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和 有 約
張建光
約定政和不需要理由,定約政和卻有很多道理。
與您相約的是:“奇異福建龍”,那是1.5億年前;宋朝最大玩家徽宗皇帝,那是九百年前;理學集大成者朱子,那是八百年前;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那是2011年上任伊始。
與您相約的還有:山坡上,那片癡情的茶葉;山谷中,那棵搖曳的秀竹;七星溪,那滴晶瑩的水珠;“文公宴”那道久違的美食……
來,“政”是好地方,“和”我游政和;走,說走就走, “政和”吾意。
山
政和是“山的王國”。鷲峰山脈橫貫全境,造就了獨特的高山平原二元地理。最高的山峰香爐尖達到1598米,最低的村子王山口僅124米。千米以上的高山有444座,座座幾乎都是拔地而
起,山地占到全縣三分之二面積。縣志云:“其形勢則崇山峻嶺。高者萬尋,低者數十仞。勢若熊立虎跑,或起或伏。為游龍蜿蜒,不可測度。”一縣兩重天。高山區年平均氣溫在13℃— 15℃。鎮前下園村還有“夏天凍死鴨子”的傳說。居民家中沒有空調、風扇等電器。氣候專家也感到詫異:“地氣之溫差,在一縣之中竟從中亞熱帶跳到南溫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今日,政和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夏都”。
政和的山極具秀氣。雖然“萬丈巍峨峰嶺峻,千層懸峭壑谷深,”卻是“蒼苔碧緣鋪陰石,古櫓高槐掛蘿藤”“靈境那嫌寒氣逼,年年草木自生春” 。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9.6%。高山區的樹木大都以杉木、水杉、榅木、銀杏為主,且獨木成景。鐵山錦屏的杉木王高達49米,澄源黃嶺的榅木胸圍9.9米,樹高29.7 米。楊源鄉村竟有株倒栽杉,它枝作根、根作枝,向四處伸展, 形同涼傘,千年不枯,四季蒼綠。
政和的山極具福氣。山中多寺,寺多以福名。歷史上最宏偉的寺廟就稱“寶福寺”,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分正、中、后三座主殿,左七右五兩序翼,總共一百個房間。據說結構奇巧, 人們即使插香為記,也只能算出九十九間。當地還有四季祈福的習俗,城關附近有座“佛字山”,人們把它叫成了福山,山上的七星塔也改稱福塔,新修了福星橋、福道、福亭、福泉和百福廣場。實際上政和縣名飽含著福的元素。“中庸”言:“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實現“中和”,就能天人合一,天下合美。
政和的山極具靈氣。儒釋道浸潤,生活習俗發酵,醞釀了此
地幾多禪霧仙風,最負名氣的當屬“瑯嬛福地”的傳說。縣志記載,晉朝時,作為管轄政和的建州刺史張華到政和洞宮游玩。巨巖之下,洞門忽開,只見洞內書籍滿架,門口卻有二犬相守。一番問答方才明白,洞中之書乃歷代史、萬國志也。張華想借居數日,以博覽洞中之書。守洞之人笑曰:“君癡矣,此瑯嬛福地, 非凡所居也。”遂命童子送出。政和文人輩出,有人稱之為“政和文學現象”,不知是否與此有關?
