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口汽車城園夢記
王曉岳
一
2004年底,福建汽車工業集團公司編撰了一本名為《逐夢之旅》的書。國家機械工業部原部長何光遠為該書作序,他用動情的文字概括了福建十年逐夢的光輝歷程:
“當2004年漸行漸遠之際,閩臺汽車合作也一路風雨地走過了十年。這十年令人感嘆,令人震撼。福建省用十年時間走過了別人可能要花上幾倍時間才能走完的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了汽車工業夢、轎車夢。隨著戴·克項目的立項獲批,汽車強省的夢想,也變得不再遙遠。”
何光遠說的“一窮二白”,是對福建工業基礎的真實描述。1982年,福建省政府把汽車制造業最基本的沖壓、組裝、涂裝、焊裝等“四大工藝”生產線列入重點建設項目。建設周期橫跨兩個5年計劃,直至1992年,“四大工藝”生產線還停留在紙上,福建的汽車夢仍是一枕黃粱。
福建省委、省政府深知工業化的基礎是制造業,而汽車工業是制造業的龍頭,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二戰之后,德國和日本就是靠汽車制造業走出廢墟走向繁榮的。福建若要改變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不能不重視汽車工業的戰略地位。1992年,省委、省政府毅然決定把汽車工業作為福建省三大支柱產業之一,成立了以副省長施性謀為組長的省汽車工業領導小組,組建了省汽車工業集團,調省經委主任鄭本灼任集團董事長。省長陳明義、副省長施性謀分別會見了日本、印尼等國客商,洽談汽車工業招商引資事宜。
省委書記賈慶林向國家機械工業部要人,硬是把國家重點企業——太原重型機械廠的常務副廠長凌玉章挖來,任福建省機械廳副廳長,分管福建汽車工業。
二
項南來福建工作之前,曾在國家機械工業部任職,他十分清楚工業基礎對于國民經濟的決定性作用。他任福建省委書記之后,促成了福建與重慶、江西的合作,三家聯合成立了三江(指閩江、長江、贛江)公司,把日本50鈴卡車的圖紙拿來消化,重慶、江西分別做成了慶鈴、江鈴卡車,福建的福鈴卡車卻胎死腹中。問題是福建沒有錢,向上要,不給。上面說,福建不適合辦制造業,投向福日電視機、百靈計算機、水仙花牌電冰箱的錢都打了水漂,汽車工業不能在福建布局。
后來,曾在二汽任廠長的王兆國省長,非常想在福建開發汽車工業。1984年,在他的努力下,福建成立了省工業公司,規格為副廳級,主要任務是造汽車。這回是省里有關部門不理解。他們說,王兆國省長在二汽做神龍汽車,與法國雪鐵龍合作,國家一次性投資就高達100多億。項南書記向上要一個億都要不來,省長夢想空手套白狼,這不是天方夜譚嗎?
東南汽車城
第一任福建汽車工業集團董事長鄭本灼吃奶的勁都用上了,做了兩年,依然勞而無功。
本來,陳明義省長親自出面已與印尼僑商林紹良談妥,林紹良的三林集團、福建汽車工業集團、日本馬自達公司三方合作,三林集團負責投資,福建出地出政策,馬自達公司負責出技術,在林紹良的故鄉福清創立汽車制造公司,并簽訂了合作意向書。但最后資金還是沒有落實。
1994年5月19日,省委任命凌玉章出任福建汽車工業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省委書記賈慶林親自找他談話。
賈慶林說,“你牽頭掛帥拼一回,能做就做下去,做不下去,咱們就向全國宣布,福建再也不做汽車了!”
