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導讀】
《陸放翁集》導讀
歐明俊
《陸放翁集》為陸游作品全集,包括《渭南文集》、《劍南詩稿》、《放翁逸稿》等。陸游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是偉大的愛國詩人,詩、詞、文各體具擅,文學成就極高,影響廣泛深遠。陸游詩歌所體現的愛國情感和思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愛國志士,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遺產。
陸游(公元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幼時即遭逢金人南下、京城陷落之大動亂,隨父親逃難南歸,耳濡目染山河破碎,早年便在心里埋下了忠貞愛國、收復山河的壯志。同時因家中藏書甚富,加之父親教導和自己的刻苦學習,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12歲便能詩文,25歲師從曾幾。29歲赴臨安應科舉試,省試名列第一,卻因位列秦檜孫子之前而遭嫉恨,禮部試被秦檜黨人黜落。直到秦檜離世,孝宗即位,陸游38歲時才受賜進士身,始赴福州寧德簿,后任鎮江、隆興二府通判。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入蜀,官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被四川宣撫使王炎納為幕僚,投身南鄭軍旅,開始其抗金戰爭。淳熙三年,因遭言官彈劾,未赴改任,由知嘉州轉而任主管臺州桐柏山崇道觀的虛職。自此事變,情緒憤懣,故自號“放翁”。此后,在福建、江西等地歷任地方官,晚年蟄居山陰老家。生活困頓,然時時不忘恢復中原。嘉定二年(公元1210年)除夕前一日,在終身未見“王師北定中原日”的遺憾中離開人世,終年86歲。
陸游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愛國情懷不僅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在實際政事中,亦一以貫之地積極主戰,堅決反對南宋政府茍且偷安的和議政策。他曾上《論選用西北士大夫劄子》及《代乞分兵取山東劄子》兩份奏折,提出了有利于恢復中原的軍事計劃,可惜南宋政府沒能采納。陸游曾參與國史、實錄編撰,又對馬令《南唐書》刪繁就簡,重加編撰,為史書佳作。陸游藏書之富亦見稱一時,有藏書樓名曰“高齋”、“書巢”、“雙清堂”,善目錄校勘,多有藏書題跋,且喜刊刻圖書,先后刻有《劉賓客集》、《江諫議奏議》、《岑嘉州集》、《世說》、《陸氏續集驗方》等。陸游不僅擅文,亦工書翰,尤精行草及楷書,簡札飄逸瀟灑,秀潤挺拔,晚年筆力更顯蒼勁。有書帖《苦寒貼》、《懷成都詩貼》等傳世。陸游生不逢時,民族多難,現實逼迫他思考問題,尋求答案。作為飽讀圣賢書的士人,他有“救世”精神,有“民胞物與”情懷,充滿現實關懷。他講究“事功”,追求建功立業,報效國家,而不是純粹的文人,他讀書、創作、治學,都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他是貼近現實的文人。陸游是古代少有的高產且長壽的詩人,他生于戰亂,年紀稍長,就開始四處奔波,又生性剛直,屢被排擠打擊,身心不斷遭受摧殘。但受家庭影響,他從40歲左右即開始學養生,深得妙法,年逾古稀,身體仍然強健,享有高壽。陸游詩歌中,詠及養生的有許多,是現代養生學的寶貴理論資源,值得我們認真總結繼承。
陸游同尤袤、楊萬里、范成大并稱為“中興四大詩人”或“南宋四大家”。四人中,陸游的文學創作成就最高,為文學史上繼往開來的大家。他反對吟風弄月、瑣細卑弱的創作傾向,反對拘泥于文字技巧,他的作品繼承了屈原、杜甫的愛國傳統。他作詩師事曾幾,又私淑呂本中,作詩受“江西詩派”影響甚深,注重詩家學養,注重形式的精致,講究“活法”。但詩人生性狂放不羈,有一股慷慨激昂之熱情,故其詩風有“江西詩派”所缺乏的雄放氣勢。陸游憑借其勃發的才情和超常的藝術感悟,最終超越“江西詩派”的藩籬。他推崇陶淵明、杜甫、李白、岑參,詩風清麗似陶,雄放似李、岑,沉郁則似杜,既有田園山水之趣,又有憂國憂民之思。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有大量的文學作品傳世,《陸放翁集》系統全面地收錄了陸游詩、詞、文及其他著作,內容完備,眾體兼備,其中詩歌多達9400余首,存詞140多首,記、銘、序、跋等各體散文700多篇。陸游早年作詩在體制上有明顯的“江西詩派”痕跡,務求工巧,他在《示子遹詩》中提到:“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繢。中年始稍悟,漸欲窺宏大。”陸游46歲入蜀從戎,尤其是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赴南鄭后,詩風開始發生明顯變化。