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彩為人起晉風
小時候,每逢家中辦喜事,母親便會放下田間重活,用那粗拙的手,默默地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地折上紅紙,剪些花果,剪些魚與獸,剪些紅雙喜,然后莊重地放在禮品上。母親的手不算靈巧,但在那一刻,卻令我覺得有些異樣的神采。如果恰好是農閑,見我們又好奇,她便會教我們兩下子,如剪個簡單的“雙喜”字或壽桃。母親不是剪花能人,村中也不常見剪花,但在那時,她分明就是剪花老師,令年幼的我無比自豪。
老家稱剪紙為剪花,剪的東西不多,都為實用。大概是失傳的緣故,小村莊里能剪的人也越來越少。母親常一邊剪一邊嘆息:唉,真是忘光了,忘光了!以至于到了后來,村里人嫌麻煩,干脆都用一張紅紙代替了。
后來,因為工作的關系,我看到了不少如今越來越受重視的剪紙。我沒有想到的是,福建的土地上竟還有如許多的剪紙,如閩北的浦城,如閩南的泉州、漳浦,如閩東的柘榮,都是以剪紙出名的。特別是這次到了浦城,親眼看見這么多剪紙藝人,這么豐富與精巧的花樣圖案,真令我嘆為觀止!
我曾經不止一次造訪過浦城,也不止一次看過浦城的剪紙,但都沒有深切地感受到浦城剪紙帶給我的沖擊。大概是走馬觀花的緣故,也可能是在主觀中輕看了它。我在想,凡事都是需要緣分的,緣分不到時,你再努力也是白搭;緣分到時,你擋也擋不住。像這一次,浦城的剪紙就狠狠地撞了我一下,讓我再也不敢小看它了。
采訪是在文化館展開的,主人就是吳衛東館長。吳館長畫得一手好畫,又擅攝影,水彩畫多次參展并獲獎,同時還出版了專著《浦城剪紙》,在縣城拿著正高的工資,著實讓人不敢小瞧。在交談中,我漸漸了解了浦城剪紙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了解了剪紙在當地人們生活中的分量。
浦城剪紙源遠流長,據清代著名文學家梁章鉅《歸田瑣記》記載:“常見家人饋贈果品,必嵌空剪雕四字好語,如長命富貴、諸事如意之類,其婚娶喜慶之家,所用尤繁。”浦城剪紙大者盈尺,小僅方寸,因題而異。其形狀或方或圓或菱或矩,其藝術特色既保有閩北民間藝術韻味,又深受歷代文人詩詞和中國畫藝術的影響。主要通過線條表現形體、質感,注重神情意態變化,富于傳神,畫面豐滿、質樸,俗中見雅,雅不脫俗,生機盎然,寓意祥和。浦城剪紙多取材于民間歷史人物和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瓜果菜蔬等。常見的吉祥物有壽翁、胖娃、山雉、雄雞、孔雀、鴛鴦、飛燕、雙蝶、石榴、蟠桃、花籃、凈瓶、執壺等。最具特色之處在于其畫中有字、組字成畫,并以此馳譽閩中。如初看似牡丹的圖案,實藏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歲”8個字;初看是鯉魚,其鱗內實嵌有“魚躍龍門”4字。
浦城剪紙有著南國纖巧細膩的神韻,又有著北方簡約粗獷的大氣,形式古樸,獨具美感。在歷代文人的推崇和倡導下,浦城剪紙文化底蘊深厚,作品主題鮮明,寓意吉祥,利用花鳥魚蟲的紋飾和傳統故事人物構圖,具有鮮明的地方藝術特色。
吳館長說,剪紙藝術服從于民俗,長期以來深受群眾的喜愛,其旺盛的生命力來自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人們經常把剪紙覆蓋于箱、籠、枕、被和壇口上,從婚嫁、小孩滿月到“大生大禮”等,特別是春節來臨之際,山區農家裝飾窗戶,貼于碗櫥、灶邊及陶瓷器皿上以祈福驅邪。浦城因為地處福建最北端,界連閩、浙、贛,歷史上是閩越族活動中心。西晉時期,大量人口遷徙,帶來了剪紙藝術。千年融合演變,形成南北兼容、地域特色鮮明的浦城剪紙文化。從歷史上看,有“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之說,百姓安居樂業,因而民眾生活較為殷實。這也是浦城民間剪紙盛行的基礎。
在浦城,剪紙藝人被稱為“剪花婆”、“剪花嫂”,因為從事剪紙的一般都是婦女。在古代,女紅是我國傳統女性完美的一個重要標志。作為女紅的必修技巧——剪紙,也就成了女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手工藝。她們從前輩或姐妹那里要來學習剪紙的花樣,通過臨剪、重剪、畫剪,描繪自己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從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以至最后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樣來。這就是心靈手巧的姐妹們創造出來的手工技藝。浦城把這千年流芳的技藝命名為“剪花嫂剪紙坊”,真可謂名副其實!
