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江畔上的明珠
——新大陸掠影
何 英
新大陸科技集團,是由胡鋼、王晶等18位科技人員創建于1994年。短短的20年,新大陸集團從創業之初的18人,發展到2015年的5240人,其中科技人員2520人;總資產從創業之初的150萬元,發展到2015年的總市達200億元;擁有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的專利597項,美國專利商標局授權專利19項。
20年來,在國內被授予的主要榮譽有: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創新企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規劃布局重點軟件企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劃承擔單位、中國軟件業務收入100強、工信部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一級資質、全國企事業知識產權試點單位、國家引進外國智力示范單位、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福建省院士專家工作站、中國優秀誠信企業(2006年)等,成為馬江畔上的一顆耀眼的明珠,世界同行業中的嬌嬌者。他們20年的創業之路,感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
一群“吃螃蟹”的勇敢者
在中國當代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辭職”、“下?!?、“跳槽”、“創業”、“總裁”等的詞組,對世人并不陌生。
如果你在20世紀的七八十年代擁有大學畢業的文憑,必定按國家當時的政策被“定向分配”,那是在政府機關或企事業單位,工作相對比較固定,用傳統的思想觀念來解釋,屬于“旱澇保收”。
如果你在20世紀九十年代擁有大學畢業的文憑,那么情形就不一樣了。在九十年代初期擁有大學畢業的文憑,國家仍然實行“分配制度”;九十年代中期擁有大學畢業文憑的,國家對大中專畢業生已經開始實行“雙軌制”,即國家分配和個人選擇相結合,即“總評”在學校年段前幾名的,仍然享受國家的分配制度,畢業生可以自主地選擇用人單位。其余的只能“自找職業”。其時,在大學生就業的新聞報導中,“辭職”、“下?!?、“創業”是新聞媒體使用頻率最高的詞組;九十年代后期擁有大學畢業文憑的,國家已經出臺了《公務員條例》(試行),對機關干部實行“凡進必考”的制度了。如果選擇到企事業單位工作,用人單位和就業者本人都擁有相對自主的選擇權利。
當然,進入21世紀擁有大學畢業文憑的,就業的情形就更多樣了:考公務員、企業雙向選擇、自主擇業、自主創業……
新大陸科技集團的創始人胡鋼、王晶等18位“吃螃蟹”的勇敢者,就是在九十年代之前已經擁有穩定的工作崗位后,大膽地扔掉“鐵飯碗”,成為一批“吃螃蟹”的勇敢者,走向社會進行再創業并一舉獲得成功。
一顆“不安份的心”在創業路上奔跑
時光回溯到1994年。
1988年,王晶從福建省光學研究所下海,與胡鋼等人一起,參與創辦實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開始了第一次創業。創業伊始,實達電腦公司只有16個人,25萬元資金。3年以后,實達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子終端廠商,五年后進入“中國電子百強”。不久實達集團成功上市,王晶一直是公司重要的管理者之一。這在當時,已經讓人羨慕不已了。
