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3-08-23 10:42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涂秀虹

【國學經典導讀】

 

《三國志演義》導讀

涂秀虹

 

《三國志演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經過魏晉至元明千百年的世代累積,由天才作家羅貫中寫定,成為我國歷史演義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典范性作品。《三國志演義》是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結晶,其卓越的史識,深刻的哲理,使之具有巨大而永恒的思想價值和藝術魅力,被認為是中國政治、軍事、外交的“百科全書”,有志圖王者的啟示錄。

 

《三國志演義》,一百二十回,明羅貫中著。

《三國志演義》是一部在史傳的基礎上,經過民間傳說與民間藝人的創作,最后由文人寫定的“世代累積型”長篇小說。它一方面利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資治通鑒》等史書所提供的豐富史料,另一方面大量吸收了民間創作的成果。三國故事在隋唐時代已在民間廣泛流傳,到宋元時代,“說三分”成了說書人喜愛的題材,出現了專門說三國故事的說書藝人,元代刊刻的《三國志平話》和《三分事略》,就是宋元時代說書人的“講史”話本,已具備了《三國志演義》的基本框架。金元時代出現了大量的三國戲,這些戲多以蜀漢人物為中心,體現了鮮明的歌頌蜀漢的傾向。        

豐富的史料和民間文學的積累,為《三國志演義》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它的成功卻有賴于天才作家的再創作。一般認為,《三國志演義》的作者是生活在元末明初大動亂時代的羅貫中。羅貫中選擇漢末三國的大動亂作為自己創作的素材絕非偶然。他在再創作時,傾注了強烈的時代精神,用自己的心靈照亮了那些堆積如山的史料,從中選擇、改造、組織,使之成為一部不朽的杰作。

但關于羅貫中的生平資料很少,對于羅貫中的籍貫,學術界有太原、東原、錢塘等不同說法。羅貫中的生卒年不明,學術界根據賈仲明《錄鬼簿續編》的記載推斷,羅貫中大約生活于公元1315至1385年之間。根據現有資料,我們可以肯定他是經歷過元末“英雄乘時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的大動亂年代,同時又是一個“有志圖王者”,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他后來雖然在政治上沒有建立起足以彪炳史冊的業績,但卻“傳神稗史”,通過編寫歷史小說《三國志演義》和雜劇《趙太祖龍虎風云會》等,寄寓自己圣君賢臣的政治理想,對圖王霸業的歷史人物的仰慕之情。另外,《水滸傳》、《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平妖傳》等小說也都署羅貫中之名,其中有些作品的著作權尚存爭議,但可見羅貫中的影響之大。

《三國志演義》以歷史家犀利的政治眼光和嚴肅態度,探索漢末三國盛衰隆替的歷史,總結經驗教訓,表現在封建時代各個政治集團的爭奪中,究竟什么樣的人物才能圖王霸業、統一天下,采取什么樣的策略方能在群雄逐鹿的時代里取得勝利,如何才能鞏固政權,長治久安。作者通過對圖王霸業者成敗的探索,試圖思考封建時代的政治哲學,同時也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客觀上反映了人民要求統一、反對分裂與戰爭的和平愿望。所以說,《三國》是一曲亂世英雄的頌歌,也是“有志圖王者”的啟示錄。

《三國志演義》描寫了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九十七年的歷史。全文可分為三大部分。以常見的毛宗崗批評修訂本來說,頭一部分從第一回至三十三回,主要寫漢末的動亂和各個政治集團的群雄并峙,曹操集團的崛起和壯大。第二部分從三十四回至八十五回,寫劉備集團的崛起與壯大,三國鼎立,互相爭雄的局面;第三部分從八十六回至一百二十回,寫三國的衰落,最終為司馬氏所統一,建立西晉王朝。

