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天幕上的星光
王曉岳
回望歷史,不是為了懷舊時的熱淚盈眶,而是為了獲得一份動力,直面國家和個人的未來,這正是我隨作家采風團訪問古田時,選擇撰寫古田革命歷史的初衷。
一
古田革命歷史分為四個時期,第一階段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時間跨度從1927年3月至1934年10月。在此期間,古田不僅是閩東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星火燎原的一處發源地。
1927年3月,古田籍中共黨員陳炳、陳仁材、黃孝敏、何利生、陳宗遠等人受中共福州特委派遣,回到古田創立閩東地區最早的黨組織——中共古田特別支部委員會,開始了宣傳群眾、發動群眾的工作。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一大批中國共產黨人倒在腥風血雨之中,福建的黨組織也遭到了嚴重破壞。
然而,古田的共產黨人沒有被嚇倒,他們領導的農民革命斗爭蓬勃發展,在短短10個月內,發展黨員46人,組建了城郊、羅峰、平湖、浣溪4個黨小組;農民協會由最初的幾十人發展到五六百人,農民協會領導的抗租、抗糧、抗稅斗爭有力地沖擊了封建軍閥、土豪劣紳的反動統治。1928年初,國民黨派兵前往古田特別支部所在地——平湖沙洲尾村“清剿”。平湖農民運動遭遇失敗。但是,在革命最低潮時期還有一批共產黨人鬧出如此大的動靜,這對人民群眾是莫大的鼓舞,對反動統治者是一記棒喝。自古道,時勢造英雄。“四一二”大屠殺后的古田農民運動造就了一批福建革命的領導人。
1931年5月,中共中央審時度勢,決定不再恢復福建省委,建立福州、廈門兩個中心市委,分別領導閩北、閩南兩地黨的工作。福建黨史資料顯示:
1931年7月至1932年1月,福州中心市委書記:蔡協民。兩位常委均為古田農民運動的領導者,一位是陳仁材,另一位是黃孝敏。另設兩位委員,其中一位是新中國成立后主管我國農村工作的副總理鄧子恢。
1932年1月至1933年4月,福州中心市委書記陶鑄。黃孝敏仍是福州中心市委兩位常委之一。由此可見,黨中央對于古田農民運動的革命實踐十分重視。
1934年1月,蘇區中央局派李平來閩組建“中共福建臨時省委”,由于“閩變”,組建工作失敗。然而,葉飛領導的閩東游擊隊卻戰果輝煌。1934年1月,葉飛率游擊隊攻占賽岐,成立閩東紅軍獨立團,數月后,閩東10個縣、1400多個村莊的60多萬農民分得土地,第一次翻了身的農民踴躍參加紅軍。革命火種再次在古田點燃。由于古田農民心向紅軍,群眾基礎好,因此,閩東紅軍獨立團的紅軍醫院就設在了古田。
1934年夏,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長征。1934年7月,紅七軍團佯裝紅軍主力,打著“北上抗日先遣隊”的旗號,由瑞金出發,向閩浙皖挺進。7月31日,粟裕率隊攻進古田境內,是日克黃田,次日占領水口鎮,并在該鎮召開八一紀念大會。在勝利的鼓舞下,1934年8月,古田黨組織在大甲鄉毗源溪村再次成立蘇維埃政府,領導貧苦農民開展分田斗爭。
二
古田革命史的第二階段,是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時期,時間跨度為1934年10月至1938年2月。這期間,堅持敵后游擊戰爭的閩東黨組織與黨中央失去了聯系,孤立無援,革命形勢極其艱難,堅持閩東敵后游擊戰爭的先輩們在布滿荊棘的征途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那段時期,在劉英、葉飛、粟裕等人的領導下,成立了寧(德)屏(南)古(田)中心縣委。中心縣委派黃樹爵等人在古田杉洋、大甲、鶴塘等地建立了大東區委;派陳步田、陳伏梓等人在古田大甲的山里村建立一區區委;在鶴塘的白溪村建立二區區委,并在白溪的哈竹坑建立紅軍醫院。在區委領導下,貧農團組織抗丁、抗稅、抗糧、拖租斗爭,同時,為閩東紅軍獨立師籌糧、籌款、籌衣、籌藥、收集情報、看護傷員。