可是,“天生有一顆不安份的心”的胡鋼、王晶等人并不滿足,于1994年離開實達“另立爐灶”。消息傳開,在社會激起了一層不小的浪花。企業不理解,家人不理解。但是,這批都懷著“一顆不安份的心”的年輕相互理解。他們相邀了18位年輕人,開始了第二次創業。他們中,有學當時處于新興學科計算機網絡信息的,也有學管理的,還有學哲學的。他們從實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跳槽”后,從零開始進行二次創業。采訪中,王晶談起當年的創業,仍然為自己當時那“有一顆不安份的心”感到自豪:“那年,我們說是擁有150萬的起步資金,其實包括一部用了多年的奔馳汽車扣價30萬。十幾個年青人在位于福州五四路樹兜‘銀聯賓館’租了兩間客房,一間9平方米的,作為行政管理人員的‘指揮部’,一間11平方米的,作為技術人員的科研‘作戰部’。我們商量工作,只要需要,隨時隨地站的站、坐的坐。坐著的人,或在簡易的小床上,或在椅子上,或者干脆坐在水泥地板上,甚至是你坐在我的腿上,我靠在你身上,或我攬著你、你攬著我,倆人相互半靠著,誰也不計較。技術人員如果一旦想到了什么新的設計方案了,立馬打開鍵盤,就地‘噠噠噠……’地敲著,毫不保留地說出自己想法。有時說著說著,誰也不知道是該吃午飯了,還是該吃晚餐了,甚至是有時時間早已進入深夜了,可我們都還沒有吃晚飯呢。這時,只要有人說一聲‘來碗面吧’,才會有人想到要燒一壺開水間來沖快熟面填一填早已餓飽了的肚子……”
就是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18個都有“一顆不安份的心”的年輕人相聚在一起,開始了人生艱難的創業夢。
用女性的“貼心”來助企業騰飛
18個年輕人走上創業之路后,倒是很能吃苦耐勞。他們常常沒有上下班的概念,工作一開始,沒日沒夜地苦干著。18個人,工作、生活在20平方米的房間里,衣服臟了,沒有地方涼曬,想吃點熱的,沒地方煮。就連正常的生理休息,都只能就地你躺幾個小時,我躺幾個小時輪流著。用他們的話說,那創業之初的生活,真不是人過的日子。
王晶告訴我們,一次到銀行去爭取一筆數額不大的貸款。但是,因為沒有足夠“可以讓銀行放心”的資質,就是得不到批準。“我當時手中拿著單據,站在銀行營業的窗口,淚水嘩嘩地往心里流,但我又不能讓人看到我站在銀行窗口哭。心想,這貸款如果真的批不下來,我們公司這批年輕人今天晚上就得散伙了……”最后,還是年輕人創業的真誠打動了銀行,才將這筆貸款批下來了。企業得救了,18個都有“一顆不安份的心”的年輕人,在創業的路上奔跑得更歡了。
當時,被這批年輕人當成“總管家”的王晶,是一個已經成家的女性。但她也和年輕人一樣,一心想著自己的創業夢,用女性管理家庭的貼心來助企業的騰飛,任憑18個年輕人放飛夢想。有時她看著這伙年輕人想著想著就發起了呆,在這么艱苦簡陋的條件下創業,大家圖什么呢?不過,她一發呆,年輕人就知道她要掏腰包改善大家了。更多的是,早上王晶來上班時,總是提著一袋鼓鼓瓤瓤的包,那是她從家里帶來的食物。“當時,從家里去上班,看到什么能帶給年輕人吃的東西,拿著就走?!?0年過去了,王晶說:“說真的,我非常非常感謝我那寬容、大度且愛心滿滿的婆婆。當年,我不知從家里帶走多少在當時計劃經濟條件下,家里僅有的那么一點點食物到公司,與可愛又讓人心痛的年輕人分享?!?/span>
20年的櫛風沐雨,愛拼敢贏,加上精心又貼心的管理,用王晶的話說“是用女性特有的敏感性,貼心經營的作風,助新大陸騰飛”。就這樣,18個年輕人在“總管”貼心的助飛下,開始了自己人生的創業之路。
“新大陸”是在領導關愛下騰飛
公司走上創業之路后,這群年輕人便高興地盤算起了開一家大公司的夢想。但是,這公司叫什么名稱,一時還拿不定主意。當時,叫這公司那公司的,大家取了一長串的公司名稱。
一個偶然的機會,胡鋼和王晶向有關領導匯報工作,一位省領導建議他們說:美利堅合眾國,是由一群流亡者發現的樂土,現在成為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已成為世人共認的“美洲”。你們是由一群科技精英組成,我看就稱“新大陸集團”吧。就這樣,“新大陸”的名稱叫響了。
后來,王晶和她的伙伴們對“新大陸”解釋為:新大陸集團在有福之州這塊神奇的土地,一群“七拼八湊”的專業組成的神奇的人,進行著世界領先領域的神奇的事業,奔向理想之國神奇的未來。于是,新大陸集團就象美利堅合眾國一樣,在國內國際的同行業中,不斷地進行科技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新大陸在企業草創的關鍵時刻,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給予了大力支持,這也成了新大陸發展的動力。
“當年,在習近平的辦公室,我和胡鋼董事長把‘想創業并堅持辦實業’的想法說了,習近平書記非常贊賞,表示一是支持我們創業,二是讓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堅守實業、堅守創新’這條路。無論遇到再大的困難,都要扛過去,要堅持下來?!蓖蹙Ц吲d地回憶當年的情景,心緒依然難平。
