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花開兩相艷
——記李氏木雕與華昌珠寶
岳蕾香
如果沒有雕刻藝術,縱然給你極品沉香,也只是木頭一塊;倘若沒有雕刻藝術,縱然給你通靈寶玉,也只是頑石一方。這世間,木頭與寶石,都只是大自然的產物,原本沒有珍貴與平凡之分,但一經由人類文明的點化和能工巧匠的雕琢,就儼然幻化為世間的精靈,擁有不菲的藝術價值。流連在涵江李氏善藝展廳和華昌珠寶有限公司,怦然心動的是傳統的雕刻藝術與木頭、珠寶有著最相濡以沫的親密關系,圓雕、浮雕、線刻、鏤空、陰刻、陽雕……各種傳統雕刻技藝無不詮釋著即使在機械工藝不客氣介入的年代,這門手藝依然是木雕與珠寶的生命之魂。
涵江,素有“東方威尼斯”的浪漫之稱,又有“小上海”的物阜民豐美譽,在這片神奇的沃土之上,催生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的善藝李氏工藝有限公司和“中國金鑲玉第一品牌”的華昌珠寶有限公司,在百年的揚棄與守望,傳承與創新中,用指尖綻放的光芒精雕細琢人生和事業的奇跡,在“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盛世,如花開并蒂,驚艷于世。
上篇:李氏木雕盛世流芳
這是一位民間木雕藝人的奮斗之路。
這是一個白手起家的輝煌故事。
這是一部經典的勵志傳奇。
在“中國木雕之城”的莆田,中國木雕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不乏其人,但集中國木雕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等稱號與黨的“十八大”代表于一身的著名工藝美術大師,迄今為止,李鳳榮,是絕無僅有的一個。
梅花香自苦寒來
八月的莆田,荔森成蔭,繁花似錦。我慕名采訪了莆田善藝李氏工藝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李鳳榮。從著名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到“十八大”代表,當我祝賀他非凡的人生成就時,溫文爾雅的他謙遜地笑著說:“這是黨和政府給的榮譽,我不過適得其時,比別人幸運吧!”他信手拈來一根香點燃,炷煙裊裊,品茗聞香,他的創業故事就在這恬淡、溫馨的氛圍中徐徐展開。
“當年黨的‘十八大’代表候選人莆田市初步人選名額僅分配2名,入選條件十分嚴格。要求在文化創意產業系統內有擔任過基層組織黨支部書記,獲得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且年齡不得超過55歲。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全市這么大,我雖然被列入推薦候選人名單,但并沒有多少概念,也不敢抱多大的希望。市委組織部到鄉下老家調查情況時,令鄉親們產生了多少誤會,鬧出不少笑話。他們以為我在生意上出事了,碰到了麻煩,才如此三番五次地被調查。后來得知我當上了‘十八大’的代表,他們又納悶地問,莆田市到底有幾個李鳳榮啊?”聊起當年的推舉過程,李鳳榮爽朗一笑。“生活的發展不是自己能想象得到,不必去刻意地追求和經營,你的每一次的努力,每一次的付出,每一步的積累,歲月總會在不經意間給予回報。”回首奮斗的歷程,李鳳榮感慨萬分。
追溯過往,心智的成長遠比經濟成長來得正常快速。1963年出生的李鳳榮是家中的老大,下有三個妹妹和一個弟弟。盡管李家是木雕世家,父親手藝精湛名動一方,母親勤勞地種田淘海,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家人的溫飽依然成問題。13歲那年,因交不起拖欠的一元二角錢學費,入學兩個多星期了,李鳳榮只分到一本書,這怎么能念好書呢?13歲的少年自作主張退學了,把退回的一元學費交給母親買米。家貧子讀書,是莆仙的優良傳統,父母傷心之余,也只得接受現實。唯有爺爺語重心長地對小鳳榮說:“娃,書讀不下去了,但人要長志氣,得給自己一個目標,學什么,要想好。”就這樣,李鳳榮13歲開始給爺爺打下手,學雕刻。15歲,李鳳榮進了父親李農民所在的莆田工藝一廠。
