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導讀】
《紅樓夢》導讀
涂秀虹
“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一曲紅樓多少夢,情天情海幻情身。”清代《京都竹枝詞》如是曰。《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頂峰上的明珠,也是最為獨特的一部小說。它不像《三國演義》、《水滸傳》寫軍國大事;不像《西廂記》、《牡丹亭》純粹的小情小愛;也不像《金瓶梅》純粹寫人之惡欲。《紅樓夢》寫的是男女愛戀、世情冷暖,但又充滿詩意,充滿美好的追求和憐惜;寫的是日常生活,家長里短,卻又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紅樓夢》,一百二十回,(清)曹雪芹、高鶚著
曹雪芹,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陽,先世原是漢人,明末入滿洲籍,屬滿洲正白旗。關于曹雪芹生平的文獻記載很少,學術界對于曹雪芹的生卒年也存在爭議。
大約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5年),《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出生在江南顯赫的百年望族曹家。曹家的興衰與皇族政權的變更、統治階層內部的矛盾關系密切。曹家祖上因功顯貴,至于曹雪芹的曾祖一輩,更與皇族關系特殊。曹雪芹的曾祖母孫氏是康熙帝玄燁的乳母,祖父曹寅少年時做過玄燁的伴讀。因此,康熙在位,曹家特別得寵。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被派任江寧織造,曹璽身后,曹寅繼任,且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使,極受康熙寵信。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負責接駕,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颙、曹頫先后繼任江寧織造。曹家祖孫三代四人擔任此職達60年之久。
康熙去世后,曹家開始失勢。雍正五年,曹頫以“行為不端”、“騷擾驛站”和“虧空”罪名革職,家產抄沒。曹頫下獄治罪,“枷號”一年有余。“鐘鳴鼎食”之家,一夜之間,“樹倒猢猻散”。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
曹雪芹自幼生長于風月繁華的秦淮之地,大約十三四歲時隨著全家遷回北京。從此境遇潦倒,生活艱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移居北京西郊,“滿徑蓬蒿”,“舉家食粥酒常賒”。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因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這年除夕,貧病無醫而去世。享年大約只有40來歲。敦誠《挽曹雪芹》詩以“孤兒渺漠魂應逐,新婦飄零目豈瞑” 這樣哀切的句子,描寫曹雪芹最后的凄涼。
盛極而衰,這就是曹雪芹的出身和早年的生活背景。生活的巨大變化,使他不禁對貴族家庭的衰敗唱出憂傷的挽歌,《紅樓夢》深切地表達了他對人生無常和世情冷暖的體驗,表現了世事無常帶來的幻滅感傷情緒,客觀上也表現了對傳統文化和社會制度的思考。《紅樓夢》是曹雪芹在窮困潦倒中以堅韌的毅力完成的一部巨著,寫作時間前后達十來年,增刪五次,但最終留下的《石頭記》仍是未完稿。
《紅樓夢》后四十回一般認為是由高鶚續補完成的。高鶚(約公元1738一約1815年),字蘭墅,號紅樓外史,祖籍遼東鐵嶺。他可能在曹雪芹《紅樓夢》佚稿的基礎上修輯、編撰而成后四十回。
《紅樓夢》既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集大成之作,充分表現了小說“文備眾體”的特點,又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被稱為中國封建末世的百科全書,表現了曹雪芹在文學藝術和傳統文化諸多方面極高的造詣。這與曹雪芹的家學淵源有關。曹家不僅是“百年望族”,也是“詩禮之家”。曹璽“少好學,深沉有大志”。曹寅則是著名的詩人、學者兼藏書家,他曾奉旨在揚州主持刊刻《全唐詩》和編纂《佩文韻府》。曹雪芹從小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工詩善畫,多才多藝。他的詩,立意新奇,風格近于唐代詩人李賀。他喜歡畫突兀奇峭的石頭,以此寄托抑郁不平之氣。
《紅樓夢》敘寫一個貴族之家由盛而衰的全過程,以家庭日常生活為表現對象,以兒女之情、人情世故為描寫重心,又因為賈府的社會地位和生存方式,而上及朝廷后宮、高官貴族,下及市井寒微、農村佃戶,反映的生活面極為廣闊,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封建文化千瘡百孔的弊病,從而客觀上揭示了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歷史趨勢。
內容如此豐富復雜,作者的創作主旨和作品所客觀呈現的主題思想必然都是多元復雜的。小說開篇一段話說明了作者的創作緣起與小說題旨:
