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3-08-22 15:11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歐明俊

【國學經典導讀】

 

《稼軒長短句》導讀

歐明俊

 

《稼軒長短句》,又名《稼軒詞》,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詞集,共收詞620余首,內容豐富,幾乎無所不包。辛棄疾詞自成一家,人稱“稼軒體”。他進一步開拓詞的境界,開“豪放”一派詞風,影響廣泛深遠,在南宋詞壇乃至整個詞史中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辛棄疾(公元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山東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少師蔡伯堅,與黨懷英同學,號“辛黨”。天生英雄相貌,紅頰青眼,目光炯炯,壯健如虎,文武雙全,生性豪爽,有燕趙俠士氣風。他出生時,北方已淪陷于金人之手,國破家亡,山河破碎,故自幼便有精忠報國之志。后因金主完顏亮亡,得離淪陷之地,決意南歸,逢耿京在山東聚兵,遂投奔,為掌書記,這是詞人一生事業的開端。23歲,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期間行政治軍,頗有威名。詞人自踏入仕途,以功業自許,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熱切的建功立業的志向,決心驅逐外侵,收復失地。辛棄疾有高瞻遠矚的政治眼光,積極地為朝廷獻計獻策, 26歲獻《美芹十論》,31歲獻《九議》,從審勢、察情、觀釁、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詳戰等方面,向朝廷仔細對比了宋金形勢,扼要地謀劃了切實的收復大計,見解精邃,然合理的主張得不到采納。詞人在南方大半生中,雖有雄才偉略,卻始終被視為是一個鷙悍的北來“歸正人”,受到種種歧視,在政治上處于孤危境地,杰出的才能得不到重用。自29歲到42歲,13年間調任14職,事業蹉跎,才能不得施展。在地方官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卻累遭主和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收復失地的偉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其獨特的詞作風格被稱為“稼軒體”。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特別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為權相韓侂胄所忌,遂落職。詞人一生抱負未得伸展,終于在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因憂憤而卒,享年68歲。據載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志》)。后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工詩善文,鄧廣銘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1957年由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1979年重版,完整地收錄了辛棄疾詩、文作品。辛棄疾詩歌凡130余首,常被人們忽視,劉克莊《后村詩話后集》稱辛棄疾《送別湖南部曲》詩“悲壯雄遒,惜為長短句所掩”。辛詩有記事之作,如《贈申孝子世寧》,夾敘夾議,波瀾起伏;有懷古之作,如《江行吊宋齊邱》,以古慨今,感觸頗深;其他如詠物、唱和等。其詩感情真摯,明白曉暢,平淡質樸中有致味。其文亦多有可觀者,如《美芹十論》、《九議》等。

辛棄疾是偉大的愛國詞人,他以豪放詞著稱于世,與蘇軾并稱為“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其詞集《稼軒長短句》,現存600余首,充滿著豪邁的英雄氣概和強烈的愛國熱情。《水龍吟》(渡江天馬南來)借為友人祝壽表達“整頓乾坤”的豪情壯志。《水調歌頭》(落日塞塵起)寫他年輕時高昂的愛國激情。《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是寄給好友陳亮的“壯詞”,詞寫作者當年起義抗金的戰斗生活場景,情辭慷慨,氣勢雄渾,充滿金石之音,結句“可憐白發生”則使全詞帶上悲壯的色彩。這些詞正面抒發作者的心志,有氣勢,有力度,境界闊大,風格雄健,確立了辛詞的基調。辛棄疾以英雄之氣、忠憤之心、曠世之才寫詞,其詞充溢著陽剛之氣,境界闊大,氣勢飛動。如《太常引》(一輪秋影轉金波),詞人遨游宇宙,俯瞰山河,藐視萬物,表現出豪邁的氣度和不畏險阻的大無畏精神。全詞極富動態感,流動著一股浩氣和浪漫激情。《沁園春》(疊嶂西馳)將靜止的山巒寫得飛動起來,又想象松林為自己率領的十萬雄兵。平常的景物描寫中也露出英雄本色。