木雕王國沉香緣
改革開放之初,莆田工藝一廠云集一批各有絕活的木雕界精英。剛進廠的李鳳榮結識拜訪方文桃、黃丹桂等雕刻名家,在他們及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在技術最拔尖的“象牙組”,李鳳榮如魚得水,運刀奏鑿、勤學苦練、潛心鉆研、文武雙修,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每一次的勞動技能比賽中,他都能脫穎而出,穩居第一名,成了廠里最年輕的技術骨干。“書沒比別人少讀,飯沒比別人少吃,為什么每次第一名都是李鳳榮而不是你?”如今光芒四射的年輕企業家憶起當年同桌吃飯的朱榜首師傅用筷子輕敲兒子的頭戲言時的情景,開飯前人頭攢動爭看光榮榜的場面,不由地輕笑了。不言當日苦,只記最初的歡樂,藝術家的磊落情懷令人為之動容,可以說莆田工藝一廠十年修煉,奠定了他人生事業與做人的堅實基礎。
90年代初期,莆田工藝一廠解散,李鳳榮與父親一道,奔波各地從事寺廟雕塑工作。學無止境,這期間他不僅實地考察學習莆田古老木雕作品,還拜請當地名家進行研究討論,學習交流,以期達到木雕創作技法的自由境界,讓自己的藝術風格更臻于完美。1995年,李鳳榮創辦了善藝李氏工藝廠,木雕作品大部分銷往東南亞地區。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各地的客商從眾多工藝品系列里,發現并喜歡他的題材豐富、精致新穎的沉香、檀香等木雕工藝品。這些打開了他的眼界,從此,他頻繁參加全國各地的工藝美術作品展覽和交流,提升自己作品的層次,在更大的空間里獲取作品的學術靈感和各種商機。從1999年至今,其作品共榮獲國家級、省級金獎、銀獎130多項(特等獎或特等金獎),連冠四屆“百花獎”金獎,得到業內人士的好評和國內外收藏名家的高價購藏。《平安如意》、《春頌吉祥》、《群仙祝壽》、《富貴連綿》等作品分別被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木雕藝術館、上海世博中心館等收藏,還榮獲王岐山、俞正聲聯合簽名“榮譽紀念證書”。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多年的木雕生涯,李鳳榮對沉香雕刻情有獨鐘。沉香木料珍貴,被喻為“植物中的舍利子”。我國早在兩漢時期就有了使用沉香的活動,唐、宋時就有“一片萬錢”之說,歷朝歷代均受到人們的追捧,以至于擁有沉香工藝品和使用某種形態的沉香物品成了標志人們身份、學識和品味的象征。沉香對雕工的技藝要求很高,其硬度大于普通木材,凝聚油脂和木質混合材料,質地不勻,雕琢不易。所以沉香木雕極為珍貴。多年來,李鳳榮浸淫沉香木雕藝術的研究和實踐。他從研究沉香形態、肌理、結構等細微處入手,隨形就像進行構思創作,融圓雕、浮雕和透雕諸技法于一體,凸顯木之天然紋理,賦予靈性魂魄,創作出一批批備受矚目的沉香、檀香藝術作品,曾多次應邀赴臺參展、到澳大利亞各大城市成功舉辦個人專題巡回展。2014年,李鳳榮創辦了福建省沉香協會,主持、參與和承辦沉香展覽會,在國內頗有影響,并有《惜之若金,雕賦神韻——淺談沉香雕刻藝術》等多篇學術論文和《善人之藝——李鳳榮木雕藝術》沉香木雕藝術專業書籍出版,填補了莆田市沉香藝術研究領域個體藝術家的空白。
馨香縷縷慈善情
在兩個多小時的長談里,我看到的始終是一張友善的臉,平視的目光,柔和謙遜,沉靜如水。感受到一份源自內心的相持與純凈,就像眼前的裊裊的炷煙,靈動飄逸,樸實無華。從貧窮的民間木雕藝人到身名遠播的工藝大師,從小至大,李鳳榮恪守“窮不忘操,富不忘道”的古訓。早在2003年,在澳大利亞舉辦展覽時,得知首家華人創辦的“南天大學”正四處籌集資金,他毅然把展銷變成義賣,將所得的款項全部捐贈。李鳳榮熱心公益事業,慷慨捐贈藝術珍品和資金用于助學助醫助農等公益活動,受到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和省教育廳關工委表彰;至于鋪橋修路,扶貧救困,他總是帶頭捐資,熱心參與,種種善舉,不一而足。