聽了這話,凌玉章的一腔熱血直往腦門上沖。在太原重機廠,賈慶林是他的老領導。他清楚,老領導的意思是,破釜沉舟也要把福建的汽車工業拼上去。凌玉章被這種“偉大的悲壯”感動了,霍地站直了身體,想說些“不死不休”的豪言壯語,但他哽咽了,只是重重地點了點頭。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已有700多家汽車制造企業,惡性競爭到了白熱化程度。某中央領導十分痛心地說,幾條大狗,幾只小狗,一群野狗,為了搶食,相互撕殺,中央不能不管啦!1994年,中央出臺了整頓汽車行業的文件,文件強調規模經濟,突出抓大放小,嚴禁新上汽車項目。這些新規對于福建來說,如同屋漏偏逢連陰雨。
凌玉章還是硬著頭皮找到國家計委,請求對福建網開一面。汽車司的領導看過凌玉章遞過的名片后說,福建還想做汽車?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我勸你趁早換個地方。
凌玉章回頭去了“二汽”,他對二汽總經理馬躍說,福建條件差,請二汽出手相助,福建汽車工業集團能否成為你們的子公司?
馬躍說,現在是壓縮整頓的檔口,我們也很難,實在沒能力幫你。
向國家要政策的方案遭遇失敗,先當大企業子公司這一“曲線救國”的方案也碰了個釘子。凌玉章仍不死心,又把目光投向了“一汽”。凌玉章去“一汽”之前,賈慶林給“一汽”總經理耿昭杰打過招呼。耿總專門召集“一汽”領導開會,集體聽取凌玉章關于請求做一汽子公司的發言。聽完凌玉章的陳詞,所有領導一一表態,都說這事不能做。
無情的現實把凌玉章逼上了絕路。
三
古人云:苦心人天不負。也許是福建幾代人前赴后繼的苦心感動了上蒼,老天爺終于給了福建一次絕處逢生的機會。
事情的緣起是這樣的:裕隆集團是臺灣最大的汽車集團,旗下的裕隆汽車制造股份公司和中華汽車制造股份公司分別生產轎車和商務車。其汽車銷量占臺灣汽車銷量的一半,故有臺灣“車王”之稱。董事長吳舜文女士,江蘇武進人,1913年出生于上海有名的紡織世家。其父吳鏡淵不僅是愛國紡織企業家,也是中華書局的創辦人。吳舜文頗似其父,愛國且具有戰略眼光。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她就一心移師大陸,看好大陸的汽車市場。由于境外汽車企業不能在大陸獨資辦廠,所以她一直在尋找合作伙伴,從東北找到天津,從武漢找到廣州,找了整整六年,竟沒一家同意合作。其原因是,她的三個合作條件無人敢全部滿足。這三個條件是:其一,她投資的比例要占50%,兩家對等;其二是她要拿產品來做,整車生產;其三她要派其義子林信義(后任臺“經濟部長”)作總經理,負責生產和管理。
1994年11月27日,在省委領導的促成下,凌玉章和裕隆集團總經理協理黃文成見了面。凌玉章開門見山,他對黃文成說,我們對貴集團的三個合作條件進行了認真探究,第一條投資比例各占50%,沒問題;第二條,產品適合我就接;第三條,產品和科技是你的,你派林信義任總經理我不反對。
黃文成次日急匆匆返臺,把凌玉章的態度向吳舜文、林信義作了匯報,吳林均不信。他們認為,6年都談不成的事,凌玉章竟然一口應允,是否兒戲,還必須驗證。
1994年12月27日,黃文成又來見凌玉章。黃說,為慎重起見,董事長、總經理讓我再次確認貴方的承諾。凌玉章說,商場最講誠信,我凌玉章怎敢拿福建汽車工業集團的信譽當兒戲!
黃文成盯著凌玉章看了許久,欲言又止。凌玉章知道黃文成要問什么,便坦然解釋說,你想知道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態度。這么大的事當然要由省里拍板,不是賈書記、陳省長誰敢超越“外資占比不得超過49%”的紅線。聽了這話,黃文成才由緊張轉為釋然。
1995年1月15日,裕隆集團總經理林信義來了,還帶來律師、顧問一干人馬。林信義與凌玉章談了半天就簽下了合作意向書。當天下午,省委書記賈慶林、省長陳明義在西湖賓館8號樓接見了林信義一行。
賈慶林之所以同意臺方的三個條件,主要是看好發展對臺經貿關系的大環境,福建只有抓住機遇上了汽車項目,一切才有可能;其次,臺灣從零起步發展到10萬臺汽車規模的第一代創業者都還健在,與其合作可以少走彎路;其三,臺方資金、技術正好能滿足福建開創汽車產業的需求,可以直接嫁接過來;其四,以福建當前的基礎,國際大牌汽車企業瞧不上眼,斷無合作可能。
何光遠說,是這些獨到的戰略眼光成就了閩臺汽車合作。
接下來的事是項目預審報批。當時,德、法、美、日的名牌汽車已風靡中國汽車市場,業內沒人瞧得起臺灣汽車。國家計委領導也持這種觀點。他說,全中國沒一個汽車廠認為臺灣有汽車,他沒技術,充其量是三菱的組裝廠而已。你福建沒錢沒人沒技術,非要做汽車,就找奔馳、三菱這樣的百年老廠合作,找臺灣合作有什么意義?
