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元良 百世師表
——千載殊絕一奇人李富
林思翔
在莆田城廂延壽村的綬溪上,飛架著一座古橋,如長虹臥波,把兩頭蓊蓊郁郁的長龍似的荔枝林連接起來,“長虹”挽“長龍”,兩岸一線牽。藍藍的天空,靜靜的古橋,青青的荔林,綠綠的清流巧妙地揉合在一起。這天然的組合,不論是正著看還是倒著看都是一幅畫。“十里無湍激聲,一碧如綬帶”的美麗綬溪(壽溪),引四方垂釣者紛至踏來,有釣魚的,有賞景的。故“綬溪釣艇”古來就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古橋為古樸石橋,長91米,高11米,寬4米,邊上砌以石扶欄,欄上有石獅,橋面由數段長達八九米的厚重石板條并排連接而成。橋下建有筏形墩12座12護孔。由于橋面較高,還鋪設數級石階,臺階成半圓盤形,既便于行走,又拱護橋面。橋頭龐大古榕匝地濃蔭,給半邊橋面帶來陰涼,大橋因此成了人們夏天納涼的好去處。如今橋面的石板條已被行人和挑夫的柱杖蹭磨成一處處深淺不一的陷窩,然大橋依然堅固,人流穿行不絕。有道是“走橋念志”,走在橋上自然想知道如此浩大工程建于何時,誰家建造。我們試圖從橋頭石門框刻寫著文字的眉石上得到答案,然因年代久遠,字跡漫漶不清,亦無法辨認。
不過,找到答案不難。從有關文獻記載和村民們的口口相傳中,人們都知道這座石橋建于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建造者為李富。其實,這座橋僅是李富主持捐建的34座橋梁之一,是他用數十座橋梁把水網密布的莆陽大地連接起來,方便了交通。而建橋僅是李富功績的一部分,他對國對民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故被人稱之“千載殊絕一奇人。”
為了解這位“奇人”,我們走進他的故里涵江區白塘鎮洋尾村。洋尾村700多戶人家居住在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因地處莆田北洋平原之通海處,故稱“洋尾”。村落間水網密布,石橋飛架。村邊的白塘湖,水色深綠,直通三江口,注入興化灣。村頭古榕默默守望,撐起一片藍天。古橋、碧波、翠葉,滿眼秀色,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象。每年的八月中秋夜,碧空萬里,月色皎潔,湖波蕩漾,山水輝映,“白塘秋月”景色美不勝收,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人前來觀光,成為古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地靈人杰。這湖光秀色之地,也是莆陽大地文明曙光來得較早的一塊地方。宋咸平二年(999年),李淵第二十子唐江安王李元祥第十四世孫李伯玉,由南安遷入莆田,其子孫在洋尾聚族而居。李富就是李伯玉的五世孫。難怪村里許多人家的門上都貼著一幅對聯,上書:“制干家聲大,安王世澤長”(制干為李富官職名),表明李富的家世歷史淵源。“制干”能與安王相提并論,可見李富在族人心目中的地位。
我們進村后,白塘李氏宗族會會長李金星先生熱情地帶我們參觀了李富故居、李氏宗祠、塔橋和相關的古碑、題刻等,還讓我們翻閱了修于清康熙年間的留有岳飛、文天祥題簽筆跡的《白塘李氏族譜》。這些文物和文獻資料都在默默述說著李富的“奇跡”,使我們對這位800多年前的“奇人”有了更多的了解。