我已經不止一次造訪過“剪花嫂剪紙坊”,但如此詳細地了解卻還是第一次。“剪花嫂剪紙坊”就設在文化館大樓內,自2008年11月注冊成立以來,“剪花嫂剪紙坊”已有5位專業剪花嫂,被評為省市“非遺”傳承人的有林平翠、周冬梅、楊仁斌等。她們認真研習,在保持浦城剪紙原生態風格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在全國各類剪紙大賽中頻頻獲獎。她們對剪紙進行裝裱、包裝,推出卷軸類、禮盒類、畫框類等十幾種產品,大大提升了剪紙產品的附加值。她們利用剪紙元素,開發出印有浦城剪紙花式的絲巾、折扇、茶具等延伸產品。她們深掘浦城的歷史文化內涵,創作出《浦城八相》《趕集》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剪紙作品100多幅,而且還可根據客戶的需要進行設計創作。她們通過訂單加工,帶動和輻射了一批下崗女工,培訓了一批剪紙能手。
站在100多平方米,充滿濃郁剪紙藝術氣息的展廳里,剪花嫂剪紙坊負責人周冬梅告訴我:“我們在開發剪紙產品的同時,始終保持浦城剪紙原生態的韻味。我們的剪紙作品都是純手工制作,很多顧客就是沖著這點而來,他們看重的就是作品當中的韻味和藝術附加值。”
“如今的剪紙坊已是浦城剪紙對外宣傳和展示的窗口,同時剪紙坊也在福州、南平等地設立了銷售點,部分作品在福州三坊七巷陳列。浦城剪紙逐漸成為家居裝修、賓館裝飾和藝術收藏的寵兒。”周冬梅的話飽含著信心與自豪,我分明看見了浦城剪紙美好的未來。確實,在近十多年的時間里,浦城有數百幅剪紙作品在國內外展出,全縣有近百名剪紙高手。縣文體局和文化館還通過“藝術扶貧”工程,在富嶺、臨江、永興、蓮塘等鄉鎮建立了少兒剪紙培訓基地,每年都舉辦各類剪紙培訓和剪紙大賽,發現培養剪紙人才。2007年,浦城剪紙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浦城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剪紙)之鄉”稱號。2012年,福建省政府將“浦城剪紙”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詩圣”杜甫《人日》詩云:“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尊前柏葉休隨酒,勝里金花巧耐寒。”李商隱也作《人日》詩:“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李遠更是以《剪彩》為題:“剪彩贈雙親,銀釵綴鳳真。雙雙銜綏鳥,兩兩度橋人。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愿君千萬歲,無處不逢春。”剪紙習俗之盛,意之吉祥,如詩如畫,不由得令人浮想聯翩。如今,這一切都在日漸遠去,特別是曾經紅紅火火的鄉村,這一朵燦爛的村野奇葩正日漸凋零。
所幸的是,在浦城這樣的繁華街頭,有著這樣的一群人,她們在默默地守望著童年的夢與記憶,用純真的心與夢想鋪寫著千百年來那不絕的技藝與遺響,從而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歷史的輝煌與古人的滿足,感受到了童年的單純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