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李鳳榮不僅把精湛的手藝傳給一雙兒女,還帶徒播德授藝,主持大師工作室,先后為莆田木雕培養各類技術人才400多人,其中不乏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省級非遺傳承人。與此同時,他還配合工藝院校,每年義務培訓100人;開辦莆田工藝美術藝術設計大專班和中專班,不但每年投入幾十萬元資金提供實訓材料等各方面的保障,還親自傳業授藝。立門戶,傳文脈,對傳統莆田木雕藝術在現代的傳承與創新中做出卓越的項獻。鑒于此,2013年,善藝李氏工藝有限公司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同時,他本人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聘請為“第五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評審委員會”委員。
辭別李鳳榮,正午的陽光火辣辣地鋪展開來,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桂花香味。感動之余,愿在時代匆忙的步履里,所有忙碌的身影都能求得了心靈的福祉,如李氏木雕,盛世開放,馨香永存。
下篇:華昌珠寶強國之夢
作為全國為數不多的“中華老字號”的珠寶企業之一——華昌珠寶,先后獲得一百多項國家專利,連續五年入榜“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榜單,且排名不斷攀升,神奇般地在珠寶王國里領銜起舞,風光無限。
百年沉浮,商海博浪,華昌珠寶的成就令業內同行難望其項背。走進華昌珠寶,走近張國王,聆聽一個家族代代相傳的“金鑲玉·玉鑲金”深厚情結及其寄寓百多年來“唯有中華強,方能萬家昌”的強國之夢。
三江情懷家園夢
追本溯源,讓歲月回轉到1902年。
三水匯聚,奔涌入海,盡管此刻,美麗的三江口海面波平浪靜,但迎面撲來的海風夾雜腥味與咸澀卻是那樣的悶熱、令人煩燥不安。莆田少年張阿罕坐在漁船上,心潮澎湃。因為家境貧寒,才15歲的他就如眼前的三江水一樣,身不由主地匆匆奔向不可知的遠方……孤帆遠航,兩岸秀美的荔枝林、熟悉的村莊和田野不斷地向后跑去,離情別緒、渺不可知的未來,沉沉地壓在少年阿罕的心里,悵然若失。
殊不知,此一去,從此開啟了一門傳統工藝的復興之路,締造了張氏家族祈愿中華昌盛薪火相傳的共同夢想。
機遇使然,流離到香港的張阿罕有幸跟從阿華師傅學習珠寶鑲嵌技藝。這種在金器上鑲嵌各種美玉的特殊工藝為我國特有,俗稱為“金鑲玉”,亦稱“金銀錯嵌寶石玉器”,歷史悠久,制作精美。史書記載,漢代王莽篡權,太后怒將傳國玉璽摔破一角。王莽在嘆息之余,只得令能工巧匠加以修補。聰明的工匠以黃金修補后,玉璽愈加光彩奪目,遂美其名曰“金鑲玉璽”。可惜,“金鑲玉璽”幾輕輾轉,不知所蹤,倒是這門工藝卻一直傳承下來,清道光之后,國力衰竭,內憂外患,這門工藝幾近絕跡。
秉性聰明,吃苦耐勞的張阿罕入門不久就深得師傅的歡心,遂把平生絕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在師傅的耳提面命之下,張阿罕潛心苦學,很快地掌握了珠寶鑲嵌的核心技藝。六年之后,張阿罕滿懷夢想,從香港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開設金鑲玉技藝珠寶首飾加工作坊。其獨特、精湛的工藝名動一方,生意日漸興隆,兒子張阿岳和侄兒張如鑫跟著打下手,在阿罕精心地調教下,兒侄輩的“金鑲玉”技藝也十分嫻熟。
