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3-08-23 10:40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李連生

【國學經典導讀】

 

《牡丹亭》導讀

李連生

 

在《西廂記》問世約三百年,劇壇又誕生了一部“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的曠世杰作——《牡丹亭》。《牡丹亭》提倡“至情”,以情反理,崇尚個性解放,突破禁欲主義,文采絢爛,蘊藉自然,成為古代愛情戲中繼《西廂記》以來影響最大、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

 

《牡丹亭》,明傳奇,一名《還魂記》,共五十五出,明湯顯祖著。

湯顯祖與莎士比亞同年卒,是東西方交相輝映的兩顆明星。湯顯祖(公元1550-1616年),字義仍,又字若士,號海若,晚年號繭翁,自署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21歲中舉,文名震天下,28歲入京趕考,首相張居正讓兒子籠絡湯顯祖,許以高官厚祿,但被湯顯祖拒絕,故后來科考一再受挫,直到張居正去世后,湯顯祖34歲時,第五次上京會試才得以中進士,但他又拒絕了時相申時行、張四維的結納,寧愿失去選為庶吉士從而進一步高升的機會,而到南京作掌管禮樂祭祀太常寺博士。萬歷十五年到十七年,發生全國性的大災荒,但執政首輔申時行卻不理荒政,放任手下貪污腐敗。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湯顯祖上《論輔臣科臣疏》彈劾申時行及其爪牙,同時也對皇帝的昏聵加以譏刺,此舉震動朝野,于是被貶到天涯海角的廣東雷州半島的徐文縣任小吏。兩年后改任浙江遂昌知縣,任職五年內,他滅虎清盜、勸學興教;每逢除夕、元宵,還令獄中人犯回家團圓或上街觀燈,成為兩浙縣令中政聲極佳的官員,很受當地百姓的愛戴。后因愛女、嬌兒、大弟先后夭折,于萬歷二十六年毅然辭官,隱居臨川玉茗堂,以詩酒自娛。

在歸隱臨川期間,湯顯祖先后創作了《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連同以前所寫的《紫釵記》,合稱為“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

《牡丹亭》,劇敘貧寒書生柳夢梅為唐代詩人柳宗元之后,一日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為唐詩人杜甫之后,其女杜麗娘,年十六歲,才貌端妍,從兼通醫道、綽號“陳絕糧”老塾師陳最良讀書。《詩經·關雎》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惹動了麗娘的情思,伴讀的使女春香,偶而發現了杜府的后花園,久困閨房的麗娘,遂同春香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游園,回來后因傷春而入夢,在夢中見一少年書生,手持柳枝,二人遂于花園牡丹亭畔芍藥欄前結不解之緣。麗娘醒后幽思難忘,翌日獨至后花園尋夢。從此愁悶不已,衣帶漸寬,乃自繪真容一副,并題詩一首。杜母請陳最良開方治病,招石道姑辟除不祥,皆未果,至中秋麗娘病亡。彌留之際,要求母親葬她于花園梅樹下,囑咐春香將其寫真藏于太湖石下。其父升任安撫史,轉任揚州。委托陳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后,柳夢梅赴京應試,過南安,病倒風雪中,為陳最良所救,至杜府梅花觀養病,漫步后園,拾得麗娘畫像,發現畫中人就是夢中人。是夜麗娘魂至,再度與夢梅幽會。夢梅根據麗娘的囑咐掘墓開棺,麗娘起死回生。二人一齊到了京城臨安。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后,受杜麗娘之托,送家信并請婚,反被杜寶囚禁。發榜后,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后經皇上裁奪,父女相認,杜麗娘和柳夢梅終成眷屬。

湯顯祖不僅是偉大的戲曲家,也是進步的思想家。他的思想里儒、釋、道兼有。其師羅汝芳是泰州學派王艮三傳弟子,同時又深受李贄個性解放、市民意識的影響。湯與佛學大師達觀神交多年,達觀是個恨眾生不能成佛而見義勇為的和尚,李贄、達觀都攻擊程朱理學,被當權者視為洪水猛獸。湯顯祖以這些進步的思想家為師,耿介獨立,不同凡響。湯辭官歸隱也受祖傳家風影響。祖父40歲后隱居鄉村;祖母對佛經誦讀不倦;啟蒙老師徐良傅景仰蓬萊仙境,業師羅汝芳深通神佛吐納之旨,都潛移默化地影響其人生信仰。

