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記林炳熙
馬照南
大江東去,大浪淘沙。隨著時光的流逝,許多人與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和記憶。但如同雷鋒、孔繁森、谷文昌等一心為了人民、祖國建設事業不畏犧牲、拼命奮斗、做出杰出貢獻的人,不會也不該被忘卻。林炳熙就是這樣一個人。二十年過去了,大家談到他、讀到他的事跡,還是那么栩栩如生,令人感動不已。
在這次采訪中,我又見到張旭村、韓鳴、何才鑌幾位林炳熙當年的領導、同事,也是林炳熙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大家深情地回憶當年的情形,述說林炳熙生前感人的點點滴滴。
林炳熙,福州臺江人,家住臺江透龍街89號。1947年出生的林炳熙,自幼受嚴格家教和深厚傳統文化的熏陶,養成剛毅、厚道、謙和、好學的良好性格。1965年,他考入南京工學院土木系路橋專業。1970年畢業后先后在江西省煤炭局地質隊、江西省煤炭設計院工作。1981年調回福州后,先后任福州市地熱管理處基建組長、市整治西湖領導小組景觀辦主任、市道路修建指揮部指揮、市建委城建處主任、計劃科科長。1993年起擔任長樂國際機場建設總公司場道工程部經理。
大家回憶起林炳熙犧牲前的最后日子。1995年8月23日,他冒著酷熱的三伏暑天,日夜兼程出差鄭州、武漢、上海考察機場。為了節省經費,他坐公交,住沒有空調的低檔旅社,途中已經中暑,回來又冒著高燒趕寫考察報告。之后兩天,繼續支撐著極度虛弱、發著高燒的病體,在42攝氏度以上的機場跑道上檢查工程質量。9月1日,他已無法正常排尿,9月2日上午還堅持接待國家民航局領導。下午,看著臉色發青、嘴唇烏黑的林炳熙,機場領導硬把他塞入車子送回福州。終因治療太遲導致腦水腫,搶救無效,當晚就永遠地走了。他的殉職在長樂國際機場建設工地、在福州市引起很大的震撼!前去慰問、探望的人群一批又一批,數百人前來送他最后一程。人們被他的高尚品德所感動,含淚為他送別。他的同事們都帶著敬佩、惋惜的心情說:“他是被工作累死的!”
林炳熙對工作極端負責,是一個奮不顧身、忘我工作的人。何長鑌是林炳熙的同學、同事。他說,熟悉林炳熙的同志都知道,他身體壯實,是“工作狂”。無論組織分配什么工作,被調到什么崗位上,任務多么艱巨,工作條件多么艱苦,他都沒有二話,堅決服從。在他參加工作的25年里,每天工作都在15個小時以上,累積加班加點時間長達20年。他從沒有完整地休息過一個節假日,有時連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都是在工地上度過的。他在江西12年,在福州工作14年,都是一心一意地做好每一項工作。在福州具體指揮協調修建了15條公路、兩座立交橋和已經成型的長樂國際機場跑道、停機坪等。在他指揮的幾十項大大小小的工程建設中,他都認真謀劃、有條不紊,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展速度。他既當領導,又當員工,臟活重活險活,樣樣身先士卒。為了探明路基情況,他冒險蹚過泥塘;為了檢驗工程質量,他那一米七五的大塊頭一貓腰鉆進又臟又臭的下水道;為了落實工程進度,他始終在工地一線。參加工作25年,他年年都被評為先進分子、積極分子。
林炳熙是一個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人。他是公認的路橋專家,掌握著精湛的路橋建設技術,具有精打細算和出色的管理才能。經他參與修訂、改進技術方案而節約的工程款和施工管理費就多達3400多萬元。他還將規定可以提成作為獎金的節省的管理費全部上交。每次評定職稱、分配住房,他都一讓再讓。為了給國家省錢,他節約是出了名的。不僅出差坐公交車,不舍得住有空調的酒店,而且機場指揮部的辦公用品,他也買最便宜的。連指揮部的牌子,也是他自己找來一塊舊模板刨光后做成的。他對自己的生活近于苛刻,但每次向災區捐錢,他總是捐上兩份。“家徒四壁,兩袖清風”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直到去世,他一家還住在長年失修、極其簡陋的老房子里。
林炳熙是一個與時俱進、酷愛學習的人。林炳熙精通業務,文筆也好,通曉多門外語,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刻苦學習。他堅持在繁忙的工作中刻苦鉆研業務,對技術精益求精,對工程質量把關嚴格。工作中需要什么新知識,他就努力學習什么知識。他學習業務知識廢寢忘食,攻讀外語孜孜不倦,寫的讀書筆記達300多萬字。為了保證路基不好的路面不下沉,他采用了“吸泥棒沖法”,并獲得了成功。為了修好工業路,福州第一次采用大管徑施工。在地下水較淺的軟土地基上,他摸索出一套符合福州地層特點的“井點施工法”,確保了工程質量。他總說,他怕不能完成交給他的重任,有愧于黨和人民。直到生命垂危的時候,他嘴里仍在念叨工地和施工作業。