此書開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后,故將真事隱去,而撰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隱夢幻識通靈”。但書中所記何事,又因何而撰是書哉?自云: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推了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須眉,誠不若彼一干裙釵!實愧則有余,悔則無益之大無可奈何之日也。當此時,則自欲將已往所賴,上賴天恩,下承祖德,錦衣紈绔之時、飫甘饜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負師兄規訓之德,以致今日一事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記,以告普天下人。
接著又有一首詩道:“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情癡抱恨長”,是創作緣起,此“恨”表現在小說多重悲劇的抒寫中。
首先是兒女真情的悲劇。
小說第一回批評此前大量出現的才子佳人小說“大半風月故事,不過偷香竊玉,暗約私奔而已,不曾將兒女之真情發泄一二”。而《紅樓夢》表現的是兒女之間純美的感情。小說最為細膩描寫的,首先是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紅樓夢》是第一部把愛情描寫得如此美好的敘事文學。此前的文學中,抒情文學因為文體的緣故,其抒情敘事的深度廣度無法跟敘事文學相比。敘事文學中,此前有過像《西廂記》、《牡丹亭》這樣影響很大的作品,其情可謂強烈,但究其實,所表現的還只是人類原始的欲望,很難說到純潔美好的愛情。只有《紅樓夢》,寫出愛情在兩小無猜中滋生,在耳鬢廝磨中成長,在風風雨雨中成熟,在大廈傾頹中毀滅的過程,寫出如此甜美又如此痛徹肺腑,如此情深深、意綿綿的真情。
但是,賈寶玉和林黛玉以個人志趣為基礎的愛情,與封建家庭以現實利害為前提的婚姻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才華橫溢的林黛玉,由于寄人籬下的生活,形成了自尊、敏感而又孤僻的性格,不能滿足封建家長擇媳的要求。而擔心后繼無人的賈府,在賈寶玉身上寄托了“重整祖裘,克振家聲”的家族厚望。為此,家長們為寶玉選擇了薛寶釵為妻,這是個“德言工貌”樣樣符合封建家族利益要求的女子。寶玉對寶釵并非全無好感,他羨慕寶釵的美貌,可是外表的美麗引起的愉悅,并不能代替心靈的相契產生的幸福。薛寶釵也是一位美好的女子,才華出眾,性格溫和,但家族的安排、現實的需要,使她陷于無愛的婚姻之中。薛寶釵是家族利益和封建禮教尊嚴的殉道者。
其次,“風塵懷閨秀”,亦即“謾言紅袖啼痕重”,必然是“情癡”之“恨”的題中應有之義。以“悲金悼玉”的愛情婚姻悲劇為主線,《紅樓夢》還寫出了“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的眾多女兒的悲劇。
小說描寫了一座煙柳繁華的大觀園,這里生活著寶玉和一群青春美好的女兒:出類拔萃、多愁多病的黛玉,才貌雙全、老成持重的寶釵,精明能干、自尊自重的探春,英豪闊大、爽朗樂觀的湘云,才華絕世、性情古怪的妙玉,身居下賤、心比天高的晴雯,識大體顧大局、善解人意的花襲人……“情切切良宵花解語,意綿綿靜日玉生香”,“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塚飛燕泣殘紅”,“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苑夜擬菊花題”,“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櫳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紅院劫遇母蝗蟲”,“蘅蕪君蘭言解疑癖,瀟湘子雅謔補馀香”,“琉璃世界白雪紅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蘆雪庵爭聯即景詩,暖香塢雅制春燈謎”,“杏子陰假鳳泣虛凰,茜紗窗真情揆癡理”,“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館聯詩悲寂寞”……多少如詩情境,多少如花美靨,百花爭妍的大觀園展現了青春、生命、愛情之美。
然而,鐘靈毓秀的女兒們無可避免地走向悲劇的結局。金陵十二釵中賈府“四春”,正應了“原應嘆息”的語讖;活潑可愛的史湘云,“終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清高自許、目無下塵的妙玉,“欲潔何曾潔”,“終陷淖泥中”;大觀園的座上客,呼風喚雨、氣勢跋扈的王熙鳳,最終“哭向金陵事更哀”。副冊、又副冊中的眾多女子命運更為悲慘,晴雯被逐出大觀園后抱恨夭亡,司棋、鴛鴦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選擇自盡……百花爭妍的大觀園最終變成了寒風蕭瑟、草木凋零的荒園。
《紅樓夢》的深刻之處在于,在愛情婚姻悲劇的描寫中,溶入了作者對時代、人性、文化的深刻思考。對于眾多女兒的悲劇,小說并不歸因于個別惡人構陷。其中的一些悲劇是封建勢力的直接摧殘,但是更多的悲劇是“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為之而已,是幾千年積淀而凝固下來的正統文化的深層結構造成的性格悲劇。《紅樓夢》在哀悼青春、生命之美被毀滅的同時,深刻地揭示了造成這種悲劇的根源,作者以如椽巨筆揭示了兒女真情悲劇和女兒悲劇產生的時代、社會和個人的原因,促使人們對封建社會和文化進行深刻的反思。
