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3-10-26 23:04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陳毅達



紅星照耀之地

——浦城縣蘇區歷史素描

 

陳毅達

 

 

  引  子

 

在閩北革命歷史上,浦城以建黨早、革命斗爭時間長、革命活動范圍廣、戰略地位顯要、斗爭艱苦卓絕而著稱,是閩北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和蘇區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全縣在革命戰爭年代,共有320個村莊被毀,被燒、拆毀房屋511座、17998間,6664人被捕被殺,1809戶被滅絕。

2011年3月8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正式批復:“現有資料可以證明浦城縣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曾屬于中央蘇區閩贛省管轄區域。據此,可以認定浦城縣當時屬于中央蘇區范圍”。這是對浦城革命歷史地位和重要貢獻的充分肯定,是浦城人民的光榮與驕傲。

 

    一、播 撒 火 種

 

在福建省的版圖上,浦城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它位于福建的最北端,地處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的結合部,全縣總面積約3383平方公里,為福建省土地面積第三大縣。境內多山,東北部有仙霞山系環抱,西北部有武夷山余脈拱衛,南部有天山岡扼守。地域廣闊奇險,物產資源豐富,浦城有如天賜的寶地,似乎注定要同中國偉大的革命歷史發生不同尋常的關系,似乎注定要成為紅色之域。

1926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之下,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北伐軍兵分三路,西路取湖南、湖北,中路進江西,東路攻福建。當時,中路軍進展十分迅速,于11月8日攻克南昌;東路軍雖由廣東推進到閩西的永定,但因其總指揮何應欽排擠共產黨人,戰斗力較弱。因此,北伐軍總司令部命令中路軍即第二軍入閩接應東路軍,消滅福建反動軍閥周蔭人。第二軍即派第六師和十四師一部,由江西向閩北挺進。

北伐軍第二軍政治工作人員數量較多,不少是中國共產黨在國共第一次合作時發展或派入的黨員、團員,戰斗力強。第六師由師長戴岳、副師長朱耀華、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蕭勁光率領。蕭勁光此時已是共產黨員,隨軍的還有蘇聯顧問米柳史切維奇。當時周蔭人率殘部經建甌、政和、浦城向浙江方向逃竄,第六師從南昌出發,經進賢、臨川、金溪、資溪于1927年1月攻占閩北的光澤、邵武、建陽,迅速改變了福建戰場的形勢,直插建甌。后奉命撤離建甌開赴浙江,而于2月途經浦城。

在北伐軍攻克福州、建甌之后,浦城原北洋軍閥的知事聞風而逃,國民黨福建臨時政治會議派人前來接任知事,北伐軍派國民黨指導員余翰邦領導組建國民黨浦城縣臨時黨部。同時籌建浦城縣農民協會,占式良任籌備員;籌建浦城縣商民協會,劉光任籌備員。第六師從建甌到達浦城時,受到了浦城人民的熱烈歡迎。

當天晚上,蕭勁光就在道觀街的辦公處,召見了浦城縣國民黨臨時縣黨部3位執委:占式良、葉佩芬、劉光,這三位都是熱血沸騰的青年教師。肖勁光要求他們要堅決執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要組織群眾,把組織農民當做首要工作,要掌握政權。第二天上午,在浦城公共體育場(今浦城縣醫院址),召開有數千人參加的軍民聯歡會,蕭勁光作了精彩的演說,號召工、農、兵、學、商聯合起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軍閥,打倒賣國政府,打倒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紳。大會后,蕭勁光在道觀街辦公處再次召見了占式良、葉佩芬,指出縣政腐敗,要盡快組建縣政務委員會,并吩咐兩人中擇一人去領導。然后,又到了大成殿對縣中學生作了一次報告,重點宣講國內形勢和當前任務,要求浦城青年學生要擔負起反貪官污吏、反土豪劣紳、反帝國主義的任務。

第六師紀律嚴明,不拉夫,不籌餉,不強住民房,愛護民眾,因此軍民關系很好。政治部在蕭勁光的領導下,廣泛接觸各界人士,散發傳單,召開各種會議,進行革命宣傳,發動籌建各種群眾團體。第六師揮師北上不久,浦城的興革運動蓬勃開展,先后成立了國民黨縣黨部籌備處和縣政務委員會,同時成立了縣總工會、農民協會、商民協會、婦女會、學生聯合會等。