在湯顯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他的“至情”論。湯顯祖《牡丹亭題詞》說:“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薦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

湯顯祖認為,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情是戲劇發生的重要因素,只有飽含了情的作品,才能感染讀者與觀眾。白居易“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秦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待朝朝暮暮”,這是歌頌跨越時空的愛情,而在湯顯祖看來,作為有情人生的極境——“至情”——卻是連生死都可超越。“至情”的感悟方式是借戲劇來演繹。“因情成夢,因夢成戲”,“無情者可使有情,無聲者可使有聲”,人們最終在“至情”的照耀下,于戲劇的弦歌聲中,把世界變成美好的人間。(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

《牡丹亭》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明代理學格外盛行,當時婦女所受的禮教束縛,是相當嚴酷的。明代的貞節牌坊立得最多,這些牌坊下所鎮壓著的,是一個個貞節女性的斑斑血淚和痛苦不堪的靈魂。《明史·列女傳》實收308人,超過《元史》等史書的四倍,而全國各地烈女加起來至少有萬人以上。一本《牡丹亭》,溫暖了多少女性的心房!封建衛道士們痛感“此詞一出,使天下多少閨女失節”,“其間點染風流,惟恐一女子不銷魂,一方人不失節”(黃正元《欲海慈航》)。《牡丹亭》里,杜麗娘所處的壓抑、郁悶的環境,正是當時時代的反映,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

杜麗娘的形象,充分地體現了至情的人生境界。“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逗露出春天的勃勃生機。“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的杜麗娘第一次步入春意盎然的后花園,便觸發了天性中對美與愛的強烈追求。“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麗娘透過紛紛紜紜的姹紫嫣紅,看到的是自己未來的命運,韶華易逝,青春易老,繁華過后,一切安在?百余年后的《紅樓夢》“牡丹亭艷曲警芳心”一回恰是對這一節的演繹:“‘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又有詞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癡,眼中落淚。”麗娘的感慨,正如黛玉傷懷所系,二位癡情女子隔著百余年的時空相望,情不能已,呼吸相通,正是千紅一哭,萬艷同悲。

作為太守千金的杜麗娘,長至十六歲才得以私游自家后花園,乍看起來似是不合情理,其實這更多的是一種象征,寓意杜麗娘所處環境,如籠罩著的一個無形的、無處不在的網,“后花園”則恰恰成為靈魂逃逸的一扇窗戶,精神呼吸的一個出口,夢想和愛情在這方自由的空間里才能萌芽,但也僅僅是萌芽。崔鶯鶯和張生尚且可以在花園偷期密約,麗娘和夢梅只能夢中相見,一旦夢醒,回到現實,理想則破滅。雖則是“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但終究的結果只能是“一夢而亡”,看似浪漫,實則充滿了濃郁的悲劇意識。“滿紙荒唐言”背后是作者的“一把辛酸淚”。然而麗娘的懷春之夢、夢醒之后的尋夢、死后的魂游幽會、最終的起死回生,使《牡丹亭》充滿了為爭取自由幸福而抗爭不息的精神力量,正是這種抗爭,才使“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至情境界。

湯顯祖說“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此即“情有者理必無,理有者情必無”之意,情與理不可兼得,“情不可以論理,死不足以滅情。”杜麗娘由夢生情,由情生病,因病而死,死而再生。與意中人先有夢中結合,繼而陰間結合,最終人間結合。沒有愛可得到愛,沒有情人可生出情人,現實生命死亡可作為理想人生的起點,這種對至情的呼喚,觸及的人的自然本性的滿足與被扼殺之間的沖突、美好的夢想與嚴酷的現實之間的沖突,昭示了劃時代的新主題、新觀念。

《牡丹亭》也成為古代愛情戲中繼《西廂記》以來影響最大、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杜麗娘已成為人們心中青春與美麗的化身,至情與純情的偶像。明王思任《批點玉茗堂牡丹亭詞敘》高度贊揚:“情深一敘,讀未三行,人已魂銷肌粟;……笑者真笑,笑即有聲;號者真號,號即有淚;嘆者真嘆,嘆即有氣。杜麗娘之妖也,柳夢梅之癡也,……無不從筋節竅髓,以探其七情生動之微也。”