李富,字子誠,號澹軒。他青壯年時期,正是金兵大舉南侵、兵荒馬亂年代。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侵,攻陷宋都汴京,發生了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雙雙被俘的“靖康之變”。同年,康王趙構宣告繼位,是為宋高宗,改靖康二年為建炎元年。并拜福建邵武人李綱為尚書右仆射(右相)兼中書侍郎。時值國家危亡之秋,主戰派李綱致書宗親李富舉義兵抗金,同時高宗也下詔各地起兵勤王。李富審時度勢,毅然慨捐家財,招募興化子弟3000人,自帶糧餉器械裝備,從海道揚帆北上抗金勤王。
相傳,李富率領義兵從涵江三江口出海,船隊駛經興化灣海面時,忽遇狂風暴雨,滔天大浪使將士們嘔吐不止,而且隨時都有船翻人亡的危險。情急之中,李富率眾人跪在甲板上,祈求媽祖保佑。轉眼間,興化灣上雨過天晴,風平浪靜。船隊轉危為安,繼續破浪北上,順利進入東海,駛往長江抗金前線。(據說李富后來特地在浮嶼建媽祖廟,以報答相救之恩。)
李富率兵抵達前線,向孟太后獻上興宋破金的謀劃,太后大為贊賞,并授李富為承信郎,所帶3000義兵隸屬抗金名將韓世忠部下。此后,李富隨部收復建州,攻克大儀,屢立戰功,迫使金兵向北方撤退。在抗金斗爭中,他“身先士卒,苦樂同謀”,戰術上“奇正闔辟,變化不窮”,所向披糜。宣撫使張淵十分賞識李富的為人和才略,向上推薦他任殿前統制司干辦公事官(簡稱制干)。不久,李富又向朝廷進《奮邊策》,陳述抗金復地的主張,結果受到主降派秦檜的壓制,還被降職。李富知道時下奸臣當道,自己的滿腔熱血和報國之志無法實現,遂以母親年老為托詞,辭官返回故里。
到了紹興八年(1138年)底,李綱又致信李富,曰:“近得名將岳公,深有意于恢復中原,蓋天將賜今上而佑宋祚也,惜乎無募兵者以應耳。且興化有海道,天若復宋祚,賜駕帆順風,不旬可到汴京,偕韓公北伐。綱也必以二帝可還,中原為可復,豈日少補之哉!……外《武侯將略》一冊,岳公送紫巖詩一首,均此奉覽。”再次請李富在興化募兵,協助岳飛、韓世忠北伐。
隨后,李富復函李綱,認為秦檜當權,此舉必無戰果。果然不出他所料,主戰派計劃失敗。宋金于紹興十一年(1141年)訂立和議,南宋向金割地、稱臣和納貢,成為金王國的附屬國。還殺害了岳飛父子。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主完顏亮背盟棄約,率60萬大軍南下,長江前線告急。此時,李富臥病在床。次年,他聞有人從北方回莆,便急忙打聽前線消息。當他得知宋軍節節敗退,戰況危急時,長嘆數聲而氣絕。時年78歲。表現了一個抗金英雄高尚的愛國情操。后人贊曰“李制干抗金戰斗勛績卓著,名垂千古!”莆人立祠奉祀,號“統領圣侯”。
李富在戰場上英勇殺敵,抵御外侮;在家鄉籌資捐款,努力為百姓辦好事。特別突出的就是修橋,他親自主持并捐資建造的石橋達34座,數百年來莆田百姓有口皆碑。其中最壯觀且至今保存完好的當數本文開頭說到的延壽橋(綬溪橋)。古興化縣游洋溪諸水流經九華山麓,匯入延壽溪,“雨期泛濫無際,時釀巨災,殃民無數。”青年李富看到眼里,急在心里,遂狠下決心,趕緊修橋。他帶領一批能工巧匠親臨現場,涉足急流險灘,詳細察看并調查水情,掌握水文的第一手資料。在李富掛帥下,從橋梁勘測設計到伐石搬運施工,數百石匠風雨無阻,夜以繼日,歷經四載,終于建成延壽橋。數百年的風雨剝蝕,如今依然受用。因走出狀元徐寅、徐鐸而聞名的延壽村,雄偉壯觀的延壽橋為其增輝添色,令其聲名遠播。
集奎新橋、萬壽橋、新溝橋、猿臂橋、猿臂下尾橋……李富主持建造的這林林總總的橋梁,牽起了縱橫交錯的大小河道,把460平方公里的興化平原連成一片,使之如詩如畫。這被橋梁牽起的密密麻麻的河網,猶如一筆一畫的漢字在廣袤的大地上刻寫著李富的功績。行走在橋面上的人們無時不在感念李富給他們帶來的福祉。在李富帶動下,宋代興化平原修橋最多,據史料記載,光石橋就興建了60座,故有“閩中橋梁甲天下”之美譽。
