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導讀】
《舊唐書》
《舊唐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紀傳體史籍,位列“二十四史”朝代順序的第十六部,又是自《史記》以來“正史”中卷帙最大的一部。該書上起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下迄哀帝天裙四年(907),記載了唐朝二百九十年的歷史。該書史料豐富,簡而有體,敘事有據,贍而不穢,“頗能存班、范之舊法”,是了解與研究唐代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典籍。
《舊唐書》二百卷,(后晉)劉昫等撰
劉昫(887—946),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人。后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明宗時,任兵部侍郎,又遷端明殿學士。長興三年(931),拜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廢帝入立,遷吏部尚書、門下侍郎,監修國史。入后晉,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晉高祖天福六年(941),石敬瑭命修唐史,參加修撰的有張昭遠、賈緯、趙熙、鄭受益、李為光、呂琦、尹拙、王伸、崔棁、李崧等人,由當時的宰相趙瑩監修。出帝開運二年(945)六月,全書告成。因劉晌已于開運元年(944),接替趙瑩任宰相,按唐朝以宰相監修國史之例,遂由劉晌奏上,故署名劉晌撰。因劉晌接任宰相不到一年,書已修成,故本書的組織規劃的實施者當為趙瑩,而實際執筆者當為張昭遠等人。所以,《舊五代史·趙瑩傳》說:“《唐書》二百卷,瑩首有力焉”。而張昭遠始終具體負責撰寫事宜,用力最勤。賈緯受詔不久即去職守喪,書成前一年才起復。
在我國歷史上唐朝是一個最為強盛的封建王朝之一,史館組織及征集史料的辦法均較前完善,歷帝均修有“實錄”,保存了豐富的“國史”資料。但自“安史之亂”以后,幾經戰火,生靈涂炭,典籍殆盡。五代后梁、后唐二朝,都曾想編修唐史,苦于材料散佚嚴重,未能著手。據當時的監修趙瑩奏文說:“自李朝喪亂,迨五十年,四海沸騰,兩都淪覆,今之書府,百無二三。臣等虔奉綸言,俾令撰述,褒貶或從于新意,纂修須按于囪章。既闕簡編,先虞漏略?!保ā段宕鷷肪硎恕罚┰谶@種情況下,為了修好《唐書》,趙瑩按照唐朝及后唐“諸司應送史館事例”的原則,上奏征集專門性史料的辦法,發動“三京諸道,中外臣僚,及名儒宿學”, (《五代會要》卷十八》)廣泛搜羅有關唐朝的史料。由此可見,該書在纂修之初,就非常注意史料的搜集。
自唐初以來便有在“實錄”基礎上撰寫“國史”的,主要有:姚思廉的《三帝紀傳》、吳兢的《唐書》、牛風及的《唐書》、韋述的《續唐書》、柳芳的《續唐書》、于休烈的《續唐書》等等。其中最為主要的吳兢的《唐書》與韋述的《續唐書》。此外,唐德宗以前的編年體唐史,武宗以前的唐代各帝實錄,宣宗以前的有關“禮法沿革”的各種典志,以及大臣奏議、諸公文集,乃至雜史、小說,都是后晉史官修史時的采摭對象。后晉年代短促,且為契丹所迫,連年用兵,石敬瑭父子對契丹族都自稱兒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屈辱最甚的王朝之一。在這戰亂頻仍的年代里,能修成《舊唐書》二百卷這么一部歷史巨著,又是“二十四史”中自《史記》以來最大卷帙的史書,當算是后晉一朝的突出致績。
《舊唐書》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因有些紀、傳篇幅過長,又分為子卷,故也有題為:“二百十四卷”的。該書原名《唐書》,后來為了和北宋歐陽修、宋祁等人編撰的《新唐書》相區別,才改名《舊唐書》。該書上起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下迄哀帝天裙四年(907),記載了唐朝二百九十年的歷史。是現存最早的一部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位列“二十四史”朝代順序的第十四部,又是自《史記》以來“正史”中卷帙最大的一部。其特點主要如下:
