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5-04-12 22:57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李志陽


【國學經典導讀】

 

通志

 

 

《通志》是繼司馬遷《史記》之后我國歷史上現存的第二部紀傳體通史,古代史書著名的“三通”之一。記事上起三皇,下迄隋朝,其“二十略”中,部分有載及唐宋的內容。該書卷帙浩繁,規模宏大,資料豐富,體系完備。鄭樵以一平民身份,憑借一己之力,采前人之書,成一家之言,實屬不易,對我國的古代史學史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通志》二百卷,宋鄭樵著。

鄭樵(1104-1162),字漁仲,世稱夾漈先生。南宋興化軍莆田縣(今福建莆田市)人。鄭樵出生于書香門第,他的祖父鄭宰是熙寧三年(1070)進士,父親鄭國器,是太學生。鄭樵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與文化熏陶,能過目成誦,被稱為神童。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鄭國器病逝,葬于莆田越王峰下。鄭樵在父親的墓側結廬而居,閉門苦讀,并立下遠大的志向,欲讀遍古人之書,通曉百家之學。為此,他身體力行,絕意仕進,刻苦力學三十年。在這三十年間,鄭樵精讀經書、禮樂、天文、地理、語言、文字、動植物等各方面的著作;同時多次外出游歷,探訪名山大川,搜奇訪古,開拓眼界,獲取書本之外的豐富實踐經驗。諸此,都為他最后完成《通志》的撰寫,奠定了廣博的學識與深厚的基礎。

紹興十九年(1149),鄭樵將自己撰寫的關于“經旨、禮樂、文字、天文、地理、蟲魚、草木、方書之學”方面的著作,進獻給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鄭樵做好了全面撰修《通志》的準備工作。他在《上宰相書》中提到:“今年料理文字,明年修書,若無病,不死,筆札不乏,遠則五年,近則三載,可以成書?!?

紹興二十八年(1158),因侍講王綸、賀允中的推薦,宋高宗召見了鄭樵,授右迪功郎,禮兵部架閣。這年,書稿初成。因該書始自三皇,終于五季,通修一書,故名曰:《通志》。鄭樵后因故被御史葉義問彈劾,改監潭州南岳廟。紹興三十一年(1161),攜《通志》到臨安,未能得見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春二月,宋高宗命進《通志》。此時,鄭樵卻已因病逝世,享年五十九歲。

《通志》二百卷,分為:“紀、傳、譜、略”等。記事上起三皇,下迄隋朝,其“二十略”中,部分有載及唐宋的內容。具體目錄依次為:《帝紀》十八卷、《后妃傳》二卷、《年譜》四卷、《略》五十二卷、《列傳》一百二十四卷。

《帝紀》記載三皇五帝至隋各代帝王事跡,《后妃傳》記載西漢至隋各代后妃事跡,《年譜》記載三皇五帝至隋各代的重要史事,《列傳》記載周至隋各代歷史上重要人物的事跡?!兜奂o》、《后妃傳》、《列傳》,大都取材于西漢至隋代各種史書舊文,在此基礎上刪削而成?!赌曜V》則是仿照正史“表”而作,且更為簡單,較少創見。鄭樵在利用原有史料的基礎上,并非生搬硬套,而是自有主張,對舊文進行增刪,重新加以適當的調整,使得全書的體系乃至謀篇布局更有系統。誠如他在《通志·總序》中所說:“雖采前人之書,必自成一家言”。如《史記》把孔子、陳涉、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等重要歷史人物均列為世家,《通志》將他們調整到列傳中,體例顯得更加統一。相對而言,全書最有學術價值的部分,當屬《二十略》。

《略》相當于正史中的“志”,有大綱、概略的意思。鄭樵解釋說:“總天下之大學術,而條其綱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憲章,學者之能事,盡于此矣。”(《通志·總序》)《四庫全書總目》亦對評價曰:“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菁華,惟在二十略而已”。也就是說,二十略是鄭樵一生精力之所在,也是《通志》全書的精華。

《二十略》分別為:《氏族略》六卷、《六書略》五卷、《七音略》二卷,《天文略》二卷,《地理略》一卷,《都邑略》一卷、《禮略》四卷,《謚略》一卷,《器服略》二卷,《樂略》二卷,《職官略》七卷,《選舉略》二卷,《刑法略》一卷,《食貨略》二卷,《藝文略》八卷,《校讎略》一卷、《圖譜略》一卷、《金石略》一卷、《災祥略》一卷,《昆蟲草木略》二卷。

《氏族略》是記述姓氏來源的氏族譜系之學。鄭樵在前人著作的基礎上,經過嚴密的考證,從理論上系統總結了氏族問題,將姓氏由來分為以國為氏”、“以邑為氏”、“以鄉為氏”等三十二類,并將它們按照一定的順序,嚴密地組織在一起。同時對同名異實、改氏、改惡氏、漢魏受氏、變夷、變于夷、別族、避諱、音訛、省文、省言、避仇、生而有文等十三方面展開了專題研究。