北伐革命結束了軍閥對浦城的反動統治,浦城人民第一次面對面地見到了共產黨人。北伐軍中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走一路,改造一路”的革命行為,有力推動了浦城工農運動的興起,在浦城播撒下了革命的種子。

 

    二星 火 初 燃

 

1927年4月3日,國民黨右派分子在福州召開“擁蔣護黨大會”,當場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制造了福建“四·三”事變,在全省范圍進行“清黨”。接著,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四一二”政變,革命形勢十分嚴峻。此時,浦城雖然還沒有共產黨組織和共產黨人,但國民黨右派對浦城一系列興革運動全盤否認,認為國民黨黨部是由共產黨人支持成立的,縣政務委員會是民選的,即派人接管縣黨政大權,組建民團,浦城的工農運動轉入了低潮。

為了繼續開展革命斗爭,受中共中央的直接委派,黨的五大代表、在中央擔任秘書工作的陳昭禮,帶著在南京金陵大學的閩北學子徐履峻,由武漢來到福建。陳昭禮選擇在崇安縣落腳,他認為閩北是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薄弱地區,尤其是崇安,地處閩浙贛三省邊區,又有大革命時期工農運動的基礎,正是發動革命最好的區域。這也是他帶回徐履峻的原因之一,因為徐履峻是崇安縣上梅鄉大埠頭村人。這一特殊時期,一些被國民黨懸賞通緝的福建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已秘密轉移來到閩北,董涵球、董世聞、安宇、左詩贊等共產黨員先后回到崇安。陳昭禮與他們取得了聯系,于7月底,在自己家中召開了黨員會議,選舉產生了中共崇安特別支部,由徐履峻任書記,董涵球任組織委員,安宇任宣傳委員。爾后,陳昭禮一行于8月上旬到達建甌,與建甌的黨組織取得聯系,根據中央關于“閩省暫時劃為閩南、閩北兩區”的指示,成立了中共閩北臨時委員會,直屬黨中央領導,并按照黨的“八七”會議精神,確定閩北革命斗爭的工作方針:一是直接領導工農運動,在農村建立黨的基層組織;二是把宣傳革命和抗租抗稅結合起來,把經濟斗爭發展為政治斗爭;三是組織農民起義,武裝反抗,開展革命暴動。

中共崇安特別支部成立后,隨著工農運動的深入發展,與崇安縣小北地區相鄰的浦城新興七(新興里七圖簡稱,里、圖為舊時縣以下基層行政單位),引起了支委們的關注和重視。

新興七轄有岱后、池家、楓溪、花家4鄉68個自然村,有1200多戶,5000多人口,大部分群眾務農為主,山多地少,受地主殘酷剝削。因盛產毛竹,這里還有以傳統手工形式生產土紙的紙業工人400多人。1926年4月,土匪馬云龍率300多人槍,到新興七一帶打家劫舍,為非作歹,岱后的王德有串聯工農群眾1000多人,手持大刀、梭鏢、鳥槍和10多架土炮,打跑了土匪,成為聯首,顯示出了農民組織的團結力量,由此有了工農武裝的雛形。

徐履峻和他領導的中共崇安特別支部認為,崇安、浦城交界處的兩地農民歷來親鄰相幫,患難相助,具有斗爭精神,又地處偏僻山區,可在此建立工農武裝,創建革命根據地。于是,徐履峻以崇安縣農民協會顧問的名義,通過同學王培賢的介紹,偕同崇安縣農民協會秘書周子莊,深入到岱后村,結識并教育和爭取了王德有,在岱后秘密成立中共崇安特別支部浦城岱后辦事處,徐履峻兼任書記,周子莊兼任秘書,王培賢協助秘書工作。這是浦城第一個本土的中共基層組織。

9月,徐履峻在岱后三將軍廟召開了有30多人參加的崇浦邊區代表大會,會上宣布成立崇浦邊區農民會,由王德有負責,王寶元為秘書,委員有王德孫、袁勝宇、左詩濤、王瑞元。新興七的農民運動蓬勃開展起來,有300多名新興七本地民眾加入農會。11月,徐履峻又來到岱后,仍是在三將軍廟里,召開了崇浦邊區造紙工人代表會議,成立崇浦邊區工會,把崇安小北地區的紙業工人和新興七的紙業工人團結起來。至此,新興七各村都建立了農民協會和工會,有農會會員1000多人,工會會員數百人,群眾組織在斗爭中迅速發展起來。為了發展黨的組織,徐履峻決定在各鄉舉辦農民夜校,他變賣自己的田地和茶山作為夜校的經費,并親自擔任夜校教師。通過夜校教育,發展了王德有、王瑞元、王天元、王榮生等10多位浦城新興七民眾入黨,并成立中共岱后支部,支書為王德有,屬中共崇安特別支部領導。

