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03-09 22:18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林思翔



鷲峰山下 風展紅旗如畫

——政和革命烽火回望

 

林思翔

 

 

打開政和縣地圖,可以看到政和地形呈西瘦東肥狀,猶如公雞似的脖子細長而身體圓碩。因了這長與圓,1749平方公里縣域竟與閩東、閩北、浙南七縣(市)接壤,有著漫長的邊界線??h境內鷲峰山巍巍,七星溪悠悠,山高水長,造就了谷地、密林、陡嶺、清流等自然環境,加之地處數縣交界,較為偏僻,這就為戰爭年代游擊隊活動提供了天然條件。從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這里就點燃革命火種,星火燎原,紅旗招展,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戰火洗禮,政和兒女前仆后繼,艱苦斗爭,為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付出了重大犧牲,做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二十多年“紅旗不倒”的贊譽。

如今,戰火硝煙已然遠去,明媚陽光普照大地。然艱辛與苦難的歲月我們不會忘記。讓我們走進歷史,回望過往,從幾個節點重溫政和人民浴血奮斗的光輝史跡。

 

火種點燃 鳳池率先高擎紅旗

 

政和東平鎮有個鳳池村(今鳳頭村),四圍山色,古木環繞,先人取名“鳳池”,大概是希冀鳳凰來池,聚興此地。不想卻引來了一千多株楠木屹立山頭,高聳、挺拔。這古時皇宮御用木材的林木,價值連城,珍貴程度不輸鳳凰。有了這楠木林的護衛,村子顯得格外安寧、優雅與清爽。

在這美麗村子的村口,屹立一座平頂黛瓦的古建筑,青磚墻體,條石門框和雙重馬頭墻的架構,給人以幾分肅穆的感覺。門楣上刻著“觀艷楊公祠”五個繁體字,這座建于1893年的楊氏祠堂坐東南朝西北,占地面積三百多平方米。這座極為普通的祠堂,發生了一件政和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大事。古老的村落也不會想到如同鳳凰涅槃般的現代神話竟會出現在村子里。

1929年7月的一天,天氣燠熱難耐,楊氏祠堂卻顯得很平靜。在建甌求學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鳳池青年楊則仕和楊則震、陳機水等七人在這里秘密開會。每個人心頭激蕩,血流涌動,天熱情更迫,祠堂里熱氣騰騰。經過一番討論后,楊則仕宣布:中共政和支部委員會成立了!楊則仕被推選為支部書記。鐮刀斧頭標志的黨旗在這個小山村率先升起,革命的火種在閩浙邊界的這個山區縣點燃了,七個黨員,猶如七棵楠木,頂天立地。從此,政和人民革命斗爭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

黨支部的成立是形勢發展的必然。1927年3月入黨的楊則仕,根據省委深入農村革命活動的指示,回到鳳池村,以教書為掩護,成立紅色讀書會,向農民宣傳中國共產黨政治主張和革命道理。10月在鳳池村成立赤色農民協會。1929年3月由楊則仕主持在鳳池村福主廟召開政和縣第一次農民協會代表大會,到會的十多人,代表五十多名會員。楊則仕被推選為農民協會會長。楊則仕積極在農會骨干中培養黨員,首先發展陳機水、楊則震兩人,成立了黨小組,繼續發展后,終于成立了黨支部。

黨支部成立后,號召農協會骨干采取親戚串親戚、朋友連朋友等方式發展會員,會員逐漸擴大到西表、朱地、姜地等村莊。到1934年8月紅軍58團進駐西表時,赤色農民協會會員已增至一千多人。形成了以鳳池為中心的建松政農民運動區域,為建松政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黨支部帶領農會向地主開展減租減息“五抗”斗爭。1931年大旱,萬戶斷糧。楊則仕領導農民協會沖進地主楊則廉家中,破倉借糧,把一擔擔積糧分到饑民手中,還義正詞嚴地與前來緝拿農協會會員的民團團長展開斗爭,迫使其狼狽而去。楊則仕還發動會員把反動地主捆起來,戴高帽游街,大長了農民的志氣。“五抗”斗爭的勝利,楊則仕名揚四方,斗爭很快擴大到建(甌)松(溪)政(和)水(吉)浦(城)五縣邊界,斗爭風潮一浪高過一浪。楊則仕還從農會中挑選二十多個精干青年,組成鳳池農民武裝游擊隊,一支由黨領導的半公開的紅色武裝。