2001年5月,新大陸科技園在位于馬尾的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奠基,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發來賀信,希望新大陸“把科技園建成福建省一流的科技城,把新大陸建成國內高水平的民營高科技企業”。
2014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福建視察時,又到位于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新大陸科技集團考察,充分肯定“企業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很好的創業創新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的鼓勵和支持,更加堅定了新大陸人創業創新的信心,又開啟了新一輪的“激情燃燒的歲月”。
“一體化終端”是新大陸的起點
創業之初,這批年輕人把電腦放在自己的大腿上,開始了第一個產品----“一體化終端”的攻關。
三四個月后,產品出來了。但是,如何推廣到單位的應用上,又擺在了這批年輕人的面前。于是,王晶和同事帶著自己的產品,上門到可推廣的單位、部門一家一家地、耐心地介紹產品的特點,那怕是迎來冷眼,他們也始終相信,自己苦心設計的產品,肯定有一天能讓客戶滿意并放心地推廣使用。
就這樣,他們開始了一家一家地跑銀行,一家一家地求用戶。“可是,在那互聯網剛起步的年代,要將自己的產品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中且讓人相信是‘先進的且可以放心地使用’的高科技產品,有多難呀?!蓖蹙дf。他們研究的“一體化終端”,首先是針對銀行營業部門的。但是,“這新技術新產品,人們還不認識呀。于是,你拿著產品找到銀行,不僅領導不接待你,就連部門負責人也說‘沒有空’?!蓖蹙д勂饎摌I之初產品的推廣應用,這個中的滋味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這時,他們想到的是戰爭中“集中攻破”,心想只要苦口婆心地說服第一家銀行的試用,他們就不擔心找不到第二家、第三家銀行的試用。就這樣,經過耐心再耐心的介紹推廣,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于在農業銀行找到了第一家的推廣使用。得到用戶非常肯定的贊賞,反饋的信息與他們原先設想的初衷非常吻合:“信息安全、工作便利、方便攜帶”。這一創新,填補了國內的空白。同時,他們得到了可供18人的團隊一年開支的費用。常言道,手中有糧心里不慌?!敖酉聛?,我們上門找第二家、第三家用戶,就笑逐顏開了。”
“科技創新、實業報國”的夢想
第一個攻關獲得了成功,公司的名稱叫得那么響亮,又獲得領導的關懷,這批年輕人便懷揣著科技創新、實業報國的夢想,緊接著進行了第二個、第三個新產品的攻關研究,很快就使新大陸在國際領域一直處于領先。
新大陸科技集團發展到2015年,產業從橫跨電子、生物、環保三大領域,發展到如今橫跨物聯網、數字電視通信、環??萍级鄠€領域的綜合性高科技產業集團,二維碼、環保紫外C消毒、大型臭氧發生器等核心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00年7月,集團龍頭企業福建新大陸電腦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回顧創業的歷程,王晶說:“創業之路充滿艱辛。在創業的路上,創新是最重要的基因。只有創新,才有話語權。一個民族的競爭力在于創新,一個企業也是如此?!?/span>
在后來的發展中,新大陸不斷地創新發展,發展再創新。隊伍不斷擴大,科技項目不斷地攀登。在發展的進程中,也遇到一些挫折,“二維碼領域,就是一個例證”。
上世紀90年代末,二維碼技術在歐美發達國家已廣泛應用,但在中國卻是一片空白,就連想到書店去買一本這方面的書也沒地方找。在國內市場上,新大陸制造的二維碼識讀設備雖然廣受歡迎,但很多客戶抱怨:太貴了!