古田革命歷史的第三階段是抗日戰爭階段,時間跨度為1938年2月至1945年8月。抗日戰爭爆發后,黨中央指示,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跟隨葉挺北上抗日。1938年2月,活動在鳳都、鳳埔、平湖等地的古田游擊隊編入新四軍三支隊五團,活動在杉洋、大甲、卓洋、鶴塘的游擊隊編入新四軍三支隊六團。這一時期,福建省委的活動范圍在南(平)古(田)甌(建甌)一帶,古田是省委活動中心。1938年12月,福建省委派陳必猛赴古田組織抗日救亡活動。抗日戰爭后期,蔣介石發動三次反共高潮,千方百計限制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武裝斗爭。1944年2月,根據黨中央與國民黨頑固派針鋒相對的指示,福建省委派黃扆禹到古田重建革命武裝。1944年3月,古田武工隊在鳳都鄉壩里廠宣告成立,劉捷生任隊長。短短月余時間,武工隊由初建時的17人發展至200多人,開辟了五華山、前洋、閩清半嶺等據點,打通了古田通往閩清、永泰的交通線,并為省委主力部隊打通了古田至閩中的路線。1944年5月,左豐美率省委主力順利南遷閩中,途經古田時與古田武工隊在鳳都坑里的鳥仔籠勝利會師。會師后古田武工隊與主力部隊合編為人民游擊隊,并重建中共古田工委,工委書記由閩浙贛省委常委、閩贛地委書記王一平兼任。此時的古田游擊隊十分活躍,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神出鬼沒,屢立戰功。1944年9月,黃扆禹率12名游擊隊員奇襲國民黨頑固派的古田銀行,為省委籌款105萬元法幣。1945年2月,劉捷生率古田游擊隊襲擊三都口,國民黨外國片水警35人除6人被擊斃外,全部被俘。1945年2月,江作宇率古田游擊隊襲擊閩清九都鹽業驛運站,繳獲步槍8支,再次為省委籌款法幣50余萬元。古田游擊隊聲威大震。
三
古田革命史第四階段是解放戰爭時期,時間跨度為1945年8月至1949年6月。抗日戰爭勝利后,古田黨組織積極貫徹中共中央“關于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的方針,在宣傳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方面受到中共閩浙贛省委的充分肯定。1946年9月,中共古田縣委成立,在縣委書記楊蘭珍領導下,10多個鄉鎮成立了黨支部,100多個鄉村組建了貧農團,除惡借糧斗爭取得勝利戰果,群眾基礎獨樹一幟。
1946年11月,中共福建省代表大會由南平轉移至古田召開,會址先后設在黃連坡村、際面村、飯甑巖山、大祿村、小祿村、六空村等六地,會議至次年1月圓滿結束。此次會議在福建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會議根據黨中央指示,做出了“關于發動愛國游擊戰爭的決定”,將中共福建省委擴大為中共閩浙贛區委員會。會后,閩浙贛區黨委書記曾鏡冰親自部署了古田澄洋暴動。
1947年1月,楊蘭珍、余三江等人在古田澄洋的大崗村舉辦黨訓班,為澄洋暴動儲備了中堅力量。同年同月,中共南古甌工委書記江作宇在古田羅華資福寺組建了南古甌人民先鋒隊。同年同月,古田縣委擴大為古羅林中心縣委,在書記李繼藩領導下,開辟了古羅林游擊區,組建了游擊大隊。為澄洋暴動作了武裝準備。
1947年4月9日,閩浙贛區黨委在古田澄洋成功地發動了武裝暴動,繳獲槍46支和一批子彈。當日組建了閩浙贛游擊縱隊,左豐美任司令員兼政委,劉捷生任副司令員,余三江、鄭榮堂分別任第一、第二支隊長。