凌玉章解釋道,福建不抱一步登天的幻想,我們清楚與奔馳、寶馬、三菱作合作根本不可能。我們退一步,想做一汽二汽的子公司,可人家不干。福建是被遺忘的孩子,沒人疼沒人抱,現在有人跟我們合作就不錯了。臺灣汽車用的是三菱技術,但也有自己的幾十項專利。再說啦,現在全國一年才生產100萬臺汽車,一汽二汽一年也才出廠10萬臺汽車。臺灣的生產能力也是10萬臺,了不得啦。俗話說,稻殼搓繩起頭難,我若能起頭年產3萬臺,之后才有發展提升一說。
國家計委領導聽了凌玉章的一席話之后,派考察團赴閩考察,基本認可閩臺汽車合作項目,同意閩臺正式談判,但不同意投資比例各占50%。
凌玉章再次找了國家計委領導,申辯道,國家的產業政策是外方投資占比不得超過50%,51%才算超過。再說,要合作就必須協商,科技、管理都靠人家,我們即使占51%,也沒有決定權。所以說,對福建來說51%和49%沒任何意義。
更重要的是賈慶林書記與國家計委領導進行了溝通,國家計委這才讓福建開了中外投資比例對等之先河。
項目預審通過后,閩臺兩家正式談判。臺方在確定投資金額、選車型、定廠名三項大事上充分尊重閩方意見。原先,臺方要把自主開發的“威力卡”商務車拿來生產,閩方要“得力卡”車型,因為得力卡是臺方與三菱合作產品,在大陸銷路很好。廠名就按閩方的提議,叫做東南(福建)汽車有限公司,簡稱東南汽車。
閩臺商談既定,接下來的工作是正式批報立項。陳明義省長帶領凌玉章到了機械工業部,親自把報告送到何光遠部長手上。何光遠說,我理解福建幾代人要發展汽車工業的情懷,同意此事特事特辦。
但報批立項有個程序,機械工業部會簽之后,還要國家計委審批。國家計委領導審批之前,先要汽車司、工業司、投資司拿出意見。投資司副司長張國寶(后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在報告上批了一大段文字,最要命的是:東南汽車項目閩臺兩家投資僅有6030萬美元,不到5億人民幣。從以往實踐來看,創建一家合資汽車公司一般要上百億人民幣,你只有區區幾億元不是騙人嗎?
凌玉章找了國家計委分管工業的正部級副主任曾培炎,曾培炎堅定支持福建上汽車項目,但看了張國寶的這段文字,也感到為難。他問凌玉章,你看怎么辦?俄頃,他自問自答道,這樣吧,你們省政府打個報告,說明閩臺這個項目的投資是從省情出發,是科學合理的,實施過程保證不超預算。第二,你找國臺辦,由他們出個說明,這是兩岸合作項目。凌玉章找到國臺辦分管經濟的副主任陳云林,陳親自寫了一個報告給國家計委,省政府的報告也以最快的速度到了曾培炎手中。曾培炎這才寫下了擬同意立項的批示。
若在正常年份,閩臺汽車合作項目的審批程序到此已全部結束,曾培炎的批示也無需加個“擬”字。但是,當年國家已明文規定,不準再上汽車新項目,東南汽車就成了“破例項目”,因此,還要分管工業的鄒家華副總理認可。但曾培炎同意閩臺合作可以先行啟動。
1995年9月19日,閩臺雙方正式簽約。
1995年11月23日,東南汽車公司正式注冊成立。
1996年7月14日,東南汽車第一臺得利卡汽車下線。但此時得利卡還沒有戶口。為得利卡戶口之事,1995年6月,82歲高齡的吳舜文女士赴京求見江澤民總書記。是年6月27日,江澤民在中南海接見了吳舜文及臺灣裕隆集團高層領導,表示了對閩臺汽車合作的支持。
1997年5月,凌玉章獲準到鄒家華副總理辦公室匯報情況。鄒家華問凌玉章:這個項目誰知道?凌玉章回答說,曾培炎主任清楚。
鄒家華在電話中問曾培炎,我要去福建看看,聽說有個東南汽車,怎么樣?
