“客家首府”之稱的長汀縣域內。3 月 11 日,盤踞在長汀城的福建省防軍第二混成旅旅長郭鳳鳴得知后,想先發制人,趕忙派團長鐘銘清帶補充團前往縣城南部的四都鎮漁溪村大山上截擊紅四軍。
1929 年 3 月 12 日, 毛澤東首次來到閩西長汀縣四都鎮。《毛澤東年譜》記載:“3月 12 日,(毛澤東)和朱德率部進入閩西長汀縣四都鎮。毛澤東乘逢墟在墟場召開群眾大會,號召工農群眾團結起來,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3 月 13 日上午,毛澤東和朱德指揮紅四軍順利擊潰鐘銘清的補充團,乘勝追擊敵軍到達長汀縣城的重要屏障長嶺寨(原名勝華山),這里是紅四軍進入“汀州府”的必經之路。郭鳳鳴已經率領兩個團提前占領長嶺寨東側的梁屋頭和河龍頭等有利地形。3 月 14 日清晨,毛澤東、朱德下令紅四軍向據守在長嶺寨的軍閥郭風鳴主力發起猛烈進攻,經半天激戰,殲敵兩千多人,繳獲各種槍械五百多支,迫擊炮三門,炮彈百余發。最關鍵的是擊斃了左腿中彈逃到牛斗頭村栗樹園廁所里躲藏的旅長郭鳳鳴,拿下了“汀州府”,成立了中央蘇區第一個紅色縣級政權:長汀縣革命委員會。當晚,毛澤東、朱德等住進了長汀縣城汀江巷十一號“辛耕別墅”,亦即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所在地。
在辛耕別墅里,毛澤東、朱德發現,紅四軍不僅打下入閩的第一個大勝仗,還奪取了擁有新式縫紉機的一個軍服廠和兩個兵工廠。于是設法籌到五萬塊銀圓,發動全縣裁縫制作了四千套軍裝,使紅軍將士第一次穿上了整齊的軍裝,一改之前“叫花子”模樣。 1950 年,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在北京病榻上完成遺著《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寫道:“朱將軍說,新軍裝的顏色是灰藍色的,每一套有一副裹腿和一頂帶有紅星的軍帽。它沒有外國軍裝那么漂亮,但對于我們來說,可真是其好無比了。”在辛耕別墅,毛澤東一連住了十七天。3 月 20 日,毛選東在這里主持召開了中共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
1929 年4 月13 日,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發表專文《朱毛紅軍與閩贛農民暴動之發展》,高度評價“朱毛紅軍”入閩的意義:“朱毛 紅軍的這種勝利,必然重新喚起了閩西工農的斗爭意識……朱毛部隊之進攻閩西,發動閩西的斗爭,更使贛南的斗爭得到掩護與援助。”4 月 20 日,中共福建省委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也充分肯定朱毛紅軍入閩的意義:“此次朱毛紅軍來汀……黨的政治影響更加擴大,工農會及黨的發展甚快。”6 月 25 日,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六屆二中全會,也對朱毛紅軍給予了充分肯定。從此,朱毛紅軍成為紅四軍的代名詞。1929 年 11 月 26 日,在長汀縣 城辛耕別墅,毛澤東和朱德、陳毅握手重逢。這應了朱德早年說過的一句廣為傳播的關于 “朱毛關系”的比喻:“朱不離毛,毛不離朱。朱離開毛過不了冬。”
若干年后,在中南海,毛澤東接見諸位革命戰友。《毛澤東年譜》記載:“(毛澤東)同陳士榘握手時說:你還好嗎?你是井岡山時候的,現在井岡山的沒有幾個人了。現在四方面軍的人最多,華北的人最多,井岡山的人不多了。”
二、再次入閩
1929 年 4 月 1 日,長汀縣南寨廣場晴空萬里,春光明媚,擴招后的紅四軍軍旗獵獵。第一次穿上統一軍裝的四千名紅四軍官兵,聽從毛澤東、朱德在司令臺上的一聲號令,告別駐扎十七天的汀州城,返回江西。4 月 8日,紅四軍在瑞金縣與由井岡山突圍出來的第三十團(即紅五軍)會合,打下寧都縣,發動群眾分田分地,擴大武裝斗爭。