1938年,阿岳和堂兄如鑫到上海拓展珠寶生意,創辦了“天發珠號”銀樓,主營金鑲玉工藝產品,開創了“華昌張記鑲嵌首飾”名號。據上海市檔案館提供的“上海市珠寶商業同業公會籌備會”《珠寶商業突出技術人才》中明確記載了:張阿岳(莆田人),鑒別翡翠白玉水平很高,另有金鑲玉和玉鑲金特技。而且,當時全上海所列出珠寶行業突出人才16人中,僅有張阿岳身懷“金鑲玉”特技。同年,在朋友的幫助下,兄弟倆又將珠寶生意擴展到香港。從此,昔日備受皇室貴胄推崇的“金鑲玉”飾品,在張阿岳的努力下,像舊時王謝堂前燕一樣地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時代的熔爐里,個體的命運是那樣的微不足道且身不由主,1952年,因政策原因,張阿岳的“天發珠號”銀樓關閉了。國不富則民不強,長期在溫飽線上掙扎的國民,焉有余力穿金帶銀?名動一時的“華昌張記鑲嵌首飾”日漸沉寂,關于“金鑲玉”多少事,欲說還休。晚年的張阿岳精心繪制了《華昌玉鑲金仿古圖譜》、《華昌金包玉圖譜》、《華昌寶石男戒圖譜》、《華昌玉鑲金圖譜》,為后世留下珍貴的材料,寄寓“中華昌盛”的美好厚望。
金鑲玉嵌圖強夢
時光以其從容的步伐安然前行,誠如一首歌里所唱的,那是一個春天,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中國迎來改革開放的年代,片片風帆在征途上浩浩揚航……
1988年,阿岳的孫子張國王結束了在全國各地幫人鑲鑲嵌嵌金銀珠寶的小本生意,秉承三代相傳的“金鑲玉”和“玉鑲金”的絕技,在“莆田市臺胞購物中心”開設了珠寶首飾加工、零售店。中國人自古以來對玉石珠寶情有獨鐘,婚姻嫁娶、親友生日、老年祝壽、小兒滿月等,至親好友之間,送金贈玉之禮早已約定俗成。金和玉在我國傳統的文化里是高貴富麗與美好品德的象征,黃金尊貴亮麗,玉石溫潤含蓄,兩者完美的結合,寓意“金玉滿堂”、“金相玉質”、“同心蓮結”……表達人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隨著國門的開放和百姓逐漸豐滿的腰包,金玉珠寶的消費在某種程度上不但帶給人們一種自我滿足,而且其保值、增值和傳家的功能也越發凸顯。張國王的幾代相傳的“錯金銀與金玉鑲嵌工藝”特殊技藝,讓兩者有機的結合為一個整體,極大迎合了剛富裕起來國人委婉含蓄的性格特點,比單純的金飾、玉飾更能迎合人們對時尚經典的需求,因此,他的珠寶鑲嵌飾品備受人追捧,生意十分興隆。
精湛的技藝、廣闊的珠寶市場前景,面對祖父留下凝聚張家兩代先人心血的珠寶圖譜,張國王的心里升騰起一股強烈的愿望:創建品牌,完成張家先人的夢想,弘揚“金鑲玉”工藝,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古老而精深的珠寶文化。
恰遇明時,破繭成蝶終有日;躬逢盛世,雄鷹展翅振凌霄。1998年,華昌珠寶有限公司(原為莆田市華昌首飾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張國王董事長兼總經理帶領下,揚帆起航……年華逝水,三江水的潮汐幾度漲落,15年過去了,張家先輩幾代人共同的夢想在三江口這片熱土上落地生根,枝繁葉茂地崛起在全國珠寶界,并成為業內的翹楚。
華昌珠寶總部位于莆田,占地面積80多畝,是一家集研發生產、批發零售、連鎖加盟、倉儲物流為一體的珠寶首飾集團化企業。目前該公司擁有技術研發中心、生產管理中心、倉儲物流中心、人力資源管理中心、市場營銷中心、品牌運營中心、綜合管理中心等7個中心和鑲嵌廠、特種廠、玉廠……等6家工廠;在全國各大省會等地設有4家子公司、6家分公司和數百家加盟店,2014年品牌價值為37.68億元。
公司從事金鑲玉系列、千足金鑲嵌天然寶石系列、K金藝雕復鑲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先后通過了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1:2004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OHSMS18001:2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公司研發成果豐碩,已累計130多件產品及工藝榮獲國家專利,其中一項還獲得專利優秀獎。