小說表現皇帝昏庸、奸臣作亂是導致漢末大動亂的原因,人心和人才,戰略和策略,是“有志圖王者”成功的決定因素。小說第一部分深刻揭示了造成東漢衰亡和人民的災難的原因,并形象描寫了各軍閥集團的失敗與滅亡。如憑借武力而篡奪大權的董卓,暴戾兇殘,人心喪盡,自取滅亡。如有著非凡武藝、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呂布,武藝雖好,卻沒有政治遠見,只是自恃勇力,一味殺伐,見利忘義,反覆無常,最終在白門樓殞命。出身高貴、實力雄厚的軍閥袁紹,因為優柔寡斷、不善用人而錯失良機,慘敗于勢力微弱的曹操。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曹操、劉備、孫權等人脫穎而出,成為領一代風騷的人物。“青梅煮酒論英雄”一回,作者借曹操之口,講出了他品評英雄的標準,只有“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才是大英雄。

在這幅逐漸展開的三國政治風云彩卷中,小說作者令人信服地表現了他的史識和判斷:人心、人才、戰略、策略是圖王霸業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圍繞這四個方面,小說客觀地展現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在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對百年歷史作了全面、深入、形象的反映,秉筆直書中體現了以史為鑒的現實精神。歷史反思的嚴肅態度突破了尊劉貶曹的敘事傳統和忠奸善惡的思維樊籬,如對劉備、曹操,作者都寫出他們重視人心、愛惜百姓的事跡,表現了歷史小說忠于歷史的嚴正立場。

圖王爭霸的《三國志演義》同時是一部戰爭小說,奇謀勝算寫得非常精彩,但是《三國志演義》之所以高于其他歷史小說更在于對戰略策略的分析。《三國志演義》總是從宏觀的角度寫戰爭,把政治決策和戰略決策結合起來寫。如曹操的戰略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此取得政治上的主動權,吞并各個割據武裝勢力,終于成為中原霸主。劉備和孫權方面則是“聯合抗曹”,當他們違背這一方針時,即使得到暫時的、局部的勝利,但破壞了戰略全局的利益,最終“唇亡齒寒”,被逐個消滅。這樣的歷史分析和歷史思考,至今引人深思。

羅貫中是一位偉大的小說藝術家,他對三國歷史的書寫,有其政治、歷史的標準,同時也有倫理道德的標準。“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正是從政治倫理標準出發,小說表現了較為明確的“擁劉貶曹”的敘事傾向。

擁劉貶曹,有時代思潮的原因。歷史學家歷來有尊魏尊蜀之分,尊魏如陳壽、司馬光,尊蜀如習鑿齒、朱熹,皆時勢所然。朱子以來尊蜀為正統的思想興盛,羅貫中生活的時代又正逢“人心思漢”的元代末年,創作小說《三國志演義》以蜀漢為正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從全書來看,作者的正統思想并不強烈,擁劉貶曹,主要還是根據歷史事實作出的道德評價,歷史文獻中關于劉備幾乎沒有多少反面的材料,而關于曹操奸詐惡德的記載俯拾皆是。因此,羅貫中主要是根據歷史材料,按照自己的道德觀作了選擇和評價,歌頌劉備的仁義,貶斥曹操的奸詐,寄托自己“仁君賢相”的政治理想。

羅貫中雖然擁劉貶曹,但是,他尊重歷史,尊重事實,“不掩惡,不虛美”。寫劉備仁義,但也不避諱某些有違仁義的行為和作風。塑造曹操“奸雄”形象,但是,如實寫出曹操很多優點,表現曹操恢弘闊大的王霸之氣,并引用陳壽的評論,對曹操給予很高的評價。正是這樣尊重歷史的態度,使《三國志演義》的人物形象塑造達到很高的藝術成就,如毛宗崗所稱贊的“三絕”(諸葛亮智絕,關羽義絕,曹操奸絕),其中的曹操,就因為真實地保留了曹操的歷史面貌,從而生動地塑造了一個既因行霸道而典型體現封建統治者本質特征的藝術生命,同時又區別于文學史上所有奸臣而具獨特個性的奸雄形象,展現出獨特的風采神韻,成為類型化與個性化統一的不朽典型。

