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導讀】
《魏書》
《魏書》是一部記載北朝魏的紀傳體斷代史書,記事起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元年(386),至東魏孝靜帝武定八年(550),共一百六十五年的歷史,位列“二十四史”朝代順序的第十部,也是“二十四史”中第一部專記我國少數民族政權史事的典籍。由于種種原因,該書在千百年來,褒貶紛爭,莫衷一是,但這并影響其不容忽視的文獻史料價值。
魏收(507—572),字伯起,小字佛助,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少能屬文,盡顯才華。歷仕北魏、東魏、北齊三朝。仕北魏,除太學博士、散騎侍郎、典起居注等,編修國史,兼中書侍郎。在東魏,官至秘書監,兼著作郎,定州大中正。自武定二年(544)以后,國家大事詔命,軍國文詞,皆魏收所作。入北齊,任中書令,兼著作郎,官至尚書右仆射。因機警能文,與溫子升、邢邵并稱“北地三才子”。然生性輕薄,人稱“驚蛺蝶”。 北齊天保二年(551),正式受命撰《魏書》。天保八年(557),遷太子少傅。武平三年(572)去世,北齊后主高緯追贈為司空、尚書左仆射,謚號文貞。
《魏書》在纂修的之時,還是有一定的史料基礎。據《魏書》列傳第九十二《自序》曰:
始魏初鄧淵撰《代記》十余卷,其后崔浩典史,游雅、高允、程駿、李彪、崔光、李琰之世修其業。浩為編年體,彪始分作紀、表、志、傳, 書猶未出。世宗時,命邢巒追撰《高祖起居注》,書至太和十四年。又命崔鴻、王遵業補續焉。下訖肅宗,事甚委悉。濟陰王暉業撰《辨宗室錄》三十卷。收于是與通直常侍房延祐、司空司馬辛元植、國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書郎高孝幹??傉遄?,以成《魏書》。辨定名稱,隨條甄舉。又搜采亡遺,綴續后事,備一代史籍,表而上聞。勒成一代大典:凡十二紀,九十二列傳,合一百一十卷。五年三月奏上之。秋,除梁州刺史。收以志未成,奏請終業,許之。十一月,復奏十志:《天象》四卷,《地形》三卷,《律歷》二卷,《禮》《樂》四卷,《食貨》一卷,《刑罰》一卷,《靈徵》二卷,《官氏》二卷,《釋老》一卷,凡二十卷。續于紀傳,合一百三十卷,分為十二帙。其史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論,前后二表一啟焉。
由此可見,早在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權之初,就有鄧淵編寫《代記》十余卷,以后崔浩、游雅、高允、程駿、李彪、崔光、李琰等人續編的編年體與紀傳體的魏史,而后還有崔鴻、王遵業等人的補續,再有王暉業的《辨宗室錄》等。魏收正式受命撰《魏書》之后,專在史閣修史,與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幹等共同制定體例,搜集資料,但主要仍由魏收執筆。天保五年(554)三月,完成書稿的十二紀,九十二列傳。同年(554)十一月,才繼續完成“十志”的編纂,再次上奏。
《魏書》原為一百二十四卷,由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二卷,志二十卷組成,后來因有些紀、傳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之子卷,故成一百三十卷。全書記事起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元年(386),至東魏孝靜帝武定八年(550),共一百六十五年的歷史,位列“二十四史”朝代順序的第十部,也是“二十四史”中第一部專門記載我國少數民族政權史事的典籍。
據說魏收在奉命著《魏書》之時,曾聲稱:“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則使入地?!保ā侗饼R書》列傳第二十九《魏收傳》),因此,書成之后,當朝權臣群口大嘩,或認為其家族史事沒被收錄,或認為收錄不當,指為“穢史”?;式ㄔ辏?60) ,孝昭帝“以魏史未行,詔收更加研審。收奉詔,頗有改正。及詔行魏史,收以為直 置秘閣,外人無由得見,于是命送一本付并省,一本付鄴下,任人寫之。”武成帝太寧元年(561),“群臣多言魏史不實,武成復敕更審,收又回換?!本瓦@樣魏收被迫作了兩次的修訂,方成定本。魏收去世后,武平四年(573),后主高緯又命史館李緯更撰《魏書》,李緯又在魏收原著的基礎上再次加以補充,這是《魏書》的第三次修改。另外,魏收是北齊的史官,該書以東魏、北齊為正統,不為西魏三帝立紀,稱南朝為島夷,且對時人的評價褒少貶多。諸此原因造成了長期以來,學術界對《魏書》的評價,褒貶紛爭,莫衷一是。