《六書略》從形體構造及使用方面來探索漢字的規律。六書即“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等六種造字方法。雖然六書之說起源很早,到了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才對它的含義開始作出明確的說明。鄭樵繼承了許慎的文字學成就,在肯定六書的基礎上,探討了六書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從而對六書作出了更明確、更細致的界定。他將六書分成若干二級類與三級類,并用六書統攝與解釋一切漢字,“驅天下文字盡歸六書”。(《通志·總序》)《六書略》共收錄二萬四千二百三十五字,較《說文解字》多一倍多,反映了漢代至宋代文字演變的實況。此外《六書略第五》所收錄20余篇文章,是鄭樵從不同角度研究文字學的成果。

《七音略》從語音的角度探索漢字的形成規律。《七音序》著重闡述了《七音略》的立論基礎與重要意義。包含《諧聲制字六圖》與《內外轉四十三圖》?!吨C聲制字六圖》分為《正聲協聲同譜圖》《聲音俱諧圖》《音諧聲不諧圖》《一聲諧二音圖》《一音諧二聲圖》《一音諧三聲圖》,采用圖的形式,從諧聲的角度總結了造字規律?!秲韧廪D四十三圖》則是從聲、韻、調相互配合的角度制作的韻圖。

《天文略》以《步天歌》為本,兼采諸家史志,載錄三宮、二十八宿等星座及星官所司等內容。古人很重視天文,認為天文現象與生活密切相關,所以要觀乎天文,以察時變。但人們在積累豐富的天文知識的同時,對難以解釋的天文現象時則為之常常蒙上濃厚的迷信色彩。鄭樵提出自己撰寫《天文略》旨在“正欲學者識垂象以授民時之意,而杜絕其妖妄之源”,即是對已有的天文學理論采取揚棄的態度,肯定其科學的內容,同時舍棄其迷信的成分,尤其是徹底否定天文學中的災祥之說。

《地理略》除了《地理序》外,還分為《四瀆》《歷代封畛》《開元十道圖》三部分?!端臑^》由東南向西北,逐一介紹了我國的河流,其重點是介紹各條河流的來龍去脈?!稓v代封畛》系統介紹了唐代以前行政區劃的演變情況?!堕_元十道圖》一一介紹了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的區域、山川與物產。

《都邑略》歷述三皇、五帝、夏、商、夏商之際諸侯、周、周諸侯、周夷狄、秦、兩漢、三國、兩晉、十六國、宋齊梁陳、后魏、隋、四夷等政權的都城,不僅記載華夏歷代帝王(至隋)都城,介紹其的地點、位置、形勝,選擇該處建都的原因、得失,還涉及少數民族地區部族以及各個域外國家的地理位置。

《禮略》《謚略》《器服略》《樂略》,四部分主要記載上古至唐代的禮樂之學?!抖Y略》史料大多來自舊史,但他在《藝文略》中將禮類從經部獨立出來為一大類,下分周官、儀禮、喪服、禮記、月令、會禮、儀注等七個二級類目并又下分五十四個三級類目,體現出鄭樵與舊史不同的觀點。《謚略》、《器服略》專門對禮的具體制度謚法、器服作了詳細介紹。此外,鄭樵《樂府總論》認為禮與樂密不可分,不同的場合適用不同的音樂。對繁雜的樂府詩歌進行分類,建立了一個頗具特色的分類體系。將樂府詩歌分為合樂(下分正聲與別聲兩個部分)與不合樂(稱之為遺聲)兩個部分;正聲分為風雅之聲與頌聲兩個部分,每部分下又包括若干歌曲,如正聲中之風雅之聲即下分十四類,共有二百五十一曲。分類體系分若干層次,每一層次都按統一的標準進行分類,沒有交叉混淆的現象。一級類目與二級類目各有序論一篇,論及音樂與詩。每小類多撰按語,對各類曲調中的絕大多數的來龍去脈作了較為清晰的介紹,有的按語還對曲調及其名稱進行了辨證,或對部分曲調的起源作了探索。其《樂略》主要記錄歷代樂府歌曲、琴曲、律呂、八音等,多摘錄唐杜佑《通典》,偶失孤陋。

《職官略》分為:官制總序,歷代官制要略,三公、宰相、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御史臺、諸卿、武官、東宮官、王侯、州郡、文武散官、勳官、命婦、祿秩、官品等十六種職官。《選舉略》討論歷代選舉制、考績、雜議論上下及請改革選舉事件等。《刑法略》論述歷代刑制,肉刑議、赦宥?!妒池浡浴酚涊d田制、陂渠、屯田、賦稅、歷代戶口、錢幣、漕運、鹽鐵茶、鬻爵、榷酤、算緡、雜稅、平準、平糶等制度。

