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3-07-05 00:59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施曉宇



七葉花開南武夷

 

施曉宇

 

 

 

 

2018年4月20日下午,邵武市農業科技園區管辦主任劉劍超帶我前往藥材種植基地采訪。沿途風景勾起我對邵武的回憶。

1969年12月,13歲的我,隨下放干部的父親,從福州坐火車到邵武火車站下車,再坐三個小時汽車到泰寧縣儒坊公社中心小學戴帽初中班上初中。那時,我對邵武一往情深。轉眼46年過去,我重返邵武,看到擴大許多倍面積的嶄新市區,感覺十分陌生,又無比親切。

不過,我只知道邵武地勢險要,號稱“鐵城”,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卻不知道邵武如今還是福建省最大的中藥材種植基地之一,與泰寧縣、柘榮縣并稱“福建省三大中藥材強縣”。邵武的中藥材種植和生產歷史悠久,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所著《本草綱目》中記載:“使君子今閩邵武皆種亦量生,其藤如葛,繞樹而上,葉青如玉五月開花,八月采果。”

當年李時珍到邵武考察、采集“使君子”,發現它的原產地在閩江支流富屯溪畔的邵武縣拿口鄉莊上村(龍潭)。《邵武府志》(清·光緒版)寫道:“使君子為本地特產,東區龍潭最佳。”

帶著好奇心,我前往邵武市的藥材種植基地采訪。具體采訪對象有三個。分別是:邵武市云頂高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熊長華;邵武市和平農業園(鑫禾農民專業合作社)總經理危智誠;邵武市益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維堯。因為李維堯用先進設施栽培“邵武華重樓”的種植基地——水北鎮故縣村距離縣城最近,僅有6公里,所以第一站先到那里。

這是兩山夾峙的一條縱深極長的山谷。李維堯試驗采用設施栽培種植方法,一面將野生“邵武華重樓”挖回進行人工培育,以提高產量,一面成批量購買種苗實行人工栽種60萬株,面積超過50畝。因為李維堯人在外地,指定由基地負責人陳芝孫接待。我看見整條山谷嚴嚴實實覆蓋著黑色的遮陽網,說是此項投資就達150萬元。陳芝孫說:這是所有“重樓”生性喜陰怕陽的緣故,搭起遮陽網,能夠遮擋住70%的陽光,適宜“邵武華重樓”的生長。待我走進看見遮陽網下密密麻麻種植的“邵武華重樓”后,忍不住笑了。開初我不知道“邵武華重樓”是什么藥材,原來它就是名貴中藥材“七葉一枝花”啊。

  

 

事后我查閱《辭海》介紹“七葉一枝花”:

“七葉一枝花:亦名‘蚤休’‘重樓’‘獨腳蓮’。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厚,棕褐色。莖單一,直立。……根狀莖入藥,性微寒、味苦,有小毒,功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主治癰腫疔毒、跌打損傷。蛇蟲咬傷、熱病驚癇等癥,內服外敷均可。”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則這樣介紹“重樓”(七葉一枝花):“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秋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曬干。本品呈結節狀扁圓柱形,略彎曲,長5~12cm,直徑1.0—4.5cm……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用于疔瘡癰腫,咽喉腫痛,蛇蟲咬傷,跌撲傷痛,驚風抽搐。”

原來“七葉一枝花”又名“重樓”,“重樓”又有分類。中國不僅生長“華重樓”,還生長“滇重樓”。生長在武夷山脈的叫做“華重樓”,生長在云南高原的叫做“滇重樓”。邵武位于武夷山脈南麓,地勢自西南、東北向中部、東南部的富屯溪谷地傾斜,故而史稱“南武夷”,因此生長在邵武的“重樓”就被命名為“邵武華重樓”。“自古名山多雄秀,邵武山水秀中奇。”邵武山水由于盛產“邵武華重樓”,顯得更加神奇靈秀。細說起來,“華重樓”與“滇重樓”的區別在于產地不同,外觀形態也不一樣。“華重樓”葉片較窄,呈狹葉形,花瓣絲狀,位于葉片下方,莖部較細。而“滇重樓”葉片較寬,也更厚,莖部則更長。“邵武華重樓”的外形大致與“華重樓”相似。

站在水北鎮故縣村外兩山夾峙的山谷里,站在李維堯用一個又一個半米高的白色無紡布圓形容器密密麻麻種植的60萬株“邵武華重樓”前,劉劍超告訴我——“華重樓”與“滇重樓”不僅外形不同,藥性也不同。譬如云南白藥是我國非常名貴的中成藥,在治療跌打損傷、創傷出血等諸多疾病都有上佳的療效,被譽為“中華瑰寶、傷科圣藥”。關鍵之處還在于:打開云南白藥瓶蓋時,在瓶子最上面都會看到一粒紅色的小藥丸,這粒紅色的小藥丸大有用處,人們通常管這粒藥丸叫做“保險子”。顧名思義,這粒藥丸是用在病人或傷者最危險的時刻,別看這粒藥丸小小的很不起眼,它可是比云南白藥藥粉更有價值,更加寶貴。“保險子”具有麻醉止痛的功效,相較于云南白藥藥粉,“保險子”具有強效鎮痛的效果,可以在短時間內緩解較嚴重的跌打損傷所引起的劇烈疼痛。

