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01-18 16:52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方寶川

【國學經典導讀】

 

《南史》

 

《南史》是一部系統記載南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位列二十四史朝代順序的第十四部。敘事上起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下迄陳后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記載南朝宋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集中反映了南朝各代的盛衰興亡。該書強調南北平等,“華夷”一家,且體裁變例,敘事完整;史料充實,內容豐富;文筆簡練,條理明晰。在中國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壽撰。

李延壽,生卒年不詳,字遐齡,唐代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其父李大師是一位有志于編著南北朝史的學者,但著述之事僅僅進行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卒于貞觀二年(628)。李延壽是李大師的第四子,深受父親的影響和家學的熏陶,傾其畢生精力從事于官修和私修史書的編撰。貞觀三年(629),唐太宗命大臣組織修撰北齊北周等五代史。魏征主持纂修《隋書》,年輕的李延壽和其他一些知名學者參加了該書的修撰。貞觀五年(631),丁母憂,辭去了修史的職務,回家守喪服闋。后被派往中。公事之余,堅持編次所得之史料。貞觀十五年(641),詔回京任太子典膳丞。由于令狐德棻的推薦,再次進入史館。當時,“五代史”早已在貞觀十年(636)寫成。但只有紀、傳,而無志書。因此,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又命褚遂良等人修撰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典章制度的《五代史志》,李延壽又參加了該書的編撰。《五代史志》修成后,并入《隋書》刊行,其中的《經籍志》即出于李延壽和敬播之手。貞觀二十年(646),唐太宗下詔重修《晉書》。當時參加重修的共有21人,李延壽亦是其中之一。李延壽除前后3次參加修撰前朝史外,還于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參與撰成當朝國史八十卷。

李延壽早年即懷有追終先志之抱負,《南史》和《北史》就是李延壽以其大半生的時間撰成的歷史著作。他從貞觀十七年(643)參加修撰《五代史志》開始,就為 “南北二史”的撰寫工作準備史料,利用自己能夠接觸官藏史書的有利條件,纂修之暇,晝夜抄錄五代舊事所未見者,為將來編撰“二史”積累資料。所依據的歷史文獻,除了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八代的“正史”外,還在當時可見到的諸家雜史、雜記,甚至一些易為忽視的小說短書中,網羅叢殘,鳩聚遺逸,除其冗長,摭其菁華,考辨真偽,以廣異聞。經過十六年的努力,終于顯慶四年(659)獨立完成了《南史》和《北史》的纂修任務。此外,李延壽最后還撰成了《太宗政典》三十卷。書成不久即去世,惜該書已佚。

《南史》八十卷,包含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無志無表。該書是一部記載南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位列二十四史朝代順序的第十四部。敘事上起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下迄陳后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記載南朝宋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集中反映了南朝各代的盛衰興亡,在中國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特點如下:

首先,南北平等,“華夷”一家。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南北各政權相互攻擊,各國修史者均站在本國立場上,南稱北為“索虜”,北稱南為“島夷”。所載或詳于本國而略于他國,或蕪詞雜文過多,或瑣言碎事俱缺。在李延壽看來,當時各國的史書都存在著南北對峙、互陳聞見、同異甚多等缺點,這在隋唐大統一之后更顯得與時代的不相吻合。《南史》與《北史》在思想上的價值,最突出的是宣揚天下一家的統一思想,改變了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襲用的南方“島夷”、北方“索虜”相互敵視的稱呼陋習。李延壽在《南史》、《北史》中不分正閏,把南北朝看成兩個平列的歷史整體,無所偏袒,給南北朝各政權以同樣的歷史地位。這種在歷史撰述上不再強調南、北對立和華、夷界限的認識和作法,反映了盛唐民族融合的偉大成果,是歷史的進步。在具體撰述中,李延壽也采取了一些適當的作法來宣揚統一意識,刪改了原有史書中一些不利于統一的提法,這也是南北史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體裁變例,敘事完整。眾所周知,司馬遷的《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自遠古黃帝,下迄西漢武帝。班固的《漢書》是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記敘西漢一代史事。后世史家紛紛仿效《漢書》的體例纂修前代史。到了唐初,官方又把《史記》以下的歷代紀傳體斷代史列為“正史”,視為史學正宗。為了全面真實反映南北朝時期的歷史,李大師曾計劃仿《吳越春秋》的體例,著一部南北朝編年體史書。李延壽雖繼父遺志修史,并參考其父的未成稿,但最終并未遵循其父舊稿仿《吳越春秋》的編年體例,而是仿紀傳體,并介于《史記》通史與《漢書》斷代史之間的這種體例,分別對南、北朝史事做貫通的敘述。《南史》的“本紀”十卷,包括:“《宋本紀》三卷、《齊本紀》二卷、《梁本紀》三卷、《陳本紀》二卷”,即是仿司馬遷《史記》的體例。“列傳”七十卷,包括:“《后妃列傳》二卷、《宋宗室列傳》二卷、《齊宗室列傳》四卷、《梁宗室列傳》四卷、《陳宗室列傳》一卷、《宋諸臣列傳》二十六卷、《齊諸臣列傳》六卷、《梁諸臣列傳》十卷、《陳諸臣列傳》四卷、《循吏列傳》一卷、《儒林列傳》一卷、《文學列傳》一卷、《孝義列傳》二卷、《隱逸列傳》二卷、《恩幸列傳》一卷、《海南諸國等列傳》二卷、《賊臣列傳}一卷”,則打破了朝代的斷限,分別對南朝的人物、史事作歸納集中,僅后妃、宗室均依照朝代先后順序排列,以下的諸臣列傳則大體有先后順序,對一些高門大戶則其子孫附其父祖傳中,連綴書之,前后貫穿,通為一篇。如以王、謝二大姓為主,家族體系分明。這種作法,曾引起后世某些學者非議,認為這是突出門閥士族的地位,過多地采用家傳的形式,一姓一族,不論時代早晚,集為一篇,父子祖孫同傳,不應用于國史,這是南北史纂修體例的一大缺陷。但從實際情況出發,南北朝各代統治時間的確都不長,往往一人歷經數朝,有時很難恰當把某人歸入某朝,而南北朝時門第之風大盛,王、謝、崔、盧等高門大族與南北朝相終始,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舉足輕重,延壽注重世族牽連附傳,既便于讀者檢尋,又是南北朝時期社會現實的反映。

