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祖地的紅色文化
汪毅夫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支持龍巖、三明發揮客家祖地優勢,創新兩岸客家文化交流”。
客 家 民 居
據我聞見和記憶所及,龍巖、三明作為客家祖地,近數十年里舉辦了多場大規模、有影響的客家文化交流活動,如公祭客家母親河、世界客屬寧化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海峽兩岸客家姓氏族譜展示交流會、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旅游節、客家文化研討會,以及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等。這些活動項目,在內容和形式上還可以有創新的空間。那么,除了項目的創新,是不是還可以有新創的項目?
近讀沈世豪、何英合著的《方圓密碼——共和國金融之源》(海峽文藝出版社2022年版),見其書中一再提及阮山之名及其革命事跡(包括參與創辦和領導閩西工農銀行的事跡),并征引他創作的革命歌謠,這讓我記起并找到40年前福建師大中文系78級學生賴沛春在《福建新文學史料集刊》第2輯發表的《阮山和他的革命歌謠》。
該文介紹說:“阮山,原名阮德寬,又名阮守南,永定縣上湖雷下田心村人,1888年出生在一個貧農家庭”,“1908年,他在親友資助下,進入福州法政大學學習。1912年畢業后,阮山不愿做官,期望以教育救國,遂回鄉募捐,在上湖雷拱橋頭創辦了毓秀學堂,自任校長,用不同于私塾的教學方法教育學生”,“1923年秋天,阮山離開永定縣學,來到廣州,住在灣區。他積極參加共產黨外圍組織的各種會議,如饑似渴地鉆研革命書籍,精讀了馬克思《資本論》的手抄本,堅定了馬克思主義革命信念。他后來深有感觸地對同鄉阮維舟說:中國唯斯義(指馬克思主義)始能救,中國唯斯義始能強”,“1926年1月,阮山由羅明、羅揚才兩人介紹,在廣參加中國共產黨”,“1930年11月,以阮山為行長的閩西工農銀行在龍巖城正式營業。阮山領導銀行調查金融,發行紙幣,保存現金,收購金銀,發展社會經濟和實行低利借貸,做了大量工作,這對打破敵人封鎖,繁榮蘇區經濟,保證軍需民用,發揮了很大作用。銀行還建立起一整套制度,對各根據地開辦工農銀行有推動和指導的意義,也為后來創辦的國家總行奠了堅實基礎,積累了豐富經驗”。
該文還介紹說:“阮山同志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無論是領導政治斗爭、武裝斗爭,還是領導經濟建設和教育事業,都搞得非常出色。他特別擅長創作革命歌謠,在長期的革命斗爭活動中,他創作了大量充滿濃厚鄉土氣息,寓有深刻政治思想內容的革命歌謠。人們至今談起阮山的革命歌謠,仍然贊不絕口。這些革命歌謠,不僅在當時對啟發教育勞動群眾起來斗爭,發揮了巨大的戰斗作用,就是在今天,仍然是一份極其寶貴的閃耀思想光輝的文化遺產”。該文附有阮山創作的58首革命歌謠目錄。
客家人的土樓等建筑群
龍巖、三明是客家祖地,也是歷史上中央蘇區所在地。龍巖、三明有客家文化的優勢,也有紅色文化的優勢。《意見》所謂“客家祖地優勢”,當然是兼客家文化和紅色文化的優勢而有之。與此相應,今之龍巖學院有閩臺客家研究院和中央蘇區研究院,三明學院也有客家文化研究所和紅色文化研究所的雙重優勢。我想,客家祖地的紅色文化,應該可以是兩岸客家文化新創的交流項目。譬如“客家祖地的閩西工農銀行”學術研討會、客家革命山歌演唱會之類。
附帶言之,本文是我應《今日海峽》邀約而寫的第10篇談學習《意見》心得的文章。萬眾一心,期盼兩岸融合發展,殷殷可鑒也。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