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導讀】
《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是一部記載五代十國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位列“二十四史”朝代順序的第十八部。既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列入正史之書,又是唯一的輯本。該書敘事上溯到唐僖宗乾符二年(875),下至周世宗顯德七年(960)宋太祖代后周稱帝為止,約八十五年的歷史。以中原王朝的盛衰為主線,以十國興亡和周邊民族的起伏為副線,雖為輯本,然條理清晰,首尾完備,資料較詳,史實可信,較好地展現了五代十國的歷史原貌。
《舊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宋)薛居正等纂修。
薛居正(912—981),字子平,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自幼好學,有大志。后唐清泰二年(935),舉進士。后晉天福中,華州帥劉遂凝辟為從事。開運初(944),遷右拾遺。后周廣順初(951),遷比部員外郎,領三司推官、知制誥。顯德三年(956),遷左諫議大夫,擢弘文館學士,判館事。六年(959),擢刑部侍郎,判吏部銓。入宋,遷戶部侍郎。建隆三年(962),入為樞密直學士,權知貢舉。乾德元年(963),加兵部侍郎,以本官參知政事。五年(972),加吏部侍郎。開寶五年(972),兼淮南、湖南、嶺南等道都提舉三司水陸發運使事,又兼判門下侍郎。開寶六年(973),拜門下侍郎、平章事。是年四月,受詔監修《五代史》,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人同修。七年(974)閏十月書成。太平興國元年(976),加左仆射、昭文館大學士。隨宋太宗平晉陽還京師,進位司空。六年(981),因服丹砂中毒而卒,年七十。贈太尉、中書令,謚文惠。其養子薛惟吉將他生前的作品收集成冊,帝賜名《文惠集》,惜今已佚。
從后梁朱溫代唐稱帝(907),到北宋宋太祖代周稱帝宋朝建立(960),中原地區相繼出現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過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后蜀、南平、北漢等十個小國;周邊地區還有契丹、吐蕃、渤海、黨項、南詔、于闐、東丹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歷史上習慣將這一段稱之為“五代十國”,即為我國唐末以后一個短暫的封建分裂割據時代。
五代時期,各朝史館名家均有編纂實錄。宋太祖建隆年間,更有昭文館大學士范質纂修了《五代通錄》。薛居正、盧多遜等在受詔纂修《五代史》時,即主要依據范質的《五代通錄》,再參考歷朝實錄,歷時僅一年半,書成奏上。因當時薛居正是宰相,領銜監修,故原書題為:“宋門下侍郎、參知政事、監修國史薛居正等撰”。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包含本紀六十一卷,列傳七十七卷,志十二卷。以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朝斷代為書。其中《梁書》二十四卷、《唐書》五十卷、《晉書》二十四卷、《漢書》十一卷、《周書》二十二卷,故書成之時,原題《梁唐晉漢周書》。少數民族如契丹、吐蕃、回鶻、黨項等則分別寫入《世襲列傳》、《僭偽列傳》、《外國列傳》等。因人物傳記既已歸入本朝,不再分類記述,故無類傳名目。“志”則是整個五代時期的典章制度通史。該書是一部記載五代十國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位列“二十四史”朝代順序的第十八部。敘事上溯到唐僖宗乾符二年(875),下至周世宗顯德七年(960)宋太祖代后周稱帝為止,約八十五年的歷史。以中原王朝的盛衰為主線,以十國興亡和周邊民族的起伏為副線,敘述條理清晰,較好地展現了這段歷史的面貌。