水
都說“一江春水向東流”,而政和之水卻一路西走。主干河流七星溪“源出銅盤山,經感化、東衡、長城三里,然后迤邐西行,南會龍潭溪,西會東平溪,合大溪入于建安東溪”,最后形成閩江注入大海。
七星河美如斯(王麗玉 攝)
有水就有橋。全縣現在已有古廊橋103座。楊源坂頭花橋頗有代表性,它將廊橋的特點表現到極致。它已不僅是“風雨橋”,還是具有形而上的精神文化意義。廊橋是風景。花橋為歇山頂抬梁式結構,閣樓有三層翹檐,其下都掛有風鈴。橋如彩虹臥波,本身就是藝術品。橋內像一座藝術長廊,藻井斗拱雀替等空間有繪畫96幅,題聯39對。廊橋是寄托。橋上有廊屋13間,設神龕9個,從“觀音大士”“魏虞真仙”“許馬將軍”到造橋的“陳桓、陳文禮”二公,可謂集廟宇、祠堂為一體,給鄉民以人生的終極關懷。廊橋是教化。橋上畫聯中有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中華道德故事,像“桃園三結義”“岳母刺字”“鐵杵成針”等
等。有個時期二層樓閣還作為鄉村學子讀書場所,直接擔負起教育的功能,難怪橋上有不少勵志對聯,“是大丈夫莫負了題聯壯志,學古孺子當養成進履虛懷”。
有水就有田。政和的耕田除了石屯和東平平原外,大多是梯田。最小的“眉毛丘、斗笠丘、蛤蟆一跳過三丘” 。梯田中又以念山梯田為最,整個面積為1600畝,自山腳海拔300多米上升到1000米,層層累累竟有1133級。上下落差最大處有700多米, 且與森林、村莊、河流連成一體,形成了復合型的生態環境。我見過浙江云和梯田,也知道云南的云陽梯田,更了解首個加入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菲律賓科迪勒拉(伊富高)水稻梯田。客觀地說,它們各有千秋。但念山云上梯田的文化內涵卻更為豐富。其本身就是唐末黃巢起義軍屯田所為。“黃念山”之意就是念“黃”山,即紀念黃巢起義軍之山。
有水就有“龍”。都說“云是鶴故鄉,水是龍世界。”然而,相當長的時間里,除了有龍意象的景點和以龍為名的村莊外,全不見龍的蹤影。別說政和,整個福建都沒有龍的信息。2022年10月22日,中國古脊椎所和福建地質調查研究院,通過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發布,在政和楊源大溪火山沉積盆地發現了“福建第一龍”——距今1.48億至1.5億年的侏羅紀鳥翼類恐龍骨骼化石。這是目前已知侏羅紀時代最晚、地理位置最南的侏羅紀鳥翼類恐龍。它填補了鳥類起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部分空白,也是福建省內首次發現恐龍化石。
人
政和人很“土”,意氣相投便會說把“頭給你做菜墩”。言下之意,你對他好,可以把腦袋給你作為切菜的案板,“士為知己者死”。政和人熱情。用餐時間走進農家,主人大都會問: “來啦,沒有吃吧?一塊用飯。”然后不等回答,他立馬搬凳挪椅、添碗加筷,不管認不認識,不問是官是民。無論在政和“插過隊”“下過放”,還是“扶過貧”“支過教”,凡是在政和工作過的人,甚至受過挫折的,都認同政和“山好、水好、人更好”這句話。
政和是盛產英雄圣賢的地方,不僅僅因為山川地理,不僅僅因為貧困災難,不僅僅因為民風豪邁。
陳貴芳,土生土長的山區苦孩子。13歲就是紅色兒童團團長,直至成為閩浙贛游擊縱隊副司令。其勇,所向無敵;其智, 貫通天地;其忠,可鑒日月;其義,淳厚如山。他一家為革命勝利貢獻了七位親人。新中國成立后,人生還是大起大落,但他初心不改,臨終前仍然心心念念“對老區人民虧欠太多了” 。項南先生以詩贊他:“閩北有個陳牯老,敵賞三千買他腦。坎坷一生仍自若,革命精神永不倒”。
廖俊波,全國優秀縣委書記。一切為了政和的光榮與夢想, 帶領全縣人民打了場扶貧攻堅的翻身仗:2012年,政和縣經濟發展指數在全省提升了35位,2013至2015年連續三年獲全省發展十佳,財政收入、 GDP、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產值實現翻番。經濟社會進步的背后,留下了他許多為民愛民的動人故事。2017年3
月18日因公殉職后,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國黨員干部學習他“對黨忠誠,心系群眾,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廖俊波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培養的典型,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哺育的先進。