岱后黨支部的建成,標志著浦城終于有了本地的中共組織,紅色的星火開始燎原。1927年底,中共福建臨時委員會鑒于崇安黨團組織的迅速發展,決定將中共崇安特別支部改為中共崇安縣委,由省臨委候補委員徐履峻擔任縣委書記,縣委機關設在上梅,直屬福建臨時省委領導。浦城岱后黨支部,也自然改為歸屬中共崇安縣委領導。浦城的土地革命斗爭,從此進入一個由中國共產黨統一領導的嶄新階段。

 

    三暴 動 驚 雷

 

1928年4月,中共崇安縣委在上梅召開黨員代表大會,貫徹中共中央和中共福建臨時省委關于“爭取群眾,武裝暴動,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的斗爭方針。徐履峻和戰友陳耿從孫中山先生“必須喚起民眾”一語中獲得啟迪,改原農民協會為“民眾會”,明確任務是:領導農民開展抗捐、抗稅、抗債、抗糧、抗租斗爭,創造條件,伺機暴動。按照中共崇安縣委的指示,浦城新興七一帶農民協會全部改為“民眾會”。岱后群眾摩拳擦掌,一方面暗中組織全村青壯年參加練武;另一方面制造土槍、土炮。農民們紛紛獻出銅鐵器皿,賣掉家畜家禽購火藥。三個月過去了,新興七共造松樹炮幾十門,鳥銃幾百桿,16歲以上的男子人人都有一把先鋒刀。由此,新興七成為浦城最早擁有工農革命武裝的地區,得到了中共崇安縣委的高度贊賞,并認為此地在人力、物力上已具備武裝起義的基礎。7月上旬,徐履峻、安宇、左詩贊等,在岱后三將軍廟召開了有200多人參加的群眾大會,動員群眾積極做好暴動準備。

9月10日,中共崇安縣委在上梅大埠頭召開了黨、團委負責人會議,中共福建省委巡視員邱泮林專程到會傳達省委關于加強武裝斗爭的指示。會議決定建立“民眾局”,作為武裝暴動的總指揮部,由徐履峻任局長,左詩贊、王德有負責在崇浦邊區建立民眾隊武裝。會議決定,把領導力量較強、民眾會基礎較好的上梅,確定為暴動中心。相鄰的浦城新興七,也被納入了舉行暴動的理想區域。9月28日上午9時,這天是上梅鄉的秋收墟日,徐履峻帶領崇浦邊區民眾隊20多名隊員,沖進崇安上梅日本買辦牛煥松的松木廠辦事處,查繳手槍一支,將劣紳、松木廠經理陳光盛押到大廟前開斗爭會,并讓民眾隊拘捕各鄉土豪,揭開了上梅武裝暴動的序幕。

10月1日,暴動大會在上梅召開,各村民眾代表4000多人到會,浦城新興七的500多名暴動隊員,在王德有的率領下,帶著自制的幾百桿鳥銃和20多門松樹炮,參加了大會。會上,徐履峻號召“工農群眾武裝起來,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打倒土豪劣紳,廢除反動聯首、地保制度,實行平田廢債”,宣布“民眾局”是暴動最高權力機關,當場燒毀繳來的地契、債單,處決了兩名反動分子,并破倉分糧。為鞏固暴動成果,幾天后,又在上梅召開有3000多人參加的減租大會,一致通過減租二成。

上梅暴動的驚雷,劃破了崇浦邊區,在短短的時間里,暴動區域就擴展覆蓋了崇浦邊區的多個村莊。期間,借王德有二兒子辦婚宴之機,徐履峻專門來到岱后召開一次秘密軍事會議。會議認為:鞏固起義區域的當務之急,是要加強武裝力量。于是,崇浦邊境的山下民團,成了襲擊的目標。