他所到的大散關、隴縣一帶已是戰爭前線,這使得陸游對戰爭的殘酷和戰亂中百姓的痛苦和渴望收復的心情有了更真實、更深刻的體會,再加上雄奇壯麗的山水的感染,激發了陸游誓死收復失地的壯志雄心,詩歌激情昂揚,雄放豪邁。《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陸游中年詩風的轉變,突破了早年作詩的奇巧格局,轉而走向宏肆奔放。典型之作為作于乾道十年(公元1174年)《長歌行》,悲嘆壯士無處施展才能,基調悲壯,想象奇特,采用了許多壯烈而富有感染力的典故,表現了自我肯定與現實壓抑強烈的矛盾力。《書憤》中“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兩句,以意象疊加而成,有宏大的歷史畫面感,恣意豪放,而又文氣沉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后,陸游開始了他蟄居山陰老家的生活,隨著年歲的增長,心境開始趨于淡漠,詩中少了中年時慷慨悲憤、熱烈縱橫之氣,而趨于閑適恬淡。“詩到無人愛處工”,正道出了陸游晚年的心境和他所向往的藝術境界。
陸游詩歌數量極多,內容豐富,表現忠君愛國、收復山河的愛國主題的作品價值尤高,代表陸游思想的主要傾向,也成就了陸游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的形象。梁啟超《讀陸放翁集》贊道“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如“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關山月》),寫出愛國將士收復淪陷區的渴望;“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道出淪陷區人民對王師來救的渴求。
《沈園》詩表現了已經進入暮年的詩人對曾經美滿姻緣的哀嘆與追憶,“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情真意切而富有感染力,是古代愛情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陸游詩歌還表現了對百姓苦樂生活的關懷,如《書喜》、《秋獲歌》、《首春連陰》等,寫出人民生活的困苦和豐收時的歡樂。《游山西村》描繪了農家富足的生活和樸素的民風,對仗工整,結構精巧,其中“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為流傳千古的警句。《臨安春雨初霽》寫詩人騎馬過京華,夜聽春雨之事,節奏舒緩,意境恬淡,“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看似稀松平常,卻是爐火純青之句。“矮紙斜行閑作草,閑窗細乳戲分茶”,寫春夜書齋的閑適,勾勒了一種安靜雋永的氣氛。
陸游詩歌,數量最多、獨具特色、影響亦大的,就是表現悠閑生活情趣、風格閑適平淡的閑適詩。閑適詩多是詩人在仕途受挫后閑居鄉里時所作,是“隱”的產物,與“仕”時創作相對,最多的是在詩人晚年退居故鄉的20年中,現存詩歌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閑適詩。錢鐘書《宋詩選注》中論及陸游詩時說:“他的作品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悲憤激昂,要為國家報仇雪恥,恢復喪失的疆土,解放淪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閑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貼出當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狀。”陸游閑適詩是調節生活及心靈所需,滿足了詩人特定時空的精神需求,追求一種閑逸平淡的人生境界,風格上亦由絢爛歸于平淡。
陸游還有大量對日常生活的吟詠,善于從平凡的生活細節中尋求詩意。他許多詩歌寫到宋代山陰及其他地區的一些傳統風俗,展示了一幅幅淳樸生動的民俗畫卷,流露出詩人熱愛家鄉淳樸民風的感情,客觀描述中有鮮明的主觀感情色彩。他愛鄉愛民,也愛生活。
陸游詩歌常借夢境、幻境抒發心中積郁之情,這種紀夢詩成就了陸游詩的特色。“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描寫了詩人老病僵臥之際仍心念戰場殺敵,為國效力,現實中的他是無力、無奈,而夢境中的他卻能實現壯志,夢境描寫神采飛揚,夢境越是壯懷激烈,越能體現現實之殘酷。
陸游詩眾體兼備,無論是古詩、律詩、絕句均有佳作,其中尤以七律最佳,對仗工整,章法整飭,新奇而不事雕琢,工整而不落纖巧,劉克莊稱“古人好對偶被放翁用盡”(《后村詩話》前集)。七言古體如《長歌行》章法謹嚴,筆力清健,氣勢雄渾,結構波瀾起伏,語言明朗曉暢。陸游七絕與蘇軾、黃庭堅媲美。如《劍門道中遇微雨》,干凈洗練,意味雋永。然詩人晚年作詩,往往不事雕琢,難免有粗陋之筆。