曾培炎回答說,這個項目已具備審批條件,請你到廠里看看,表個態吧。
1997年6月22日下午,鄒家華視察東南汽車生產車間。當時新廠尚在建設,“得利卡”生產線設在福建汽車廠的老廠房之中。雖然廠房有些破舊,但生產線卻是從德國和日本進口的先進設備,不僅能夠生產輕型客車,換個模具馬上就能生產轎車。鄒家華是工業制造的行家,他仔仔細細觀看得利卡的各個生產環節,一邊看一邊問,興致勃勃,并多次表示,他對得利卡的參數、性能、外觀、性價比很是滿意。原計劃看半小時,結果超過1個小時還在看。北京來的衛士一再催促凌玉章,天這么熱,不要再讓首長看了!凌玉章這才依依不舍地送鄒家華上車。剛走近車門,鄒家華突然問凌玉章,“你這新車能不能開?”
“當然能開!”凌玉章知道鄒家華愛開車,早已把剛下線的得利卡發動好了,侯在車間門口。
鄒家華上了一輛锃光發亮的得利卡,一踩油門,車子便出了廠區沖上了馬路,兜了很大一圈才回來。
這一舉動把警衛們嚇壞了,但鄒家華下車后非常高興,他對身邊的記者說,這車很好!
趁鄒家華正在興頭上,凌玉章趁機請求道,總理,給我們題個字吧。
次日一早,秘書就把鄒家華的題詞交給了凌玉章。展開一看,“東南汽車”四個大字熠熠生輝,這讓凌玉章如獲至寶,因為這四個大字就是最好的認可。
鄒家華到廈門后,對新上任的省長賀國強說,你們一個月內要把審批件辦掉。因為8月底換屆,鄒家華將從副總理位置上退下來,他希望在自己任內把東南汽車項目辦妥。
7月13日,賀國強省長帶領凌玉章赴京向國家機械工業部包敘定部長、國家計委曾培炎副主任匯報東南汽車合作項目情況。
7月31日,東南汽車青口易地擴建項目建議書獲國家計委批準。
四
福建汽車工業的創業之路可謂一路風雨,一路坎坷。但風雨之后終見彩虹。1998年2月25日,位于閩侯縣青口鎮的新廠址破土動工。1999年9月25日,投資2.3億美元的一期工程竣工投產。頗受市場青睞的輕型客車“得利卡”,以及之后誕生的豪華型家庭休閑車“富利卡”走向全國。2003年,這兩種車年銷量4.7萬臺,占全國輕客市場份額的13%。短短四五年時間,東南汽車公司竟成了中國第二大輕客制造生產企業。
然而,這點成就在省委書記宋德福、省長習近平看來僅僅是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步。國家計委批給東南汽車的年產量為3萬臺,4.7萬臺已經超標。但在汽車業界來說,跨不過10萬臺這個門坎,就上不了規模,一只小船無法與航母抗衡。再者,與臺企合作雖解決了入行問題,但解決不了核心競爭力問題。因此,新一屆省委、省政府決心轉型升級,再上兩個新項目,一是生產轎車,解決生產規模問題;二是與奔馳合作,解決品牌問題。
與奔馳合作項目比較順利,但也遇到一些險情。2001年5月31日,福汽集團公司與德國戴·克集團達成輕型汽車項目合作意向。但此時冒出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北京汽車集團原先與奔馳合作,生產奔馳牌轎車和大客車,如今,他想搞成一條龍,把德國的輕型汽車項目也攬入懷中。從生產基礎、合作經驗和區位優勢來說,北京都遠遠超過福建。怎么辦?不能搞競爭,只能動用“外交資源”。省委、省政府派出一位副省長與北京分管工業的副市長陸昊會面,談感情、講大局、求支持。陸昊慷慨答應退出競爭,并向國家有關部委出具了北京終止與戴·克集團輕型車合作意向的證明。