1928年10月15日,浦城新興七與崇安小北召集農民武裝1000多人,手持土槍,肩扛土炮,在左詩贊、王德有的指揮下,連夜出發,在第二天拂曉襲擊了崇浦邊區的山下民團。這次戰斗殲滅民團一個班,繳獲快槍10支,是閩北第一次旗開得勝的武裝戰斗,也是閩北革命武裝第一次取得洋式武器,大大振奮了崇安和浦城工農群眾的革命斗志。

10月31日凌晨,因抗擊國民黨反動派盧興邦、吳鼎元率軍進攻上梅,上梅民眾武裝全部集中到下梅御敵,造成后壢民眾局機關守備空虛。浦城之敵在首陽村反動聯首楊錫良兄弟的引導下,偷襲了民眾局。徐履峻面對強敵,奮起反擊,最后飲彈犧牲于上梅的后壢。以上梅為中心的崇安、浦城農民暴動雖然只存在了30天,但其實行武裝割據,建立“民眾局”最高權力機關等嘗試,卻為后來閩北革命根據地的拓展和蘇維埃政權的創建和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四、霞 光 沖 天

 

1932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軍事“圍剿”。國民黨軍第五十五師、五十六師、七十九師及民團共幾萬人,分兩路對閩北蘇區發起全面進攻。此時,閩北蘇區的軍事力量十分薄弱,僅有閩北獨立團和各縣游擊隊2000多人,情形十分危急。閩北蘇區與贛東北蘇區相隔只有30多里,猶如唇齒相依,同樣也關乎贛東北蘇區的鞏固和發展。關鍵之時,黨中央指示贛東北省委,立即派紅十軍入閩作戰。

紅十軍下轄有八十一團、八十二團、八十三團3個主力團,1個機炮營,一個特務營,共約3000多人,在時任贛東北省蘇維埃主席、隨軍黨代表方志敏,軍長周建屏、政治委員聶鴻鈞的率領下,由橫峰出發,于1932年9月12日渡過信江,14日到達閩北蘇區首府大安。15日,紅十軍在閩北獨立團的配合下,攻占了崇安星村、赤石。17日,進入浦西區。

浦城地處閩北蘇區和贛東北蘇區的樞紐位置,此時敵錢玉光的1個團2個營,一營守石陂,一營駐西鄉街,一團駐扎縣城,構成三道防線,另還有民團400多人協助守城。紅十軍原計劃是佯攻建甌,奇襲浦城。但從浦西進發經龍興嶺處時,先頭部隊與敵下鄉收豬捐的1個連相遇,軍事行動暴露,只好改奇襲為強攻。21日晨6時許,戰斗結束,俘虜敵600多人,殲敵100多人,繳槍600多支,輕重機槍38挺,迫擊炮5門,電臺1部,以及大量軍用物資。浦城城區第一次被紅軍攻占。

紅十軍在浦城駐扎了3天,紀律嚴明,百姓歡騰,浦城成為紅旗招展之城。紅十軍廣泛宣傳、組織和武裝群眾,方志敏親臨有5000多人參加的群眾大會會場,做了激情洋溢的講話。還幫助成立浦城縣蘇維埃政府,這是浦城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府,并成立工會、農會、工農自衛隊,組建了廣浦獨立營。

9月23日下午,因進犯贛東北蘇區的敵軍,乘紅十軍遠離之機,窺伺贛東北蘇區首府,方志敏果斷決定回師贛東北。紅十軍入閩雖然來不及完成打通贛東北和閩北蘇區的任務,但重創敵人在閩北的主力,取得輝煌戰績,尤其是解放浦城,在政治上穩定了浦城乃至閩北蘇區的局勢,影響極為重大。

 

    五、紅 星 高 照

 

1928年11月28日,上梅暴動失敗后,黨中央專門致信中共福建省委,對恢復崇安工農運動和黨組織作了重要指示,中共福建省委發出了《告崇安同志書》,并派省委候補委員、福州市委書記楊峻德來到閩北,重建中共崇安縣委。12月15日,以陳耿為縣委書記的中共崇安新縣委在梅嶺北坡的燕子巖召開黨員代表大會,決定再次以上梅為中心舉行崇安、浦城農民武裝暴動,重新成立民眾會。由于進行了更為廣泛的發動,崇浦邊區許多鄉村農民翻山越嶺,主動上門聯系,建立民眾隊武裝。浦城新興七組建了井楻坑脫產武裝民眾隊,有40多名隊員,10多條快槍,被編為崇浦邊區第一隊。同年冬,在浦城成立了中共小北區委,機關設在新興七池家村池際仙庵,小北區委管轄新興七和崇安小北地區。不久,浦城單獨成立了岱后區委。