陸游在南宋詩壇地位突出,“江湖詩派”中戴復古、劉克莊等人詩歌均受其影響頗深。作為古代文學大家和愛國大詩人,陸游名與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歐陽修、蘇軾等并列,歷代備受人們尊崇,陸游詩歌所體現的愛國情感和思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愛國志士,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遺產。
陸游也善作詞,他有《放翁詞》,今存140余首,約可分三類:愛國詞、隱逸詞、戀情詞。其中最有價值的當推愛國詞,如《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詞作于南鄭(今陜西漢中)軍中,表達作者收復長安的熱望和必勝信念,詞中展現了雄渾壯闊的畫面,感情飽滿,想象大膽,洋溢著樂觀情調;《漢宮春?初自南鄭來成都作》以對比手法概括前線與后方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場景,表達徒具“詩情將略”而無處施展的憤激之情;《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以夢境表達重返前線、立功報國的愿望,人老猶存壯心;《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寫權臣當道、報國無門的憤慨,悲壯沉郁。這類詞或豪放,或悲壯,跳動著時代的脈搏。陸游的隱逸詞約占其全部詞作的一半,是詞人被迫退隱閑居時的產物,寫漁隱生活,寄情山水之樂,表達閑適恬淡的心境,或求道問仙,尋求精神上的慰藉,風格瀟散平淡,如《鵲橋仙》(一竿風月)、《鷓鶴天》(懶向青門學種瓜)、《鷓鴣天》(家住蒼煙落照間)等。戀情詞多是陸游燕飲頹放時所作,佳作不多。值得大書一筆的是《釵頭鳳》(紅酥手),詞寫他與表妹唐琬的愛情悲劇,感情真摯,哀婉纏綿,字字血,聲聲淚,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陸游的詠梅詞寄托遙深,以梅花象征自己高潔的品格,著名的有《卜算子?詠梅》、《朝中措》(幽姿不入少年場)等。陸游只以余力填詞,詞作質量、數量上皆不能與其詩相比。但他博采眾家之長,多種風格兼有,劉克莊說:“放翁長短句,其激昂感慨者,稼軒不能過;飄逸高妙者,與陳簡齋、朱希真相頡頏;流麗綿密者,欲出晏叔原、賀方回之上。”(《后村詩話續集》)楊慎評價放翁詞“纖麗處似淮海,雄慨處似東坡”(《詞品》)。可見他在詞史上的成就和地位。
陸游在散文上也頗有造詣,有記、銘、序、跋等,內容豐富,或論文說詩,或描述日常生活,或抒發情感。有些題跋趣味盎然,情韻兼勝,極具詩情畫意,如《跋程正伯所藏山谷帖》、《跋劉凝之陳令舉騎牛圖》、《跋韓晉公牛》、《跋畫橙》,可見作者閑適意趣,令人神往。陸游題跋或情感真摯,或議論深刻,或韻趣雋永,大部分篇幅短小精悍,簡潔雅致,可作美文欣賞。《入蜀記》是一部極具文學價值的日記體游記,紀昀評價說:“游本工文,故于山川風土,敘述頗為雅潔。而于考訂古跡,尤所留意。……非他家行記徒流連風景記載瑣屑者比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五十八)以生動優美的筆調描述入蜀途中的歷史古跡、風土人情、趣聞軼事,抒發作者內心微妙的思想情感。《老學庵筆記》記錄許多典章名物及逸聞趣事,或讀書偶得,文筆流暢。《會稽續志》說他“學問該貫,文辭超邁,酷喜為詩。其他志銘記敘之文,皆深造三味;尤熟識先朝典故,人物出處,以故聲名振耀當世。”
陸游有《劍南詩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放翁逸稿》2卷、《放翁詞》2卷,又有《入蜀記》、《老學庵筆記》、《家世舊聞》、《南唐書》等。其中《劍南詩稿》有兩種版本,一為其子陸子虡編次本,二為門人鄭師尹編次本,今人錢仲聯有《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2008年重印,較善。《放翁詞》,今有夏承燾、吳熊和箋注《放翁詞編年箋注》。《渭南文集》有毛氏汲古閣以無錫華氏活字板本重刊本,有《逸稿》二卷。陸游作品集眾多,商務印書館1931年出版《陸放翁集》,包括《渭南文集》、《劍南詩稿》、《放翁逸稿》、《老學庵筆記》等。中華書局1976年出版《陸游集》,校對精良。2011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錢仲聯、馬亞中主編《陸游全集校注》,共13冊,囊括了陸游全部存世作品,吸收了陸游研究最新成果,還收錄了陸游研究資料,是迄今為止陸游作品集最為完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