中共閩西特委書記鄧子恢得知 3 月 27 日 “蔣桂戰爭”爆發后,閩西龍巖地區的軍閥陳國輝部隨閩南地區的張貞部,都于 5 月上旬緊急調往廣東。因與桂系部隊作戰的敵情突變,鄧子恢抓緊寫下《閩西歷年斗爭與敵我情況的報告》,派人送達紅四軍前委毛澤東、朱德手上,及時通報福建變局,讓紅四軍再次乘虛入閩。《毛澤東年譜》記載:“5 月19 日,(毛澤東)和朱德率紅四軍從瑞金縣武陽越過武夷山,再次入閩。當晚,在長汀縣濯田寫信兩封,派前委委員宋裕和先行出發送信。一封送給閩西特委書記鄧子恢,告知鄧子恢紅四軍正向閩西縱深區域進發,特委須做好策應準備……商討擊退尾追入閩的贛軍李文彬部之計。另一封送地方武裝負責人曾省吾等,要他們在 5 月 21 日到連城廟前,商量行動計劃。”5 月 20 日上午,毛澤東和朱德率紅四軍迅速橫渡長汀縣濯田鎮水口村的汀江渡口,到達上杭縣古田鎮苧園村,后沖向古田鎮區,開展武裝暴動,成立了古田革命委員會。毛澤東在群眾大會上作了宣傳演講。這是毛澤東第一次進入上杭縣。
5 月 21 日,毛澤東和朱德入住連城縣廟前鎮官氏“孔清祠”,并在祠中接見趕到的閩西地方領導人傅柏翠、曾省吾、官近玖、李云貴,一起召開攻打龍巖城的重要會議。毛澤東對傅柏翠說:“明天,紅四軍要從你們這里經過,敵人部隊可能隨后尾追(指贛軍李文彬部)。你的部隊能不能阻擊一下,讓他們延緩四個鐘頭的進程?”傅柏翠答應了。后來,李文彬部怕遭遇埋伏,退回江西去了。毛澤東、朱德同時對閩西地方武裝作出指示:偵察敵情,了解敵方行動,對敵人追與不追的情報送到紅四軍前委;盡快集中地方武裝,隨紅軍行動;要求傅柏翠、曾省吾于 5 月 23 日趕到龍巖城。需要強調的是, “孔清祠”是最早的中共連城臨時縣委所在地。“孔清祠”還是“朱毛紅軍”進入閩西后,在連城地界留下紅軍標語最早、最多、最集中的一處古建筑。
5 月 22 日晚,一路急行軍后的紅四軍在龍巖以西約十五公里的小池鎮駐扎,這里地形隱蔽性好,進可攻退可守。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紅四軍領導在小池鎮“贊生店”二樓,聽取鄧子恢派來的龍巖縣委負責人郭滴人的情況介紹,當晚共議、確定了第二天攻打龍巖城的具體實施計劃:“紅四軍第一、三縱隊從正面進攻;第二縱隊從左側迂回,攻占北山,斷敵退路。次日,紅四軍按部署發起猛烈攻擊,守敵陳國輝部約一個營全部就殲,俘敵三百余人,繳槍二百余支,龍巖城遂告解放……毛澤東在龍巖省立第九中學向學生演講……當天傍晚率部撤離龍巖城,前往永定,同張鼎丞等領導的永定地方武裝會合。”(《毛澤東年譜》)
5 月 23 日凌晨,在離小池鎮“贊生店”指揮部不遠的歷史悠久的“龍池書院”門前田野上,毛澤東、朱德召開紅四軍班以上干部和黨員會議,親自做攻打龍巖城、消滅陳國輝部的戰前動員。清晨,在閩西地方武裝和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援下,紅四軍兵分兩路,首先攻占龍巖城的前哨陣地龍門墟,隨后兩路合圍龍巖城。負責指揮留守部隊的敵參謀處長莊鳳騫帶頭逃到漳平縣,補充營營長彭棠率殘部逃到漳平縣永福鎮。上午九時,紅四軍第一次順利攻占由國民黨福建省防軍第一混成旅旅長陳國輝部隊控制的龍巖城。這也是毛澤東第一次進入龍巖城。
近午時分,毛澤東在龍巖最高學府——省立第九中學(今龍巖一中)雨蓋操場向全體師生做生動演講,精辟分析國內外形勢,揭露蔣介石反動派屠殺工農的罪行。許多工人、店員紛紛擠進來,站在后邊聽。學生們聽了演講,備受鼓舞,紛紛報名參軍,許多人后來成為革命的骨干。紅軍進城后還打開龍巖監獄,救出大批被軍閥陳國輝關押的貧苦群眾,其中就有積極參加后田暴動的女共產黨員張溪兜。
當天傍晚,閩西特委書記鄧子恢趕到龍巖城同毛澤東、朱德、陳毅首次見面后,為了引誘敵人“返巢”,聚而殲之,紅四軍主動撤離龍巖城,前往永定縣。5 月 25 日,陳國輝手下彭棠率殘部從永福鎮回到龍巖城。駐扎永定縣的郭鳳鳴旅一個團卻不戰而退,逃往上杭縣。紅四軍一舉拿下永定縣城,成立了以張鼎丞為主席的永定縣革命委員會。隨后,紅四軍分兵至閩西各縣廣大鄉村發動群眾,紛紛舉行暴動。6 月 2 日,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進駐龍巖近郊龍門鎮赤水橋村,在“紫獻居”設立第二次攻打龍巖城指揮部,部署指揮戰斗。若干年后,毛澤東與華僑女記者黃薇曾無意間談到龍巖,說到二打龍巖城指揮部——龍門赤水橋村紫獻居。
6 月 3 日,紅四軍第三縱隊回師龍巖。在閩西地方武裝紅五十團及龍巖赤衛隊配合下,分南北兩路夾擊,第二次攻下龍巖城,成立了以鄧子恢為主席的龍巖縣革命委員會。紅軍入城后,積極配合地方武裝搜捕反動派,沒收地主土豪財產,分給貧苦工農。這是毛澤東第二次進入龍巖城。