首先,后晉去唐未遠,因“安史之亂”的緣故,史料雖缺,文獻尚存,當時條件下能搜集到的史料總算是大體完備,功不可沒。清人趙翼的《廿二史劄記》曾評說:“當缺漏支詘中,仍能補綴完善,具見撰次之艱?!庇终f:“《唐書》因載籍散失,歷梁、唐數十年,未潰于成,直至晉始成書,則纂修諸臣搜剔補綴之功,不可泯也?!痹偌由稀杜f唐書》在纂修之時,于一般歷史事實,詳錄舊史,不隨便改動,因此《舊唐書》的修成,保存了許多十分珍貴的史料。對此,《廿二史劄記》卷十六又贊曰:“家狀送入史館者,國史即用之,不及改。五代修史時,亦即用之,不復改也,惟全錄舊文。而舊時史官,本皆名手,故各傳有極工者。如《高仙芝》、《封常清》二傳,似分似合;《常清傳》內,載其臨死謝表,郁勃悲涼,而繼之以仙芝之死嘆息數語,覺千載下猶有生氣。又如《郭子儀傳》,乃裴洎所修,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于文學也?!闭捎凇杜f唐書》史料頗稱豐富的特點,宋人司馬光撰《資治通鑒》時,有關唐史的取材方面,多舍《新唐書》而取《舊唐書》,由此可見,從史料保存及其完整性上的考量,《新唐書》并不能取代《舊唐書》,《舊唐書》的最大貢獻即在于此,其歷史地位是顯而易見的。
第二,由于參與過唐代“實錄”和“國史”撰述的,如令狐德棻、敬播、許敬宗、吳兢、韋述、柳芳、令狐晅、于休烈、崔龜從等人,都是唐朝史學名家。故《舊唐書》本紀的前半部分,即穆宗長慶(82l一824)以前的部分,多采用唐代官修“實錄”和“國史”舊本所記載的資料,取舍剪裁合適,文筆簡明清晰。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大抵長慶以前,本紀惟書大事,簡而有體,列傳敘述詳明,贍而不穢,頗能存班、范之舊法。”而實際參與《舊唐書》監修與撰寫的趙瑩、張昭遠、賈緯、趙熙、鄭受益、李為光、呂琦、尹拙、王伸、崔棁、李崧等人,也都是五代時期優秀的史官。自宣宗以下的后半部分,多由他們依據新搜集的史料,精心結撰之作,也大都條理清楚,可資史鑒。所以,清初學者顧炎武曾說:“《舊唐書》雖頗涉繁蕪,然事跡明白,首尾該贍,亦自可觀?!保ā度罩洝肪矶┶w翼的《廿二史劄記》也說過:“其余列傳,雖事跡稍略,而文筆極為簡凈。以《新書》比較,轉遜其老成。則五代修史諸人,如張昭遠、賈緯等,亦皆精于史學。”。這些評論,頗為公允。
第三,該書“本紀”二十卷,包括:“《高祖本紀》一卷、《太宗本紀》二卷、·嘯《高宗本紀》—卷、《則天武后》一卷、《中宗、睿宗》一卷、《玄宗本紀》二卷、《肅宗本紀》—卷、《代宗本紀》一卷、《德宗本紀》二卷、《順宗、憲宗》二卷、《穆宗本紀》一卷、《敬宗、文宗》一卷、《武宗、宣宗》一卷、《懿宗、僖宗》一卷、《昭宗、哀帝》一卷?!彼d內容,比較豐富,唐末昭,哀二紀,記述尤詳。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評曰:“宣、懿、僖,昭、哀五朝皆無實錄。既無實錄,其事跡易致遺失,而晌時相去近,比宋敏求傳聞更確,纂修者偶爾訪求而得其詳,惟恐泯沒,故遂不憚多載之歟!此所載皆是實事。”
第四,“列傳”一百五十卷,包括:“《后妃列傳》二卷、《李密等列傳》四卷、《宗室列傳》九卷、《諸臣列傳》一百八卷、《外戚列傳》一卷、《宦官列傳》一卷、《良吏列傳》二卷、《酷吏列傳》二卷、《忠義列傳》二卷、《孝友列傳》一卷、《儒學列傳》二卷、《文苑列傳》二卷、《方伎列傳》一卷、《隱逸列傳》一卷、《列女列傳》一卷、《突厥等列傳》九卷、《叛臣列傳》二卷”,記載了有一千八百多人的事跡,保存了許多真實而有價值的史料。例如:李密、王世充、竇建德、薛舉等二十五人的傳記,就記載了隋末人民大起義的情況。《黃巢傳》雖列于《叛逆列傳》之中,但保留了黃巢大起義的許多重要資料。在《儒學列傳》與《文苑列傳》等中,對唐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如魏徵、郭子儀、韓愈、柳宗元、李白、杜甫、姚思廉、孔穎達等人的生平事跡,均有較詳細的記載?!斗郊苛袀鳌穭t記載了天文學家僧一行、袁天綱,醫學家孫思邈、張文仲,著名僧人玄奘等人的生平與成就,為后人了解與研究唐代的科技文化的提供了可靠的史料?!痘鹿倭袀鳌返?,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唐中期以后政治昏亂的情況。《突厥》等列傳中,有關國內外各少數民族的記載,分量比其他各史尤多,史料也比較可靠。所涉及的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婚姻的紀實,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北方、西北、東北、西南許多少數民族的歷史記錄,唐王朝與朝鮮、日本,尼泊爾、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國的關系,對研究少數民族的歷史以及中外交通史,均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珍貴價值與學術參考意義。