林炳熙是一個一身正氣、簡樸清廉的人。時任市建委團委書記韓鳴說,林炳熙廉潔奉公的精神感人至深。在他的任期內,經手簽發的工程款高達9億元,曾經使用過40多個工程隊,但沒有一個工程隊是與他沾親帶故的。他不收紅包,不收禮品,不吃請,不參加任何施工單位邀請的娛樂活動。林炳熙在任福州道路修建指揮部指揮時,為了節省開支,他舍不得買一件好衣服。一件藍色大衣一穿三十年。他一生唯一穿過的一套西裝,是他當工人的妻子用工作服改制的。自己家連兒子參加音樂比賽的幾千元路費都湊不齊。一次,一個包工頭帶著一大堆禮品找到了林炳熙的家,這個包工頭立刻感覺出,今天他找錯了對象,這個家和這個家的主人所擁有的權力相比,太不協調了。低矮的房屋,破舊的家具,唯一值錢的,只有那滿滿的兩柜子書。最后,這個包工頭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還是帶著對人民公仆由衷的敬意走了。林炳熙因為沒有錢,連單位發的月餅都不肯讓妻兒享用,而把它作為禮品送給了自己的白發親娘。為了增加家庭收入,他紅著眼圈幫著年屆古稀的老父親在坑洼的路面上推車。兒子考上重點中學,他買不起獎品,只給了兒子一個與父親下盤棋的機會。他去世時,為他整理遺體時才發現,他身上穿的內衣內褲竟然補丁套著補丁。大家禁不住失聲痛哭。難怪,在建工委號召向災區捐獻七成新以上的衣褲時,他竟然拿不出一件像樣的衣服。
張旭村老同志回憶說,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非常關心林炳熙同志,親自組織部署林炳熙事跡的宣傳。在福州市委林炳熙先進事跡報告會上,習近平同志作了長篇講話,號召全市人民向他學習。為追尋英模的足跡,習近平同志責成《福州晚報》派出兩位記者前往林炳熙工作過的江西采訪,寫出7000余字的長篇通訊《他從紅土地上走來——追記林炳熙在江西的事跡》。習近平同志為《人民的好公仆——林炳熙》一書作了“像林炳熙同志那樣,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的題詞。習近平同志調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還一直掛念著林炳熙家屬。2000年2月6日,大年正月初二,他來到林炳熙同志的家,關切地詢問林炳熙愛人和孩子的生活情況。他說,林炳熙是累死在工作崗位上的,我們在今后的建設高潮中,要繼續弘揚他那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的精神。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評價林炳熙同志。省人民政府為他追授“五一勞動獎章”,省委追授他為“優秀共產黨員”。省委發出向林炳熙同志學習的通知,組織在全省廣泛開展向他學習的活動。省委省政府領導親切接見林炳熙家屬,高度評價林炳熙同志。
我當年參與了林炳熙宣傳。按照宣傳計劃,我們與省委組織部一起組織“林炳熙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全省巡回報告、編輯出版《人民的好公仆——林炳熙》等一系列宣傳活動。在這過程中,我們走進林炳熙,走進他的工作和生活,深深地為他的英雄事跡、崇高精神境界所感動。報告團成員含淚一遍遍修改稿子,一次次試講。我們還嘗試讓深入采訪林炳熙的女記者劉琳作為報告團成員,從記者角度介紹英雄人物。
省委召開了“林炳熙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報告會上,全場座無虛席。林炳熙的英雄事跡又一次震撼了大家的心靈,靈魂深處再一次受到洗滌,聽眾席里不時傳來陣陣抽泣,直到報告會結束,許多人的眼睛里還閃著晶瑩的淚花。他們說,這是多年來最感人的報告。
林炳熙生前工作過的江西省也開展了學習林炳熙的活動。中央和閩、贛等媒體大量宣傳林炳熙事跡。中央電視臺播出電視短劇《生命之路》。2009年,高中二年級政治課本也載入林炳熙的事跡。
林炳熙同志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是普普通通的事情,然而就是這些普普通通的事,卻都是旁人難以做到的。他用金子般的心,塑造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樹立了一個人民公仆的先進典型,鋪就了一條閃光的人生之路。他的事跡和崇高精神是雷鋒、孔繁森、谷文昌精神的延續。
二十年過去。福州已經建設成現代化的美麗城市,長樂國際機場銀燕高飛,聯通世界。這,正是林炳熙等一代建設者為之拼命奮斗的目標。林炳熙是時代的楷模,是樹立在人民心中的一座不朽的豐碑。在采訪中,許多同志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即希望林炳熙精神能世代相傳,希望在林炳熙的故鄉,在他為之奮斗犧牲的長樂機場豎立一座塑像,讓我們的子子孫孫永遠緬懷林炳熙,“像林炳熙同志那樣,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臺江》)