一方面,千百年來,批評《魏書》為“穢史”者,不絕于耳。唐劉知幾、北宋劉恕與范祖禹、清代章學誠與趙翼、以及民國的梁啟超等等,均持此觀點。僅劉知幾《史通》一書,批評魏收及其《魏書》的地方,就有多達數十處。例如:《史通·古今正史》即說《魏書》:
收諂齊氏,於魏室多不平。既黨北朝,又厚誣江左。性憎勝己,喜念舊惡,甲門盛德與之有怨者,莫不被以丑言,沒其善事。遷怒所至,毀及高曾。書成始奏,詔收于尚書省與諸家論討。前后列訴者百有余人。時尚書令楊遵彥,一代貴臣,勢傾朝野,收撰其家傳甚美,是以深被黨援。諸訟史者皆獲重罰,或有斃于獄中。群怨謗聲不息。孝昭世,敕收更加研審,然后宣布于外。武成嘗訪諸群臣,猶云不實,又令治改,其所變易甚多。由是世薄其書,號為“穢史”。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也說:“魏收《魏書》夙稱‘穢史’,蕪累不可悉指。其于東西魏分裂之后,以東為正,以西為偽,尤不愜人心。”
另一方面,歷史上也有不少人肯定《魏書》的史學價值。如唐李延壽、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直至現代史學家周一良等人都為《魏書》的“穢史”’罵名喊曲辨誣。例如:李延壽《北史》 卷五十六《魏收傳》稱:
勒成魏籍,追從班、馬,婉而有則,繁而不蕪,持論序言,鉤沉致遠。但意存實錄,好抵陰私,至于親故之家,一無所說,不平之議,見于斯矣!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評曰:
又魏、齊世近,著名史籍者并有子孫,孰不欲顯榮其祖父。既不能一一如志、遂嘩然群起而攻。平心而論,人非南董,豈信其一字無私?但互考諸書,證其所著,亦未甚遠於是非?!胺x史”之說,無乃已甚之詞乎。
但無論如何,隋唐時期,重撰魏史者甚多,但千載而下,諸家盡亡,而僅《魏書》獨存,這就可說明《魏書》是經得起歷史選擇的,其文獻史料價值是絕不容忽視的。
首先,在我國古代,記載北魏歷史的書籍雖有多種,但除魏收的《魏書》之外,多已失傳,故《魏書》是現存敘述北魏歷史的最原始和比較完備的第一手重要資料?!段簳酚浭隽宋覈狈?a target="_blank">鮮卑族拓跋部從四世紀末葉至六世紀中葉(即北魏道武帝至東魏孝靜帝)的歷史,內容涉及到它的發展興盛、統一北方、實現封建化和門閥化的過程,以及北魏、東魏與南朝宋、齊、梁三朝關系的歷史。《魏書·序紀》還追敘拓跋氏的遠祖至二十余代的史事,雖未可盡信,但卻大致闡述了拓跋氏的歷史淵源。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是北方民族遷徙、民族紛爭和民族融合的關鍵時期,由拓跋氏所建的北魏、東魏和由鮮卑化的漢人所建的北齊政權,不僅促進了中國各民族關系的進一步密切,而且也促進了更大規模的政治統一,為中華民族逐漸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魏書》的“本紀”記載了跖跋珪以前27人,跖跋珪以后16人的帝紀,尤以拓跋珪、拓跋燾、元宏三紀為最詳,材料頗為豐富。如《孝文帝紀》中就頗為詳盡地記敘了當時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情況,從中可知北魏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以后,實行的一整套改良政策,對當時緩和社會矛盾,拉攏漢族地主階級,鞏固鮮卑族的統治政權,恢復和發展黃河流域的社會經濟,所起的積極作用。