李富樂善好施品格與其父母詩禮傳家的熏陶教育分不開。莆田城西北隅梅子岡,有一座規模宏大的佛教古剎,曰梅峰寺,現為國務院公布的首批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它與廣化寺、龜山寺、囊山寺并稱“莆田四大叢林”。梅子岡遍植梅樹,隋唐時僅有一座觀音亭,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梅峰的所有者李泮固“好禮樂士,積書善予”,因求觀音得子,舍梅子岡山地100多畝,擴建為佛教廟宇。夫人產下的兒子就是李富。李氏夫婦的善舉享譽四方,寺廟也屢受皇上賞光。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宋徽宗御書賜匾“梅林佛國”,翌年又賜額“崇寧禪寺”,宋政和元年(1111年)敕改為“天寧萬壽寺”。宋紹興七年(1137年),宋高宗賜“報恩光寺”。寺內一口鑄造于宋紹興年間的銅鐘,音色清朗,音量洪厚,凌晨鐘聲可傳到40里開外,故“梅寺晨鐘”被列為莆田一景。“峰頂參梅花,聽來百八鐘聲,聲聲入悟;門前對滄海,看遍萬千春色,色色皆空。”如今梅峰寺仍不失其英姿風采。
李富父親早亡,他“醇德咸備,事母篤孝。”抗金回鄉后,他在父母舍地捐建的梅峰寺畔建臥云軒和梅峰書院,書院聚徒講學,并捐資供給學子費用,“遠近之賢且貧者,咸厚賴焉”。李富是一位理學家,著有《春秋注解》和《澹軒集》。當時名士王進之、龔遂良、林觀、劉孔修、黃芻、黃庚等都出其門下。李富還重修了囊山寺、重興寺和滿月院。在城南官道旁建了兩座涼亭供人歇腳,并捐資修筑海堤,圍墾造田3800畝。莆人稱“樂善之士”李制干為第一人。可貴的是,李富做這些善事“不立名、不徼福,不希功”,“惟欲悅母心,以少自慰”,弘揚了父母愛心。
當地還流傳一則傳說,也挺有趣。說的是李富晚年大限將到時,只身前往深山老林選墓地,由于路途勞累,在常太鎮長基山席地而睡,夢見一自稱土地公的老者,對他說:往前走選墓地子孫可君臨天下,往后退選墓地子孫必大富大貴,此處選墓地可保子孫昌盛。李富選擇保子孫昌盛處為墓地。并問老者具體位置,老者答道:“火光之處就是你的歸宿”。他醒后就在長基山附近找火光,遇到一小尼姑在一座燒焦的庵前痛哭,便上前詢問,小尼姑告訴說,庵被火燒無處棲身。李富突然明白了,原來火光之處就是這座燒焦的尼姑庵。馬上與尼姑商量,答應為她在梅峰寺附近新建一處庵作為交換。李富逝世后葬在常太鎮長基山,墓地保護完好,其范圍現為九龍谷國家森林公園。
好心自然有好報。李富后代家族不僅子孫昌盛,還出了不少人才。宋代以降洋尾村李氏就出了進士29人,職官122人。商界巨子李嘉誠、李文正都是李富的后裔,還有不少人活躍于當今的政界、學界中。
李富集愛國、愛鄉、孝道優秀品質于一身,故被稱為“千載奇絕”人物,莆人將他和北宋政治家蔡襄、南宋名相陳俊卿、南宋理學大師林光朝、南宋教育家陳宓相提并論,建“五賢祠”祭祀他們。宋紹興年間莆籍狀元黃公度在“梅峰書院碑”中如是贊頌李富:“凡修郡學以化育人才,筑海堤以保障民業,造橋建亭以普濟行人,皆出自已貲,曷嘗有所市于人也。先生忠孝聞于朝廷,紹興七年丁已敕改寺額曰報恩廣孝。從游滿閩南,故俗咱梅峰為講寺,仁義著于海內,每稱廣施者,必李氏制干先生。其一代元良,百世師表也。……庶幾永垂于不朽云。”
(本文原載于《走進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