第五,該書“志”分:“《禮儀》、《音樂》、《歷》、《天文》、《職官》、《食貨》、《五行》、《輿服》、《刑法》、《地理》、《經籍》”十一門類,雖有簡略之嫌,殊非完整的一代之制,然與《新唐書》的“志”相比,還是能反映唐代典章制度的概況,仍有參考價值。例如《食貨志》中所敘及的唐代均田制、租庸調制和兩稅法,頗稱翔實,這對研究唐代土地制度與賦稅制度的沿革與變化,提供了十分可貴的第一手資料;此外還保留了一些錢幣、鹽法、漕運、倉庫乃至雜稅、榷酤等有關經濟史的資料?!堵毠僦尽分饕罁?a target="_blank">《唐六典》,并記載了代宗永泰二年(766)時官品的變革。《音樂志》主要陳述唐代雅樂的沿革,宮廷音樂的種類,并搜集太常樂章。史料主要來自唐國史音樂志等,頗為珍貴。《禮儀志》主要根據《大唐開元禮》,且多引用奏書,亦稱詳備?!稓v志》和《天文志》里,記錄了唐代著名天文歷法家李淳風和僧一行制定的《麟德歷》和《大衍歷》比較完整的內容?!段逍兄尽妨信e各地不同的自然災害,其中還有不少反映民生困苦、工商業狀況和國內外交通方 面的資料?!遁浄尽酚涊d唐代帝、后、王、妃以及百官按品級規定的車輿、衣冠、服飾制度,用以區別貴賤士庶,是封建等級制度的具體體現?!缎谭ㄖ尽份d錄了唐代法典律、令、格、式的制訂過程,并有關于執行情況的概略敘述。《地理志》四卷,記載了全國邊防鎮戍的分布和兵馬人數,并以天寶十一年(752)疆域為準,分道敘述了各地州縣設置和戶口等情況。《經籍志》基本錄自唐毋煚的《古今書錄》,由于《古今書錄》今已佚,故唐代開元之前“經、史、子、集”四部的書籍概況,賴以保存了下來,后人也可借此得知《古今書錄》之大概,且志序也扼要敘述了安史之亂后直至后梁遷洛期間國家書籍的殘損情況。
當然,該書也存在許多明顯的缺點與不足:
首先,由于該書纂修于后晉亂世,又出自眾手,修撰時間短促,不可避免有些粗率。有時轉抄的痕跡也很明顯,甚至一件公文,在紀和傳里同時抄進,造成了不應有的蕪雜。再因所掌握的史料多寡不一,部分本紀敘事,冗雜支蔓,如高祖至代宗,基本脫胎于吳兢、韋述等《唐書》帝紀;德宗至文宗,大體圍繞相關實錄多寡加減、編纂而成。武宗以下,則與前半部可以直接引用實錄的情況不盡相同,基本上采用的是賈緯《唐年補遺錄》。而某些列傳的人物記述,又有僅列官階履歷,事跡極少,失之過簡,或時有重復,或一人兩傳,或一事重見等現象,故后世學者對此曾加指責。
第二,十一“志”中,《歷志》僅載及高宗朝;《經籍志》收錄時限亦僅至開元而止,其后二百余年的著述,均無著錄,且刪去了《古今書錄》各部類下的小序,開了此后史志目錄無小序的陋例;《地理志》僅根據天寶十一年(752)的疆域區劃,已不妥帖,州縣遷革增損又每與前史重復。另外,在根據舊史的同時,少有檢照,對一些歷史人物及其事件的隱諱與溢美,亦在所難免。再者,因撰稿時間倉促,有些轉抄自唐實錄、國史的痕跡都沒能抹掉,存在許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樣,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從宋仁宗慶歷年間起,北宋朝廷認為《舊唐書》蕪雜不精,另命歐陽修和宋祁纂修《唐書》。歐陽修和宋祁的《唐書》刊布后,署名劉昫等纂修的《舊唐書》遂不再流傳了。從南宋紹興年間的朱倬刻本之后,《舊唐書》就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直至明嘉靖十七年(1538),浙江余姚人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到宋刊殘稿,請蘇州府學訓導沈桐在蘇州府學里對書稿作了校對并重梓布行,史稱“聞人本”。此后為了區別這兩種《唐書》,才把后晉劉昫等所纂修的稱為《舊唐書》,而將歐陽修、宋祁等后修的《唐書》命名為《新唐書》。清朝乾隆年間編修《四庫全書》時,命沈德潛等人對《舊唐書》與《新唐書》重新作了???,并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即成了清乾隆年間官刻的武英殿本。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百衲本是用南宋紹興刊本殘存的六十七卷,配以聞人銓本影印的。頗便讀者閱讀的有中華書局1975年的校點本(《二十四史》校點本之一),龔書鐸主編《白話精編二十四史·舊唐書》(巴蜀書社 2012年1月版),亦可供選讀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