羅貫中在客觀展現歷史圖景的同時,滿懷深情地表現了自己的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并且,道德判斷與歷史精神、哲學思辨相結合,從而深沉地表現了三國歷史所蘊含的道德悲劇性質。羅貫中把劉備集團作為仁義之師來寄托自己的道德理想,把曹操集團作為惡德的淵藪加以批判。儒家思想以仁為道德核心,以仁治天下是儒家的政治理想。劉備集團中劉備是仁君的典范,諸葛亮是賢臣的典范,關羽是義的理想人格的化身,仁君、賢臣、義友,體現了封建社會人們所向往的人格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參考齊裕焜《亂世英雄的頌歌》,《三國演義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小說所展現的道德原則,包括“仁義”思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等等,是中華民族的道德風范,《三國志演義》因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傳承民族精神最為重要的一部經典。

然而,劉曹爭霸的結局是,有著美好品格而又有雄才大略的劉備一方失敗了,而雖有雄才大略卻充滿惡德的曹操一方卻勝利了。這個歷史大悲劇的原因何在?作者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只能歸之于天命,發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嘆。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道德悲劇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這就使《三國志演義》成為我國最早的一部具有悲劇色彩的長篇小說。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也是第一部成熟的歷史演義小說,《三國志演義》的創作成功,使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唯一形式,奠定了長篇小說在文學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它為后代的小說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經驗,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三國志演義》的影響下,明清時期編撰的歷史演義約有一二百種之多,但在藝術成就上很難與《三國志演義》相比肩。究其原因,很重要在于未能辯證處理歷史素材和藝術虛構之間的關系。對于《三國志演義》,前人有“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之說(章學誠《章氏遺書外編?丙辰雜記》)。七實三虛,這是《三國志演義》敘述歷史的成功密碼。既在歷史背景、重大事件、主要人物上尊重歷史,又要在情節展開、細節描寫上不拘泥于史實,而進行大膽的藝術虛構;既尊重歷史,對歷史進行總體的審美把握,又不照搬史實、圖解歷史,而在歷史真實中熔鑄作者的理想、感情,表現嚴肅認真的歷史判斷和鮮活生動的現實體驗,把歷史素材建構成有血有肉的歷史圖景。

《三國志演義》以宏大視野敘事,放眼三國時期波瀾起伏的軍事戰爭和錯綜復雜的政治全景,巧妙設計了以官渡之戰、赤壁大戰、夷陵之戰三大戰役為主的敘事單元,圍繞三大戰役組織一系列政治軍事活動,組構成前后呼應、血脈貫通的敘事結構,曲折變化地表現歷史風云,氣勢磅礴、宏偉壯闊地展現三國時期歷史畫卷。

對于《三國志演義》塑造的人物形象,前人往往稱之為“類型化”,近年學術界或稱之為特征化性格的藝術典型,這是從說話藝術發展而來的中國古代小說特有的藝術特征。《三國志演義》的人物形象以其“單純的崇高”,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一系列性格鮮明、不可磨滅的光輝典范。小說涉及人物將近1200個,這些人物或智或勇,或善或惡,或迂或達,或忠義或奸邪,大都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栩栩如生。其中如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曹操、呂布、周瑜等等,在中國婦孺皆知。一些人物形象也呈現出性格不同層面的復雜多樣,如曹操的謀略和奸詐,如關羽的忠義、英勇與剛愎自用等。也有一些人物形象被認為夸張而失真,如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所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三國志演義》將歷史著作深奧難懂的語言,改變成“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蔣大器《三國志通俗演義序》)的淺近文言,并吸收生動活潑的民間語言,形成歷史演義所特有的通俗而不失典雅的語體,雅俗共賞,使之擁有更為廣泛的讀者。

《三國志演義》版本繁多。現存最早的刊本為刊刻于明代嘉靖壬午(公元1522年)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每則有七言單目。至《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本,將回目由單句變為雙句,120回。明代嘉靖至天啟,又有書名為《三國志傳》的一類版本,學術界稱為志傳系統的本子,與“演義”系統版本的主要不同在于,志傳系統的版本中穿插了關羽次子關索(或花關索)的故事。現在常見的《三國志演義》是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在《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基礎上的修訂本,120回。毛宗崗父子辨證史事,增刪文字,更換論贊,作了詳細評點,從此,毛氏父子的評改本成為最流行的本子。近人常簡化其書名為《三國演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過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題為《三國演義》的毛本則至為常見,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多次再版的《三國演義》頗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