6 月 6 日,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第三縱隊又主動撤離龍巖、永定,避開從廣東到永定的大路,去上杭休整,在引誘陳國輝全部主力加快回援的同時,轉戰上杭、長汀、連城等縣,相繼建立紅色蘇區,與龍巖、永定兩縣的蘇區連成一片。6 月 7 日,毛澤東率紅四軍分三路進攻上杭白砂,一舉全殲白砂駐敵鐘銘清團二百余人。當日下午,在白砂羅家嶺舉行軍民祝捷大會,毛澤東作了形勢報告,并幫助成立了白砂革命委員會。6月 17 日,紅四軍得知軍閥陳國輝旅主力從廣東回到龍巖了,立即結束休整,從連城縣新泉鎮(著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在此確定)出發,準備第三次攻打龍巖城。當晚,紅四軍全部開往上杭縣古田鎮宿營,18 日上午在古田廖氏宗祠北面廣場上做戰斗動員后,紅四軍于當天下午神速抵達龍巖小池。(《閩西人民革命史》,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1 年版)
6 月 18 日晚,毛澤東、朱德等再次在小池鎮“贊生店”設立指揮部,指揮三打龍巖城戰斗。6 月 19 日拂曉,紅四軍打響第三次攻打龍巖城第一槍,從西、南、北三個方向齊頭并進。紅軍攻入中山街,接著開始了短兵相接的激烈巷戰。不到半天時間,紅四軍將陳國輝第一混成旅主力兩千多人全部殲滅。
《毛澤東年譜》記載:“陳國輝化裝成士兵混在逃兵中逃脫。龍巖城第三次獲得解放。”這是毛澤東第三次進入龍巖城。
這一次,毛澤東和妻子賀子珍住在紅四軍前委所在地——北門和平路“新邱厝”(今 “毛澤東同志舊居”)。這次,毛澤東在龍巖城留下了珍貴照片。如今的龍巖市新羅區小池鎮“贊生店”,已經修葺一新,成為“紅四軍三打龍巖城紀念館”——閩西“紅色之旅”的重要一環。
三、古田會議
1929 年 6 月 22 日,就在紅四軍主力第三次攻下龍巖城的第三天,紅四軍前委(紅四軍前方對敵委員會)在龍巖城的公民小學召開紅四軍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這次會議沒有經過中央許可改選紅四軍前委,中央指定的前委書記毛澤東意外落選了,陳毅當選前委書記。
7 月 20 日,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杭縣蛟洋鎮文昌閣正式召開,剛剛落選紅四軍前委書記的毛澤東憑借崇高威望,應邀帶領蔡協民、譚震林、江華、曾志等參會,毛澤東還在會上講話。7 月 27 日,中國工農紅軍的第一份鉛印軍報《浪花》在閩西問世了。
1929 年 8、9 月間,離開了紅四軍領導崗位的毛澤東身患惡性瘧疾,不得不化名“楊先生”(亦說“楊主任”),隱藏在永定縣東部偏僻的大山里養病。《毛澤東年譜》記載: “8、9 月間,(毛澤東)到達永定著名的金豐大山,住在只有十來戶人家的牛牯撲一個小竹寮里。在這間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里,除了服藥治病,大量時間是讀書看報,批閱戰場上送來的情報、查看軍事地圖、擬制作戰方案等。這個竹寮,既像是戰地指揮所,又像是文房書室,毛澤東親筆在一塊木板上題寫‘饒豐書房’,把它掛在門口。”
1929 年 9 月 27 日, 上海《申報》在第四版刊登國民黨第四十九師師長張貞由福建發出的電報,胡說:“毛澤東龍巖病故。”10月21 日,上海《申報》又根據汕頭的電報內容,報道“毛澤東在上月(即 9 月)暴死”。
1919 年 3 月成立的共產國際看到這一報道,以為毛澤東真的犧牲了。1930 年 3 月,共產國際在英文版的機關刊物《國際新聞通訊》上,鄭重其事地發布了一個一千多字的《訃告》予以悼念。據說,這個訃告是由時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的瞿秋白執筆。在國內,國民黨元老柳亞子也為毛澤東寫下一首悼亡詩: “神烈峰透墓草青,湖南赤幟正縱橫。人間毀譽原休問,并世支那兩列寧。”詩的末尾注明: “兩列寧,孫中山和毛澤東同志。”
1929 年 9 月中旬,當地秘探終于偵知毛澤東養病的藏身之處,兵分兩路悄悄向毛澤東撲來。萬分危急時刻,跟隨毛澤東從井岡山來到閩西的紅四軍第一縱隊第二支隊黨代表粟裕帶領部下英勇阻擊敵人,使毛澤東有時間被永定赤衛隊員從金豐大山深處火速轉移到永定縣合溪鄉繼續治療。10 月初,毛澤東惡性瘧疾加重,轉移到合溪鄉養病后仍然不見好轉。10 月 10 日,幾個赤衛隊員輪流用擔架抬著毛澤東從永定合溪經上杭溪口、廬豐一路抬到上杭縣城汀江南岸的“臨江樓”(時為著名的“廣福隆”貨棧)二樓東廂房住下,請上杭縣一名西醫給予治療。
