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風采
黃文山
車子駛離武平縣城,一路向北。地勢越來越高,路兩旁的樹木也越來越茂密。山的清幽漸次展開。山野里的空氣十分清新, 于是司機索性打開車窗,頓時撲進一片啁哳的鳥啼。隔著溪澗, 可以看到對面大山閑閑地掛下來幾折瀑布。那些瀑布的流姿都十分優美,卻毫不喧囂。像是一群素雅的隱者,借大山為襯托,即興起舞,于草野間釋放自己的感情,而在不經意中成為一道讓人難忘的風景。
我們要去的地方是大禾鎮。大禾的得名頗有意思。這里是藍姓的聚居地。相傳其開基始祖藍君厚工于農耕,他種出的水稻, 禾稈粗壯,稻穗飽滿,且年年豐收,遠近聞名。村莊遂以大禾命名。大禾位于武夷山南段東麓的桃溪河上游河谷盆地,北與長汀、西與江西會昌接壤。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里是中央蘇區的一個基點鄉。紅軍多支部隊曾在大禾駐防和經過。
豐碑(李國潮 攝)
1932年毛澤東和朱德同志指揮紅軍東路軍取得漳州戰役的重
大勝利,在回師贛南的途中, 毛澤東親率東路軍指揮部和紅四軍一部在大禾駐扎休整。當部隊抵達大禾圩時,當地民團武裝藍啟光部憑借堅固的土圍子對紅軍進行阻擊。紅四軍軍長王良上山偵察敵情,遭冷槍襲擊,不幸犧牲。毛澤東十分悲痛。王良是秋收起義后跟隨毛澤東同志一塊上井岡山的戰友,也是紅軍中的一員虎將。在毛澤東詩詞里,就有兩首詞寫到王良將軍的戰績。一首是《西江月·井岡山》: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寫的就是王良在指揮黃洋界保衛戰中,以一門迫擊炮擊退敵軍進攻的英雄事跡。另一首《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霧滿龍岡千嶂暗, 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贊揚王良率領紅十師與兄弟部隊一塊在龍崗設伏,并活捉敵師長張輝瓚。為表彰王良和紅十師的卓越表現,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和政委毛澤東決定,將繳獲的張輝瓚的懷表和鋼筆獎給王良。1932年3月,王良升任紅一軍團第四軍軍長,作為紅軍東征主力部隊參加了漳州戰役。他率領的紅四軍作戰勇敢,所向披靡,被漳州人民譽為“鐵四軍”。
我們在大禾中學的校園里,看到一尊王良將軍的騎馬雕像。王良策馬而立,目視前方,神采奕奕。學校設有王良將軍紀念館,介紹這位戰功卓著的紅軍將領的生平事跡。讓莘莘學子記住一段血染的崢嶸歲月,激勵他們像當年紅軍戰士一樣,攻堅克難,一往無前。
校園周邊環境很好,群山綿延、綠意蔥蘢。綠色是大禾的原色。但綠色的大禾還鐫刻著一段難以忘懷的紅色往事。
1934年夏秋之際,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失利,被迫撤出蘇區,作戰略轉移。長汀松毛嶺是紅軍長征前的最后戰場,松毛嶺保衛戰,持續了七天七夜。《長汀縣志》記載:“是役雙方死亡枕藉,尸遍山野,戰事之劇,空前未有。”作戰期間,紅九軍團接到中革委命令,迅速撤出戰斗,跟隨中央紅軍踏上西行征程。此時堅守在松毛嶺陣地上的只有紅二十四師等福建地方武裝。戰斗愈加慘烈。為掩護中央紅軍順利轉移,福建子弟兵組織了多場阻擊戰,消滅了一部分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自己也付出了重大犧牲。
原福建省委書記劉少奇在紅軍長征前夕在長汀召開會議,做出“以四都山區為中心建立游擊根據地”的部署。蘇區中央局并任命萬永誠為福建省委書記兼省軍區政委,吳必先為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龍騰云為省軍區司令員,于紅軍主力撤離后,領導地方武裝在武夷山區繼續堅持游擊戰爭。