相比之下,轎車項目就難之又難了。
2000年,國家明文規定,不再上轎車項目。省領導決定,不報轎車項目,改報技改項目,不增加生產線,只改裝汽車模具,以“曲線救國”模式投產轎車。技改項目屬國家經貿委管。習近平把國家經貿委主任李榮融請來福建考察。他向李榮融陳述了東南汽車如不能盡快擴大生產規模,將面臨被淘汰的危險。福建計劃改一條生產線生產轎車,請支持汽車工業剛剛起步的福建。
李榮融覺得福建省有改變落后面貌的強烈愿望,黨心民心可貴,支持福建以技改方式生產轎車合情合理,準備簽字同意。但他身邊的一位司長提醒,這是重大項目,應讓吳邦國副總理知道。
經李榮融牽線,2001年10月9日,吳邦國在中南海接見了凌玉章及東南汽車副總經理王志勇。
凌玉章首先遞上吳邦國不久前視察東南汽車公司時的照片冊。吳邦國知道凌玉章是上海人,自己又在上海當過市長,便自然談到了上海的汽車工業。凌玉章趁機說,總理您看過了東南汽車的生產線,全是當今一流水平,換個模具就能生產轎車。沒有轎車生產,規模上不去呀。
吳邦國說,中央已明確不上轎車新項目,我也不好批。我給你們出個主意,能不能按奇瑞的辦法批這個項目。
凌玉章知道,大企業集團可以以擴建形式報批新項目。奇瑞轎車項目就是以上汽集團擴建項目報批的,奇瑞拿出20%的股份給上汽作為回報。
吳邦國又說,我幫你們給上汽講一下,這樣行不行。
凌玉章說,總理,這辦法好是好,在奇瑞行得通,在東南汽車行不通。奇瑞是國有企業,股份都是國家的;可東南汽車不一樣,一半股份是臺商的,讓他拿出10%,我怎么去講呢?
吳邦國也覺得不合適,他問,你說怎么辦?
凌玉章回答道,全中國只有東南汽車一家是閩臺汽車合資項目,非常特殊,你是否可以特批?
吳邦國笑道,說半天還是讓我來批。
凌玉章急忙請求道,你可否接見臺灣裕隆集團總裁吳舜文女士?吳邦國點頭應允。
2001年10月15日,吳邦國會見了專程赴京匯報的吳舜文女士,對東南汽車二期轎車項目表示支持。
東南汽車二期轎車項目于2003年投產,形成了年產15萬臺的能力。東南汽車公司生產的轎車取名“菱帥”,采用的是“三菱”技術,當年賣出8萬臺,賺了8億多人民幣。
東南汽車與德國奔馳合作之后,主動融入了國際汽車大潮,迅速成長為國內汽車骨干企業之一。東南汽車有了實力,與其合作的配套企業由最初林信義從臺灣帶來的37家,發展到如今的70多家,三菱公司也成為合作伙伴,占有東南汽車公司25%的股份。臺灣華擎公司也加入了合作隊伍,成為發動機項目的一家股東。到如今,東南公司已開發出40多種車型,既重國際品牌,又重自主品牌的路線大獲成功。2014年產值突破60億元,2016年超過100億元。東南汽車公司不僅為福建的汽車工業殺出了一條血路,而且為福建的工業制造樹立了榜樣。
習近平總書記在任福建省省長時,多次在會議上贊揚東南汽車的創業精神,說東南汽車圓了福建三代人的造車夢。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閩侯》;圖片來源于生態閩侯公眾號,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