其次,《魏書》的“列傳” 原為九十二卷,被析為子卷后成九十六卷。包括:“《皇后列傳》一卷、《王子列傳》十二卷、《大臣列傳》六十卷、《外戚列傳》二卷、《儒林列傳》一卷、《文苑列傳》一卷、《孝感列傳》一卷、《節義列傳》一卷、《良吏列傳》一卷、《酷吏列傳》一卷、《逸士列傳》一卷、《術藝列傳》一卷、《列女列傳》一卷、《恩幸列傳》—卷、《閹官列傳》一卷《匈奴等列傳》九卷、《序傳》一卷”等。前八十六卷記北魏、東魏事,末十卷載與之對峙的東晉、南朝宋、齊、梁,以及生活在周邊地區各民族的歷史,還有高句麗、百濟等外國列傳,所列民族史傳之多,記載民族范圍之廣,均史無前例。且敘事技巧多有可取之處,能將很多復雜的歷史事件寫得層次井然,有聲有色。雖然載入大量無關重要的詔令、奏議,以致篇幅臃腫,但卻也保存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原始資料。例如:《李安世傳》載“請均田疏”、《張普惠傳》載“論長尺大斗”和“賦稅疏”等,有助於對北魏均田制和殘酷剝削的瞭解。書中所載文章詩歌是后人搜輯北魏詩文的主要來源,后人所輯的《全魏文》,大都采自《魏書》。
第三,《魏書》的主要優點,還在于“志”的門類與內容頗稱豐富。其志分:“《天象》《地形》《律歷》《禮》《樂》《食貨》《刑罰》《靈征》《官氏》《釋老》”等十類,是關于北魏時期有關典章制度沿革損益的比較完整的記錄。我國古代紀傳體史書,從東漢初班固修《漢書》到唐初修《五代史志》的近六百年間,除《魏書》以外,或無“志”,或雖有“志”,但缺“食貨”、“刑法”等重要門類與內容,《魏書》正好彌補了此不足。例如:其《天象志》記載了不少彗星見、日月蝕等天象變化的詳細情況,連對《魏書》頗多抨擊的劉知幾也認為:“凡所記錄。多合事宜。寸有所長,賢于班、馬遠矣。”(《史通·書志》)其《食貨志》,對北魏社會經濟情況記載十分詳細,其中有關北魏均田制的原始材料,為研究我國均田租賦制度的演變以及重大的財政經濟措施,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據。其《刑罰志》則比較完整地記載北魏政權司法制度概況;《靈征志》記錄了魏建國以來的一百五十幾年間的各地區珍貴地震的資料;《律歷志》所論雖稱簡略,亦資參考;《樂志》則搜采亡遺,敘述雅樂的歷史興衰和北魏宮廷音樂的創建過程,所記史事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材料多徵引起居注、詔令、奏議等。諸此,均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價值。《魏書》還改《后漢書》的《職官志》為《官氏志》,針對北魏政權的特殊情況,先重點記官,然后記氏,敘述了門閥勢力的情況,且記錄了北魏官制,兼及拓跋氏所屬各部原有姓氏與所改的漢姓。尤值一提的是,鑒于魏、晉以來佛教、道教的盛行,《魏書》首創了《釋老志》,用以專門記載記載有關佛教、道教的源流與變革,以及在北朝的宗教活動與寺觀經濟等情況等,尤詳于魏、晉以后佛教徒東來西去,以及中國佛經的翻譯,佛像的建造,石窟的開鑿等情況,可看作是一部中國魏晉時期佛教發展之簡史。
當然,《魏書》中不可避免地也存在著許多明顯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十志”中仍缺乏十分重要的《藝文志》,且部分“志”的內容過于疏略?!兜乩碇尽穭t多當詳不詳、當略不略者?!妒池浿尽凡挥涐嬉?,《官氏志》不記官府衙門、官吏職司,《天象志》《靈徵志》亦多有宣揚災變祥瑞之弊。此外,《魏書》也的確存在著不少蕪雜疏漏與曲筆回護的問題。
《魏書》在流傳過程中亡佚甚多,宋初業已殘缺,嘉祐六年(1061)曾命館閣官??蔽簳退巍R、梁、陳、北齊、周書。今本《魏書》前有目錄序,署名為:劉攽、劉恕、安燾、范祖禹,大致當在宋治平四年至熙寧三年(1067--1070)間,他們作了較細致的???,查出了原書全闕二十六卷、殘缺不全三卷。劉恕、范祖禹等分別取魏澹《后魏書》、李延壽《北史》、高峻《高氏小史》的等以補足,遂成今本之《魏書》。
另因《魏書》無“表”,清代以來的學者作了許多的補表補志工作。主要有:,清人萬斯同《歷代史表》中的《魏諸帝統系圖》《魏諸王世表》《魏異姓諸王世表》《魏外戚諸王世表》《魏將相大臣年表》《西魏將相大臣年表》《東魏將相大臣年表》等等。近人谷霽光的《魏書兵志》,吳廷燮的《元魏方鎮年表》,羅振玉的《魏書宗室傳注及表》等等。
現存《魏書》也是以宋蜀大字本為最早,明有汲古閣本,清有乾隆年間官刻的武英殿本等,比較通行的是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影印的百衲本。頗便讀者閱讀的有中華書局1974年的校點本(《二十四史》校點本之一),龔書鐸主編《白話精編二十四史·魏書》(巴蜀書社 2012年1月版),亦可供選讀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