所以,“保險子”通常都是在危急關頭,病人或傷者受到嚴重外傷或者內出血的情況下才會使用——輕微的跌打損傷只需用云南白藥藥粉就足夠了。而“保險子”一定是取“華重樓”入藥,因為“華重樓”止血功效比“滇重樓”強,但“滇重樓”的活血化瘀功效則比“華重樓”強。一句話,“華重樓”是我國“重樓”中,藥效最好、最具價值的一種。包括漳州“片仔癀”、北京“同仁堂”、江蘇“季德勝蛇藥”都需要“華重樓”供貨。

“那么,‘邵武華重樓’與‘華重樓’的藥性和藥效是一樣的?”聽完介紹我問道。

“一樣的,因為它們共同生長的武夷山脈,天然環境是一樣的。”

我這才明白,正因為“七葉一枝花”的藥理活性強,臨床應用范圍廣,所以國內外學者都重視其生理活性和獨特的藥用價值,通過現代藥理研究,為“重樓”的一些臨床應用提供了寶貴的理論依據,同時發現了一些新的藥性作用,顯示了良好的發展前景。這是許多邵武的有識之士,如熊長華、危智誠、李維堯等具有前瞻眼光、大力推廣種植“邵武華重樓”的良苦用心。

不過事非經過不知難。陳芝孫指著半米高、直徑一米的白色無紡布圓形容器說,雖然種在容器里的“邵武華重樓”生長良好——野生“邵武華重樓”,一年才長一片葉子,三四年才長三四片葉子,設施栽培“邵武華重樓”,生長速度會快一些,成活率也高一些。但是,白色無紡布圓形容器透氣性能不理想,容易滋生苔蘚,使“邵武華重樓”爛根,死亡。所以現在嘗試用可自由組合控根容器,通風透氣不積水,制止爛根效果好。

  

 

提起邵武市最早種植“邵武華重樓”等名貴中藥材的人,是桂林鄉蓋竹村所屬巫山村的熊長華。他不僅是邵武市云頂高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還是一個無私奉獻,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帶頭人。也因此,身為優秀的市政協委員,熊長華被邵武市委統戰部授予2017年度邵武市“回歸之星”光榮稱號。

1967年出生的熊長華,作為家中長子,早早就走出常年云深霧罩、高海拔大山里的巫山村,到浙江省嘉興市建材市場闖蕩十多年,積累了不小的財富——是巫山村最先成功的致富帶頭人。熊長華在嘉興市做建材生意比較順利,常駐下來。不曾想,2013年夏天,熊長華的父親因中風引起面癱,病重住院。火急火燎從嘉興市趕回邵武市的熊長華,下了火車直奔醫院。看見由于病床緊張,神情痛苦的父親大熱天蜷縮在醫院走廊臨時病床上,全靠母親一人侍候,熊長華心疼的眼淚一下子流了出來。作為熊家六個子女中的“老大”(上有兩個出嫁的姐姐),熊長華盡心盡力照顧父親。待年邁的父親手術成功,病愈出院,2014年春,47歲的熊長華做出一個人生的重大決定:回鄉創業,一切從頭開始。為的是踐行孔夫子在《論語·里仁》里的教導:“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今天,熊長華十分欣慰的是,他的84歲父親和80歲母親依然健在,身體良好。

一晃四年過去了,51歲的熊長華告訴我,他至今對妻子對他回鄉創業的全力支持心存感激。回想當年,作為國營企業的一個正式工,妻子肯下嫁給當農民的他,就說明妻子是一個善良、賢惠的女子。如今的事實更加證明了這一點。

經過市場調查,熊長華了解到,由于邵武地形地貌多樣,具有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適宜各種藥用植物的生長,尤其藥用植物在邵武市中藥材資源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其中“邵武華重樓”貨源緊缺。而“邵武華重樓”適宜在海拔700米到1800米的山區生長,恰恰熊長華所在的桂林鄉蓋竹村所屬巫山村,距離縣城86公里,從村名就能看出,這是一個蝸居在閩北大山深處的小山村,地處閩贛兩省交界的高山之巔,平均海拔960米,特別適宜“邵武華重樓”的生長。

