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導讀】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是一部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游歷西域、印度19年間之旅途見聞錄。該書記敘了西域、印度共138個國家、城邦和地區的情況,包括疆域、山川氣候、風土人情、語言、宗教、佛寺等內容。所載豐富多彩、翔實可靠,成為研究中世紀中亞、南亞各國歷史、地理、宗教、文化藝術以及中西交通的極為重要而珍貴的文獻史料。且文辭優美,宜于誦讀,也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學價值的名著。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唐)釋玄奘口述、釋辯機編。
玄奘(600—664),通稱“三藏法師”。俗姓陳,名祎,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玄奘幼年聰明好學,父母早亡,哥哥長捷把他攜往東都洛陽凈土寺,在那里玄奘成為少年行者,開始學習佛教經典。隋大業八年(612),玄奘正式出家,此后六年間居洛陽凈土寺研讀佛經。后赴首都長安,游歷成都、荊州(今湖北江陵)、揚州、蘇州、相州(今河南安陽)、趙州(今河北趙縣)等地,遍訪名師,后復至長安,問學于法常、僧辯兩位大師,被稱為“佛門的千里駒”,譽滿京城。鑒于當時佛教各學派在一些問題上存在矛盾看法,佛教經典中也有不盡統一之處,他便決心西行求法,以釋心中之疑。
唐貞觀元年(627),玄奘從長安出發,孤身踏上萬里征途,開始了他的西行。途經今甘肅武威出敦煌,沿西域北道過今新疆及中亞地區南下,沿途拜師求學,尋訪圣跡。貞觀五年(631)抵達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入名剎那爛陀寺,從主持戒賢大師學習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經論和因明學(邏輯學)等。五年后離開那爛陀寺外出游學,足跡遍及東南西北中五印度諸國。玄奘游學回來以后,在寺內主講《攝大乘論》、《唯識決擇論》,著書立說。貞觀十五年(641),曲女城辯論會開始,戒日王請玄奘為論主,稱揚大乘,經十八日的辯論,玄奘和各教派各學派的學者相互駁議,取得勝利,從此聲振五印度。貞觀十六年(642)玄奘謝絕了戒日王和那爛陀寺眾僧的挽留,攜帶佛經以及許多佛像等東歸,貞觀十九年(645)回到了闊別已久的首都長安。玄奘此行,歷時19年,過百余國,行程五萬里,戰勝無數艱險,用20匹馬馱回來梵文大小乘經律論657部。
玄奘將帶回來的經典安置在弘福寺之后,日夜兼程,向洛陽進發,拜見唐太宗李世民于儀鸞殿,報告赴印取經經過。李世民迎慰甚厚,即對玄奘建議說:“佛國遐遠,靈跡法教,前史不能委詳,師既親睹,宜修一傳,以示未聞。”于是玄奘口述,由門弟子辯機執筆的《大唐西域記》一書,于貞觀二十年(646)七月完成了。玄奘奉唐太宗詔,先后在弘福寺、大慈恩寺集合名僧,擺設譯場,從貞觀十九年五月至龍朔三年(663),9年間主持翻譯佛經75部1335卷。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玄奘因多年勞累,力疾翻譯,二月五日夜半與世長辭,葬于長安浐水之濱白鹿原。總章二年(669)四月八日,唐高宗敕令遷葬玄奘法師于樊川北原,并營建塔宇。神龍元年(705),唐中宗敕令在兩京各建一佛光寺,追謚玄奘為“大遍覺法師”。