澄洋暴動打響了閩浙贛地區愛國游擊戰爭的第一槍,起到了“一點突破,推動全局”的作用。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閩浙贛游擊戰爭如火如荼,地方黨組織也迅速發展壯大。
閩浙贛游擊縱隊與閩浙邊區游擊縱隊像插進敵人背后的鋼刀,有力地配合了我軍正面戰場作戰。1949年6月14日,左豐美領導的游擊隊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古田。
四
在古田新城的塔山公園中有座巍峨的革命烈士紀念碑,旨在紀念熱血灑在古田大地上的革命烈士。本文無法一一展現眾多烈士的壯烈情懷,只能把他們中的領袖人物和草根英雄的代表介紹給讀者。
1937年2月16日,閩中特委在莆田梧塘村一盞昏暗的油燈下召開重要會議,傳達黨中央關于西安事變的方針,研究閩中斗爭形勢。一更時分,叛徒引來的大批國民黨頑固派包圍了梧塘村。在經過頑強抵抗之后,特委書記王于浩,特委委員黃孝敏、余長鉞、潘濤四人終因寡不敵眾被捕。
國民黨頑固派破獲了閩中特委機關,令國民黨省黨部欣喜若狂,嚴令保安處撬開這四名共產黨要員的嘴巴,獲取中共組織重要機密。酷刑首當其沖,老虎凳、辣椒水、烙刑、電刑在四位具有鋼鐵意志的共產黨人面前敗下陣來。轉而用高官厚祿、金錢美女利誘,同樣遭到失敗。
國民黨頑固派無計可施,拋出了最后一張“王牌”,讓叛徒勸降黃孝敏。叛徒韋鑫與黃孝敏是古田同鄉,又是發小加同學。韋鑫對黃孝敏說,“你想過沒有,革命為什么?不就是為了前途命運嗎,你若是被槍斃了,不僅自己的前途沒了,你的妻子兒女、年邁父母必將厄運降臨。識時務者為俊杰,西安事變后國共已經合作了,你固執到底還有什么意義?”
“無恥叛徒也配談前途命運?黨和人民終會給你算清這筆血債!”黃孝敏怒不可遏,高聲罵道。
1937年6月23日,黃孝敏就義前大聲道:“你們可以殺了我黃孝敏,可天下有千千萬萬個黃孝敏,斬不盡殺不絕,終有一天,有人會砍下你的頭,為我們報仇雪恨!”其他幾位閩中特委領導也大聲喊道,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黨萬歲!
在福州西門雞角弄刑場,罪惡的槍聲響了。黃孝敏身子搖晃一下,猛然轉過身來,雙目噴血般地怒視敵人,負責槍殺黃孝敏的劊子手嚇得渾身發抖,典刑官搶過他手中的槍,對準黃孝敏扣動了扳機,黃孝敏仍舊巍然地站立著。這時典刑官也慌了神,命令全部槍口對準黃孝敏開火,不屈的黃孝敏終于倒下了,死時身中13槍。
黃孝敏倒在了血泊中,但國民黨頑固派卻無法征服他鋼鐵般的意志和堅定的革命信仰。
1932年至1936年,黃孝敏轉戰于福清、莆田一帶,領導成立了中共閩中特委,創建了閩中游擊支隊和多處革命根據地,為革命做出了卓越貢獻。前文說過,黃孝敏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就是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三名核心領導之一,曾與陶鑄、鄧子恢、曾志等革命家并肩戰斗。他是一介書生,卻根植于貧苦農民之中;他有不多家產,卻慷慨散分給農民;他有慈父愛妻,卻拋家赴難,把一切都獻給了民族解放事業。他犧牲時年僅30歲,離開我們卻已76年,沒有墳塋、沒有墓碑,他那年輕的身軀早已化作一抔黃土,然而,古田人民永遠懷念他,古田大地因為擁有黃孝敏而光榮。
五