薛居正的《五代史》問世之后的八十余年,歐陽修私撰了一部《五代史記》,書成之后,先藏于家。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歐陽修去世后,才開始由官刻印行。后人因薛、歐二書并行於世,為了以示區別,遂在薛書上冠以“舊”字,稱為《舊五代史》。歐書則署《新五代史》。金泰和七年(1207),金章宗詔書在官學中不列《舊五代史》為正史,以歐陽修所撰《新五代史》為正, 《舊五代史》遂漸式微,元、明以后,罕有援引其書者,至明初只有內府才有傳本。《永樂大典》等雖“多載其文,然割裂淆亂,已非居正等篇第之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到了清初,薛居正所修之原本就完全散失,不傳于世了。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開始了《四庫全書》的編修,遂先從《永樂大典》中對《舊五代史》作了輯佚工作,乾隆四十年(1775年),陸錫熊、紀昀、邵晉涵三人,從《永樂大典》等書中,輯出了《舊五代史》中的《梁書》二十四卷、《唐書》五十卷、《晉書》二十四卷、《漢書》十一卷、《周書》二十二卷,另外還有《世襲列傳》二卷、《僭偽列傳》三卷、《外國列傳》二卷,以及志十二卷,共一百五十卷。別為《目錄》二卷。于是失傳很久的《舊五代史》,又復厘訂成書,列為正史之一。由于《永樂大典》并非整卷整段引錄《舊五代史》,而是按照各韻類的內容零星采錄,所以在具體輯錄過程中,主要由四庫館臣邵晉涵再依據《冊府元龜》、《太平御覽》、《通鑒考異》、《五代會要》、《契丹志》等書補充,并參考新、舊《唐書》、《東都事略》、《續資治通鑒長編》、《五代春秋》、《九國志》、《十國春秋》及宋人說部、文集、五代碑碣等數十種典籍,作為考異附注,大體按原書篇目編排而成。因此,《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謹就《永樂大典》各韻中所引《薛史》,甄錄條系,排纂先后,檢其篇第,尚得十之八九。又考宋人書之徵引《薛史》者,每條采錄,以補其闕。遂得依原書卷數,勒成一編。晦而復彰,散而復聚,殆實有神物呵護,以待時而出者。遭逢之幸,洵非偶然也。”由此可見,現在流傳的《舊五代史》只是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的輯本,而非薛居正當年的原著。《舊五代史》也就成了“二十四史”中最后一部列入正史、又是唯一的輯本。
現存的《舊五代史》輯本,從體例上看,“本紀“與”列傳“當屬斷代史的性質;而“雜傳”與“志”則又屬于通史的性質,歷敘五朝的史事與典章制度。
其中:《梁書》“本紀”十卷,包括“《太祖本紀》七卷、《末帝本紀》三卷”;“列傳”十四卷,包括“《后妃列傳》一卷、《宗室列傳》一卷、《諸臣列傳》十二卷”。《唐書》“本紀”二十四卷,包括“《武皇本紀》二卷、《莊宗本紀》八卷、《明宗本紀》十卷、《閔帝本紀》一卷、《末帝本紀》三卷”;“列傳”二十六卷,包括“《后妃列傳》一卷、《宗室列傳》四卷、《諸臣列傳》二十一卷”。《晉書》“本紀”十一卷,包括“《高祖本紀》六卷、《少帝本紀》五卷”;“列傳”十三卷,包括“《后妃列傳》一卷、《宗室列傳》一卷、《諸臣列傳》十一卷”。《漢書》“本紀”五卷包括“《高祖本紀》二卷、《隱帝本紀》三卷”;“列傳”六卷,包括“《后妃列傳》一卷、《宗室列傳》一卷、《諸臣列傳》四卷”。《周書》“本紀”十一卷,包括“《太祖本紀》四卷、《世宗本紀》六卷、《恭帝本紀》一卷”;“列傳”十一卷,包括“《后妃列傳》一卷、《宗室列傳》一卷、《諸臣列傳》九卷”。《雜傳》七卷,包括“《世襲列傳》二卷、《僭偽列傳》三卷、《外國列傳》二卷”。