玄奘是一位杰出的旅行家、翻譯家和佛教哲學家。玄奘的翻譯,代表了我國古代翻譯佛經史上的最高成就。他提出的“五不翻”原則,規定凡漢文中無可對應和佛教特用的詞語,只音譯而不意譯,以避免望文生義。他的譯文凝練而精美,既保持了原本的文采風貌,又顯示了漢文的典雅、明暢。他的卓越活動在歷史上曾經為溝通中印文化,促進中外關系和中西交通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又稱:《西域記》、《西域志》、《西域傳》、《西域行傳》、《玄奘行傳》、《玄奘別傳》等等。該書以玄奘的旅行為經,地理的敘述為緯編纂而成的。全書卷首有敬播的序(麗刻大藏本)及于志寧的序(宋、元、明刻大藏本),卷末附有其門弟子辯機撰的記贊。內容可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卷順著西行的往程,記述高昌以西的三十四國。首有玄奘自序一小段。其次依印度古代的世界構成說,敘述四天下及瞻部洲形狀,四方國土的特征等。再次總序黑嶺以東西域諸國的概況。最后正敘西域阿耆尼、屈支、跋祿迦等以至雪山以南的迦畢試,共三十四國。
第二部分:即第二卷至第十一卷,順著游歷印度的行程,記述五印度八十二國。其中:第二卷先總敘印度概況,包括名稱、地勢、度量、歲時、都邑、衣食、教育、宗教、族姓、兵制、刑法、禮儀、喪葬、行政、租稅、物產以及貿易、貨幣等項,以下再依次分述北印度濫波、那竭羅喝、健馱邏三國。第三卷記載北印度烏仗那等八國。第四卷記錄北印度磔迦等五國,及中印度波理夜呾羅等十國。第五卷記述中印度羯若鞠阇等六國。第六卷述及中印度室羅伐悉底等四國。第七卷敘述中印度婆羅痆斯等五國。第八、第九兩卷,分述中印度摩揭陀國。第十卷,敘述中印度伊爛拏缽伐多等四國,東印度迦摩縷波等七國,以及南印度憍薩羅等六國。第十一卷敘及路次傳聞,先附出印度以外的僧伽羅國,次敘述南印度恭建那補羅等七國,西印度阿難陀補羅等三國,南印度鄔阇衍那、擲枳陀二國,中印度摩醯濕伐羅補羅國,西印度信度、茂羅三部盧二國,北印度缽伐多國及西印度阿點婆翅羅等五國,中間記述路次傳聞,附出印度以外的波刺斯國,共二十三國。
第三部分:即第十二卷,順著離印度回國的歸程,記述西域南道漕矩吒等二十二國。
各卷中還附帶提到了覩貨邏故國,洛護羅等三國,室利差呾羅等六國,那羅稽羅等四國,都邏折摩馱那和納伐波故國共十六國。
該書敘述了玄奘所見所聞的138個城邦、地域和國家的情況,其中110個是他親自經歷的,28個是從傳聞得知的。《大唐西域記》較詳細地記載了各地的地形地貌、風土人情、城關交通、物產氣候、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書中記述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闊,從新疆西抵伊朗和地中海東岸,南及印度半島與斯里蘭卡,北達今中亞南部、阿富汗東北部,東至今印度支那半島和印度尼西亞一帶。因此,該書被稱為“東方三大旅行記”之一,在世界文明史上享有盛譽。
該書的另一大特點是對當時佛教傳播的情況敘述極為詳盡。書中描述當時五印度以外的西域五十六國中,佛教傳播達二十余國,以奉小乘說一切有都占多數,盛行大乘佛教的各國,寺院也多至數百,僧眾多的超過萬人。而五印度八十二國中,佛教流行達七十三國,其中奉小乘佛教的約四十五國,奉大乘佛教出十七國,大小乘兼學的十一國。書中還記錄了當時佛教在印度衰落的情況。
該書于各地見聞所及的佛教史跡,基本記載無遺,而對摩揭陀方面尤詳。舉凡與佛陀的本生、降誕、成道,說法、入滅以及分舍利、建塔、造像等有關的遺跡,佛滅年日的傳說,諸大弟子遺事以及佛滅后歷次結集,部派分裂,阿育王、迦膩色迦王建立石柱、造塔等事項,著名的伽藍、勝跡等,都就各地分別記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關于歷代諸大論師的記述,從迦多衍那、馬鳴、龍樹、提婆、無著,世親、陳那、清辯、德慧、安慧、護法、以及脅尊者、童受、世友、法救、如意、眾賢、德光,以迄當時的大家戒賢、勝軍等,均有涉及,這對于印度佛學史的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另外,關于那爛陀寺沿革、規模和學風,藝術上卓有成就的阿折羅窟寺的宏麗雕刻,這些古寺后來都湮沒無聞了,全靠該書的記載,后人才能得以了解當年的輝煌。佛教以外,如尼乾子教派在各地的傳播,大自在天、那羅延天、日天等崇拜,以及著名的天祠等,在該書中亦都有記述。
