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5-04-12 22:46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劉 繁


【國學經典導讀】

 

通鑒紀事本末

 

 

《通鑒紀事本末》以《資治通鑒》為藍本,取其故事,區別門目,分類編排,凡每事都詳述始末,自為起訖,開中國古代史書“紀事本末體”之先河。后世繼作接踵而起,進一步擴大了史著的表現能力。“紀事本末體”合“編年”、“紀傳”兩體所長,棄其所短,創立了縱探事件始末的新規,從而與“編年”、“紀傳”兩體在史學史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宋)袁樞著

袁樞(1131—1205),字機仲,南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甌縣)人。袁樞出生時,值南宋朝廷初立,社會動亂,民生凋敝。建炎年間,平民張員、范汝為等相繼在建安發動起義,聲勢浩大,不久即進逼其鄉。袁樞祖父勝之,素有信義,便挺身前往勸說,起義軍遂退往他處,鄉鄰安然無事。

建州在有宋一代,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建陽麻沙刻書業,飲譽東南,時稱 “家有詩書,戶藏法律”,是一個文化氛圍很濃的地區。袁樞聰穎早慧,受環境熏陶,學習勤奮刻苦,很早便能賦詩言志。

宋高宗紹興十七年(1147),袁樞前往京都臨安,就學于當時全國最高學府太學。當時太學正值鼎盛時期,云集了來自各地的學子,他在這里刻苦攻讀,不僅學業大為精進,且開闊了視野,并作《修身為弓賦》試國子監。學官周必大、劉珙閱后大為贊賞,認為他器識宏大,前途不可限量。孝宗隆興元年(1163),他應禮部試,以詞賦均第一,中迸士第。經尚書省銓選,授溫州判官,不久調任興化軍教授。

乾道七年(1171),袁樞從地方遷入京城,為禮部試官,除太學錄。因諫諍外戚專權不被采納,便要求“外補”,離開朝廷,被任命為嚴州(今浙江嚴州)教授。他在嚴州任上,職掌清閑,加之嚴州地小民窮,更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他素有“愛君憂國”之心,便不甘寂寞,在冷清的官舍中,過著“只與文字相周旋”的生活,把自己滿腔的“憂國”之心傾注于著書立說。

袁樞素愛《資治通鑒》,百讀不厭,他不僅為該書對歷代興亡為現實作借鑒的編輯宗旨,嚴謹的編輯體例,流暢的文筆所折服,且將上下千余年之理亂興衰、人物故事爛熟于心。他在研讀中鑒于《資治通鑒》內容的繁富,篇章的龐大,編年體紀事體裁的缺點,以及因年隔事造成的翻后忘前的情況,辛勤探索,自出新意,用“錯綜”的編輯手法摘舉《通鑒》中的重要史實,精心裁化,分類編排,使每事標題獨立,首尾完備,自為篇章,合體構成《通鑒紀事本末》一書,從而開創了“紀事本末”這一史書編纂的新體裁。

此書甫一面世,便得到眾多學者、名流的賞識,楊萬里、呂祖謙、朱熹等相繼為此書作序作跋,稱贊其成就。參知政事龔茂良閱后,把此書呈薦給宋孝宗,孝宗讀后,稱譽有加。袁樞也因此從嚴州調回京城,任大宗正簿。

淳熙五年(1178),袁樞升任太府丞,可遇事直諫、剛直不阿的品格依然如故,時人謂他“議論堅正,風節峻潔”。淳熙十四年(1187),朝廷委其任大理少卿。通州高氏以產業事被逮捕入大理獄,殿中侍御史冷世光受其重賂予以庇袒。袁樞知曉內情后,便決然上奏彈劾冷世光,冷氏遂遭罷免。寧宗即位后, 韓侂胄當權,列以朱熹為代表的“道學”為“偽學”,并禁用“偽學”之人。袁樞受朱熹牽連,遭入“黨籍”,被劾罷官,在家閑居十載。其間曾著《易傳解義》,及《辨異》《童子問》等書。開禧元年(1205),袁樞逝世,享年75歲。

《通鑒紀事本末》以《資治通鑒》為藍本,取其故事,分類編排,并自標題目,共記239事,凡42卷。書中每一事都詳述始末,自為起訖,開“紀事本末體”之先河。按時段大致可分為:

先秦時期,共1卷3題,為卷1,包括“三家分晉”“秦滅六國”“豪杰亡秦”;

兩漢時期,共7卷43題,從卷2至卷8,卷2包括“高帝滅楚”“諸將之叛”‘“匈奴和親”“諸呂之變”“南越稱藩”“七國之叛”“梁孝王驕縱”7題,卷3包括“漢通西南夷”“淮南謀反”“漢通西域”“武帝伐匈奴”“武帝平兩越”“武帝擊朝鮮”“武帝惑神怪”“巫蠱之禍”“燕蓋謀逆”9題,卷4包括“霍光廢立”“趙充國破羌”“匈奴歸漢”“恭顯用事”“成帝淫荒”“河決之患”6題,卷5包括“丁傅用事”“董賢嬖幸”“王莽篡位”“光武中興”4題,卷6包括“光武平赤眉”“光武平漁陽”“光武平齊”“光武平隴蜀”“楚王英之獄”“馬后抑外家”“竇氏專姿”“西域歸附”8題,卷7包括“西匈奴叛服”“諸羌叛服”“鮮卑寇邊”“嬖幸廢立”“梁氏之變”5題,卷8包括“宦官亡漢”“黃巾之死”“韓馬之叛”“袁紹討公孫瓚”2題;