南宋朝廷茍安江左,醉生夢死,政局一片混亂,詞人感到失望和痛心。所以,由憂慮國事和感嘆自身遭遇而形成的悲憤抑郁之情充溢稼軒詞中。如《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是登建康賞心亭所作。詞人慨嘆光陰虛擲、報國無門、知音難覓,流露出深沉的郁悶和悲哀。《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一詞書于江西造口壁,在景物描寫中寄寓了詞人壯志難酬的痛苦心情。《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抒寫詞人忠而見讒的悲憤,幽約婉轉,沉郁頓挫。辛棄疾擅長登臨懷古之作,借古人、古事喻今,抒寫自己的苦悶、憂憤和不平。《水龍吟》(舉頭西北浮云)借用雷煥的寶劍在雙溪落水化龍、光射斗牛的傳說,表現他要求統一祖國的壯志;又用溫嶠在牛渚燃犀照見水底怪物的故事,表現他對那些在黑暗中活動的人物的憂慮。作者感嘆千古興亡,低徊往復,字里行間跳動著一顆熾熱的憂國之心。《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寫漢武帝時名將李廣不被重用,郁郁不得志,借以表達詞人無處施展才能的孤憤。《永遇樂》(千古江山)被楊慎評為辛詞第一。作者借古喻今,呼喚孫權一樣的時代英雄,渴望“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戰斗生活,批評當權者的草率北伐。自比廉頗,感嘆英雄老去,壯志難酬。全詞慷慨悲壯,動人心魄。

辛棄疾南歸后,一直遭到當權者的排擠打擊,長期棄置不用,前后罷官閑居在帶湖(在今江西上饒)、瓢泉(在今江西鉛山)達20年之久。這時,他創作了大量表現農村田園風情和閑居生活的作品。詞人雖賦閑鄉居,但內心不得平靜,時感孤獨。詞作中不時流露出凄苦寂寞的心境,如《清平樂》(繞床饑鼠)等。詞人還感嘆體力衰弱,光陰虛擲,“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鷓鴣天》)。但他更多輕快恬淡之作,《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題“夜行黃沙道中”,描繪了鄉村夏夜優美清靜的景色,格調清新。《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寫農村初春景象,充滿生活氣息。《清平樂》(茅檐低小)、《清平樂》(連云松竹)、《鷓鴣天》(春入平原薺菜花)等皆寫江南一帶風土人情,表現出詞人對淳樸民風的贊賞之情。辛棄疾筆下的鄉村生活閑適悠然,其樂融融,富有情趣,實是對其投閑置散的孤寂心理的一種慰藉。

稼軒詞以豪放悲壯、激揚奮厲為主,也有不少纏綿悱惻、婉約纖麗的佳作。《祝英臺近》(寶釵分)借閨怨以抒懷,托興深切,意致凄婉,寄寓作者對國事的關注與憂慮。《青玉棠》(東風夜放花千樹)極力渲染元宵節觀燈盛況,反襯“那人”的孤高自賞。“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人”形象實是作者的化身,表現出不肯同流合污、自甘寂寞的高潔品格。用語和婉,含蓄蘊藉,耐人品味。《粉蝶兒》(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是一首新巧別致的送春詞。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的比喻,抒寫由花落春殘、時光難留而產生的愁緒。全詞委曲細膩,綺麗明艷,柔情似水,在辛詞中別具一格。可見,辛棄疾不是一味豪放,同時也是婉約能手。

《青玉案?元夕》描寫了元宵燈會的華燈炫彩、燈火闌珊的朦朧而略帶惆悵的美麗場景,又有壯志難酬、無人理會的孤獨與困惑。《丑奴兒》中“卻道天涼好個秋”,寫歷盡滄桑,識盡愁滋味的無可奈何。辛棄疾不僅描繪古往今來的英雄形象,還鮮明地展現了自我英雄形象。辛棄疾詞有大家風范,他繼承了蘇軾詞“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創作精神,對詞境進一步開拓,擴大了詞描寫對象的范圍,改變了詞作多以紅粉知己、失意文人、感傷物候為寫作對象的傳統,無論是吊古傷時,談禪說理,還是田園風光、民俗人情,無不寫進詞中。

比興手法的運用是辛詞的一大特色。他政治上的孤危地位和屢遭毀謗的身世,使他不能肆意逞辭,不得不采取幽隱曲折的比興手法,表現自己內心的憂憤郁悶和百折不回的頑強精神。他繼承《離騷》香草美人的傳統,又接受婉約詞人的影響,托兒女之情寫君臣之事,在芬芳悱惻之中,寄寓磊落不平之氣,前引《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即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主人公惜春而又怨春,實是表現詞人對南宋王朝“愛深恨亦深”的矛盾心理。蛾眉遭妒的描寫是詞人自身遭遇的寫照,“君莫舞”二句,是對當權的投降派的詛咒和蔑視。全詞表達憂國之情、憤懣之意,婉轉悠慕,沉郁頓挫,寓剛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勁于婉媚之內;摧剛為柔,又綿里藏針,雄莽中別饒雋味。含思凄婉,韻味無窮。《祝英臺近》(寶釵分)、《漢宮春》(春已歸來)等,也是托物寄興之作。