在斗爭中黨組織不斷發展壯大,1932年春,楊則仕遵照閩北蘇區指示,加緊擴建黨組織,使黨支部發展到12個,黨員有150多人。同時建立了共青團、婦委會、赤衛隊、兒童團等群眾組織。當年13歲的鳳池人陳貴芳就是兒童團長,后歷經磨煉,不斷成長,成為建松政地區黨的主要領導人。

如今,我們走進楊氏宗祠,還能感受到當年的革命氛圍。80年前開會用的兩張方形楠木桌依然散發著清香,正堂上的黨旗和入黨宣誓莊嚴場面的大幅油畫,四壁上的文字照片資料,及櫥柜里的革命文物,都在訴說著發生在這里的驚天動地的恢宏一幕。宗祠已被辟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伴}北山河焦又新青史寫下人民志,凱歌詠聲天下揚先烈遺業后人擔?!睉矣谡龔d的這副對聯,褒揚了先烈,也寄托著對后來者的希冀。

 

紅軍進駐 西表誕生紅色政權

 

1933年6月,鑒于中央蘇區與閩北、贛東北蘇區連成一片的戰略目標已經實現,中共建甌中心縣委及所屬的松溪、政和兩個特支由福州中心市委屬下劃歸閩北分區委領導。包括政和在內的建松政蘇區也劃歸閩贛省閩北分區蘇維埃政府領導,政和蘇區正式成為中央蘇區鼎盛時期的有機組成部分。

為了盡快使崇安蘇區與建松政蘇區連成一片,中共閩北分區委書記黃道把開辟建松政根據地列入向外發展的戰略重點。1934年7月13日,紅七軍團20師58團團長黃立貴和政委陳一率部八百多人,向建松政地區挺進,進駐政和東平鎮西表村,與迎候在那里的楊則仕游擊隊會合。翌日,一舉占領東平,反動民團團長張太順舉手投降,繳槍五十多支。而后紅軍兵分幾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后摧毀了政和、松溪、水吉、浦城等幾縣邊界的反動武裝和區鄉政權,控制了四十多個村莊的地區。

中央紅軍及隨軍工作團挺進建松政蘇區后,政和蘇區在建松政蘇區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黨組織也進一步發展壯大。1934年8月,遵照上級指示,以政和特支為基礎組建的中共建松政中心區委,直屬中共閩北分區委領導。9月初,由紅58團團長黃立貴、政委陳一主持,在西表村召開建松政邊區工農代表大會,宣布成立建松政革命委員會,楊則仕任主席。9月底成立建松政縣蘇維埃政府,管轄區域達五百多個村莊,九萬多人口。

建松政蘇維埃政府成立后,開展組織建設,創辦槍械修造廠、軍用被服廠、紅星醫院,建立建松政工農紅軍獨立營,實行土地革命,加緊經濟、文化建設等,蘇區一派繁忙歡樂景象。老百姓自編《蘇區快樂》的歌謠,唱道:“一輪紅日現出來,多光彩!看,分田又分地,不用交租和還債,生活自由自在……”

紅軍58團挺進東平地區后,引起反動當局極度恐慌。1934年9月初,國民黨當局調39軍軍長劉和鼎56師的一個團并糾合反動民團兩千多兵力進襲東平。黃立貴團長聞訊后率留守東平的一個營紅軍和當地赤衛隊,在東平太平隘設伏,與來敵展開猛烈的阻擊戰,殲敵兩百多人,還繳獲了一批武器和軍需品。