魏晉時期,共10卷62題,從卷9至卷13,卷9包括“曹氏篡漢”“孫氏據江東”“劉備據蜀”3題,卷10包括“吳蜀通好”“諸葛亮出師”“吳侵淮南”“魏平遼東”“明帝奢靡”“司馬懿誅曹爽”“吳易太子”“諸葛恪寇淮南”10題,卷11包括“魏滅蜀”“淮南三叛”“司馬氏篡魏”“晉滅吳”“羌胡之叛”“陳敏之叛”6題,卷12包括“西晉之亂”1題,卷13包括“劉淵據平陽”“慕容據鄴”“成李據蜀”“張氏據京”“王敦平湘漢”“石勒寇河朔”“前趙平秦隴”“石勒滅前趙”“楊氏據仇池”9題,卷14包括“祖逖北伐”“王敦之亂”“蘇峻之亂”“燕討段遼”“趙魏亂中原”5題,卷15包括“江右經略中原”“桓溫伐燕”“桓溫滅蜀”“桓溫廢立”“苻氏據長安”“苻秦滅涼”“苻秦滅燕”7題,卷16包括“慕容叛秦復燕”“丁零叛燕”“拓跋興魏”“魏伐后燕”4題,卷17包括“偽楚之亂”“盧循之亂”“焦縱之亂”“呂光據姑臧”“乞伏據金城”“禿發據廣武”“蒙遜據張掖”“秦滅后涼”8題,卷18包括“馮跋滅后燕”“蒙遜滅西涼”“乞伏滅南涼”“蒙遜伐西秦”“劉裕滅南燕”“劉裕滅后秦”“赫連據朔方”“魏滅北燕”“魏滅北涼”“魏平仇池”10題;

南北朝時期,約7卷43題,從卷19至卷25(“隋滅陳”部分),卷19包括“劉裕篡晉”“元魏寇宋”“徐傅廢立”“彭城王專政”“宋文圖恢復”“宗愛逆節”“太子劭弒逆”“南郡王之叛”“競陵王之叛”9題,卷20包括“廢帝之亂”“宋明帝北伐”“蕭道成篡宋”“魏遷洛陽”“蕭鸞篡弒”5題,卷21包括“元魏寇齊”“蕭衍篡齊”“南北交兵”“魏伐柔然”4題,卷22包括“肇忠用事”“邢巒寇巴西”“梁魏爭淮堰”“元義幽后”“六鎮之亂”“元顥入洛”“元魏之亂”7題,卷23包括“魏分東西”“高氏篡東魏”“字文篡西魏”“侯景之亂”4題,卷24包括“梁氏死亡”“西魏取蜀”“蕭勃據嶺南”“王琳奔齊”“齊顯祖狂暴”“安成王篡立”“周陳之叛”“宇文護逆節”“周伐齊”“吐谷渾盛衰”10題,卷25包括“周滅齊”“楊堅篡周”“始興王謀逆”“隋滅陳”4題;

隋唐時期,約13卷65題,從卷25(“隋易太子”部分)至卷38(“朱溫取淄青”),卷25包括“隋易太子”1題,卷26包括“突厥朝隋”、“隋討高麗”、“煬帝亡隋”、“高祖興唐”4題,卷27包括“唐平東都”“唐平河朔”“唐平江隴”“唐平河西”“唐平河東”“唐平江陵”“唐平江淮”“唐平山東”8題,卷28包括“太宗平內難”“太宗易太子”“太宗平突厥”“唐平鐵勒”“唐平西突厥”“太宗討龜茲”“太宗平高昌”“太宗平吐谷渾”8題,卷29包括“貞觀君臣論治唐”“平遼東”“吐蕃請和”“突厥叛唐”“唐平奚契丹”5題,卷30包括“武韋之禍”“太平公主謀逆”2題,卷31包括“李林甫專政”“奸臣聚斂”“楊氏之寵”“安史之亂”4題,卷32包括“李展之叛”“李輔國用事”“仆固懷恩之叛”“元載專權”“吐蕃入寇”“兩稅之弊”“裴延齡奸蠹”“吐蓄叛盟”8題,卷33包括“藩鎮連兵”1題,卷34包括“伾文用事”“憲宗平蜀”“憲宗平吳”“魏博歸朝”“憲宗討成德”“憲宗平淮蔡”“憲宗討淄青”“河朔再叛”8題,卷35包括“南詔歸附”“宦官弒逆”“朋黨之禍”“武宗平澤潞”“裘甫寇浙東”5題,卷36包括“龐勛之亂”“回鶻叛服”“吐蕃衰亂”“蠻導南詔入寇”“李克用歸唐”5題,卷37包括“黃巢之亂”“藩鎮之亂”“楊行密據淮南”“王建據蜀”4題,卷38包括“諸鎮相攻”“朱溫取淄青”2題;