熊長華還在少年時代,就不止一次聽巫山村的長輩講過,巫山村的山上到處都生長著野生的“邵武華重樓”,老百姓在房前屋后亦有種植;由于每年收購“邵武華重樓”的價格都在上漲,引發村里鄉親過度采挖,致使巫山村周邊的野生“邵武華重樓”瀕臨滅絕的危險。為了保護和利用這種邵武市獨有的珍貴藥材,熊長華在邵武市成為第一個人工仿生態規模化種植“邵武華重樓”的人。熊長華這一步棋走對了,驗證了童凱、孫旭等在2017年第7期《中國中藥雜志》發表論文《華重樓的形態多樣性及其與單株產量和質量的關系》所做的結論:

“華重樓藥材供應不足問題已嚴重制約下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選育高產品種是生產上擴大華重樓藥材供給的重要途徑。合理株型是作物高產品種的生育基礎和形態特征,也是品種選育的重要方向。”

今天,熊長華在桂林鄉仿生條件下,已經上規模種植包括“邵武華重樓”“邵武黃精”“鐵皮石斛”等在內的大面積名貴中藥材。單單“邵武華重樓”面積就達200多畝,單株達70多萬株。更難能可貴的是,熊長華不忘帶領巫山村和桂林鄉及邵武市的鄉親們共同致富。其中,196人的小小巫山村,各家各戶就種植了150多萬株“邵武華重樓”。

為了確保人工種植的“邵武華重樓”與野生環境相似,熊長華專門在藥材基地套種了10000株“錦繡黃桃”。每逢桃花盛開時節,漫山遍野的艷麗桃花吸引許多游客前來觀賞。于是,熊長華因勢利導,在巫山村修建了停車場、修葺好農家土房子,為前來觀光中草藥和“錦繡黃桃”的游客提供飲食、娛樂、住宿“一條龍”服務。讓外地游客來到這里享受清新的“農家樂”而樂不思歸:既可以賞花觀鳥,學習中草藥知識,還可以下鉤垂釣泉水里生長的高山魚,吃到村民自己種的,自己煮的天然無公害“土菜”。

今天的巫山村鄉親,在熊長華的帶領下,已經完全擺脫了傳統的農耕模式,實現了向“智慧型”農業模式的科學轉移。善于思考的熊長華設想,計劃在若干年后,將人工種植的“邵武華重樓”再重新移植到原始生態的大山中去,恢復其自然生長狀態。到那時,相信巫山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邵武市共有270種中藥材品種,野生藥材資源十分豐富,加上近年來不斷加大中藥材馴化和種植面積,使邵武市成為天然的中藥材資源庫和福建省重要的中藥材集散地,所以邵武市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參與到中藥材馴化和人工種植的行列中來。這其中的另一個佼佼者,就是邵武市和平農業園總經理危智誠。

1975年出生的危智誠也像熊長華一樣,是一個“回歸派”,由于突出的業績和貢獻,被邵武市委統戰部授予2017年度邵武市“回歸之星”光榮稱號。說了沒人相信,危智誠在上海創業20年,是影視編導和制片人。為什么要在2016年底回到邵武市創業,原因與熊長華一樣,也是為了一個“孝”字。

2016年8月,危智誠的母親突患重病,腦部生瘤。從上海匆匆趕回照顧母親的危智誠,專門花重金從首都北京請來專家到邵武醫院為母親做腦瘤切除手術,手術非常成功。今天,危智誠的66歲父親和67歲母親身體都很健康。但危智誠意識到,辛勞一生的父親母親畢竟老了,身體不如以前了。自己作為家中長子(還有兩個妹妹),必須陪伴在父親母親身邊,報答養育之恩。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就在2016年年底,41歲的危智誠義無反顧回到老家邵武市和平鎮羅前村,在距離邵武市區35公里的和平鎮和平村童家地創辦“邵武市和平農業園”。危智誠選擇童家地作為另打鑼鼓重開張的人生舞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童家地距離國家4A級和平古鎮旅游景區僅有1.5公里;距離國家4A級天成奇峽景區只有20公里;距離國家3A級小隱竹源景區不過10公里;距離著名的閩北先賢——唐工部尚書黃峭位于和平鎮坎頭村的“黃峭公祠”區區4公里——能夠招來游覽觀光大小景區的游客順道參觀危智誠的生態農業園。

我在危智誠的帶領下,和曾經無私指導危智誠種植100畝“邵武華重樓”的熊長華一起,參觀如桃花源一般美麗的生態農業園。有趣的是,危智誠把一畦一畦的“邵武華重樓”巧妙地間種在一片一片的松林里,天然地利用茂密的松枝遮擋陽光,有利于喜陰怕陽的“邵武華重樓”自然生長,又節省了購買遮陽網的不菲投入。不僅如此,危智誠還將一叢一叢“鐵皮石斛”嫁接在松樹的樹干上,每一株松樹嫁接三四叢,然后在一叢一叢“鐵皮石斛”的上方用塑料布捆扎成一個朝天的漏斗,用來集中接收雨水,再慢慢滲透到下面嫁接的一叢一叢“鐵皮石斛”的須狀根部,既十分科學地節約了土地,又充分利用了雨水澆灌資源。