太平隘戰斗的勝利和蘇維埃政府的成立極大地振奮了人心。蘇區面積不斷擴大,中共建松政中心區委擴建為中共建松政縣委,它標志著工農武裝割據的建松政革命根據地,正式成為閩北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敵人是不甘失敗的。反共老手劉和鼎,又奉命來圍攻建松政紅軍和游擊隊。此時,楊則仕正率120人參觀團赴崇安參加慶祝十月革命節活動。紅58團也全數回援崇安。敵56師一個旅加上數縣民團和大刀會徒共四千多人三路圍攻東平西表,十幾倍于我的敵人撲向蘇區,地主豪紳也卷土重來,叫喊“掃帚也要過三刀”,對蘇區大本營進行瘋狂的屠殺報復,楊則鎬、陳機有、楊賢仔(蘇維埃政府秘書長)等三百多名黨員干部和革命群眾被捕殺,千余間房屋被燒毀,僅西表村被燒房屋就達兩百多間。西表七井潭紅星醫院的28名紅軍傷病員和醫護人員,因叛徒帶敵搜捕被全部殘忍殺害。建松政蘇區遭到一場空前浩劫。

黃立貴率領的紅58團和楊則仕帶領的參觀團在參加崇安蘇區保衛戰結束后,旋即回到西表村。離開才一個多月,好端端的蘇區遍地瓦礫、滿目瘡痍。楊則仕老母死于非命,妻兒流亡它鄉。根據群眾的強烈要求,他與黃團長分別率部到各村,抓捕了三十多個罪大惡極的反動還鄉團頭目予以處決,狠煞了反動氣焰。楊則仕還號召已經暴露身份的同志加入紅軍隊伍,為死難鄉親報仇,隨即有一百二十多人跟隨楊則仕加入紅58團。

后來在一次下山籌糧戰斗中,楊則仕小分隊遭敵包圍,經過一番拼死搏斗后,他不幸受傷被捕。楊則仕在獄中堅貞不屈,任憑拷打逼問,始終就是四句話:“我是共產黨員,當過建松政蘇維埃書記,要殺就殺,共產黨員是不怕死的?!睌橙擞?935年9月的一天對楊則仕下了毒手。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楊則仕高聲朗誦李大釗的臨刑詩:“壯別天涯未許愁,盡將離恨付東流。會當痛飲黃龍酒,高筑神州風雨樓?!庇⑿郾氡?!

黃立貴紅軍回到西表的消息,使建松政大地又蘇醒過來,隱蔽地下斗爭的同志從四面八方圍攏過來。黃立貴傳達了黃道書記關于開展游擊戰爭的有關指示,宣布把原建松政縣委重新組建升格為中心縣委,由洪坤元任書記。黃立貴率部轉移后,洪坤元帶領陳貴芳游擊隊,改變斗爭策略,重振了建松政根據地工作。

初秋的一天,我們走進西表。一條清溪穿村而過,村頭當年紅軍經過的木拱廊橋猶在。在村子的西面,我們找到了當年建松政蘇維埃政府舊址的魏氏宗祠。這座坐西北朝東南建筑物,占地約三百平方米,高高的石門框,頂上鏤刻精細的人物山水畫面,豎書“奕代流芳”,橫寫“魏氏宗祠”。當年蘇區政府和紅58團的指揮中樞就設在這里。如今這里成了革命傳統教育的展示場所。在魏氏祠堂的周圍,我們看到數十面高低不一的殘垣斷壁,滿目瘡痍的慘狀,至今仍令人觸目驚心。村干部告訴我們,這些都是當年被國民黨反動派摧毀的群眾房屋,附近的紅58團團部駐地、紅軍槍械修造廠和被服廠等被燒毀一光,僅留基座。

西表,這個建松政邊界的小村落,承載著歷史的沉重,見證了腥風血雨的殘酷一幕,它對革命做出的貢獻,正如魏氏祠堂門楣上書寫的大字:“奕代流芳!”

 

兩軍會師 洞宮會議光耀史冊

 

在政和西部革命活動風起云涌之際,政和東南面的洞宮山麓也不平靜。洞宮山山高林密,村落分散,奇巖聳立,溝壑密布。它是連接閩北、閩東兩片根據地的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3年7月,中央紅軍第十二軍軍長羅炳輝率部由贛入閩,與敵76師轉戰閩浙邊區,而后進入洞宮山區休整,與洞宮山麓楊源鄉坂頭村陳師亮(又名陳家轍)農民軍會合,幫助農民軍掃清周邊民團勢力。并召開群眾大會,宣傳共產黨主張和政策,在政(和)屏(南)邊區播下革命種子。1934年,中共閩北分區委派紅軍58團團長黃立貴率部突入洞宮山麓的仰頭、巖后村一帶活動,并在政屏邊的大坂、山頭、嶺根等地建立黨組織。1935年3月,閩東特委領導人葉飛、阮英平、范式人等,也先后多次到仰頭開展革命活動,在巖后組織成立了中共政屏中心區委。1936年6月,阮英平還在巖后成立了中共政(和)屏(南)縣委、政屏縣革命委員會(蘇維埃政府)和政屏游擊支隊。