雖然,《舊五代史》的“本紀”與“列傳”的內容,詳略不等,散失頗多。但無論如何,書中紀傳,多首尾完備,事實較詳,保存了不少真實可信的原始資料。當初參與具體撰寫的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人,對于五代的史事,大多是親身經歷過的,對那段歷史比較了解,在纂修過程中,搜輯保存了許多當時的詔令公文和當時人寫的“行狀”、墓志銘等十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因此,《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說:“其時秉筆之臣,尚多逮事五代,見聞較近,紀、傳皆首尾完具,可以徵信。故異同所在,較核事跡,往往以此書為證。雖其文體平弱,不免敘次煩冗之病。而遺聞瑣事,反藉以獲傳,實足為考古者參稽之助。”因此,《舊五代史》在編成之后,曾受到一些史學家與學者的高度重視。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司馬光作《通鑒》、胡三省作《通鑒注》,皆專據薛史,而不取歐史。沈括、洪邁、王應麟輩為一代博洽之士,其所著述,於薛、歐二史亦多兼采,而未嘗有所軒輊。”另外,《舊五代史》所載十國的史事,雖然還沿襲舊史法,拘于封建正統的觀點,如把荊南高季興、楚馬殷、吳越錢繆等原來奉五代正朔的,列入《世襲列傳》,其余則入《僭偽傳》。
《舊五代史》的“志”分為 “《天文》、《歷》、《五行》、《禮》、《樂》、《食貨》、《刑法》、《選舉》、《職官》、《郡縣》”等十類。五代十國的時間雖然很短,關于政治、經濟,文化等典章制度,大部分還是沿用唐朝舊法,但《舊五代史》還是撰述了十志,記載了每個朝代的典章制度沿革變遷之大概,亦頗有史料價值。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比較了新、舊《五代史》后又說:“又歐史止述《司天》、《職方》二考,而諸志俱闕。凡禮樂職官之制度、選舉刑法之沿革,上承唐典,下開宋制者,一概無徵,亦不及薛史諸志為有裨於文獻。”
當然,《舊五代史》也有不少缺點與不足。其中最主要的是因為成書太快,因而來不及對史料加以慎重的鑒別,有的照抄五代時期的實錄,以至把當時人明顯為了某種政治目的而歪曲史實和溢美人物的不實之辭錄入書中。清人趙翼的《廿二史劄記》曾對《舊五代史》此類的缺失,專門有“薛史書法回護處”和“薛史失檢處”兩處譏評,舉了好些例證說明薛史的隱諱與不實。另外,由于輯佚《舊五代史》是在清修《四庫全書》“寓修于禁”的政治文化高壓下進行的,四庫館臣懾于清廷的政治文化高壓態勢,輯本中凡遇有“胡”、“虜”、“夷”、“狄”等字時,即加竄改。如改“虜主”為“契丹主”、 “虜騎”為“敵騎”、“獯戎犯闕”改“契丹入汴”、“北戎盜據中夏”改“契丹據有中夏”等等,不一而足。再者,由于畢竟是輯本的緣故,限于各種條件,不可避免地還存在著采輯未廣、史文缺漏、逸文有誤等現象。
有鑒于此,清代以后,就有許多學者從事校訂《舊五代史》輯本的工作,其中最為重要的有近代著名史學家陳垣先生的《舊五代史輯本發覆》。該書依次用《冊府元龜》等,對比了輯本凡一百九十四條,總結出清朝史官增刪挖補的十類例子,敘述甚詳。目前最新輯本為陳尚君先生的《舊五代史新輯會證》。據不完全統計,該書重新輯錄的紀、傳、志53篇,新增列傳60篇,刪去清人誤收者9篇,增補逸文數萬字,改動、補訂、刪除史文近萬處,并適當調整了原書的編次,同時還附錄了該書據以編修的“五代實錄”的遺文達100多萬字。提供了《舊五代史》相對完整可靠的文本,具有很大的文獻史料與學術研究價值。
原印行的《舊五代史》輯本共有:乾隆年間官刻的武英殿刊本、1921年豐城熊氏影印南昌彭氏藏本、1925年吳興劉氏嘉業堂刻甬東盧氏抄藏四庫原輯本等三種。目前比較通行的是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影印的百衲本,頗便讀者閱讀的有中華書局1976年的校點本(《二十四史》校點本之一),龔書鐸主編《白話精編二十四史·舊五代史》(巴蜀書社 2012年1月版),亦可供選讀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