辛詞大量運用典故,前人曾譏評他“掉書袋”,即濫用書本材料來炫耀自己的淵博。他有時的確犯這方面的毛病,這是傳統文人的習氣。但總體上看,辛詞用典能做到“體認著題,融化不澀”,是成功的。典故可拓展藝術時空,增大作品的容量和底蘊,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情志。運用得當,可收到以少總多、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辛棄疾多數詞作用典貼切恰當,托古喻今,充分有效地表達出自己的感情。如《賀新郎》(綠樹聽鵜),連用昭君出塞、莊姜送歸妾、李陵送蘇武、荊軻別燕丹四個生離死別、與家國興亡密切相關的典故,來抒寫與族弟茂嘉的別離之情,并將這種個人感情置于時代的大背景下,表達出對時局的憂慮和民族前途的關切。辭情悲壯,深婉感人。此調內涵豐厚,高于一般的送別詞,正賴妙運典故。《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永遇樂》(千古江山)、《南鄉干》(何處望神州)等皆是用典成功的范例。辛詞用典中常出現廉頗、劉邦、韓信、張良、馬援、李廣、劉備、曹操、孫權、謝安等英雄人物形象,正表現出詞人的英雄特色和詞作的英豪雄健之氣。

稼軒詞中,與戰爭和軍事活動有關的如金刀、鐵弓、長劍、干戈、將軍、猛將、旌旗、塞雁等意象頻頻出現,形成了豪邁雄壯的風格。辛棄疾繼承和發展了蘇軾“以詩為詞”的手法,詞中吸收了古、近體詩的句法,《詩經》、楚辭、李杜詩,皆隨意用之。他把詞完全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他還進一步“以文為詞”,經、史、子、集,散文、駢文,往往拈來便是,化用詞句,渾然無痕。他把詞當作政論來寫,以議論為詞,前人稱其詞為“詞論”,提高了詞作的思想品位。無論是句法還是章法,都能看到辛詞詩、詞、文三者的完美融合,既有散文的瀟灑自如,又有詞的協律可歌。辛棄疾還善用口語和民間俚語,質樸自然,清新活潑,通俗而有趣味,豐富了詞的表現力。辛詞中有英雄語、嫵媚語、閑適語、徘諧語、清麗語、悲壯語,從容寫來,揮灑自如,可見其駕馭語言的功力。

辛詞風格多樣,豪邁者如萬馬奔騰,明麗者如清風朗月,悲痛者如山河斷絕,閑淡者如花開云舒。劉克莊《辛稼軒集序》說:“公所作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其秾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下。”正可見辛詞眾體兼備的大家風范與獨特氣質。陳廷焯在《云韶集》中說:“詞至稼軒,縱橫博大,痛快淋漓,風雨紛飛,魚龍百變,真詞壇飛將軍也。”辛棄疾首先是英雄,然后才是詞人,他以豪杰之士而作詞,以淋漓酣暢的筆墨揮寫英雄的懷抱,形成豪邁剛健、慷慨雄壯的詞風。因特殊的時代和個人的政治遭遇,他的詞又呈現出悲壯蒼涼、沉郁頓挫的特色。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贊稼軒:“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突起,能于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他開創了南宋愛國“豪放”詞派,是南宋愛國詞壇的當然領袖,同時的陳亮、劉過,稍后的劉克莊,宋末的劉辰翁、文天祥、蔣捷、劉將孫等皆受其影響。格律詞派的姜夔也學稼軒詞。金代的元好問,元代的白樸、劉因,清代的陳維崧、文廷式等都是稼軒的后繼者。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稼軒詞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無處不在的高潔氣質、濃烈感人的愛國情懷、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都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辛棄疾詞集,宋元刻本有五種,今傳兩種分別是4卷本《稼軒詞》和12卷本《稼軒長短句》。《稼軒集》分甲乙丙丁四集,未收晚年所作詞,嘉定間長沙書坊刻印,今傳鈔本有汲古閣影宋精鈔本《稼軒詞》、明紫芝漫《宋元名家詞》本、吳訥《唐宋名賢百家詞》本、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本。12卷本《稼軒長短句》今存元大德三年(1299)廣信書院刊本、毛氏汲古閣《宋六十名家詞》本。今人校注本主要有梁啟勛《稼軒詞疏證》6卷,民國二十年(1931)曼殊室刻本,1982年中國書店影印。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1957年古典文學出版社初版,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有修訂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有新版修訂本,1993年增訂,2007年第三版,箋注精當,增訂本補充了大量資料,吸收了最新學術成果,堪稱宋詞箋注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