第三是“盛席華筵終散場”之“恨”, 錦衣紈绔、飫甘饜美生活的幻滅,封建大家庭沒落的悲劇。
《紅樓夢》里的榮寧二府,“功名襲世,富貴傳流”,正是康乾時期貴族世家的典型代表。《紅樓夢》細致描寫了賈府這個貴族之家如何從鮮花著錦的盛世,無可奈何地走向末世,最后一敗涂地的悲劇。這個貴族世家的衰敗有著諸多原因,荒淫、奢侈、內爭、一代不如一代,每一件的敘述都令人感慨、哀痛。寧國府的荒淫令人發指;秦可卿出殯,賈元春省親,那奢華糜費的程度驚人;就是日常的消費也奢侈豪華,如四十一回寫劉姥姥在大觀園吃的一道普通小菜茄子,需要十來道精細工序,配以葷素各色山珍海味,劉姥姥聽得直叫“佛祖”。
因為內爭,一個體面的貴族之家,經常鬧得雞飛狗跳。主子和主子之間,奴仆和奴仆之間,甚至主子和奴仆之間,勾心斗角、明爭暗斗。抄檢大觀園是諸多矛盾的集結,正如探春所說:“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里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涂地!”抄檢大觀園正成為賈府抄家的前奏。
賈府的男人們不是昏聵無能,就是荒淫墮落,他們是腐蝕賈府根基以致傾頹的一群蛀蟲。賈府實際掌權者是王熙鳳,她既有男性統治者那樣極端強烈的權力欲與金錢欲,又稟賦了日月精華,靈氣所鐘,有著非凡的智慧、才干和美貌;既努力維持賈府的家族利益,又極端利己,斂財,貪婪,殘暴,狠毒。她私通關節,隨意操縱官府,制造冤案,最終加速了家族的滅亡。
賈府的盛衰是封建末世社會生活的縮影,小說以此客觀表現了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和罪惡。小說通過對賈府姻親關系的敘述,貫穿起史、王、薛等大家族的描寫。這四大家族是權傾天下的利益階層、特權勢力,攫取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四家皆聯絡有親,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扶持遮飾,俱有照應的”。小說第四回借門子之口說:“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個私單,上面寫的是本省最有權有勢、極富極貴的大鄉紳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時觸犯了這樣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連性命還保不成呢!所以綽號叫作‘護官符’。”小說還設置了一些具有敘事和結構功能的人物,如賈雨村,以這個人物聯系賈府內外,在賈府家庭生活的情節中穿插一些涉及家庭之外社會生活的情節,如賈雨村葫蘆判案,如賈雨村為賈赦奪取石呆子二十把古扇子,逼得石呆子家破人亡,等等,這樣既自然寫出了賈府與外面世界的聯系,又客觀表現賈府沒落的時代必然性,賈府是在整個社會的沒落中沒落的。
所有這些悲劇,凝聚為賈寶玉這個“情癡”之“恨”。 魯迅說:“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之者,獨寶玉而已。”(《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四篇)小說寫一塊無才補天的頑石,被一僧一道攜入紅塵,幻化為賈寶玉,進入溫柔富貴鄉,經歷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窮通變化。小說通過賈寶玉獨特的視角表現世事無情、人生無常,表現作者深邃的思考和綿綿的哀傷。
《紅樓夢》內涵之豐富,為古今小說之最。清末護花主人總評說:“一部書中,翰墨則詩詞歌賦,制藝尺牘,爰書戲曲,以及對聯匾額,酒令燈謎,說書笑話,無不精善;技藝則琴棋書畫,醫卜星相,及匠作構造,栽種花果,畜養禽鳥,針黹烹調,巨細無遺;人物則方正陰邪,貞淫頑善,節烈豪俠,剛強懦弱,及前代女將,外洋詩人,仙佛鬼怪,尼僧女道,娼伎優伶,黠奴豪仆,盜賊邪魔,醉漢無賴,色色皆有;事跡則繁華筵宴,奢縱宣淫,操守貪廉,宮闈儀制,慶吊盛衰,判獄靖寇,以及諷經設壇,貿易鉆營,事事皆全;甚至壽終夭折,暴亡病故,丹戕藥誤,及自刎被殺,投河跳井,懸梁受逼,并吞金服毒,撞階脫精等事,亦件件俱有。可謂包羅萬象,囊括無遺,豈別部小說所能望見項背。”(《紅樓夢》三家評本1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展現內容,如此紛繁復雜的生活內容,必然無法按照單線或雙線的形式來結構小說,而必須以網狀結構的形式,才能完成小說全面立體表現豐富復雜生活內容的需要。網狀的小說結構按照生活流自然的方式舒卷自如的鋪展,但其敘事頭緒紛繁,錯綜復雜,實需作者對小說內容有通盤的考慮、縝密的安排,對生活原型有更為理性的分析和提煉。對于《紅樓夢》的主要內容和情節結構,護花主人總評曾經作過細致的梳理和分析,他把全書一百二十回分為二十一段,“至于各大段中尚有小段落,或夾敘別事,或補敘舊事,或埋伏后文,或照應前文,禍福倚伏,吉兇互兆,錯綜變化,如線穿珠,如珠走盤,不板不亂”。
