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01-18 16:45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 方 遙

【國學經典導讀】

 

《遼史》

 

《遼史》一部記錄契丹族所建遼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位列二十四史朝代順序的第二十一部。敘事上起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任契丹部落“夷離堇”(意即統兵馬的大官)之時(901),下迄遼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宋、金聯合滅遼,且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遼史事,共二百二十五年的遼朝興亡史。該書雖成書倉卒,缺漏甚多,前后矛盾,訛舛難免,但作為現存唯一的一部比較系統、完整地記載了遼朝歷史事實的著作,其珍貴性和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遼史》一百一十六卷,(元)脫脫等纂修。

《遼史》也是元朝翰林國史院組織遼史局編撰的。當時都總裁是中書右丞相脫脫,總裁官是鐵睦爾達世、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呂思誠、揭奚斯,史官是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陳繹曾等共十一人。脫脫等生平簡況,參見《宋史》導讀部分,此恕不贅述。

元朝對于遼、金、宋三史,是同時開局修撰的。而《遼史》的纂修,從元至正三年(1343)四月到至正四年(1344)三月,僅用了十一個月的時間即脫稿成書,是該三史中成書最快的一部。在此之前,《遼史》實際上已經過了幾次的修纂,打下了較好的的基礎。所以它能首先告成。

《遼史》主要依據史料是遼末耶律儼的《皇朝實錄》、金朝陳大任的《遼史》以及南宋葉隆禮的《契丹國志》等,并兼采《資治通鑒》及各史中有關契丹的記載,略加整理修訂而成。此前,僅就金代而言,就有修成的兩部《遼史》。脫脫《進遼史表》提出此次與金、宋史一并纂修的緣由主要在于:“天祚自絕,大石茍延。國既邱墟,史亦蕪茀。耶律儼語多避忌,陳大任辭乏精詳。《五代史》系之終篇,宋舊史埒諸載記,予奪各徇其主,傳聞況失其真。我世祖皇帝一視同仁,深加憫惻。嘗敕詞臣撰次三史,首及于遼。六十余年,歲月因循,造物有待?!l放府之櫝藏,集遐方之匭獻,搜羅剔抉,刪潤研劘。紀、志、表、傳,勒成一代之書;臧否是非,不迷千載之實。”可見其不滿意金修的《遼史》,一是由于“耶律儼語多避忌,陳大任辭乏精詳”;二是舊史不把遼當做一個獨立的國家看待,不合元朝統治主的看法。所以遼、金、宋三國,要一視同仁,編成三部獨立的史書,都有正統的資格。這就是重編《遼史》的目的。

《遼史》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紀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傳四十五卷,以及國語解一卷。該書一部記錄遼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位列二十四史朝代順序的第二十一部。敘事上起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任契丹部落“夷離堇”(意即統兵馬的大官)之時(901),下迄遼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宋、金聯合滅遼,且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遼史事,共二百二十五年的遼朝興亡史。雖成書倉卒,內容闕略,由于所主要依據的耶律儼的《皇朝實錄》與陳大任的《遼史》現已失傳,且記載遼代史事的其它典籍亦傳世甚少,所以該書還是了解與研究遼代歷史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其主要內容及特點如下:

首先,該書的“本紀”記事較為詳實。

契丹的名字,最早見于《魏書》?!督鹗贰贩Q“契丹”的含意是:“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爆F代史學界雖有不同看法,但多數仍持此說。契丹族的祖先原屬東胡的一支,后又為鮮卑一部分。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縱橫于遼河上游一帶的千里草原。從北魏到隋唐之際,契丹有八個游牧部落。到唐朝末年,契丹勢力開始強大起來。十世紀至十二世紀前期,契丹族在我國北部、東北部以至西北部遼闊地區建立了強大的王朝。先稱契丹國,后改稱遼。遼與北宋、西夏并立,所統治的疆域曾比北宋還要大。

《遼史》的“本紀”三十卷,包含:“《太祖本紀》二卷、《太宗本紀》二卷、《世宗本紀》一卷、《穆宗本紀》二卷、《景宗本紀》二卷、《圣宗本紀》八卷、《興宗本紀》三卷、《道宗本紀》六卷、《天祚本紀》四卷”,遼國的大事差不多都詳載在“本紀”里了。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至景帝耶律賢,這個六、七十年間,是遼國的軍事擴張時期,沒有什么經濟文化的創建。到圣宗耶律隆緒、興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這三朝有一百二十年,尤其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遼訂立“澶淵之盟”后,宋、遼雙方戰爭的形勢緩和下來,使得遼在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內,經濟、文化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經濟文化的設施,所以圣宗、興宗、道宗的本紀,內容相對豐富,敘述亦頗詳細。