10 月 11 日恰逢重陽節,毛澤東看見臨江樓院子里眾多的黃色菊花盛開,襯托樓前的汀江兩岸白茫茫霜花一片,風景煞是宜人。毛澤東靈感大發,揮筆寫下《采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但看黃花不用傷。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1962 年發表《采桑子?重陽》前,時移世變,毛澤東把“但看黃花不用傷”一句,改成“戰地黃花分外香”。
經過十多天的治療,拖延三個月不見好轉的惡性瘧疾終于治愈了,毛澤東帶病在臨江樓前葳蕤的大榕樹下,伴隨緩緩流淌的客家母親河——汀江的秋水,和朱德等人促膝長談,會見蘇維埃政府領導人傅柏翠和前來探望他的中共上杭縣委書記譚震林。著名作家何為,1976 年 10 月三次登上“臨江樓”,寫下了中國新時期文學的第一篇抒情散文《臨江樓記》,發表于 1977 年 1 月 31 日的《人民日報》。
臨江樓舊影
毛澤東在臨江樓大約住了二十天,10 月下旬離開上杭縣城,經水西渡、將軍橋、白砂鎮前往中共閩西特委機關所在地——上杭縣蘇家坡指導工作。1929 年 9 月 20 日,就在毛澤東養病期間,朱德指揮紅四軍和上杭地方革命武裝一萬多人拿下了素有“鐵城”之稱的上杭城。接著,紅四軍又攻占武平縣、永定縣。
11 月下旬第二次“蔣桂戰爭”爆發,病愈一個月的毛澤東在閩西行軍的大白馬馬背上,哼成了《清平樂?蔣桂戰爭》:“風云突變,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紅旗越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寫作時間是 1929 年秋。
1929 年 12 月 28 日至 29 日, 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中國共產黨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著名的“古田會議”,在上杭縣古田鎮“廖氏宗祠”(今“古田會議會址”)召開。大會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全文一萬八千五百字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即《古田會議決議》)。決議的第一部分就是收入《毛澤東選集》(一卷)的《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會上,毛澤東重新當選前委書記。打這以后,閩西廣大地區出現了“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人局面。
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后,明確目標的紅四軍主力由閩西向閩西北方向行軍,一路攻克歸化(今明溪)、清流、寧化三縣。重返領導崗位的毛澤東,心情十分舒暢,于是在行軍途中的馬背上又有了《如夢令?寧化途中》。
1930 年 1 月 14 日, 毛澤東入住清流縣林畬鄉塘堀村邱氏祖屋“詒燕第”。1 月 19 日,毛澤東在詒燕第寫出《如夢令?寧化途中》初稿。1 月 20 日,毛澤東率紅四軍第二縱隊到達江西廣昌縣赤水鎮。
1 月 30 日(春節),恰好行軍到江西省永豐縣藤田鎮老圩村張國琛家住下的毛澤東,將《如夢令?寧化途中》改為《如夢令?元旦》
(古時農歷大年初一亦稱元旦)。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如今,凡走進清流縣林畬鄉塘堀村邱氏祖屋詒燕第的人,進門就能看見 20 世紀 60 年代初由鄧子恢敬書的毛澤東《如夢令?元旦》全詞。
1962 年 5 月號的《人民文學》發表毛澤東的《詞六首》,即《清平樂?蔣桂戰爭》《采桑子?重陽》《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前面兩首詞都是毛澤東在閩西時寫下的。
(原載于《炎黃縱橫》雜志2024年第2期,作者為福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