該書內容雖以游歷見聞為主,但其素材多取自西域和印度古籍,或訪問耆舊,或參考中國古師的行傳。其中附記土俗、博物,豐富多采,尤多前史所未聞。因此,該書一出,當時學者都驚為奇制,在著述中竟相援用,如唐道宣著《釋迦方志》、道世著《法苑珠林·感應篇·圣跡部》、慧立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等,都以該書為主要典據的。官書如《新唐書》等亦多采用。膾炙人口的明代小說《西游記》,也是根據該書所提供的素材而創作撰寫的。
總而言之,《大唐西域記》首先是一部極為重要的價值歷史與地理文獻。雖然在玄奘之前也不乏對中亞和南亞的記載,但如《大唐西域記》那樣詳載山川地形、城邑關防、交通道路、風土習俗、物產氣候、文化政治的書籍卻不多見。玄奘在書中追述了138個城邦、國家的情況,地域相當廣闊,這些記載,使得7世紀時中亞、南亞等地的概況躍然紙上。《大唐西域記》對于印度歷史的貢獻則更加巨大。今各國學者研究戒日王時期的印度史,以至七世紀以前的印度史,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宗教或文化等方面,沒有一個人不引用《大唐西域記》的材料。因其內容豐富,材料翔實,被印度史學家視作史籍珍品,被譽為研究中世紀印度歷史及哲學史、宗教史、文化史的瑰寶。
《大唐西域記》也是一部重要的宗教史資料,尤其是對于佛教史的研究來說,具有更為重要的價值。它敘述了西域五十六國和五印度的佛教內部大小乘勢力消長和宗派分布的情況,也敘述了當時佛教和“異道”勢力分布的狀況,書中關于佛教史上的重要活動和重要人物,佛教遺跡等也多有翔實的記載。例如佛滅后幾次重大的結集,大乘的許多大師,如馬鳴、龍樹和提婆、無著與世親的活動等。
《大唐西域記》的重要史料價值還表現在對中外交通的記載上。古代中國和外界(尤其是中亞、西亞和南亞)的交往,對于我國文明的發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大唐西域記》對于這方面的生動記述,展示了當時繁榮的東西交通。至于玄奘在印度從師受學,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為眾講學,從事著作,以及與拘摩羅王和戒日王的會見等,更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美談。
《大唐西域記》在文學方面也有很高的價值。六朝以來的聲韻和諧、造句齊整、選詞典麗的影響,在該書中是顯而易見的。綜觀全書,卻又并不拘泥于舊有的格式,而是與散文融合在一起,既便于敘述,又宜于誦讀。書中關于宗教的敘述,莊嚴隆重;關于玄奘見戒日王等的會談,則溫文得體;關于一些神話傳說的故事,尤其寫得有情有景,生動如畫。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來細心閱讀和欣賞的。
《大唐西域記》的版本較多,現存最早版本是敦煌所出的唐寫本(殘存卷一與卷三部分內容)。其它主要還有北宋崇寧二年(1103)福州等覺禪院刻本(殘存卷四)、明洪武南藏本、清代則有墨海金壺本和守山閣本等。
《大唐西域記》的記述范圍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所以成為世界各國學者所重視的瑰寶,各國學者紛紛加以翻譯和研究。《大唐西域記》的最早的外文翻譯本是儒蓮的法譯本,此后還有瓦特斯的英譯本、堀謙德的日譯本等。
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巽的校點本。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向達輯敦煌、福州等覺禪院、金藏三殘本的合刊影印本。1985年中華書局又出版了季羨林等的《大唐西域記校注》,這是對于《大唐西域記》進行全面校刊、注釋和研究的第一部著述,博采中外之長,縱考古今之變,參閱了14種版本和11種參考書,以及中外學者研究成果500余種,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可供讀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