一次,王晶在出差期間與一位企業的高管交談中,這位高管抱怨說,“你們新大陸的產品費用太高,讓我們吃不消了。”她馬上與公司的有關人員聯系,得到的答復是:我們的成本就是那么高,利潤全部都已經讓給客戶了。
王晶出差回來,放下行李就深入了解其中的癥結在哪里。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原因在于缺乏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該二維碼識讀的核心部件進口成本居高不下。唯一的破解之道,就是發展中國人完全自主的二維碼核心技術。“當年國內連一本二維碼相關的教科書都沒有。我們不斷嘗試,失敗了再試,再嘗試再失敗……一些骨干人員的信心動搖了,個別人還離職而去。”
但是,集團領導一致認為,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扛過去!新大陸人沒有退縮,科研人員直面難關,引進人才,加強團隊協作,咬牙苦熬。最終,鮮花朝新大陸盛開。
自主創新領導帶頭
“自主創新,實業報國”是胡鋼和王晶帶領新大陸同事們共同設計的報國夢想。新大陸從更高層面審視,將科技研發面向市場、面向應用的創新,服務到國計民生,造福百姓和社會。
在新大陸,集團領導帶頭創新,以此激發科研人員的的積極性。總裁王晶申請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飛機模型圖”就是很有說服力的實例。她將物聯網技術解讀圖型化,非常明了地將物聯網通過感知、識別技術把地球上的“物”數據化,再通過數據傳輸和數據處理,實現物與人、物與網的連接,達到“萬物互聯”的狀態解讀,讓新大陸具有國際水準的二維碼核心技術在當今走在前沿的物聯網中所起到的作用,表達得簡單明了。
在領導的帶動下,科研人員不斷地創新并取得成果。2005年,口蹄疫、瘋牛病等在世界各地頻繁暴發,引起了我國對動物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視,農業部啟動了動物防疫溯源檢測管理工作。當時,國際上并沒有二維碼智能溯源檢測應用的先例。
新大陸集團領導發出指令,要求科技人員,憑借深厚的技術積淀、自主二維碼核心技術與創新市場應用。經過科技人員的苦熬奮斗,新大陸最終在眾多國內外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與農業部首創推出了“動物疫病可追溯系統移動解決方案”,成為名副其實的市場領先者。
“我們的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簡單講就是解決了三個問題:一是溯源,能知道食品的來源;二是安全,實時檢測知道安全不安全;三是信息對稱,消費者通過檢測能判斷買到的是不是真貨。”王晶解釋道,“在國外,一套可檢測、追溯食品安全的快速檢測大設備要七八十萬元,我們的只要3萬塊,而且便攜,可隨時檢測?!?/span>
新大陸實業報國夢中,對社會非常關注的環保技術應用的科研,又有新的貢獻。近年來,新大陸致力于空氣和水體環境保護的科研,他們研發的現代大型臭氧發生器研造技術、現代紫外C消毒技術和光化學高級氧化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他們憑著自主創新的實力,使新大陸成為國際臭氧協會會員單位、國際紫外協會會員單位,完成數百項重大環保工程,設備已成功應用于污水、自來水、石油化工、造紙、印染、化學制藥等行業多個領域。
2015年天津“8.12”特大火災事故發生后,新大陸環保受國家環保部所托,第一時間參與到氰化物污水處理當中。僅用4天就完成了方案設計、設備制造、遠程運輸和安裝調試。他們提供的臭氧-雙氧水高級氧化破氰設備用于廢水處理,為環境應急處置工作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撐。每一次國家有重大災難發生,新大陸環保都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參與救災,彰顯著一個民族高科技企業為國擔當的責任情懷。
“新大陸走過了20年,最早的十年我們是在做填補空白的事;第二個十年是在做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事;未來的十年,我們的目標是要在某些領域引領全球化的科技創新,成為一些行業的引領者?!毙麓箨懙念I頭人王晶如數家珍地描繪著企業的未來。
展望未來,董事長胡鋼和總裁王晶,信心滿滿,新大陸員工們信心滿滿。
我們祝愿,馬江畔上的明珠,在“自主創新,實業報國”的路上,在國際行業的路上,將更加耀眼。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馬尾》;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