《紅樓夢》巨大的藝術成就,突出地表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說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達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給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有幾十人。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如此評價:“至于說到《紅樓夢》的價值,可是在中國底小說中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點在敢于如實描寫,并無諱飾,和從前的小說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總之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后,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旑旎和纏綿,倒是還在其次的事。”《紅樓夢》沒有把人物寫成某種思想或性格的類型化身,更沒有把人物當作說教的工具。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展現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動性、豐富性和復雜性。
《紅樓夢》中的人物“人各一面”。如第三回寫迎春、探春、惜春三個姐妹。在惜春的描寫之后,甲戌本有個眉批:“渾寫一筆更妙,必個個寫去則板矣。可笑近之小說中,有一百個女子,皆是如花似玉,一付臉面。”
因為人各一面,所以,小說中眾多人物可以其年齡、身份、地位等劃分出多種類型,但卻沒有一個人物不是獨特的。如同為太太媳婦,王夫人、邢夫人、尤氏迥然不同,王熙鳳和秦可卿天壤之別;同為寄居,黛玉、湘云、寶釵判然分明;同為大丫環,襲人、紫鵑、彩云、金釧兒絕不會令人混淆。
《紅樓夢》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已經超越了此前小說“善惡忠奸”類型判斷的認識水平,而達到了“美丑泯絕”的審美高度,也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真”的人物。
比如賈寶玉,貴族公子,無拘無束,叛逆傳統,不喜讀“四書”之外的正經書,不愿與一般士大夫諸男人交往,不熱衷舉業并厭棄八股文,不習慣峨冠博帶吊賀往還甚至晨昏定省等繁文縟節,不關心家族盛衰。然而這些能說得上是什么優點嗎?而且,他也確實頑劣異常,不喜務正,內闈廝混,還常有些莫名其妙的語言,瘋瘋癲癲的小癖好。庚辰本第十九回脂硯齋有一條夾批道:“聽其囫圇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觸之心,審其癡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見之人,亦是未見之文字,說不得賢,說不得愚,說不得不肖,說不得善,說不得惡,說不得正大光明,說不得混賬惡賴,說不得聰明才俊,說不得庸俗平凡,說不得好色好淫,說不得情癡情種,恰恰只有一顰兒可對。”賈寶玉的形象無法歸于善惡類型,但無疑個性鮮明而獨特。
《紅樓夢》被稱為詩人小說,不僅大量使用詩句和詩一般的語言,其人物形象、情境描寫、情節發展意蘊,都富于詩情畫意和象征意味,具有濃郁的詩化色彩,給讀者帶來極大的審美愉悅。
前人評“《石頭記》脫胎在《西游記》,借徑在《金瓶梅》,攝神在《水滸傳》”。(《太平閑人(石頭記)讀法》)藝術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紅樓夢》顯然繼承和吸收了前代詩詞歌賦小說戲曲以及其他各種藝術的滋養,集大成而揚棄、超越,金蟬脫殼,點鐵成金,成為中國古典小說乃至中國文學史上的頂峰之作。
《紅樓夢》一經問世,即“不脛而走”,廣為傳抄,而且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紅學。紅學的發展經歷了以評點派、索隱派、吟詠派為代表的舊紅學、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胡適俞平伯為代表的新紅學,至今為學術研究之顯學。這部偉大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家喻戶曉,翻譯成藏、蒙、維吾爾、哈薩克、朝鮮等多種文字,而且在國際上廣泛流傳,已有英、法、俄等十幾種語種的譯本,還有不少外國學者潛心于《紅樓夢》的研究。《紅樓夢》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
《紅樓夢》的版本,一般可分為兩個系統。一是脂本系統,附有脂硯齋、畸笏叟等人評語,80回,至今已發現十多種,主要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甲辰本、戚蓼生序本等。二是程高本系統,120回。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程偉元和高鶚將《紅樓夢》前80 回與后40回合并,以木活字排印,題名《新鐫全部繡像紅樓夢》,此本通稱“程甲本”。次年,又出版了經過“補遺訂訛”、“略為修輯”、重新排印的“程乙本”。
人民文學出版社近年影印出版了多種脂評本,利于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初版的《紅樓夢》,以庚辰本為底本,至今已修訂再版多次,頗便閱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紅樓夢》三家評本也多次再版,可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