政和是朱子文化的孕育地,朱子三代人過化了政和。政和在弘揚朱子文化中,恢復重建了云根書院、星溪書院和孝道園,特別重視孝文化的傳承,打造“朱子孝道,政和出發;孝行天下, 福滿人間”的品牌。
城
政和縣是當年的關隸鎮(今鎮前鎮)更名而來。對于關隸之名,當年朱松此地為尉時就指出“關隸當作閩隸”。閩隸的職責為“掌役畜,養鳥而阜蕃教擾之”。《三山志》稱“閩與關相似而訛也,王潮不知書,遂以關隸名其鎮。推原關隸鎮所以名里, 蓋其里之人于同時曾為閩隸”。
政和縣雖然傍山臨水,但有480年沒有城墻,直到明代弘治元年(1488),知縣柴曦筑土墻百余丈,后改筑磚墻:建城門、垛口。不過直到20世紀30年代,全城雖然有七條街、二十二條弄,可是除官衙和少數財主的房屋是磚門結構外,其余都是土墻木結構。街上最好的路面僅僅是河卵石鋪就,而且街寬僅有五尺,雨天兩人撐傘交錯都無法直接對過。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城關已是舊貌換新顏。
近幾年來,政和人還通過艱苦奮斗,打造了兩個超越地理空間的新城:一座芬芳,一座挺拔。
芬芳的是中國白茶城。還是與縣名有關,從關隸縣到更名政和縣,隔了115年,朝廷為什么會對一個籍籍無名的小縣予以更名?這是因為宋徽宗喝了此邑特產白毫銀針茶后,龍顏大悅,遂將自己的年號賜給此地。政和經濟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茶葉史。政和早在南北朝時就開始種茶,宋朝更成為北苑貢茶的主產區。
20世紀30年代,省里專門在此設立“福建示范茶廠”,中國十大茶人之一的陳椽教授親自擔任技術廠長。政和茶葉的品種很多, 有紅茶、綠茶、茉莉花茶和白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茶,不僅加工工藝上乘,還有白茶良種。1959年福建省在政和建立良種繁殖場,繁育政和大白茶2億多株推廣到貴州、江蘇、湖南、安徽等地種植。2007年國家質檢總局對政和白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08年政和縣被中國經濟林協會專家委員會認定為“中國白茶之鄉”。
清代政和知縣蔣周南曾在《詠茶》詩中感嘆:“列肆武夷山下賣,楚才晉用悵如何。”當我們來到占地120畝,總投資8億元的政和中國白茶城時,覺得蔣縣令的遺憾已成為歷史。眼前白茶城是中國供銷農產品批發市場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農批”)攜手政和縣政府聯合興建的,并由前者負責運營。其宗旨是以中國白茶生產區為依托,以白茶交易為核心,建設成集茶葉展示交易、檢測認證、年份茶倉儲、物流服務、信息發布、拍賣服務、價格指數發布以及茶文化旅游等功能為一體的全國白茶中心。
坂頭花橋(郭隱龍 攝)
另一座挺拔之城便是中國竹具工藝城。政和擁有竹林面積46萬畝,毛竹蓄積量有6000萬株。朱子的父親曾寫過一首《竹齋》
詩:“誰云山僧貧,而有千椽玉。幽眠豈無處,愛此晴窗綠。”
長期以來,政和人都懷揣變竹為玉的夢想。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堅持竹產業全鏈發展,堅持竹科技全景賦能,堅持竹文化全域賦魂,用“一根竹”打天下。
政和祥福竹工藝博物館以竹材為主元素沿用宋代美學風格建造而成。館內設有生態竹工藝展示區、竹名人堂、竹好物售賣區、竹農具、茶具、竹居室、竹跡榮譽館,充滿了竹韻詩意,一個集產品展示、商業交流、文化傳播、旅游觀光的“竹空間”。
發現“奇異福建龍”對于政和來說具有象征意義。這塊化石顯示它的生存年代比始祖鳥晚,它可能擅長奔跑或涉河,雖然還不能飛行,但它在生物演化上是和鳥類關系最為密切的類群, 正在為飛向藍天做最后的進化的準備。飛龍在天,吉祥無限,昭示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有如政和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三年前在武夷山“朱熹園”,我借匯報朱子文化的機會,向習近平總書記報告了政和縣“脫貧摘帽”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接過話題,對大家說,“當年我在福建時確實掛點政和”……言語之間對政和充滿了感情。這幾年,政和縣不忘囑托,感恩奮進,努力打造閩浙邊現代化生態新城。現在曙光已現,“政和之龍”飛翔藍天指日可待。
(本文原載于《走進“八閩旅游景區”·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