萬永誠是江西贛州人,1898年出生,年輕時在上海紗廠當工人,北伐戰爭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上海三次工人武裝起義。1927年赴蘇聯,入莫斯科大學中國軍事政治特別班學習。1930年回國。1931年任贛東北省委書記。次年任閩浙贛省委書記兼新十軍政委。1934年受命接替劉少奇擔任福建省委書記兼福建省軍區政委。出生于1907年的龍騰云是廣西百色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并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1 年他隨軍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1934年任新十軍參謀長,成為萬永誠的助手和搭檔。兩人意氣相投,在工作上配合也十分默契。萬永誠是一位信仰堅定的革命者,但也是一位令人痛惜的悲劇英雄。在贛東北時,萬永誠指揮的新十軍盲目貫徹執行臨時中央做出的以陣地戰代替游擊戰和運動戰的戰略指導,“御敵于國門之外”,致使紅軍和根據地受到嚴重損失。而在紅軍長征后,留在閩西堅持斗爭時他仍秉持臨時中央“保衛蘇區,等待主力回頭” 的方針,指揮留守的紅軍與國民黨軍隊死拼硬打,在強敵面前節節后退。 11月,長汀縣城被攻陷。福建省委、省蘇、省軍區等單位共計4000多人進入四都山區。12月,國民黨東路軍返回閩西,加大了對蘇區根據地的“清剿”力度。國民黨軍隊經江西會昌至長汀在各處要隘構筑碉堡,切斷交通,從而將蘇區分割成若干小塊,再分區“清剿”。紅軍在與數倍于己的敵人激戰中, 損失過半。軍區所屬部隊全部被擊散。面對敵人的層層包圍和兇猛進攻,省委機關在四都山區已無法立足,被迫轉移。1935年4月,萬永誠在臘口召開省委緊急會議,將剩余部隊和機關人員編成三支分隊,從三個方向分別突圍。其中萬永誠、龍騰云率領一支分隊向武平方向突圍,一路輾轉來到大禾。據上湖戰斗的幸存者、時任福建省軍區政治保衛局特派員林攀階生前介紹,部隊轉移到上湖時,尖兵偵察到村里沒有敵情,于是決定大部隊進村莊休息、埋鍋煮飯。不料,部隊一開入上湖村,即遭到敵八十三師和鐘紹葵保安團的伏擊。由于敵人搶先占領制高點,紅軍倉促應戰,形勢十分被動。軍區司令部設在鄧家祠堂,同時這里也是戰時救護所。不斷有受傷的戰士被抬進祠堂。敵人居高臨下,用機槍瘋狂掃射,而后從三個方向沖進村子。紅軍傷亡嚴重,子彈也打光了。萬永誠下令突圍。由于下了好幾天雨,山道上又濕又滑,突圍的紅軍一個接一個在敵人的槍聲中倒下。
戰斗持續了三天三夜。紅軍戰士除了少數受傷被俘外,大部壯烈犧牲,他們中就有省委書記萬永誠、軍區司令員龍騰云、參謀長游端軒。戰斗過后,村里的群眾含著淚將紅軍烈士們的尸體用谷席子包裹抬上山,埋在村后的上禾地。此后80多年間,上湖村的群眾在每年的清明節和中秋節,都會自備三牲、鞭炮、香燭到紅軍埋葬地祭奠烈士英靈。
數百紅軍將士面對強敵,英勇不屈,用自己的生命和熱血譜寫了一曲悲壯的英雄浩歌。同時,這又是一頁沉重的難以翻開的歷史,里面寫著忠誠、信念,還有血染的教訓。
就在烈士犧牲的地方,2015年建起了一座烈士陵園。219級臺階正無聲地告訴著人們,在這里長眠著219位紅軍烈士。一座13.3米高的紀念墓碑如同一柄巨劍直指蒼穹,彰顯紅軍烈士義薄云天的革命精神。墓碑左側墻上鐫刻著萬永誠、龍騰云、吳必先等烈士雕像,右側則為紀念碑記和紅軍群雕。
萬永誠戴著一副眼鏡,臉上現出淡淡的微笑,那是對革命勝利的憧憬。而龍騰云犧牲時只有27歲,年輕的面龐充滿朝氣。他們為了理想英勇獻身,現在就靜靜地躺在這個遠離故鄉的小山村里。看著他們,我的腦海里不由地浮上這樣一首詩:“男兒立志出鄉關,報答國家哪肯還。埋骨豈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
大禾是武平縣的重要林區,不僅風光秀美,植被豐富,鳥類種群繁多,而且這里還有珍貴的百畝格氏栲古樹群落和格氏栲福建樹王,吸引著游人尋幽探勝的腳步。
那是武北大禾獨特的風景,在一片濃綠之中,閃耀著殷紅的血色,讓人不能釋懷。
(本文原載于《走進“八閩旅游景區”?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