《藝文略》是鄭樵在史志目錄、國家書目以及民間私人藏書目錄基礎上,編纂而成,分為:“經、禮、樂、小學、史、諸子、天文、五行、藝術、醫方、類書、文”等十二大類,大類下再分71“家”二級類目,二級類目再分430“種”三級類目。《藝文略》是一部別具特色圖書分類目錄,鄭樵突破了傳統的四部分類法,建立了比較健全的三級分類法,在中國目錄學史上是一個進步。全目對歷代著作“紀百代之有無,廣古今而無遺”,共收錄圖書10912部,110972卷。每一條目上著錄書名、卷數、作者,不分存佚亡闕并同著錄,偶在書名、著者下略述殘亡情況。

《校讎略》文字雖不長,但內容尚豐富。分為二十一論、六十九篇:秦不絕儒學論二篇、編次必謹類例論六篇、編次必記亡書論三篇、書有名亡實不亡論一篇、編次失書論五篇、見名不見書論二篇、收書之多論一篇、闕書備于后世論一篇、亡書出于后世論一篇、亡書出于民間論一篇、求書遣使校書久任論一篇、求書之道有八論九篇、編次之訛論十五篇、崇文明于兩類論一篇、泛釋無義論一篇、書有不應釋論三篇、書有應釋論一篇、不類書而類人論三篇、編書不明分類論三篇、編次有敘論二篇、編次不明論七篇。鄭樵對文獻資料的搜訪、典藏、整理、使用等問題的看法,都一一加以論述。

《圖譜略》表達了鄭樵對漢代以來學者不重視圖譜的作法不滿,該《略》比較系統地闡述了圖譜的重要性和作用,分為:“索象、原學、明用、記有、記無”等五篇,對實物圖譜進行研究及探索,并與文獻資料相佐證,闡述圖譜的價值與意義。認為天文、地理、宮室、器用、車旗、衣裳、壇兆、都邑、城筑、田里、會計、法制、班爵、古今、名物、書等十六類學問特別離不開圖,否則讀者難加以利用。文后列目“記有”者206種、“記無”者175圖目,可惜未載全圖。

《金石略》是鄭樵認識到歷代金石的文獻價值,因感其多散佚無紀,故作該《略》以對歷代金石文獻進行整理。所著錄的三代至唐的金石文獻,包括青銅器、錢幣、石鼓、碑刻,其中以碑刻為多。按其出處、時代、作者的不同,分別進行了分類著錄。對出自《錢譜》《博古圖》的青銅器外,每條款目多有附注,一般注明時間、地點,或注撰、書人,或標“不詳”,有的還作了必要的考證。

《災祥略》分門別類地總結了隋代以前自然界的變異現象,并論證它們與人事沒有必然的聯系,這正是鄭樵撰寫《災祥略》以杜絕妖妄欺天之學的目的。

《昆蟲草木略》專門對昆蟲草木研究的歷史和現狀進行論述,分為:“草、蔬、稻粱、木、果、蟲、魚、禽、獸”等類,記載動植物達450多種,每種下又有細分,實際當在千種以上

總而言之,《通志》是繼司馬遷《史記》之后我國歷史上現存的第二部紀傳體通史,古代史書著名的“三通”之一。該書卷帙浩繁,規模宏大,資料豐富,體系完備。鄭樵以一平民身份,憑借一己之力,采前人之書,成一家之言,實屬不易。鄭樵主張通史,反對斷代史。他在《通志總序》開篇便說:“百川異趨,必會于海,然后九洲無浸淫之患;萬國殊途,必通諸夏,然后八荒無壅滯之憂。會通之義大矣哉。”他批評班固《漢書》“斷漢為代”,失去了會通精神。因而他撰著《通志》,上繼司馬遷《史記》。《通志》在時間上貫通古今,從體例來講,紀、傳、表(譜)、志(略)俱全,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無所不包,充分體現了他所主張的“會通”思想,并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作為全書精華的《二十略》,其中氏族、六書、七音、都邑、昆蟲草木五略,皆是前史所無,顯示出鄭樵的獨創之功,對我國的古代史學史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如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在體例上吸取了《通志》的成果,清乾隆年間所修的《續通志》和《清朝通志》,也是根據《通志》的體例和方法修成的。章學誠稱贊《通志》,是鄭氏“別識心裁”的創作,“獨取三千年來遺文故冊,運以別識心裁,蓋承通史家風,而自以為經緯,成一家言者也?!保ā段氖吠x·申鄭》)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自有史學以來二千年間,得三人焉……在宋則鄭樵,其學說在《通志·總序》及《藝文略》《校讎略》《圖譜略》”。當然,《通志》仍然沒有突破正統的舊史的格式,在史料的考訂方面,也難免有許多主觀片面的臆斷。

《通志》現存最早的版本是元大德三年(1299)福州路三山郡庠刻元明遞修本。明清兩代版本較多。193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縮印《十通》合刊本。1987年,中華書局又根據萬有文庫本重新影印,這是目前比較通行的本子。1995年,中華書局出版王樹民點校本《通志二十略》,對于想了解、研究《通志》一書精華的讀者來說,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