第三,史料充實,內容豐富。如上所述,李延壽在撰寫《南史》之時,除了依據宋、齊、梁、陳等“正史”之外,還參考了許多諸家雜史、雜記,甚至一些“小說短書”。所以,有人認為《南史》主要是據《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等,刪繁補缺而成。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因為當時官方記載受種種牽制,往往不能據事直書,隱諱必多,而私家記載多記親歷之事,較能求其真。作者在刪節原本的同時,也盡量充實了不少新的史料與重要史實。就梁代史來說,《南史》比《梁書》多立了王琳等十余傳,對原有的某些傳記也充實了內容,如《范縝傳》。再由于唐初距南北朝相隔較久,故無需過多地為南北朝諸帝隱諱。如宋武帝使褚淡之殺晉恭帝、蕭道成使王敬則殺宋順帝,陳武帝使劉師知殺粱敬帝等史實,《宋書》、《南齊書》,《陳書》多為之避諱,而《南史》則直書無隱。在南朝四代二十四帝中,被殺的十三帝,被廢的二帝,《南史》都具載其事,不像《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多所避諱。

第四,文筆簡練,條理明晰。李延壽能將共五百六十六卷的記載南北朝的《宋》、《南齊》、《梁》、《陳》、《魏》、《北齊》、《周》、《隋》等八書篇幅,縮編為八十卷的《南史》與一百卷的《北史》,刪繁補漏,事增文省,與其文筆簡練,條理明晰,密切相關。總的看來,《南史》對《宋書》刪削最多,約刪去十分之五,六,對《陳書》刪削較少。原因是在南朝四史中,《宋書》一百卷,原來的卷帙就最多。所刪主要是 “本紀”中的一些冊文詔令和“列傳”中的一些奏議詩文。其中雖有不當之處,但它確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八書”荒蕪臃腫的弊病,讀來十分醒目。由于《南史》與《北史》卷帙不繁,易于抄寫,得到了較廣泛流傳。所以,后來的《新唐書·李延壽》稱:“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宋人陳振孫的《郡齋讀書志》卷二《雜史類》云:“學者止觀其書,沈約、魏收等所撰皆不行”。清代學者梁章鉅在《退庵隨筆》中也指出:“自《北史》行,而八書俱微,誦習者鮮,故愈久而闕佚愈甚。”諸此可見,《南史》與《北史》在中國史學史上的歷史地位。

當然,《南史》也存在著許多明顯的缺點與疏漏。例如:李延壽受魏晉南北朝以降門閥制度影響,過于崇尚門第觀念,在李氏之唐朝,有故意借迷戀李氏先祖的光榮,來流露對現時自己名位較低的不滿。再如:由于自己對奇聞異事興趣較濃,導致所增內容中有不少神怪荒誕之事和無關宏旨的瑣言碎事,此類怪誕事入史,顯然失當。又如:對各朝正史以刪節為主,但有應刪而未刪的,如宋、齊、梁、陳四朝受禪前后的九錫文和告天之詞等官樣文章;有過于強求對文字的簡練而不該刪而刪導致史實混亂不確切的,也有由于對原書史文未能很好領會而把重要字句刪去的。某些傳文亦有重復現象,如劉昶、蕭寶寅、蕭綜、蕭大圜、朱修之、薛安都等人,林邑、蠕蠕諸國,《南史》既有傳,《北史》又為立傳,實無必要。另外,既以《南史》獨立命名成書,而僅有“本紀”、“列傳“,而不修“志”、“表”,使南朝典章制度之大概,不能系統體現,也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

現存的《南史》版本主要有:明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清乾隆年間官刻的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等,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影印的百衲本等比較通行。頗便讀者閱讀的有中華書局1975年的校點本(《二十四史》校點本之一),龔書鐸主編《白話精編二十四史·南史》(巴蜀書社 2012年1月版),亦可供選讀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