其次,《遼史》的“志”三十卷,包括:“《營衛志》三卷、《兵衛志》三卷、《地理志》五卷、《歷象志》三卷、《百官志》四卷、《禮志》五卷、《樂志》一卷、《儀衛志》四卷、《食貨志》二卷、《刑法志》二卷”。其首列《營衛志》,分:“宮衛、行營、部族”三項,有:“二帳、十二宮、一府、五京、五十四部族”,所載為軍區的內容。次列《兵衛志》,分:“兵制、御帳親軍、宮衛騎軍、大首領部族軍、眾部族軍、五京鄉丁、屬國軍、邊境戍兵”,記述的則是軍制。再次列《地理志》,包括:“上京、東京、中京、南京、西京五道”,外到五十二部族,六十屬國,也是按照軍區來劃分的。其它如《百官志》,分為南北二院。北院管理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院管理漢人州縣租賦軍事之事,也顯示了軍事國家的特征。諸此,無不充分反映了契丹族游牧部落所建立國家的軍事性質。其余,如《歷象志》記載了歷法、閏考,朔考,象,刻漏與宮星?!抖Y志》敘及吉儀,兇儀、軍儀,賓儀、嘉儀,反映了當時契丹部落等的風俗習慣?!稑分尽?/span>主要記載了遼朝的國樂、雅樂、大樂、散樂、鼓吹樂等沿革,保存了部分不見于他書的契丹音樂資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參考價值。《儀衛志》包括了輿服、符印、儀仗,其中有國輿、國服、國仗、漢輿,漢服,漢仗等名目,從輿服的層面體現了當時民族分治的情況?!缎谭ㄖ尽芬嘤涊d了遼朝刑法的沿革及其概況?!妒池浿尽冯m不足四千字,卻如實的記載了契丹國的經濟發展歷史。早期是“馬逐水草,人仰潼酪,挽強財生,以給日用。”部落強盛時期,“其富以馬,其強以兵,糗糧芻茭,道在是矣”。直至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之后,逐步“平諸弟之機,弭兵輕賦,專意于農”。另外,《食貨志》二卷還記載說:“各部大臣從上征伐,俘掠人戶,自置郛郭,為頭下軍州。凡市井之賦,各歸頭下,惟酒稅赴納上京,此分頭下軍州賦為二等也?!边@是了解遼代賦稅狀況的一則重要資料。

第三,《遼史》的“表”八卷,分為:“《世表》一卷、《皇子表》一卷、《公主表》一卷、《皇族表》一卷、《外戚表》一卷、《游幸表》一卷、《部族表》一卷、《屬國表》一卷”。 《遼史》的立“表”之多,較為罕見,亦稱精細,而且其《游幸表》,《部族表》,均前史所無,為之首創。故清人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卷二十七《〈遼史〉立表最善》條稱之:“然其體例亦有最善者,在乎立表之多,表多則傳自可少。如皇子、皇族、外戚之類,有功罪最大者,自當另為立傳,其余則傳之不勝傳。若必一一傳之,此史之所以繁也。惟列之于表,既著明其世系官位,而功罪亦附書焉,實足省無限筆墨。又如內而各部族,外而各屬國,亦列之于表,凡朝貢叛服征討勝負之事,皆附書其中,又省卻多少外國等傳。故《遼史》列傳雖少,而一代之事跡亦略備?!?/span>