作為全國鑲嵌首飾領域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單位,為規范珠寶市場,樹立行業標準,引導鑲嵌首飾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公司先后制定多項生產、管理標準,其中《千足金鑲嵌首飾鑲嵌牢度》成為國家標準,另有二項國家、行業標準正審批中,《貴金屬鑲嵌首飾分類信息與代碼》、《貴金屬藝雕復鑲首飾》和《貴金屬鑲嵌飾品術語》成為福建地方標準;2013年與臺灣珠寶工業同業會合作,牽頭制定《閩臺珠寶首飾互認標準》,首次開啟了兩岸珠寶首飾行業標準化之旅,促進了兩岸珠寶創意產業文化的積極交流。
如果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金鑲玉”獎牌驚艷亮相,令世人矚目中國金玉鑲嵌工藝;那么,2010年,上海世博會,則是華昌“錯金銀金玉鑲嵌制作工藝”走向世界的見證。此后,2012年,華昌再次躋身亞洲體操錦標賽和倫敦奧運會,隆重推出中國金鑲玉福禮,進一步提升了華昌珠寶在海內外的知名度。多年來,華昌公司注重產品的研發和人才的培育,成立了“金鑲玉”研發部,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基地,已培養技術骨干300多人,其中省級高技能人才2名、高級技師22名、中級技師15名和2名工藝美術師。
公司的工藝師們的設計產品及工藝水品在各項大賽中均得到充分的肯定,其中,2010年,“迎世博紀念品”榮獲全球華人設計大獎賽三等獎和特別貢獻獎;張國王的《海西傳奇》還榮獲中國工藝美術最高獎項“百花獎”特別金獎;“華昌”、“金石和鳴”和“張國王”等品牌,及“太極”、“金玉無雙”、“金玉同福”、“乾坤之禮”、“如此東方”等系列產品,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收藏價值,備受專業人士的贊譽及全國各地經銷商的青睞和消費者的追捧。
2012年,華昌珠寶上海文化創意中心塈金鑲玉博物館的揭牌、一年一度參與中國國際珠寶展會,都引起廣泛的關注和熱烈的反響。一路風雨一路歌,革故鼎新創偉業。2011年,華昌“金鑲玉·玉鑲金”技藝入選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上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公司先后榮獲“中國馳名商標”、“中國金鑲玉第一品牌”、“中國輕工業百強企業”、全國珠寶行業“AAAAA級信用企業”,并連續多年榮獲“全國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珠寶首飾業著名品牌”、“省質量管理先進企業”、“省用戶滿意產品”、“質量抽檢全部合格”、“質量免檢單位”、“消費者信得過單位”、“福建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福建省龍頭企業”等榮譽,為國內外珠寶界樹立良好信譽。
繼往開來譜華章
百年華昌,共譜華章。如今,華昌珠寶上海文化創意中心塈金鑲玉博物館,已然成為珠寶界的一座豐碑,是上海城隍廟最具人氣的景觀之一,天南地北的游客,爭相恐后到此游覽,只為見識“匯聚華人精髓”的中國金鑲玉文化。
這,是華昌珠寶的驕傲,也是民族品牌的驕傲!
從一介民間藝人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從一個家庭作坊到擁有37.68億元的品牌價值的企業,這是一條“金鑲玉·玉鑲金”民族工藝的復興之路;這是一個家族綿延百多年生生不息的傳承精神!先人創業維艱,后裔拓疆有成。華昌,這顆閃耀在珠寶王國里的璀璨明珠,必將光大“華昌錯金銀與金玉鑲嵌制作工藝”,在中華昌盛的篇章里,不斷地暢寫新的時代風流。
(本文原載于《走進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