由于閩東北軍分區司令員饒守坤和政委王助等的努力,與建松政大刀會頭目和談結盟,消除了心腹大患,使黃道書記提出的開辟閩東北新游擊區(建松政古屏周壽七縣)的任務基本實現,為貫通閩北和閩東兩大根據地的聯系,創造了條件。

1935年冬,正在長征途中的周恩來、朱德給閩北分區委發來電報指示:“閩北紅軍要注意和閩東葉飛同志的部隊取得聯系?!秉S道書記即令閩北紅軍獨立師師長黃立貴、政治部主任曾鏡冰率部來到洞宮山禾坪村尋找閩東葉飛隊伍。

其時,葉飛率領的閩東紅軍獨立師,在反“圍剿”的游擊戰中積極向閩北方向發展,先后開辟出政(和)屏(南)和壽(寧)政(和)慶(元)游擊根據地。1936年1月30日,葉飛率警衛連進入洞宮山仰頭村。翌日一早到達禾坪村與黃立貴師長見面,商討下次召開閩北、閩東黨委聯席會議事宜。

1936年4月,黃道書記在閩北軍分區司令員吳先喜、政治部主任曾鏡冰和黃知真(黃道長子)陪同下,隨帶軍分區警衛團,從崇安嵐谷出發到達洞宮山仰頭村,與先期到達的葉飛等閩東紅軍領導人在仰頭、大窠、西門等村召開閩北、閩東黨委聯席會議(史稱“洞宮山會議”)。會議開了三天,雙方認真研究分析了游擊戰爭進入第二年的形勢、方針和任務;決定將閩北分區委和閩東特委聯合,統一成立中共閩贛省委,下設閩北、閩東北、閩東三個特委和福壽、古屏寧、霞鼎、撫東、閩西北、閩東北、閩北七個軍分區;決定了各重要職務的人事安排,還研究了閩北、閩東、浙西南三塊根據地相互配合問題。同年6月,按洞宮山會議決定,在崇安嵐谷成立了閩贛省委。

洞宮山會議后,兩塊根據地的打通和配合,標志著三年游擊戰爭的重大轉折。對于擴大游擊根據地,發展武裝隊伍,粉碎敵軍的分割圍剿,以及后來改編為新四軍都有著重大的戰略和歷史意義。正如當年會議參加者、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湖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的黃知真,在會師紀念碑上所題詞:“武夷巍巍風雷動,建水滔滔星火紅。血戰三年留青史,光輝一頁有洞宮?!?/span>

全面抗戰爆發后,從1938年1月至3月,政和邊區的建松政、政屏、壽政慶三塊根據地紅軍游擊隊,先后有七百二十多人(其中來自建松政根據地的紅軍游擊隊三百七十多人)奉命改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第5團、第6團,在饒守坤和葉飛率領下揮師北上,奔赴抗日戰場。

 

艱難堅持 前仆后繼紅旗不倒

 

政和澄源鄉新康村位于政、壽、慶三縣交界處,地勢險峻,山深林密,回旋余地廣闊,土地革命時期新康是壽政慶根據地的大本營和指揮中心。1938年春,紅軍主力北上抗日后。國民黨頑固派無視國共合作抗日大局,竟唆使大刀會頭子林熙明,于3月18日夜率武裝會徒三百多人,偷襲壽政慶獨立營,制造了“隆宮慘案”。林熙明又于20日深夜,偷襲壽政慶中心縣委駐地新康村。壽政慶中心縣委書記范振輝率領紅軍英勇反擊,激戰到天亮,終因寡不敵眾,除少數人突圍,范振輝、范江富(獨立營營長)和正在此地聯系工作的中共政屏縣委書記張家鎮等49人壯烈犧牲,壽政慶中心縣委及獨立營遭到嚴重破壞。