《牡丹亭》也是一部優美的詩劇,作者善于運用抒情的手法,細致地表現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牡丹亭》的語言,兼有元雜劇文采派和本色派之長,又融合六朝辭賦、五代詞、晚唐詩的綺麗風格,既自然真切,又文采斑斕,同時蘊空靈含蓄之致。如《驚夢》中杜麗娘所唱的幾支曲子:

 

【繞地游】:“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人立小橋庭院。……”

【步步嬌】:“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

【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特看的這韶光賤。”

 

由于語言的出神入化,“筆補造化天無功”,湯顯祖被贊以“曲仙”之稱。明張琦《衡曲麈譚》贊其“上薄風騷,下奪屈宋,可與實甫《西廂》交勝。”明呂天成《曲品》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疊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清人毛先舒評云:“曲至臨川,臨川曲至《牡丹亭》,驚奇瑰壯,幽艷淡沲,古法新制,機杼遞見,謂之集成,謂之詣極。”

相比《西廂記》的雅俗共賞,《牡丹亭》由于詞藻典麗華美,更多受到文人雅士之追捧,尤其是“閨閣中多有解人”。據載,廣陵女子馮小青讀《牡丹亭》后,作絕句一首:“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于我,豈獨傷心是小青?”未兩年,幽憤而卒。婁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詞”,“酷嗜《牡丹亭》傳奇,蠅頭細字,批注其側,幽思苦韻,有痛于本詞者,十七惋憤而終”。杭州女伶商小玲演《尋夢》,唱至“待打并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得個梅根相見”,淚隨聲落,氣絕而殞。

《牡丹亭》藝術上的魅力傾倒了無數觀眾與讀者。在當時就出現了許多改編本和模仿之作,如同時代著名曲家沈璟改此劇為《同夢記》、馮夢龍改為《風流夢》等。更有一大批劇作家如吳炳、孟稱舜、洪昇和張堅等人,從劇本的立意構思到曲詞的風格融鑄,都刻意模仿湯顯祖的劇作,被稱之為“玉茗堂派”或者“臨川派”。孟稱舜《嬌紅記》借劇中的女主人公王嬌娘之口說:“死共穴,生同舍,便做連理共冢,共冢我也心歡悅”;而男主人公申純則說“我不怕功名兩字無,只怕姻緣一世虛”,竭力贊揚堅貞的愛情。張堅《夢中緣》自敘中歌頌“夢之所結,情之所鐘也”,從自己神游幻境的美夢發展到劇作中情緣深深的奇夢。鄒升恒在該劇題詞中說,“知音何在?玉茗堂前剛一派;色色空空,勘破塵緣一夢中”,將張堅的創作情結與湯顯祖的創作精神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此外,清代的洪昇與孔尚任也深受其影響。洪昇《長生殿》的第一折概述全劇主旨云:“今古情場,問誰個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誠不散,終成連理。萬里何愁南共北,兩心那論生和死。笑人間兒女悵緣慳,無情耳。”與湯顯祖《牡丹亭題詞》一樣宣揚“至情”,故當時有人稱《長生殿》為“一部熱鬧《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亦被譽之為“新詞不讓《長生殿》,幽韻全分玉茗堂”。(宋犖《題桃花扇傳奇》)

《牡丹亭》自問世以來,一直傳唱不輟,其中《閨塾》、《驚夢》、《尋夢》、《拾畫》、《玩真》等更是昆曲常演不衰的折子戲,其他劇種也多有流傳。2004年由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由蘇州昆劇院演員俞玖林及沈豐英分飾柳夢梅及杜麗娘,“傳”字輩傳人汪世瑜及張繼青指導傳授。青春版《牡丹亭》排成后在世界巡演,影響巨大,不僅是源于昆曲這門古老戲曲藝術所綻放的魅力,更少不了《牡丹亭》那動人心魄的感人力量。

現存《牡丹亭》版本有幾十種之多,比較重要的有《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以影印的明泰昌年間朱墨套印本,此外尚有清康熙間夢園刻陳同、談則、錢宜合評本《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以及程瓊、吳震生夫婦合著的《才子牡丹亭》等。

今較好并常見的校注本為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的《牡丹亭》,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出版,適合普通讀者閱讀。湯顯祖的作品,除去戲曲劇作之外,現存的還有詩集《紅泉逸草》、《問棘郵草》,詩、賦、文合集《玉茗堂全集》和《玉茗堂尺牘》等,今俱合編為《湯顯祖集》(中華書局1962年版),亦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