第四,《遼史》的“列傳”四十五卷,厘為:“《后妃列傳》一卷、《宗室列傳》一卷、《諸臣列傳》三十卷、《文學列傳》二卷、《能吏列傳》一卷、《卓行列傳》一卷、《列女列傳》一卷、《方技列傳》一卷、《伶官、宦官列傳》一卷、《奸臣列傳》二卷、《逆臣列傳》三卷、《高麗等列傳》一卷”。另附錄《國語解》一卷。在遼國二百多年的歷史中,始終是契丹族的耶律氏與蕭氏兩個氏族的專政。《遼史》的“列傳”中,正傳240人,耶律氏有傳者144人(附傳合計,包括賜姓者,如:耶律儼,耶律隆遙),蕭氏92人,如《后妃傳》20人中,18人為蕭氏。《列女傳》5人,3人為蕭氏。由此可見,《遼史》的“列傳”幾乎為耶律氏和蕭氏兩大家族所囊括,遼國是契丹族耶律氏和蕭氏兩個氏族的專政政權。另外,所附的《國語解》一卷,亦是其特點之一。其《國語解·序》曰:“遼之初興,與奚、室韋密邇,土俗言語,大概近俚。至太祖、太宗,奄有朔方。其治雖參用漢法,而先世奇首、遙輦之制,尚多存者,子孫相繼,亦尊守而不易。故史之所載官制、宮衛、部族、地理,率以國語為之稱號,不有注釋以辨之,則世何從而知?后何從而考哉?”如契丹語稱主帥為“夷離堇”,稱參知政事為“夷離畢”,稱掌文書的為“林牙”,稱宮衛軍官為“提轄司”等等。該《國語解》對《遼史》書中用契丹語記載的官制、宮衛、部族、地名等等,分別作出注釋,為讀者閱讀理解,提供了較大的方便。但其譯音,訛舛難免。清乾隆時期敕撰的《遼金元三史國語解》,可彌補了這一不足。

當然,由于《遼史》成書倉促,且依據史料范圍又比較狹窄,其錯誤與不足,在“二十四”中顯得尤為明顯與突出。數百年來,一直受到學者們的批評和指責,甚至近人認為該書“在歷代正史中最為下乘”。概而言之,其錯誤與不足主要如下:

首先是過于簡略,以致漏載了許多修史所必不可少的內容。如“國號”的更改,本是當時國之大事。遼之建國,先稱契丹,后稱大遼,后又改稱大契丹,又復稱大遼。這樣重大的事實,在《遼史》中竟然沒有記載。這并非史無所載,而是編撰者沒能廣泛搜集資料,詳加考證所致。

其次是前后矛盾。如《太祖記》載:“天贊三年,獲甘州回鶻都督畢離遏,因遣使諭其主烏母主可汗?!倍秾賴怼酚涊d同一事件卻說成是“天贊三年,獲甘州回鶻都督烏母主可汗。”究竟俘獲的是畢離遏?還是烏母主可汗?使人無以知之。此類事例,頗多存在。

不清

第三是史實錯誤。如《太祖紀》:元年(907年)“夏四月丁未朔,唐梁王朱全忠廢其主,尋弒之,自立為帝,國號梁,遣使來告?!倍鴵W陽修《五代史記》等書記載:朱全忠自立為帝是在四月甲子,明年正月才弒濟陰王。再如耶律洪基在位期間第三個年號大康”就被訛為“太康”,第五個年號“壽昌”則被誤為“壽隆”。 “本紀”、“志”、“列傳”中所載史實,相互抵牾處也不少。人物中或有名無姓,或只載稱號,而不載姓名。有把一件事當成兩件事,也有把一個人當成不同幾個人的混亂現象。

總而言之,該書雖成書倉卒,缺漏甚多,前后矛盾,訛舛難免,但作為現存唯一的一部比較系統、完整地記載了遼朝歷史事實的著作,其珍貴性和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后人對《遼史》的增補與校注,主要有清人厲鶚著的《遼史拾遺》二十四卷,該書搜集各類書籍達三百余種,對《遼史》作了比較全面的補充校訂。此外,楊復吉再以厲鶚未曾見到的《舊五代史》和《契丹國志》等徵引未臻周備的資料,又著《遼史拾遺補》五卷,對《遼史》進一步作了補充,很有參考價值。

元順帝至正五年(1345),《遼史》與《金史》同時在江浙、江西二行省刻板印行。惜此初刊本已經失傳。明有南監本、北監本。清乾隆年間的武英殿聚珍本系據明北監本???。民國年間商務印書館影印的百衲本,系用幾種元末或明初翻刻本殘本拼湊而成,雖有不少脫誤,但頗通行。1931年,馮家升以同文書局本為底本,以“百衲”、“南監”、北監”各本互校,遍閱所能見到的《遼史》各種版本23種,歷時2年,撰成《遼史初?!?,又訂正了許多脫誤。該書收入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的《〈遼史〉誤證三種》。目前,頗便讀者閱讀的有中華書局1974年的校點本(《二十四史》校點本之一),龔書鐸主編《白話精編二十四史·遼史》(巴蜀書社 2012年1月版),亦可供選讀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