古田鳳都鄉有個半山村,村子不大,只有20幾戶人家。這里地處古田、南平、建甌三縣交界處,山高林密,路隘苔滑,十分閉塞,家家戶戶的日子都很清苦,最苦的要數雷湊使一家。雷湊使的丈夫30多歲就病逝了,她和耳聾多病的婆婆、兩個孩子相依為命。大兒子肖江西租種地主幾畝薄田,收獲的六成入了地主的糧倉。雷湊使家每年不到春節就斷了糧。迫不得已,雷湊使只得帶著大兒子肖江西到山上燒南草(燒堿),靠賣堿的微薄收入換取些許地瓜,用來摻和粗糠野菜度日。即使這樣,孤兒寡母也不得安生。國民黨匪兵三天兩頭到村里來抓丁派款,肖江西和村里的青年要經常躲進山里。一家人過著非人的生活。雷湊使恨透了暗無天日的舊社會。
有一天,雷湊使聽一位過路人說,紅軍可憐窮人,專門和國民黨反動派作對。這話對一位飽經苦難的農民來說,如同冬日里的陽光,讓她對未來充滿好奇和向往,天天祈禱:紅軍快來吧!快來救救半山村的窮人吧。
1945年2月的一天深夜,她盼望的紅軍(游擊隊)終于來了。從此,雷湊使的家成了游擊隊的落腳點和聯絡站,雷湊使開始投身革命工作,為游擊隊傳遞信件,縫補衣服,照料傷員。在她的幫助下,游擊隊的馬同志(縣委書記楊蘭珍的化名)經常給全村的窮苦農民講解革命道理,把全村的大人小孩都動員了起來。村里的婦女小孩為游擊隊站崗放哨,45歲以上的壯年和老人沒有被抓丁的危險,組成了供應組,每人輪流到石坑、鳳都等地為游擊隊購買糧食和藥品,并搜集國民黨頑固派的情報,使半山村成為游擊隊的根據地。
1947年9月的一天,閩浙贛游擊縱隊第二支隊長鄭榮堂把三支長槍交給雷湊使,說,“阿姆,這是黨的武器,你要把它保管好。”雷湊使回答說,人在槍就在。
藏槍的事后來被敵人知道了,國民黨鳳都鄉偽鄉長陳學仁帶領縣保安隊80多人將半山村團團圍住,把全村男女老幼驅趕到谷坪上,讓村民供出雷湊使藏在哪里。村民不肯說,敵人就搬來干柴,要把全村的房子燒光。躲在鄰家屋檐底下的雷湊使心想,無非是一死,自己說什么也不能連累村里人,便挺身而出,大聲說,“一人做事一人當,把村里人放了,我就是雷湊使!”
鄭榮堂得知雷湊使慘遭重刑,寧死不屈,十分感動。他馬上組織營救,雷湊使這才死里逃生。
回家后,游擊隊派人送來療傷藥物。傷好后,雷湊使接受黨的指示,在村里組織起貧農團,展開了轟轟烈烈的除惡分糧斗爭。有次,貧農團17名團員向碓垅頭村的一個惡霸“借糧”,谷子剛剛挑回半山村,國民黨保安隊就聞訊趕來鎮壓。敵人把雷湊使81歲的婆婆拉出來當眾割下耳朵,老人痛得在地上抽搐翻滾。敵人還不解恨,又當眾槍殺8名貧農團員,將6名貧農團員投入大牢。之后,燒山、燒村,將半山村20多戶人家強行遷往石坑。
雷湊使在這次血腥屠村中又逃過一劫,發誓要為死難同胞報仇。
1948年3月,雷湊使光榮入黨,按照黨的指示,將她負責的交通站遷到了深山之中。1948年冬天,游擊隊暫時撤離半山村一帶,雷湊使為防備敵人的“清剿”,搬到了更偏僻的“尼姑庵”山中,她和二兒子洋明、侄兒長財住在山洞之中,過著野人一樣的生活。那年冬天,山上草木凋零,滴水成冰。白天,三人匍匐行進,爬到山澗尋找一切可吃的東西,晚上蜷曲在冷風嗖嗖的山洞里,五臟六腑仿佛都凍成了冰。有次,三人實在抗不住了,燒火取暖,引來敵人大舉燒山。此后,三人的生存更加艱難,沒有糧,沒有被,沒有火,沒有藥,由于營養嚴重不足,全身浮腫長滿了惡瘡。更可怕的是同游擊隊中斷了聯系,三人成了真實版的“白毛女”。
1949年6月14日,古田解放了。黨組織派人接雷湊使她們下山接受治療,雷湊使這才重回人間。
古田之所以成為光榮大地,不僅因為基點村多,“五老”戶多,千千萬萬的貧苦農民一心向黨,支持革命,參與革命;而且因為這片紅色土地出現過許許多多像雷湊使這樣的草根英雄,他們中的多數人不是共產黨員,但他們和黃孝敏一樣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不屈不撓。在近2000人的“五老”中,有137位普普通通的農民成了烈士,他們已化作滿天繁星,照耀著古田這片生生不息的大地。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古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