五代時期,約5卷23題,卷38包括“朱溫篡唐”“郢王篡弒”“李氏據風翔”3題,卷39包括“錢氏據吳越”“王氏據閩中”“劉氏據廣州”“高氏據荊南”“徐氏篡吳”5題,卷40包括“馬氏據湖南”“晉王滅燕”“后唐滅梁”“莊宗滅蜀”4題,卷41包括“鄴都之變”“安重誨專權”“秦王之亂”“契丹入寇”“孟知祥據蜀”“石晉篡后唐”“范楊之叛”7題,卷42包括“契丹滅晉”“三叛連兵”“郭威篡漢”“世宗征淮南”4題

綜觀全書,《通鑒紀事本末》以歷史事件為中心,記事條理,層次明晰,敘事完整,可以說是中國古代一部十分精萃的歷史教材。

該書簡化了《資治通鑒》,敘述史實要事本末俱全,原始而察終,為人們提供了一部學習歷史的入門書。它矯正了編年體因年隔事、前后失綴的缺點,將每一事件發生的原因、地點、時間,事件的經過、結果和影響,都集中在一起編述,給人以完整詳實的印象,頗便掌握。且袁樞所選事件,基本概括了每段歷史的面貌,讀《本末》,即可盡快知曉歷史梗概。例如,秦并六國,歷時百年,《通鑒》把這些材料分散于6個卷中,《本末》則以《秦并六國》為一目,并圍繞此中心對《通鑒》進行剪裁,從周顯王七年(前362)秦孝公即位起,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滅齊止。并重點摘取有關秦富國強兵的措施及秦與六國關系的材料,使秦滅六國的歷史過程完整清晰地顯現出來。再如王莽家族從作為外戚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的材料,分散于《通鑒》12個卷中,跨時70多年。《本末》則設《王莽竄漢》一目,從王政君受元帝寵幸成成帝寫起,重點摘取《通鑒》中所載王氏家族作為外戚勢力在西漢末年不斷壯大,以致王莽收買人心,逐漸篡權及最后死于非命的經過材料,完整地勾畫了王莽的發家史及覆滅經過,可以看作是一篇《新莽簡史》。

該書創立了以紀事為主的紀事本末體,是對史書編纂體的突破。從先秦至北宋,我國的史書主要采用編年體和紀傳體兩種體例編纂。編年體以年為經,突出以時間為中心的歷史發展順序,可是記事卻前后割裂,有失完整。紀傳體以人物的活動為中心,來展示歷史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它彼此依存的各個方面,但是各部分之間容易相互重復和脫節,造成“一事而復見數篇,賓主莫辨”。紀事本末體則合其兩長,棄其所短,創立了縱探事件始末的新規,從而與編年、紀傳兩體在修史史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袁樞創立“紀事本末體”后,后世繼作接踵而起,進一步擴大了史著的表現能力。至明、清兩代,用本末體寫成的史書達數百部,著名的有南宋楊仲良《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近人張鑒《西夏紀事本末》、清李有棠《遼史紀事本末》、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近人黃鴻壽《清史紀事本末》等。

《本末》面世后,不僅稱譽于當時,也獲賞于后世。明代學者徐申認為:“其體兼用左、馬,而取其事之最巨與其人之最著者,各以年匯次之,一舉始而終了然若指掌,讀史者尤便之。”(《元史紀事本末序》)清代章學誠評價說:“袁樞《紀事本末》,……因事命篇,不為常格,非深知古今大體,天下經綸,不能網羅隱括,無遺無濫。文省于紀傳,事豁于編年,決斷去取,體圓用神,斯真《尚書》之遺也。”(《文史通義·書教下》)《四庫總目》則評論說:“樞所綴集,遂不出《通鑒》原文,而去取剪裁,義例極為精密,非《通鑒》、《總類》諸書,割裂扯撏者可比。其后如陳邦瞻、谷應泰等遞有沿仿,而包括條貫,不漏不冗,則皆出是書下焉。”(《四庫全書總目》卷49)

《通鑒紀事本末》的版本,素有宋小字本和大字本兩種傳世。袁樞成書后,1176年(淳熙三年)在嚴州郡學首次刊行,世稱宋小字本;1257年(寶佑五年)又在湖州重新刻刊,世稱宋大字本。明、清以來,《通鑒紀事本末》的版本又出現了數種,其中以明張溥的論證本最為通行。民國時,商務印書館將宋大字本影印,列入《四部叢刊》。1964年,中華書局又對此書重新校勘、整理,出版了標點本,這是目前最為流行的版本。《通鑒紀事本末》的選注本則有談蓓芳的《通鑒紀事本末選譯》(巴蜀書社1991版),可供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