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理想圣地
陳彩瓊
如果你心中有一抹純凈無瑕的綠,這種綠夢幻、豪情、神秘、溫情,那么武平縣民主鄉的高山草甸便可滿足你夢想中的綠意。
春到人間草木知,當夕陽的余暉撒落在這片高山草甸上,晚霞映射出多彩的光線,綠色的草絲絲縷縷牽伴著那抹溫情的光,柔柔地織就了七彩的光圈。這里,坐落于民主鄉坪畬村,是海拔1300米的高山,武平人稱它為“黃草山”。由于草甸遍布,也被人們譽為“高山草甸”。
這座草甸上沒有植物,漫山遍野的綠草,像是大地母親給自己的孩子蓋上了一層綠毯子,輕撫著她在大地上休憩。此時, 如果你想在這里放松自己的身心,用心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只需躺在這柔軟的陽光草地上,你便覺一身輕松。仰望那天空中的白云,似乎就近在眼前,伸手便可觸摸。躺在這草地上,看白云從左邊移動到右邊,看那云朵變幻成各式各樣的模樣在草甸上空流轉,你便覺不須此行。起身眺望遠方,一群金色的黃牛低頭在草地上悠閑踱步,在天地間猶如童話中走出來的精靈,構成了一幅生動有趣的畫面。
高山草甸的夜里,深藍色的天空懸掛著星星,似一雙雙靈動的雙眼,你會發現原來你離天空這么近,又那么遠。似乎手可摘星辰;又似走進了宇宙的空間,無窮大的空間里,你會感覺自己不過是宇宙的一粒塵埃,渺小至極,自己的心胸也開闊了。每當天氣晴朗的夜晚,總有各式各樣的帳篷點綴在這高山草甸上, 人們渴望與大自然親近,渴望從自然中獲取生命的力量。大自然有一雙神奇的雙手,撫平了人們在生活中的創傷,給予人精神力量。大自然的美,滋養著人類的心靈,讓真誠、善良、美好填充于心間,潤物細無聲。
從高山草甸頂上眺望遠方,你可看見一個“紅色”的村莊,這里便是民主鄉高書村。這個村古時叫“黃沙鄉”,新中國成立后改名為“高書村”,是“紅四軍入閩第一村”。據黨史記載,1929年2月4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主力,從江西尋烏羅福嶂首次進入高書村,這里從而成為“紅四軍入閩第一村”。在高書村,朱德在賴屋祠堂召開群眾大會,發布紅四軍公告,宣傳共產黨的主張和紅軍宗旨。紅四軍首次入閩,雖然停留時間不長,但是消息很快傳遍武平各地,極大鼓舞了閩西地方黨組織和廣大群眾的革命熱情。1930年6月2日,紅四軍離開民主鄉,與從江西另一路入武所的紅六軍某部會合攻克中山武所城, 傍晚紅軍主力直抵武平城。紅軍主力進入武平縣城后,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紅軍主要領導人,分別在武平縣城的梁山書院(毛澤東和前敵委員會駐地)、考棚(朱德和軍部駐地)等地,召開鄉蘇干部、各界人士代表座談會,同時進行為期一星期的社會調查,為紅四軍前委和閩西特委聯席會議(南陽會議)的召開做準備。
如今,走進高書村,可見道路干凈整潔、農家小院錯落有致,紅旗招展風景如畫,一幅生機盎然的和美鄉村新畫卷映入眼簾。走在鄉村間,你可見村民們忙碌的身影,他們用勤勞的雙手種植綠色蔬菜,遠道而來的客人在體驗農家樂。民主鄉的人們用心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綠色高山草甸和紅色高書村,圍繞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這一主線,依托“紅四軍入閩第一村”資源優勢,以“賞三省邊界風光,爬萬畝高山草場,走紅軍入閩道路”的理念,開發了紅色旅游、生態旅游、農事體驗游、休閑娛樂等,打造閩粵贛邊紅色生態旅游村,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依托著綠色生態和紅色文化,民主鄉探索走出了一條紅綠輝映的發展道路。
揮手作別這個美麗傳奇的鄉村,我的心中涌動著一股熱流。如今,中國的鄉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村基礎設施日漸完善,文化生活愈來愈豐富多彩,人民生活“年年好,節節高”。鄉村的土地上,有了新的發展思路;鄉村的土地上,有了生機勃勃的活力。越來越多的青年投身于鄉村建設中,你看一批批青年教師投身于鄉村教育,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響徹耳畔;一批批青年駐村書記為鄉村發展出謀劃策,他們用一腔熱血在鄉村建設的道路上披荊斬棘,為鄉村建設努力奮斗著。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回鄉創業和生活,陪伴孩子們健康成長,不再讓他們成為“留守兒童”;鄉村的老人們不再獨守著老屋,他們享受著天倫之樂,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歸根情懷是根植于中國人的骨子里的,家園故土是游子們的精神寄托,人們的故土情結在歷史文化的發展中不斷傳承,成為一種民族信仰和文化特色。“把根留住,守護家園”,每個鄉村的“精神綠洲”需要一代代人用勤勞的雙手共同創造。
暮歸·中山河國家濕地公園(練才秀 攝)
(本文原載于《走進“八閩旅游景區”?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