1929年1月29日,崇安、浦城農民舉行了規模更為壯大的第二次武裝暴動,浦城岱后等地的民眾隊在左詩贊、徐福元的領導下,攻村占鎮。暴動之后,這支隊伍成為農民游擊隊,擴大到100多人,于10月被編入閩北第一支正規的工農武裝紅軍五十五團的第九連。1930年3月,浦城新興七又有100多人參加紅九連,紅九連分成了兩個連,新成立的稱紅十連。

崇浦農民再次的武裝暴動,大大推進和影響了浦城革命的迅速發展。1929年2月,浦城成立了中共樟村支部;10月,成立了中共烏蔭坑紙廠支部,這是浦城建黨最早的工廠支部;1930年2月,成立了中共西坑支部;3月,中共浦(城)崇(安)區委成立;同年夏,中共廣(豐)浦(城)區委成立;1931年2月,中共浦西區委成立……越來越多黨的基層組織的建立和區、鄉(村)蘇維埃政權的成立,讓浦城革命斗爭之火勢成燎原。浦城不僅成為閩北革命最早的策源地之一,而且很快就成為以崇安為中心的閩北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之一,浦城蘇區成為閩北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3年4月26日,中央人民委員會在瑞金召開第四十次常委會,會議認為:閩贛根據地地處武夷山脈,進可攻,退可守,東可威脅福州,西可威脅南昌,北與贛東北呼應,軍事上、政治上、地理上都處重要地位。會議決定:“將建、黎、泰、金、資、光、邵、閩北蘇區,以至信撫兩河間一帶地區劃為閩贛省,立即成立閩贛省革命委員會。”浦城作為閩北蘇區不可或缺的紅色之地,隨閩北蘇區劃歸了中央蘇區的范圍,成為中央蘇區鼎盛時期的建制縣。

劃入中央蘇區閩贛省時,浦城的革命斗爭分屬3地4個中共縣級組織的領導,其中:黨的機關駐地設在浦城境內的有:中共浦西特區委;機關駐設在外縣的有:中共廣(豐)浦(城)縣委,中共建(陽)浦(城)縣委,中共建(甌)松(溪)政(和)縣委。他們都在浦城境內建有區委和支部。

劃入中央蘇區閩贛省時,浦城境內有1個在本縣域內獨立設置的縣蘇維埃政府:浦城縣蘇維埃政府;有3個聯合設置的縣蘇維埃政府:廣浦、建浦、建松政縣蘇維埃政府;共轄6個區蘇維埃政府,分別為:浦西特區蘇維埃政府所轄的浦西區蘇維埃政府,廣浦縣蘇維埃政府所轄的浦北、炭塢、郊洋區蘇維埃政府,建浦縣蘇維埃政府所轄的建浦區蘇維埃政府,建松政縣蘇維埃政府所轄的浦南區蘇維埃政府。合計當時所轄土地面積達2238.38平方公里,占浦城現有土地面積的66.2%;所轄鄉鎮15個,占現有鄉(鎮、街道辦事處)數的78.95%。當時,境內的武裝組織有:浦西特區游擊大隊、廣浦獨立營(團)、郊洋區游擊隊、炭塢區武裝、浦北區游擊隊、建浦區赤警營等。

1933年5月至1934年10月,浦城作為閩贛省所屬建制縣,廣泛開展了土地革命運動,打土豪,分田地,僅到1933年底,就有185個村解決了土地問題。浦城經濟工作納入中央蘇區閩贛省的經濟工作計劃,建立起消費、糧食、生產合作社,籌款、籌糧,創辦浦西郵政局。同時,積極擴大紅軍武裝,僅浦西一個區一次就擴紅30多人。特別是在劃入中央蘇區后的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中,浦城紅軍武裝和游擊隊英勇奮戰,有力抵御進犯蘇區的敵人,鉗制敵軍3個師、一個正規旅、兩個整編團,拱衛中央蘇區東北翼的安全。浦城為鞏固和發展蘇維埃政權,保衛中央蘇區做出了重要貢獻。

浦城蘇區的革命斗爭歷史,波瀾壯闊,錯綜復雜,本文在撰寫過程中,參閱了一批有關史料,在此向編者、作者、出版者致謝。其中,若有不周之處,敬請原諒。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