通過種植實踐,危智誠發現給“邵武華重樓”施肥很有講究:萬萬不能施用復合肥——化肥。使用過化肥的“邵武華重樓”會全部燒死,一株都活不了。曾經有一個村莊的農民不信邪,非要施用成本低的化肥,結果一萬多株“邵武華重樓”通通燒死,一株不剩。雖說采用雞糞、牛糞、羊糞都可以,但是,由于如今的雛雞從一出殼起,就不斷注射各種預防針以防止死亡,使雞糞里含有太多針劑殘留,不好用來給“邵武華重樓”施肥。至于牛糞倒是沒有這個針劑殘留,但是采用牛糞給“邵武華重樓”增肥,又容易長草,因為牛糞里殘留有許多草籽。唯有羊糞是給“邵武華重樓”施肥的最好肥料。

經過短短一年半緊鑼密鼓的艱苦創業,危智誠創辦的占地面積500余畝的“邵武市和平農業園”已經初具規模:包括250多畝生態種植基地;100余畝林下中藥材基地和森林樂園;30畝獼猴桃園;50畝水源涵養區;30畝花卉苗木景觀區;30畝魚塘和溪流戲水區;還有15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生態餐廳——可同時接納500人觀光就餐;2000平方米生態停車場。還同時建有鄉村大舞臺、跑馬場、高空拓展區域等游樂設施。危智誠手指遠處的層層梯田對我說:

“單單稻花魚的魚苗,我在2017年就投放了1000斤。在我的雜交水稻稻田里長大后,一斤稻花魚可以賣到30元,還供不應求。”

從危智誠的自豪的口氣里,我們不難聽出他有十足的自信心。不過我更愿意相信這是上蒼對像熊長華、危智誠這樣為人善良、充滿孝心的人的偏愛和眷顧。

  

 

陪同采訪的劉劍超說,目前中藥產業是最具中華民族傳統特色和獨特優勢的產業,是中國加入WTO后唯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而農業科技園區則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種富有特色的新型科技成果轉化與農業模式,自20年前出現,發展迅速,數量、規模激增。全國各地都把農業科技園區建設,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早在2013年度,邵武市的中藥材產量就達到8500噸,總產值約3億元,農民年均收入為11915元,核心區農民年均收入高出19%。核心區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7.5%。

如今,在熊長華、危智誠、李維堯等人的帶領下,邵武市及其周邊中藥種植面積達百畝以上的有27種,種植總面積達到21萬畝(南平市中藥材種植總面積達40萬畝),中藥材總蘊藏量約19萬噸,在經濟增長、國民就業和保護生態等方面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邵武市委、市政府結合邵武中藥材優勢產業帶、重點種植鄉鎮和重點中藥材品種布局,突出品牌概念,打造“中國閩藥之都”地理品牌指日可待。

不過,要想把邵武市打造成“中國閩藥之都”,還需要依靠眾多創業者的共同努力,中間還需要摸索前進。這里講一個小插曲。就在我開始采訪之際,在李維堯用先進設施栽培“邵武華重樓”的種植基地——邵武市水北鎮故縣村大山溝里,有三只毛絨絨的雛鵝一直跟隨我們左右,蠟黃的小嘴還嘰嘰喳喳叫個不停,盈盈一握的模樣可愛極了。陳芝孫一邊將三只毛絨絨的雛鵝捧起放到路下去,免得被人不小心踩到了,一邊告訴我,說雛鵝是昨天才買回來的,一共有六只。說著話,陳芝孫就問遠處正在給“邵武華重樓”施肥——播撒羊糞的工人:

“小鵝怎么只剩三只了?”

“今天早晨死掉了三只。”工人回答。

原來大鵝在雛鵝時期,生命無比脆弱,很容易夭折,這就像人工種植“邵武華重樓”一樣。“邵武華重樓”的塊莖——種子需要兩年才能發芽,發芽后一年時間才長出一片葉子,待到五六年時間才長出五六片葉子,這時“邵武華重樓”在一圈葉子之上就要開花了(謂之“重樓”)——不能讓它開花,必須將花朵掐掉,才能使地下的塊莖增大,而藥用部分主要就是塊莖。“邵武華重樓”的塊莖需要7年時間才能平均長到半斤重,收購價是1公斤1200元。由此可知人工種植“邵武華重樓”是多么漫長而艱辛的一個過程。我衷心祝愿“邵武華重樓”能早日更上層樓,使邵武市的“中國閩藥之都”早日建成。

(本文原載于《走進邵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