為加強領導,堅持斗爭,省委派左豐美到建松政任書記,同時把建松政中心縣委升格為特委。后來又選調一批有文化的城市地下工作者到建松政地區工作。1939年政和蝗災大發,莊稼顆粒無收。國民黨官員卻勾結奸商囤糧居奇,縣委書記陳貴芳帶領黨員,發動災民,破倉分糧,開展反饑餓斗爭,先后分掉國民黨當局積谷一萬多擔。群眾有飯吃,積極性更高,斗爭浪潮一浪高過一浪。黨組織也迅速壯大,到1939年底建松政地區黨支部發展到一百五十多個,黨員達兩千多人。政和縣委也因工作成績突出,被省委評為“模范縣”,縣委書記陳貴芳獲得銀質獎章。

革命道路是曲折的。“皖南事變”后,設在建陽的閩浙贛三省邊區綏靖指揮部派出三個正規旅向閩北地區大舉進攻,到處抓人殺人。建松政特委民運部長兼浦南特委書記郭三妹、水吉特區委書記周策詳、特委婦女部長陳珠欽等一批領導骨干先后被殺害,地下聯絡站王金娟等三位女同志也被捕,在獄中就義。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特委組織得以恢復,游擊隊伍又有了很大的發展。1942年12月,特委在老根據地車盤村開展為期一個月的集訓,通過培訓和整頓,不僅戰士們的政治軍事素質得到提升,而且隊伍也進一步純潔嚴整,提高了戰斗力。

此后,建松政特委在與省委失去聯系近三年的時間里,面對危急形勢,提出“跳出內線,到外線牽制敵人”的戰略計劃,兵分三路與敵周旋,獨立自主打游擊,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直至1945年省委派員北上南古甌山區,才接上了聯系。

1946年10月,根據省委決定,建松政特委改建為閩浙邊地委,陳貴芳任地委書記兼軍分區司令員、政委,張翼任地委副書記兼軍分區政治部主任。之后又把建松政游擊隊改編為閩浙邊游擊縱隊,活動范圍遍及閩浙兩省22縣的邊區,標志著閩浙邊游擊戰爭由退卻防御向主動出擊的戰略轉變。為解決群眾的災年吃飯問題和打擊敵人,游擊隊攻取松溪渭田、周墩,襲擊浙江慶元縣竹口鄉公所和龍泉縣季山頭,攻打素有“小上海”之稱的龍泉小梅鎮,殺敵、繳槍、破倉分糧,震動了閩浙兩省的反動當局。

1948年春節后,閩浙邊地委在稠嶺山下的下坪村召開會議,提出“擴黨練干建新區”的戰略口號。會議決定兵分三路在松浦、政壽慶、政甌邊區開辟新區。同時發動群眾開展反特反霸斗爭。1949年3月,游擊隊在代理書記張翼指揮下,在鎮前的富宅、天柱打了游擊戰爭最后一次戰斗,殲敵數十人。此時,身為省委常委、省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的陳貴芳,奉命率部北上江西,在貴溪縣與解放軍二野陳賡兵團會師,并陪同省委書記曾鏡冰與陳賡司令員共商進軍福建事宜。

1949年5月22日,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51師152團副團長張通達率一個營兵力,從建甌沿河而上,于23日傍晚抵達政和縣城南門,與當地游擊隊陳正初等代表接上關系后列隊進城,政和宣布解放。解放軍152團政治部主任王俊德任縣長,陳正初為縣委書記。從此政和縣翻開了歷史嶄新的一頁。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二十多年來政和人民前仆后繼,不懈斗爭。全縣共有三千一百多人為支持革命而被殺或饑餓、疾病死亡,兩千一百多人被捕或被迫逃亡,滅絕戶720戶,103個村莊被毀滅,被燒毀房屋四千五百多棟,荒蕪耕地一萬四千三百多畝,全縣有烈軍屬989戶、“五老”人員396名。從星星之火到革命勝利,二十多年紅旗不倒!

鷲峰山下,風展紅旗如畫。如今,政和大地,欣欣向榮,政通人和。從這里走出的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給這個千年古縣平添了光彩。牢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政和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為政和的光榮與夢想砥礪奮進!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